肛周脓肿超声诊断
- 格式:wps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肛周脓肿的超声诊断——附36例分析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肛周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肛周脓肿患者的声像图表现。
结果肛周脓肿的基本声像图特点是在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出现脓肿液性暗区或低回声区;瘘管形成则表现为指向肛门方向的条索状低回声;脓肿内部一般无血流信号,但在脓肿周边可探及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结论超声对肛周脓肿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确定病灶的位置、深度、大小及有无瘘管形成,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标签:超声;彩色多普勒;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即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外科多发病、常见病之一。
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炎症的急性期表现,脓肿破溃或者切开引流之后经常形成肛瘘,是慢性期的表现[1]。
由于超声对实性介质与液性介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清晰的显示脓肿的位置、深度、大小,对肛周脓肿有较好的检出率和确诊率。
本文回顾性分析36例肛周脓肿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诊断肛周脓肿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4年6月,普外科以肛周脓肿住院患者36例,男32例,女4例,年龄范围17~53岁,平均年龄(34.2±3.7)岁。
所有患者均以肛门疼痛或于外院发现肛周脓肿就诊,并全部于手术治疗后证实。
1.2仪器选择使用日本TOSHIBA Xario SSA-6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2 MHz,部分病灶较深的病例使用3.5 MHz的凸阵探头。
1.3方法患者取膝胸位,抬高臀部,最大可能暴露病变部位,用覆盖安全套并涂有超声消毒藕合剂的高频探头,以肛门为中心做360°旋转式扫查,若病灶较深,换用腹部探头扫查。
发现异常回声后记录病灶深度、大小、走行、内部回声等,最后启用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观察异常回声区的血流信号。
检查后追踪随访,确定手术符合率。
2结果2.1脓肿形成前期6例,病灶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区,无明显包膜,后方组织回声增强,加压后疼痛明显,病灶内部及周边可见短棒状或条状血流信号。
高频及腔内超声诊断对肛周脓肿、肛瘘的手术指导意义目的:探讨高频及腔内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的声像图表现和其对手术方式指导意义。
方法:使用高频及腔内超声检查85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将肛周脓肿、肛瘘位置作出标志。
结果:肛周脓肿、肛瘘的声像图与周围正常组织存在明显差异; 肛周脓肿单发56例,多发2例,诊断符合率100%; 单纯性肛瘘16例,1例内口未明确显示,诊断符合率94%,复杂性肛瘘11例,2例内口或支瘘管漏诊,诊断符合率82%。
结论:高频超声结合腔内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肛周脓肿情况及肛瘘内外口的位置,瘘管走形,为手术术式选择具有可靠的指导意义。
标签:肛周脓肿; 肛瘘; 超声诊断肛周脓肿是常见的良性肛肠疾病,可由各种原因致肛门、直肠周围感染后所形成,导致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或高位的直肠周围脓肿等,后期往往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的治疗原则是及时手术干预,但因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术前了解脓肿范围大小、位置、有无多发、是否已形成瘘管等影像学信息非常重要,决定是否能行有效的一次性根治。
诊断模糊导致治疗失误,往往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85例患者手术前后资料,探讨术前超声检查对肛周脓肿、肛瘘手术的指导意义。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85例病例均为2012 年11月- 2013年11月本院肛肠科住院患者,男性56例,女性29例。
其中肛周脓肿58例,男性4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5.2岁; 肛瘘27例,男性2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0.3岁。
1. 2 仪器与方法PHILIPS-40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腔内双平面线阵探头7.5 MHz,小凸阵5.0 MHz。
1.3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时排尽大便,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病变区。
根据病变不同选择高频探头或经直肠腔内探头进行肛周体表或经直肠腔内探查。
高频探头以肛门为中心做扇形扫查,以顺时针定位法记录病变的解剖位置[1]。
检查时采用加压、多角度、多切面探查,发现病灶后仔细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内部回声情况,有无瘘管形成并注意观察与肛管、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支瘘情况,是直线形还是曲线形瘘管。
超声在肛周脓肿及肛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陈晓婷;王东平;周建【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肛周脓肿及肛瘘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272例肛周脓肿或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肛管及周围软组织超声扫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的准确性,并观察其判断肛周脓肿分期及分型、肛瘘分型及肛瘘内口、瘘管的准确性.结果 176例肛周脓肿及96例肛瘘均经超声检出,与病理结果完全吻合.超声诊断肛周脓肿分期准确率为98.86% (174/176),2例中期误诊为早期;超声诊断肛周脓肿分型准确率98.86%(174/176),2例V型误诊为Ⅳ型.超声诊断肛瘘分型准确性为96.88%(93/96),3例复杂性肛瘘误诊为括约肌间型肛瘘.超声诊断肛瘘内口、主管、瘘管准确率分别为97.46%、100%、90.63%.结论超声诊断是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有效辅助检测手段,可为分型、分期等病理情况的判断提供依据,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结直肠肛门外科》【年(卷),期】2016(023)005【总页数】3页(P482-484)【关键词】肛周脓肿;肛瘘;超声;诊断【作者】陈晓婷;王东平;周建【作者单位】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滁州 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1肛周脓肿及肛瘘是肛肠外科常见疾病[1]。
