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肛周脓肿是指肛门周围软组织内发生的脓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由肛门周围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引起,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红肿等症状。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也日益完善,使得患者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得到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本文将就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一、肛周脓肿的分类根据脓液的排放位置和程度,肛周脓肿可以分为肛管旁脓肿、肛门周围脓肿和坐骨结膜下脓肿等不同类型。
肛管旁脓肿是指在肛管旁组织内形成的脓肿,临床上常见。
肛门周围脓肿是指在肛门周围皮下组织内形成的脓肿,由于此处组织丰富,所以疼痛和肿胀的表现较为明显。
坐骨结膜下脓肿是指在坐骨结膜下组织内形成的脓肿,这类脓肿常常伴随有发热和全身症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适感。
根据脓肿的病因,肛周脓肿也可分为感染性肛周脓肿和非感染性肛周脓肿。
感染性肛周脓肿常由于肛门周围的细菌感染引起,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非感染性肛周脓肿则通常由于炎症、损伤、块瘤等病变导致。
二、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对于早期发现的较小的肛周脓肿,可以尝试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口服抗生素和局部应用抗生素药膏,以期通过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来治疗脓肿。
口服抗生素通常以青霉素类或者头孢菌素类药物多见,例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
通过口服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灭脓肿内的致病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脓肿的愈合过程。
局部应用抗生素药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菌的感染,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2.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者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肛周脓肿,一般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
传统的手术方法包括开放引流术、内窥镜下脓肿清创引流术、拇指套入术等。
开放引流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皮肤上开放一个切口,直接将脓肿内的脓液排空,再进行适当的引流和清创。
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快速排空脓肿,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感。
肛周脓肿临床路径(2019 年版)一、肛周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肛周、直肠区脓肿( ICD-10 :K61 ),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 :49.01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年,第 8 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 7 版)。
1.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1)肛门周围脓肿:位于肛门两侧方边缘或后方;全身感染不明显;局部持续跳痛,排便加重;局部红肿、发硬、压痛,后期出现波动感,有波动后可自行破溃形成肛瘘;穿刺抽出脓液。
必要时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肛周或直肠超声声,或盆腔CT 、纤维肠镜检查。
(2)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内,局部剧痛,全身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等;患侧肛门旁肿胀及触痛。
指诊检查:患者明显触痛,有饱满及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超声或盆腔CT提示坐骨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3)骨盆直肠窝脓肿:位于骨盆直肠窝内,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寒战、发热、乏力、头痛等;可有排尿困难及肛门部坠胀感。
指诊检查:直肠前壁饱满,有波动感及明显触痛;穿刺可抽出脓液。
白细胞计数增高,直肠腔内超声或盆腔 CT 见骨盆直肠窝液性占位,纤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年,第 8 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 7 版)。
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 7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61 肛周、直肠区脓肿疾病编码。
2022年版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该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成脓期的住院患者。
