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用药
- 格式:pptx
- 大小:416.60 KB
- 文档页数:44
儿科门诊用药知识点总结儿科门诊用药是指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对儿童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体质与成人不同,因此在儿科门诊用药中需要特别注意儿童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等因素。
本文将从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和药物治疗方面,总结和介绍儿科门诊用药的相关知识点。
一、儿科门诊用药的基本原则1. 选药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生理特点、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儿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用药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遵守正确用药原则,包括准确掌握用药指征、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途径等。
对于儿童患者的用药要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监测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定期监测患儿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其他合适的药物。
二、儿科门诊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1. 发热:发热是常见的儿科门诊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感冒、发炎、病毒感染等。
对于发热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退烧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以及抗病毒药物等。
2. 咳嗽:咳嗽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
对于哮喘和支气管炎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型肾上腺素类药物(沙丁胺醇)、类固醇和其他支气管扩张药物等。
3. 腹泻:腹泻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原因包括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
对于腹泻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止泻药(鲍鱼胆碱等)、益生菌和补液盐溶液等。
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儿科门诊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常见原因包括吸收不良、疾病引起的消耗等。
对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补充剂、蛋白质营养剂等。
三、常用儿科门诊药物及其使用注意事项1. 扑热息痛:扑热息痛是一种非处方退烧药,适用于儿童患者的发热和疼痛缓解。
使用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剂量,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儿科常用药一、针剂类
消炎类(针剂):阿莫西林舒巴坦钠
头孢呋辛钠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氨曲南
阿奇霉素
克林霉素
痰热清
喜炎平
抗病毒类(针剂):
单磷阿糖腺苷
炎琥宁
利巴韦林
止咳类(针剂):
盐酸溴已新注射液
氨溴索针
退热类(针剂):
赖氨匹林
复方氨基比林巴比妥针
赖氨匹林针
止吐类(针剂):
甲氧氯普安
秀敏那普罗卡因注射液6542
其他类(针剂):
地塞米松针
VC针
葡萄糖酸钙
盐酸异丙嗪
10%水合氯醛
二、口服药
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阿莫西林片
阿莫西林颗粒
阿奇霉素片
阿奇霉素颗粒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罗红霉素干混悬剂
小儿咽扁颗粒
琥珀猴枣散
百蕊颗粒
炎宁颗粒
四季抗病毒口服液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利巴韦林颗粒
利巴韦林喷剂
乒乓退热贴
小儿退热栓
丁桂儿脐贴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健儿清解液
健胃消食口服液
乙酰半胱胺颗粒
氨溴特罗口服液
急支糖浆
肺宁颗粒
异丙嗪胆汁片
五维葡钙口服液
葡萄糖钙锌口服液
维生素咀嚼片
乳酸亚铁口服液
赖氨肌醇V-B12口服液
伊可新胶囊
匹多莫德口服液赖氨葡锌颗粒复方甲麻口服液健胃消食口服液。
医院儿科用药情况汇报范文儿科用药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医院儿科用药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儿科用药的现状,提高用药质量,保障儿童患者的健康。
以下是我们对儿科用药情况的汇报:一、常用药物情况。
1. 抗生素类药物,儿科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头孢类抗生素的使用较多,尤其是头孢呋辛、头孢丙烯等。
这些抗生素在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时疗效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问题,需要严格控制使用指征和用药剂量。
2. 退烧镇痛药物,对于儿童的发热和疼痛,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控制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3. 抗病毒药物,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呼吸道病毒、水痘病毒等,针对这些病毒感染,我们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对不同病毒的疗效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用药安全情况。
1. 用药指南,为了规范儿科用药行为,我们制定了儿科用药指南,对常用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剂量、不良反应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提高了医务人员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 药品管理,我们对医院内的药品进行了分类管理,儿科用药专区设置了专门的药品存放柜和标识,避免了不同药品混淆使用的情况,确保了儿科用药的安全性。
三、用药效果评估。
1. 疗效观察,我们对儿科患者的用药效果进行了定期观察和评估,发现大部分患者在用药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疗效良好。
2. 不良反应监测,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也密切关注儿童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和调整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我们医院儿科用药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用药指导和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性和疗效,为儿童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通过本次汇报,能够引起各位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为儿科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科常用药物的使用
一、抗生素类
1、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一类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能有效抑制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是治疗小儿感染的常用药物,包括氨基酚羟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其他衍生物等。
应用:用于治疗肺炎、肠炎、咽炎、膀胱炎、中耳炎、腮腺炎、咽喉炎等细菌感染,也可用于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前应严格遵医嘱确定相应疾病的病原,以防青霉素的过量使用。
2、头孢类
头孢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细菌抑制和杀灭作用,可以杀死许多细菌,包括链球菌、支原体等,血清抗体水平低,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头孢硫脒、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噻肟等。
应用:一般用于治疗小儿的呼吸道等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肺结核、中耳炎、咽喉炎等,也可用于治疗小儿慢性支气管炎。
注意事项:治疗前应确定感染病原,以防头孢类药物的不恰当使用。
3、磷酸氯喹类
磷酸氯喹类抗生素是一类新型抗生素,能有效抑制细菌多糖的合成,促使细菌凋亡,是当今小儿感染治疗常用的药物。
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儿科用药是指针对儿童临床需求,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计算给药剂量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差异,精确计算儿科用药剂量十分重要,以确保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并保障患儿的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用药的计算方法,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儿科用药挑战。