肛周脓肿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发生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而脓肿破开后形成肛瘘,因此肛周脓肿及肛瘘均为肛管直肠周围炎性的表现,前者属急性型,后者为慢性期[2、3]。
目前,临床医师诊断肛周脓肿及肛瘘时主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多凭借临床经验得出判断,由于存在较大主观性及滞后性,不免漏诊、误诊而影响有效临床治疗[4],因此寻求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有效辅助诊断依然为临床研究的关注问题之一。
肛周脓肿诊疗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肛周脓肿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7~10 mhz的高频探头对100例肛周脓肿进行超声检测。
结果:肛周脓肿形成前期12例,脓肿形成期88例,不同时期声像图各有不同特点,并简单分为实质型、混合型和囊性型。
结论:肛周脓肿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靠,同时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肛周脓肿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06-01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四面脓肿的简称,它是指肛门四面软组织发生急慢性化脓性被传染而产生脓肿的结果。
此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士,发作急骤,肛门部坠痛剧烈难忍,如不及时治疗产生的脓肿易向四面软组织间隙扩散产生新的脓肿,给病人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超声诊断肛周脓肿已成为最有效简便的方法之一[1]。
本文旨在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肛周脓肿的临床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后到超声科检查确诊的100例肛周脓肿患者。
其中男85例,女1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00天,年龄中位数44岁,本组资料中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很明显,有肛周及会阴部疼痛、局部红肿、触及肿块并有波动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65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飞利浦heg-4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 mhz,仔细观察并测量脓肿的位置、范围(包括长度、宽度、深度及距体表的最近距离)及与直肠、肛管的关系。
2 结果肛周脓肿形成前期12例,脓肿形成期88例,不同时期声像图各有不同特点,并简单分为实质型、混合型和囊性型。
3 讨论现代医学认为,肛门直肠周围有许多蜂窝组织,容易感染生脓。
这种脓肿,多由隐窝炎经肛腺管、肛腺及其分枝直接蔓延,或经淋巴管向外周扩散而致。
另外,如肛裂、直肠炎、直肠狭窄、克隆氏病、内外痔、肛门直肠损伤等,都能引起脓肿。
167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肠外科常见疾病,是一种感染后炎症向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1]。
本文对106例临床拟诊为肛周脓肿患者进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直肠周围脓肿定位、定性诊断,并进行分期、分型,帮助临床选择不同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2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肛周脓肿患者106 例,男82例,女24例,年龄17岁~83岁,平均40.5岁。
临床表现:肛周持续性肿痛,局部皮肤有明显红肿硬结和触痛3天~45天,其中13例患有高血压,6例患有糖尿病,5例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5例患有陈旧性脑梗。
手术排出脓液5ml ~150ml。
漏诊2例合并肛瘘。
保守治疗35例,脓肿切开引流34例,脓肿根治术37例。
1.2 检查方法使用GE Vivid E9、GE LOGIQ P5、佳能Aplio50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5~13MHz。
受检者取胸膝卧位或左侧卧位,在肛周沿顺时针方向扫查,发现异常后采用加压、多切面、多角度探查,仔细观察测量脓肿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距体表的最近距离。
再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血供,根据内部回声进行分期和分型。
2 结果本组将肛周脓肿声像图检查结果分为三期、三型:2.1 不成熟期(实质型)本组有35例,病灶最大范围:4.7cm×3.0cm×1.1cm,最小范围:1.3cm×1.0cm。
声像图特点为在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探查可见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模糊不清或部分边界尚清,探头加压,疼痛加剧,低回声区无压缩感,CDFI:周边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此型为肛周脓肿不成熟期。
部分保守治疗后复查B 超,局部低回声消失,炎症消退出院。
2.2 部分成熟期(混合型)本组有41例,病灶最大范围:3.0cm×1.7cm,最小范围:2.0cm×1.6cm,声像图表现为实性低回声区内有液性暗呈嚢实性,探头加压可见液性暗区内点状回声移动,CDFI:在实性区及周边可见散在点状血流信号,液性区内无血流信号,此型为脓肿部分成熟期。
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肛周脓肿
许宏;赵毓民;秦蓉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03(012)005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肛周脓肿的价值.方法:应用7.5HMz的高频探头,对7例肛周感染患者在肛门周围进行超声检测.结果:肛周脓肿形成前期1例,脓肿形成期6例,治疗30 d后动态观察,2例形成肛窦.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明显诊断不同发展阶段的肛周脓肿,指导临床治疗.