一、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ICD-10:K61.001)行肛周脓肿根治术(ICD-9-CM-3:49.0400x)(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九版(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疾病分期急性期成脓期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囊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脓肿、黏膜下脓肿。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第十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陈红风主编,2021年)。
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第十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陈红风主编,2021年)、“十三五”规划全国高等教材《外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2018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直肠肛管周围脓肿)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肛痈(肛周脓肿)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五)鉴别诊断1、肛周毛囊炎、疖肿:病灶仅在皮肤或皮下,发病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2、骶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相似。
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
X 线检查可见骶骨与直肠之间组织增厚和肿物,或见骶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肿物内有散在钙化阴影,骨质,牙齿。
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指南工作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结肠直肠肛门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由学会经验丰富的结直肠盆底外科专家组成,根据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临床实践指南,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
该指南就疾病概述、研究方法和具体建议等方面依次阐述,对专科医师、医务人员和希望了解指南中所包含的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疾病概述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的机制是肛腺阻塞感染形成脓肿,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的定义取决于脓肿发生的解剖间隙,其中肛周皮下和坐骨直肠窝脓肿较为常见,而括约肌间、肛提肌上及直肠黏膜下的脓肿相对较少。
肛周脓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且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的高峰年龄通常在20-40岁。
原则上,肛周脓肿的处理是及时切开和引流。
30%-70%的肛周脓肿患者会伴发肛瘘,即使没有伴发肛瘘的患者,仍有1/3患者会在脓肿引流数月到数年内诊断为肛瘘【1-2】。
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初步评估1、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症状、危险因素、病变部位、继发性感染蜂窝织炎和肛瘘的存在。
肛周脓肿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
浅表脓肿往往表现为肛周疼痛和肿胀,但很少发热。
深部脓肿如坐骨直肠窝或者骨盆直肠间隙的脓肿可有会阴、腰骶部胀痛。
其诊断上有时需要借助指诊检查或者肛门镜进行确诊。
当患者清醒因疼痛或压痛检查受限时,需要在镇静或麻醉下完成。
肛周脓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肛裂、血栓痔、藏毛窦、汗腺炎、肛管癌和癌前病变、克罗恩病以及性传播疾病。
患者病史采集上需要包括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直肠部手术史以及相关胃肠道、泌尿道、妇科病史等信息,会阴部检查应包括探查手术疤痕、肛门直肠畸形、克罗恩病肛周表现和外口的部位。
瘘管探查有助于确定瘘道的位置,但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假道。
Goodsall’s定律对于判断肛门前方瘘管走行较肛门后方准确率高【1-2】。
2、肛管直肠周围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或不适,疑似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肛门上皮内瘤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一、A I N的命名1986年有学者建议采纳同宫颈上皮内瘤变(C I N)相似的术语A I N,将A I N1、A I N2、A I N3代表疾病进展从轻度上皮内病变到重度病变的过程。
2012年,美国A S C C P推荐采纳肛门下生殖道病变统一命名,以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 S I L)取代A I N1,以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 S I L)取代A I N2、A I N3。
