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6.70 MB
- 文档页数:12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 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唐)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 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 的古汉字资料。
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
这些甲骨根基 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
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 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
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 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 钻凿 " 。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在已 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 4000 摆布 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
甲骨文献的内 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 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 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 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缝。
这类裂缝叫做 " 兆" 。
文里占卜的 "卜" 字,就像模样。
处置占卜的人就按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甲骨 兆的照卜 咎。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简答题1、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隶变: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习称隶变。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隶变彻底摆脱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完全革除象形性,成为由笔画写成的文字。
2、什么是隶变,简述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隶变将篆文形体由长圆形改造成为扁方形。
、将篆文笔画由线条化改造成为笔画化。
同时许多形体由于省简、合并、讹变,以至于破坏了原来的结构。
如:“香”小篆从“黍”从“甘”,隶书变成从“禾”、“甘”也与“日”相混。
隶变也把篆书中的几个偏旁合并成了新的偏旁。
如:“肠”小篆从“肉”,“朗” 小篆从“月”、“服”小篆从“舟”、“胄”小篆从“ ”,隶书都变成了“月”。
隶变也将篆书中的偏旁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写成了不同的形体。
如:“手”旁作“扌”。
隶变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隶书奠定今天汉字的笔画系统和结构系统。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被称作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什么是六书,它有哪些缺陷?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法的传统理论。
具体指的是: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淖,日、月是也;指事: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宜,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以声托字,会、长是也。
六书的缺陷: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
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字。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关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缺陷。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 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汉字发展过程中形体的主要变化
汉字的形体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
1. 图画阶段:最早的汉字形状是根据具体物体的图画来创造的,古人把物体的形状或者特征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2. 象形阶段:从图画阶段开始,人们在绘画物体图像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一些部分对于识别物体是必要的,而其他部分则是无关紧要的。
于是人们开始对图画进行简化,保留关键特征,被称为“象形”。
3. 指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需要表达抽象的概念,这时就无法再通过图画形式来表达,于是人们开始将手指的位置、指向等动作与抽象的概念进行关联。
这些汉字形状简单,但意义抽象。
4. 形声阶段:随着汉字的发展,为了表达更多的词汇,人们开始采用“形声”方式,即使用一个“声旁”来表示一个词的发音,
再在声旁的旁边加入一个“形旁”表示词的意义。
这些形声字的形状复杂多样,常常由左右两个部分构成。
5. 异体字阶段: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域、时代、文字书写方式等原因,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能会存在多种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字称为“异体字”。
总的来说,汉字的形体变化主要经历了从图画到象形、再到指事、形声,最后还有异体字的阶段。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反映了
人们对汉字书写方式和功能的不断探索和尝试。
汉字的形态变化丰富多样,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1、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2、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3、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经过了多次的演变,主要字体有下面几种:一、甲骨文。
这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
这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
三、小篆。
这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
四、隶书。
这是汉朝通用的文字。
始于秦未,沿至三国。
五、楷书。
这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
七、行书。
这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
【隶书代表作】:主要有《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其一、清丽雅秀。
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珑,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其二、端庄严谨。
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用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其三、浑厚古穆。
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其四、奇异纵姿。
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清代杨守敬称《石门颂》:“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章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楷书: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1.甲骨文阶段:大约从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
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体记录,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字形多为直线组成,具有象形和指事性质。
2.金文阶段:大约从周代初期至西汉中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
前2世纪。
金文是汉字的另一种古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铜器上,字形逐
渐演变为笔画结构复杂的形式,有更多的象形和会意字。
3.考古文字阶段:大约从西汉至东汉,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考古文字是指出土的汉字形态,包括篆书、隶书等多种字形。
这一阶段出
现了汉字的繁草书写形式,字形开始趋于简化。
4.隶书阶段:大约从东汉至北魏,约公元2世纪至6世纪。
隶书是一
种工整的汉字书体,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在这一阶段,字形逐渐由繁到简,开始出现了一些楷书的特征。
5.楷书阶段:大约从唐代至现代,约7世纪至今。
楷书是现代汉字书
写的主要形式,字形规整、平衡,逐渐形成了现代常用汉字的基本形态。
在这一阶段,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渐趋于稳定,字形也更加统一和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实际上每个阶
段都有相应的变化和细分,汉字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