【总页数】2页(P332-333)
【作者】许宏;赵毓民;秦蓉
【作者单位】山西省一○九医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省一○九医院,山西,太原,030006;山西省一○九医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1
【相关文献】
1.联合应用高频浅表器官及腔内探头对肛周脓肿的超声诊断分析 [J], 陈敏芝;吴文浩;
2.经直肠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的应用价值与效果观察 [J], 李春;吕娅萍;黄剑锋
3.联合应用高频浅表器官及腔内探头对肛周脓肿的超声诊断分析 [J], 陈敏芝;吴文浩
4.高频超声诊断在肛周脓肿、肛瘘中的应用价值 [J], 刘诚;刘奎灿;史文荣;董珊珊;张彩云;陈晨;袁超
5.经直肠超声联合高频超声诊断肛周脓肿、肛瘘的应用价值 [J], 张慧;刘学彬;杨姣;袁莉;刘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肛周炎性疾病超声诊断通常来说,造成直肠肛管周围产生瘘管或囊肿的主要原因是肛门腺出现的感染状况,其位于肛窦处开口,部分则出现在内外括约肌的间隙处开口。
括约肌间隙和肛窦处发生发炎感染之后,则会导致括约肌出现感染症状,并逐渐蔓延至肛管周围的间隙处的疏松结缔组织,最后导致直肠后间隙、坐骨肛管间隙以及高位肌间或肛周出现脓肿的状况。
针对这样的疾病而言常用如下的方式对其进行检查,并诊断:1.肛门视诊、指诊检查:一般患者采用左侧卧位、截石位、膝胸位等姿势体位,医师利用双手分患者的臀沟,采用观察法对患者肛门出的情况进行观察,确定其是否出现肿块、红肿、溃疡等症状变化。
分开肛门之后将采取触摸的方式对患者肛周炎的部位进行观察或指检,肛周脓肿可感知皮温升高、肿胀等,肛瘘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在检查中患者会有明显疼痛不适,此方法无深入病灶观察,极有可能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2.无痛肛门镜检查:一般对患者的检查使用无痛的肛门镜设备,整个检查时间较短,且具有无痛安全、误诊率小、确诊率高等优点。
3.探针检查: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探针是有钩圆头探针,利用双叶肛门镜进行观察,通过探针对患者脓肿部位的肛隐窝进行探查,如果进入容易,有脓液的流出则表明是内口。
并且可切开患者的脓肿部位检查脓腔内的情况,触摸探查中,倘若探头下只隔一层粘膜处,最薄,则证明其是内口。
注意检查过程中不可盲目乱戳,避免出现假内口,造成手术的失败。
以上临床检查方式对肛周炎性病变中的高位脓肿等诊断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对于其深度、范围、位置的探测较为困难,同时脓肿与括约肌、直肠间隙的相互关系和内口的实际情况无法进行精准的确定,对手术时的定位和术式、时间的选择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手术疗效。
近年来超声仪性能和诊查技术的突飞猛进,经直肠腔内超声和经会阴超声得到广泛应用和联合应用。
由于超声直接在病灶部位进行检查,超声图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肛门括约肌及直肠壁的各个层次,能准确定位肛周脓肿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瘘道形成分布走向,精准指导外科手术方式选择和治疗效果评估。
原创文章肛周脓肿的超声诊断概述肛周脓肿又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发病原因一般是Herrmann 和Desfosses肛腺的感染所致。
在肛管周围大约有六个这样的腺体组织,通常位于上皮下层,括约肌间隙或外括约肌层,并伴有伸入到位于齿状线的Morgagne肛管隐窝基底部的腺管。
(一部分人该腺体位于齿状线的上方或下方)。
腺体的感染可以导致脓肿形成,并可以向多个方向扩散,通常是沿着阻力最小的通路扩散。
临床一般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五类:(1)黏膜下脓肿,位于肠黏膜下,起源于肛管隐窝的感染。
(2)括约肌间脓肿,占肛周脓肿的2%~5%。
这种脓肿发生在括约肌间平面,可以向头侧(高位)或者脚侧(低位)扩散。
(3)肛门周围脓肿,为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生率占40%~45%。
临床表现为肛缘外围可见一表浅伴有明显触痛的肿块,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特征,在不同时期可表现为触痛性硬结或者有明显波动感的肿块。
(4)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发病率占20%~25%,表现为患侧臀部可见一面积较大、红斑样、质地较硬并伴有触痛的肿块,但部分患者脓肿所处位置较深,局部症状并不明显,这种患者仅仅只是表现为肛门严重的疼痛和高热。
(5)肛提肌上脓肿,相对少见,在肛周脓肿的发病率中不足2%~3%。
一般是由括约肌间隙脓肿或者经括约肌脓肿向头侧蔓延形成,也有极少部分是由盆腔炎(克罗恩病、憩室炎、输卵管炎)或盆腔手术引起。