目前在国内外各地临床实践中,两种命名方法的运用仍有并行。
近十余年来,肛门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
普通人群中A I N的发病率估计不足0.1%,但有证据显示随着生活方式和性行为的不断变化,A I N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肛门癌的发病率在70岁以上人群达到高峰,而A I N发病率则在年龄小于60岁的人群中较高。
中国人群的最新报道中,男性肛门癌患者比例略高于女性。
A I N、C I N、外阴上皮内瘤变(V I N)在病因方面具有显著相似之处。
约90%的肛门癌与H P V感染相关,尤其是H P V16、18型。
下生殖道的H P V感染被认为可经邻近区域直接传播,从外阴扩散到肛周和肛门区域,其中,肛交是常见的传播途径,但并不是唯一传播形式,肛交以外的其他性活动、其他生殖器表面脱落的H P V均可引起自体接种。
A I N的其他高危因素包括男男同性恋(M S M)、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 V)感染、H P V相关下生殖道病变、实体器官移植(特别是肾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抑制状态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吸烟等。
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刺激,如痔疮、裂伤和肛瘘。
1、病史当怀疑A I N存在时,采集病史时必须考虑到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行为和性取向、吸烟史、生殖器疣病史、实体器官移植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免疫抑制状态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病史等。
对于H I V感染者,还需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如C D4计数。
浅析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的评价性研究浅析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的评价性研究临床路径(CP)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也已证实临床路径不仅能有效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同时也能显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受到各国医学界的重视,成为21世纪以来的一种崭新的医疗模式? 。
本文结合肛周脓肿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对临床路径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并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剖析。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3年6月一2013年9月诊断为肛周脓肿的住院病人60例,随机双盲分为路径组(CP组)和非路径组(非CP组),每组患者30例。
CP组年龄(37.07±10.17)岁,男21例,女9例,对照组年龄(37.79±8.825)岁,男22例,女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2.方法。
路径组:由医、护等有关人员组成临床路径小组,医疗人员按照表单规定流程,安排术前检查、手术及术后治疗,护士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录患者的检查、治疗、护理内容;监督临床路径表上项目执行情况;负责指导患者的活动、饮食;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护理措施;及时完成检查项目;给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协助和执行出院计划;负责出院前患者满意度调查。
非CP组:医护人员按传统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执行;治疗、护理计划、时间、步骤不作统一规定。
CP组和非CP组手术方式均采用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治疗。
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1.平均住院日。
CP组平均住院日显著低于非CP组(P=0.001),提示路径组住院时间与传统组相比有明显下降,见附表。
2.住院费用及药品费用。
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指南工作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结肠直肠肛门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由学会经验丰富的结直肠盆底外科专家组成,根据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临床实践指南,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
该指南就疾病概述、研究方法和具体建议等方面依次阐述,对专科医师、医务人员和希望了解指南中所包含的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疾病概述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的机制是肛腺阻塞感染形成脓肿,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的定义取决于脓肿发生的解剖间隙,其中肛周皮下和坐骨直肠窝脓肿较为常见,而括约肌间、肛提肌上及直肠黏膜下的脓肿相对较少。
肛周脓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且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的高峰年龄通常在20-40岁。
