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二、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1、产生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
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
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
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
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
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
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关于汉字的形体讲解一、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
又因为甲骨文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2.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金文的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
狭义的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
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削弱了。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代,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5.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由秦隶的草化、连笔演变而来的。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中还保留着隶书的波磔(zhe,波磔指汉字书法的撇捺),以《急就章》为代表。
今草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画波磔,成为更加自由简略的草体,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
唐代产生了狂草,狂草已经由实用字体转变为纯粹的书法艺术了。
6.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楷,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完全清除了非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7.行书行书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宇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
它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和楷书一样,一直使用至今。
二、名家书法1.草书历来都认为草书(今草)是汉代张芝始创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河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古代汉语教案1古代汉语教案郑振峰河北师范大学2000.9目录导言第一章汉字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第二节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第三节因形求义第四节古书的用字第二章词汇第一节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多义词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同义关系第四节古代汉语词的同源关系第三章音韵第一节中古音的声韵调第二节上古音的声韵调第三节上古字音相母相近的判定第四章语法(一)第一节词类活用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第三节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第四节语序第五节双宾语第五章语法第六节代词第七节副词第八节介词第九节连词第十节语气词第六章古书阅读常识第一节古书的注释第二节古书的特殊表达式第三节工具书的使用导言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系,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般说来,现代汉语是指1919年“四五”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
但是,并不是1919年以前的汉语都是我们这部书里怕要教学的古代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伤口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
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
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文而不包括古白话。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用文言记录的典章制度及史料,用文言撰写的文学作品,多到不可计数。
简述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及其形体特征汉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隶楷→简化。
具体如下:1、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
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2、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
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
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3、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周宣王的史官)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4、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5、六国文字: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6、隶楷: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
这就是“隶书”。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
7、简化: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
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扩展资料: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 :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1 .象形、象意字多。
形声字占百分之二十。
2 .字无定格,异构字多。
3 .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二)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1 .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2 .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3 .形声字增加。
4. 注重字形美化。
(三)战国文字(六国文字)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战国文字的特点:1 .形体歧异多。
2 .俗体使用广泛。
(四)小篆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
小篆的特点:1 .结构定型,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
2 .符号化(表意抽象化,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3 .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组合层次三要素)(五)隶书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
一般指汉隶。
汉隶由秦隶发展,秦隶是秦系文字的发展。
汉隶又叫“八分”。
隶书的特点:1 .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
2 .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3 .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
字形构造特点放在下面“隶变”讲。
(六)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的特点:1 .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
2 .点画形态丰富二、汉字形体演变的三个问题(一)隶变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
隶变抛弃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描绘符号),失去构形理据。
汉字形体的演变
中国汉字从先秦时期的殷商文字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
就形体来讲,变化过程十分曲折复杂,但以新汉字为主,仍有其
礼乐和大篆三大分支,它们分别是小篆文、楷书文和行书文。
①小篆文也称“古篆”或“礼文”,是最早出现的汉字形体,它
源于殷代的文字“大篆”,属于泥笔书法,以细小、挨着画出笔
画来表达文字。
因此,字体十分紧凑,使用方便,但容易披阅,
故不多用做文献记载;
②楷书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最流行、最普及的字形,古代也被
称为金文。
楷书很早就从小篆形体中诞生出来,它以美丽清晰的
笔划表达笔画,看起来更加立体,较为舒服的看书,因此被广泛
用于文献的记载,叶非牙、颜真卿都是鼎鼎有名的楷书名家;
③行书文这种行草朦胧、自然宁静、是古清穆的文字是在楷书字
体上发展而来,又被称为“隶书”。
它是独特陈旧的文字形式,
以崭新的流动感表达文字,即使它紧凑而凌乱,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书体的变化因人而异,所以,行书文也有许多区别于古代文
字的表达形式,如“联叟”,梁山伯和祝英台,。
从上述可以看出,从古篆的小篆文,至楷书的楷书文,到隶书的
行书文,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汉字形体逐渐发展出多样性,
在汉字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今有小篆文、楷书文、
行书文等文字形体构成汉字文化的精彩纷呈,从而丰富了汉字文化的内涵,给当代的书法家与文字爱好者以丰富的艺术资源。
第一章文字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解汉字的知识和基础理论,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性质,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了解正统“六书说”以及“三书说”,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理论,认识分析汉字形体构造的目的和意义。
掌握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含义,并能够正确分析古书中的常见的用字现象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讨论相结合教学安排:9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创造并使用文字,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
当地球上的许多人群还处于原始、蒙昧时期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入“有册有典”的文明时代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世界表意和表音的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
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相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相继消亡之后,唯有我们的汉字依旧保持旺盛的青春,得以继续发展、完善,一直延用数千年,至今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书面记录。
无论是要研究中华文化还是要研究汉语言文字的本身,都应该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具有传统的文字学知识。
