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能力目标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思想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
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教学设计:学习本课正文前,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提要,明确聚落、氏族的含义。
接着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自学要点:三个专题(半坡聚落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河姆渡氏族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并汇报自学所得,并鼓励学生画一幅想象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提示,指导学生看书上“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并指出继山顶洞人之后,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
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由于这些氏族聚落的居民的辛勤劳动,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会种植什么作物?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等等。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学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氏族聚落位置生活状况生产状况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大汶口原始居民注意讲解: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华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现的典型氏族聚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1.懂得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特点。
2.通过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比较,找出南北聚落的不同风格,并概括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
3.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读图观察法。
一、导入示标:在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我国远古居民生活的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渡到比较稳定的定居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氏族聚落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半坡聚落发现于,距今约6000多年,是最具代表的氏族部落,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的是如开垦耕地的石斧、石铲,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
房屋是,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是,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聚落发现于距今约7000年,是氏族聚落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还饲养猪、狗、牛等家畜。
他们住的房屋是建筑形式,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如骨耜。
(二)质疑问难:。
三、探究交流:历史插图和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它勾画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亲临其境,仿佛进入了历史殿堂。
这些图片画面清晰、直观的再现历史,对历史学习起到了于无声处显神通的作用。
■半坡聚落的遗物,勾画多彩的农耕文化●找一找:下列是关于“半坡聚落”相关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得出半坡聚落分别掌握了哪些技能?●议一议:与北京人生活环境相比,先进在哪些地方?●说一说:鱼纹彩陶盆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觅米之香,梦回河姆渡●找一找:下列是关于“河姆渡”相关图片,从这些图片中,你能得出半坡聚落分别掌握了哪些技能?■识玉断分化●猜一猜:玉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程标准: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掘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化,趣味性不弱,科学知识零散,学生在自学拉苏特兰存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鼓励,用一条主线—农业的产生和影响去串起科学知识项链,协助学生认知和记忆。
三、教材分析:本课紧紧围绕完整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进行描述。
展现了从距今7000年至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诉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完整农耕,其中半坡台北盆地就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就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了解半坡、河姆渡台北盆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使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自学,并使学生介绍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完整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并使学生介绍中华文明处在起源阶段时完整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重新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关键意义。
介绍和掌控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完整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使学生尊重缔造出来我国完整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彰显出来的智慧与纯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栽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第 2 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代、房屋特点、 半坡聚落概貌、 方面与前人的比较, 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 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 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 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学会使用 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同时采用了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 是以半坡、 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 感受远古中国人的 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 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 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 从而更加 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 的特征。
2、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提问:中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有哪些? (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 人) 人类诞生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问题始终是最大问题。
提问:元谋人、北京人、 山顶洞人在衣、 食、住、行方面的特点? ( 讨论后回答 )衣食住: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 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 饲养的禽畜品种、 生产工具、 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行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捕渔、狩猎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在树上或洞穴中。
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较远的地方。
群居生活。
提问: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引出新课:第2 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看图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提问: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数量众多,星落棋布)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图提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课题: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累计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屮华文明起源屮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其了解屮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Z处和不同Z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己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二、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屮晚期的原始农耕,其屮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三、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标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以及半坡居民的彩陶艺术。
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模拟图片和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点,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化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明特征的概括。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历史这门课程,缺乏历史知识的积淀和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再加上远古时代的历史离学生实际生活太远,没有可靠的文字资料的记载,缺乏大量的考古实物和遗迹等,对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对历史课程的极大兴趣。
教学方法:图表法、讲述法。
学习方法:阅读法、合作探究、对比归纳概括。
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钻孔石斧》、《石磨盘》、《鱼纹彩陶盆》、《骨耜》、《栽培稻谷遗存》、《刻画猪纹黑陶钵》、《干栏式房屋模拟图》、《玉铲》、《镂空象牙梳》等考古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①目前我国境内一致的最早人类是什么人?②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他们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劳动?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怎样的?(采用个别提问的方法,并给出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