原则上,肛周脓肿的处理是及时切开和引流。
30%-70%的肛周脓肿患者会伴发肛瘘,即使没有伴发肛瘘的患者,仍有1/3患者会在脓肿引流数月到数年内诊断为肛瘘【1-2】。
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初步评估1、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症状、危险因素、病变部位、继发性感染蜂窝织炎和肛瘘的存在。
肛周脓肿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
浅表脓肿往往表现为肛周疼痛和肿胀,但很少发热。
深部脓肿如坐骨直肠窝或者骨盆直肠间隙的脓肿可有会阴、腰骶部胀痛。
其诊断上有时需要借助指诊检查或者肛门镜进行确诊。
当患者清醒因疼痛或压痛检查受限时,需要在镇静或麻醉下完成。
肛周脓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肛裂、血栓痔、藏毛窦、汗腺炎、肛管癌和癌前病变、克罗恩病以及性传播疾病。
患者病史采集上需要包括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直肠部手术史以及相关胃肠道、泌尿道、妇科病史等信息,会阴部检查应包括探查手术疤痕、肛门直肠畸形、克罗恩病肛周表现和外口的部位。
瘘管探查有助于确定瘘道的位置,但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假道。
Goodsall’s定律对于判断肛门前方瘘管走行较肛门后方准确率高【1-2】。
2、肛管直肠周围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或不适,疑似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指南工作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结肠直肠肛门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由学会经验丰富的结直肠盆底外科专家组成,根据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临床实践指南,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
该指南就疾病概述、研究方法和具体建议等方面依次阐述,对专科医师、医务人员和希望了解指南中所包含的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疾病概述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的机制是肛腺阻塞感染形成脓肿,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的定义取决于脓肿发生的解剖间隙,其中肛周皮下和坐骨直肠窝脓肿较为常见,而括约肌间、肛提肌上及直肠黏膜下的脓肿相对较少。
肛周脓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且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的高峰年龄通常在20-40岁。
原则上,肛周脓肿的处理是及时切开和引流。
30%-70%的肛周脓肿患者会伴发肛瘘,即使没有伴发肛瘘的患者,仍有1/3患者会在脓肿引流数月到数年内诊断为肛瘘【1-2】。
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初步评估1、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症状、危险因素、病变部位、继发性感染蜂窝织炎和肛瘘的存在。
肛周脓肿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
浅表脓肿往往表现为肛周疼痛和肿胀,但很少发热。
深部脓肿如坐骨直肠窝或者骨
盆直肠间隙的脓肿可有会阴、腰骶部胀痛。
其诊断上有时需要借助指诊检查或者肛门镜进行确诊。
当患者清醒因疼痛或压痛检查受限时,需要在镇静或麻醉下完成。
肛周脓肿的鉴别诊断包括肛裂、血栓痔、藏毛窦、汗腺炎、肛管癌和癌前病变、克罗恩病以及性传播疾病。
患者病史采集上需要包括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直肠部手术史以及相关胃肠道、泌尿道、妇科病史等信息,会阴部检查应包括探查手术疤痕、肛门直肠畸形、克罗恩病肛周表现和外口的部位。
瘘管探查有助于确定瘘道的位置,但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假道。
Goodsall’s定律对于判断肛门前方瘘管走行较肛门后方准确率高【1-2】。
2、肛管直肠周围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或不适,疑似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浅表脓肿表现局部红肿,可触及肿块,或有波动感;深部脓肿直肠指检有触痛,可触及有波动感的肿块,盆腔CT、MRI或盆腔超声检查可做出鉴别诊断。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或瘘管造影对于诊断隐匿性脓肿,复发性肛瘘以及克罗恩病肛周病变是有效的。
MRI 对于肛周脓肿及其瘘管的诊断优于CT。
经直肠超声(EUS),无论是否使用过氧化氢增强,对肛周脓肿和肛瘘的诊断和分类都是有效的。
经会阴超声(TPUS),作为非侵袭性的检查方式与EUS诊断肛周脓肿的价值相似。
肛瘘瘘管造影术也是判断瘘管的有效办法。
以上诊断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肛瘘的准确性,EUS、MRI和
麻醉下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91%、87%、和91%,而两种技术联合使用的准确率可达100%【1-2】。
肛周脓肿的治疗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治疗就是切开引流,一旦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不管有没有成脓(有无波动感),脓肿没有及时引流会播散引起周围间隙的感染和全身感染。
外科引流依然是肛周脓肿最基本的治疗。
原则上,切口应紧靠肛缘,以缩短潜在瘘管的长度并确保引流通畅。
坐骨直肠窝脓肿,或向上蔓延引起提肛肌上方脓肿,在肛周尽量靠近括约肌复合体外缘作引流切口。