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一样,汉字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汉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汉字是形、音、义统一于一体的文字。
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同时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虽说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的独立变化规律,但也彼此相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总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而不同阶段上的汉字形体又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要想全面地、历史地掌握汉字,并借助它来释读古代文献或研究有关问题,首先就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个明确的了解。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结果。
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而纷繁复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我们这里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与古代汉语学习至为相关的问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楷书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为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统称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与今草)。
其中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字体统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和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
古文字与今文字之间的过渡字体是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又称秦隶)。
下面分别对这六个阶段的代表字作简要的介绍(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
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也有少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
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的灭亡和殷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夷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1899年才被人发现为宝物。
之后经过多次发掘,到目前为止,从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十万以上。
甲骨文字的单字据孙海波《甲骨文编》的统计,多达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在右)。
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上古史、古汉字和上古汉语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新材料。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
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1)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
这些象形、象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也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图画性,比如(鹿)、(马)等皆其类。
(二)字无定格,异构特多。
这说明,甲骨文时代汉字的构形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异体字、繁简字特多,因而造成了这一时期汉字的诸多歧异,以至给我们今天的辨识带来了困难,不过也为后来汉字的逐步定型化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字样。
(3)异字同形。
就是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分别写作某+某。
这大多由于明形字在高度抽象化以后变为简单的线条结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构。
这种不多见的现象与文字的本质是矛盾的,所以在汉字后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消亡了。
(二)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
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的时期的西周金文,以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
西周金文与商代甲骨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
例如虎、马、犬等字,无论是单独成字还是作偏旁部首,几乎都不再用甲骨文中那种以双线条勾勒其躯体的写法,也不再追求形象的逼真,只是还注意突出其最基本特征的部分以便字形的区别罢了。
(比如虎突出大头与利齿、马突出长鬃、犬突出卷尾)。
这就把象形字向不再象形的符号化推进了一步。
不过西周金文中的极少数字,特别是那些族徽性的字,甚至还保留着比甲骨文字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
2、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趋向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在:形旁之意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
如甲骨文中的牧字,有从牛、从羊、从马等同种形,西周金文中则只用从牛一体,淘汰了另外两体。
第二,偏旁部首的位置有了较多的固定。
例如“彳”旁,甲骨文置于左右都可以,西周金文则基本上固定在左边。
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
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是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的,不过同字异构的现象依然不少。
3、形声字大量增加。
一是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一是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例如《金文编》食部所收的19个字,除4个甲骨文已有之外,新造的15个字中有13个是明显的形声字。
有人曾作过统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只有20%左右,而金文中的形声字则已达到50%以上。
4、在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
由于铭文是器物所有文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对每个字的结构、用笔和整体的章法布局都极尽精美之能事。
如果说写刻文字的讲求书法,在甲骨文中表现得还够普遍、明显的话,那么在西周文中则是处处可见了。
过去曾有人说先秦三代人写字“不计工拙”,是毫无根据的。
(三)战国文字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有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写在绢帛上的帛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墨迹,有铸(或刻)在铜、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有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为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等。
这些都是可见于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的真迹。
此外,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三本石经中的古文、郭忠如《汗简》中所收的古文等,也大都是当时人们所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的材料众多,字体也极为异样,因而无论哪一种附著物上的字体,都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所有文字,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不能像商代甲骨文、西周金那样以其附著物来命,只好以时代来标称,统称为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形体歧异多。
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说文解字》),再加上连年战争,诸事急迫,被御用的文化人不能像西周大一统天下时那样从容不迫地精心制作,于是写字作书每每越出常轨、任意省改、草率从事而求急就,因而造成了严重的“文字异形”的局面。
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就是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每有不同。
由于这一时期汉字的随意性过大,因而字体出现了大量无规律可循的省变。
不过从总体上看,战国文字还是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的。
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有西周金文的遗风。
比如秦国的石鼓文明显地表现出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墙盘铭文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
另外,某些简册文,例如包山楚简,其形体的变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滥觞。
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即与之一脉相承。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文字的多歧异,又反面促进了秦代对文字的统一和改革,也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
(四)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为了尽快改变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
罢其与不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等人在统一六国文字时做了三件事:第一,以秦国原有的文字作为统一的标准,处先“罢”(扬弃、废除)掉一切与秦文不同的六国俗体、异构,只保留其中与秦文一致的部分;第二,拟证出统一的标准字样;第三,写出定型后的标准字样广布天下。
这第一、第三两件事情很明确,只有第二件事情历来有争议,需要作些说明。
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标准字体时,所根据的到底是什么字样?按照许慎的说法,“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
”用一个“皆”字告诉人们,李斯等人依据的完全是史籀大篆,小篆这种字体是他们对大篆“颇加省改”新创造出来的。
这就与第一件事相矛盾,也于情理难通:所谓史籀大篆,传说是周宣王时的史官名叫籀的人写来教儿童识字学书的十篇文字(早已亡佚),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标准字体时,不可能抛开秦国现实的文字而不顾,去搬用五六百年前的学童教科书来作标定国家文字的根据而创作新的字体。
如果用这种复古的作法来所订新字体,无论怎样省改,总会有时代的差距而脱离现实,不仅东方六国的人不易辨识,就是秦人自己恐怕也难于适应。
比如著名的石鼓文、诅楚文、商鞅方升名文等(均为战国时代的秦文),都大量存在与小篆相同的字,尤其是后二者,几乎完全就是小篆了。
这就有力地证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字体的时候,不是“皆取史籀大篆,或颇加省改”,而应该是“皆取现实秦文,或颇加省改”,进行一番整理与加工,使之更为定型化、标准化,以便于推行。
许慎之所以要说是“皆取史籀大篆”,推其情由大致有二:一是战国时期的秦文确实是较好地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传统,这样说可以表明小篆的来源;二是为了抬高小篆的身价,因为他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正篆来加以分析研究的。
小篆是古文字的的终结,它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