黏膜下脓肿1. 临床表现黏膜下脓肿位于肠黏膜下,一般情况下脓肿由于肠腔内压力较大,会向外侧膨胀,导致其外侧内括约肌受到挤压,出现移位、变薄或显示不清,同时相应部位外括约肌会出现不同幅度的位移。
2.声像图表现超声图像显示脓肿位于肠黏膜下,此时可见肠壁正常层次结构消失,被脓肿强行撕裂后,无法分辨正常组织层次,严重者,肠黏膜也会显示不清,同时脓肿外形不规则,脓肿壁一般较完整,但脓肿壁厚薄不均匀,内侧缘较毛糙,内部回声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均匀,可见到细密低回声群,而在少数脓肿完全液化后,脓肿内部呈无回声,后方回声明显增强,此时脓肿张力较大,外形会呈现类似椭圆形结构。
不同分期肛周脓肿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分期肛周脓肿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至2018年接收的98例肛周脓肿患者,所有手术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观察其肛周脓肿情况,然后进行手术确诊,将术中所见与超声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超声诊断诊断率最高为92.42%;手术诊断的诊断率为100.00%;超声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肛周脓肿前期符合率为91.3%,肛周脓肿形成期符合率为92.42%,肛瘘符合率为66,67%。
结论超声诊断率与手术诊断结果的符合率高,既可以对肛周脓肿进行准确诊断,同时可以对肛周脓肿进行分型,并且对病灶的大小、位置、深度等都能清晰显示,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肛周脓肿;超声诊断;分期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以下简称肛周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
多数脓肿是在穿破或手术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肛周脓肿在脓肿形成的不同病理阶段,临床表现无明确界限,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组织器官的应用,为肛周脓肿的明确分期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1]。
1.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8月-2018年7月经我院诊断治疗的肛周局部感染患者98例,男64例,女34例,年龄24~67岁,平均35.28±6.34岁。
主要症状是肛周持续性疼痛,排便时加重,局部皮肤及肛门内部压痛,但局部无明显的红肿、硬结和波动感。
4例患者有全身感染症状,其中2例有糖尿病病史,3例患者是直肠癌术后。
全部接受肛周高频超声检查,并在治疗后1周至1个月复查B超。
仪器与方法使用GE LOQIC 9型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5~7MHz,腔内探头7~12 MHz。
患者采取胸膝位或屈膝左侧卧位。
探头涂以耦合剂,外套避孕套。
先用高频线阵探头沿肛门进行多切面多角度的扫查,必要时采用腔内探头扫查。
发现病变后测量大小、深度,观测与肛管及周围组织关系、有无血流信号等。
肛周脓肿的超声特征:
肛周脓肿多表现为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低回声或无回声暗区,为圆形、裂隙状或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后壁回声稍强。
大体分为三期:
①脓肿形成早期:脓肿早期因组织炎症充血严重,尚未化脓,超声图像显示为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的低回声区,范围较小,边界欠清晰,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触痛明显,无压缩性。
肛周脓肿的内口表现为内括约肌中的小裂隙状缺损,常见于肛周皮下脓肿。
②脓肿形成中期:脓肿形成中期组织已经有部分液化,存在小的腔隙,超声波图像显示为均匀性液性暗区或不均匀液性暗区,范围大小不等,边界清晰,呈混合回声区或无回声区,壁厚而内壁毛糙,内部出现稀疏或密集的光点,间或有斑片状高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与正常组织有明显分界,触痛明显,有波动性。
通过调整探头的角度和深度及位置可发现与肛门相通的内括约肌中的缺损,该缺损位于肛缘上约2~3 cm处,即为肛周脓肿的内口所在。
常见于肛周坐骨直肠窝脓肿。
③脓肿形成晚期:超声图像显示多表现为低回声的条索状团块,边缘比较清晰。
有时亦呈强回声和低回声混合型团块,边缘及蜂窝状结构同样比较清晰。
多因脓肿迁延日久,纤维组织增生,腔壁或管壁形成所致。
上述低回声团块或混合型团块通过内括约肌中的缺损与肛门相通,该缺损亦位于齿线部,即肛瘘的内口所在。
病变区域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病灶与皮肤或黏膜间有一条或数条管状低回声区相连,在开口处可以发现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