括约肌间脓肿,或向上蔓延引起提肛肌上方脓肿,或是盆腔脓肿向下蔓延,应经肛从直肠腔内引流,也可以置管引流或挂线引流,避免形成经括约肌瘘或括约肌外瘘【3】。
外科引流后,约有44%-50%的患者出现复发,且大多发生在初始治疗后的1 年内。
引流不畅、形成分隔马蹄形脓肿以及初次瘘管切开失败均是肛周脓肿复发的危险因素。
马蹄形脓肿多来源于括约肌间和肛后深间隙的感染,但可以蔓延到肛前深间隙,也可以蔓延至单侧或双侧的坐骨直肠窝。
1965 年首次介绍的Hanley 手术治疗马蹄形脓肿是有效的,在后正中作放射状切口,通过主管切开引流肛后深间隙脓肿,如果需要再加两侧坐骨直肠窝切开完全引流,但该术式损伤大,大宗的病例报道还缺乏对肛门括约肌功能长期影响的综合评估。
改良Hanley手术是通过切开部分括约肌结合分次紧线的方法治疗马蹄形脓肿,在
两侧坐骨直肠窝作对口引流,创伤小,显示出与Hanley手术相似的疗效,且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1,3,4】。
2、对内口明确伴有瘘管形成的病人,如果是单纯性肛瘘,或复发风险较高的马蹄型脓肿,可以考虑行肛瘘切开术(一期手术);对高位复杂性脓肿、女性前侧脓肿,即使有瘘管形成,还是以切开引流或挂线引流为主,不推荐作一期手术。
肛周脓肿患者中约有30%-70%会伴发肛瘘。
脓肿切开引流的同时行瘘管切开术仍存在争议。
尽管瘘管切开术可能处理感染的肛腺隐窝,但炎症和组织水肿使得内口难以辨别,盲目探查可能造成假道或更大创伤。
因此,脓肿切开引流术时面对单纯性瘘管,是否行瘘管切开术需要权衡潜在的获益(治愈)和风险(肛门失禁),在这种情况下,挂线引流可作为瘘管切开术的安全替代,待瘘管形成或瘘管成熟后在行确定性手术或保留括约肌手术,如松弛挂线技术、推移瓣、LIFT手术。
3、对于肛周和会阴局部感染严重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伴全身感染、心脏瓣膜疾病、糖尿病和免疫抑制的病人需要应用抗生素。
原则上,身体状况良好的非复杂性肛周脓肿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不推荐常规使用
抗生素,因其并不能改善治愈率和减少复发。
然而,对于伴有蜂窝组织炎、系统性疾病以及免疫抑制的肛周脓肿患者,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
难愈性和复发感染创面可行创面分泌物培养。
对于艾滋病潜伏感染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者(如
结核)可从微生物培养中获益并选择敏感抗生素。
推荐以下患者在脓腔切开引流前使用抗生素:心脏人工瓣膜、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移植患者【1】。
4、大多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的病人,创面的细菌培养是不必要的,当对选择抗生素治疗有影响或高危耐药的免疫抑制病人,可以作创面的细菌培养。
其它特殊类型肛周脓肿的治疗克罗恩病肛周脓肿药物治疗仍是克罗恩病脓肿和肛瘘的首选。
而手术往往作为控制感染或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
抗生素治疗克罗恩肛瘘有效,特别是甲硝唑及氧氟沙星治疗瘘管性病变可使90%的患者症状改善。
然而,生物制剂是现代克罗恩病的主要治疗方式,英夫利昔单抗可作为一线用药。
1级证据显示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初始治愈率38%-55%,远期治愈率达39%【1-2】。
1. 松弛挂线可以作为复杂性克罗恩病脓肿和肛瘘的综合性治疗和长期姑息性治疗对于复杂性克罗恩病肛瘘,长期挂线引流可以有效地改善炎症和避免外口闭合。
对于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何时拆除挂线存在争议。
一项随机ACCENT2 试验显示,英夫利西单抗使用2 周后拆除挂线,结果有15%的患者再发脓肿。
由此,有学者建议保留挂线直到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结束。
2. 粪便转流术对控制克罗恩病肛周脓肿是有效的
对于复杂性克罗恩病肛周病变,约有31%-49%的患者需要行粪便转流手术。
证据显示粪便转流术后约有81%的患者症
状得到改善。
尽管肛周克罗恩病最佳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但仍有68%的患者最终需要行直肠切除术来控制难治性症状。
伴HIV感染的肛周脓肿艾滋病肛周脓肿的表现类似于克罗恩病肛周脓肿,研究显示切开引流有效,脓肿切开应充分,如果伴有肛瘘形成,可作松弛挂线引流,因此伴有肛周脓肿时不建议保守治疗。
伴结核感染的肛周脓肿治疗原则与肛周脓肿相同,同时结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参与共识及修改的专家:魏东、钱群、邵万金、高峰、王绍臣、陈朝文、杨晓东、张春霞、邹贤军、张玉茹、王琛、王振宜、林宏城、许晨参考文献
1.V ogelJD,JohnsonEK,MorrisAM,et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 eforthe Management of Anorectal Abscess,Fistula-in-Ano, and Rectovaginal Fistula.DisColon Rectum.
2016,59:1117-1133.2.MalikAI,NelsonRL,TouS.Incisionanddra inageofperianalabscesswithorwithout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10, Issue 7. Art. No.:CD006827.3. WhitefordMH, Kilkenny J 3rd, Hyman N, et al. Practice parameters forthe treatmentofperianalabscessandfistula-in-ano(revised).DisColon Rectum2005;48:1337.4.Breen E, Bleday R,Perianal andperirectal abscess,2018UpToDate.(文章来源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平台,转载请注明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