一、根据年龄划分药物剂量1. 婴幼儿期(0-1岁):婴儿期的用药剂量主要根据体重来计算。
常用的公式包括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婴幼儿剂量(mg)或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体表面积修正系数= 婴幼儿剂量(mg)。
另外,有些药物的剂量会根据婴儿的实际出生天数进行调整,如早产儿及新生儿等。
2. 幼儿期(1-3岁):幼儿时期的用药剂量一般是根据体重进行计算的。
可以使用与婴幼儿相同的公式来计算幼儿的给药剂量,即体重(kg)×给药剂量(mg/kg)=幼儿剂量(mg)。
此外,根据儿童年龄和发育情况,不同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用药评估方法。
3. 学龄前儿童(3-6岁):在学龄前儿童时期,用药剂量仍是根据体重计算。
常用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学龄前儿童剂量(mg)。
4. 学龄儿童(6-12岁):学龄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以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
计算公式包括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学龄儿童剂量(mg)或体表面积(m²)× 给药剂量(mg/m²)= 学龄儿童剂量(mg)。
在特殊情况下,还需根据儿童的生理和药物代谢特征来调整剂量。
5. 青少年期(12-18岁):青少年期的用药剂量可以采用成人剂量,具体剂量还需考虑患者的生理特点、年龄和发育情况等。
二、根据体表面积调整药物剂量1. 什么是体表面积(BSA)?体表面积是指一个人体的外表面积,根据身高和体重可以计算得出。
计算BSA的公式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Du Bois' 和Haycock'公式。
儿科用药量计算公式
儿科用药量计算公式有多种,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计算方式:
1.按体重计算:每日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再分2~3次使用。
临时对症治疗用药如退热、催眠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
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量时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2.按体表面积计算:儿童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体重≤30kg的儿童,体表面积(m²)=体重(kg)×0.035+0.1;体重>30kg的儿童,体表面积(m²)=(体重kg-30)×0.02+1.05;儿童药物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²)x剂量/(m²)。
按体表面积比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生理功能关系更为密切。
3.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从成人剂量折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或儿童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²)×1.73×成人剂量。
儿科用药特点儿科用药是关于儿童健康的重要领域,其特点与成人用药有很大的区别。
儿童的生理特征、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于成人,这就决定了儿科用药必须具备一定的特点和考虑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用药的特点。
一、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儿童的身体情况与成人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体重、身高到骨骼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个体化地确定药物的剂量。
与成人相比,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能力较弱,剂量过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剂量过小又可能影响疗效。
因此,儿童用药需要更为精确和谨慎。
二、药物安全性的高要求儿童的机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因此,儿科用药的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
首先,儿童的疾病较难判断,症状表现也和成人有所不同,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因此需要慎重选择药物。
其次,儿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影响生长发育、损害神经系统或产生其他长期不良后果。
因此,在儿童用药中必须高度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三、药物剂型的选择由于儿童年龄小、协助服药能力较差,药物剂型的选择尤为重要。
婴幼儿和幼儿期的孩子通常难以吞咽固体药片,因此需要以液体、泡腾片、颗粒剂等剂型来方便孩子吞咽。
此外,婴儿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呕吐反射,因此可以选择栓剂或外用药来避免药物经消化道丢失。
四、药物的味道和口感儿童对药物的味道和口感敏感,往往会对味道较差的药物产生抵触心理,导致难以服用。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受药物治疗,药品生产企业往往会为儿童用药特别开发味道较好的药物剂型,如水果味或巧克力味的口服液等,以提高儿童的依从性。
五、家长的参与和指导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病情和用药需求,遵守医嘱,正确给予药物,并监测孩子的反应和疗效。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密切监测孩子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只有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
儿科用药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在儿童用药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就儿科用药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儿科用药的特点
1. 代谢功能差异
儿童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2. 剂量调整
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调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过少的情况发生。
3. 药物副作用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留意。
二、使用注意事项
1. 注意剂量
在给儿童用药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来合理计算剂量,避免因剂量不当导致药效不足或药物中毒的情况发生。
2. 选择合适的剂型
儿童对于口服药物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药物剂型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喜好和便于使用的特点。
3. 严格按照医生建议使用药物
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药物作用可能会受到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在用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
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用药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避免因未能合理使用药物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提高对儿科用药的认识和理解。
常见儿科用药的分类儿科用药是指专门为儿童设计、研发或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调整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
儿科用药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别:1. 按药理作用分类: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及抗寄生虫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退烧、止痛、消炎。
镇静催眠与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用于缓解焦虑、帮助睡眠以及控制惊厥发作。
消化系统用药:如助消化酶、止泻药、胃肠动力药、抗酸药等。
呼吸系统用药:支气管扩张剂、抗哮喘药物、祛痰药、鼻炎用药等。
心血管系统用药:包括强心苷类、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神经系统用药:除了上述镇静催眠药外,还包括营养神经药物、抗癫痫药等。
内分泌系统用药: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药物等。
2. 按适应症分类:小儿感冒用药:包含解热、镇咳、祛痰、抗组胺药物等。
小儿腹泻用药:吸附剂、肠道微生态制剂、补液盐等。
小儿营养补充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
免疫调节剂:如用于提高免疫力、防治感染的药物。
皮肤用药:如皮炎湿疹类疾病的外用药物。
3. 按给药途径分类:口服药物:片剂、胶囊、颗粒剂、溶液、混悬液、滴剂、糖浆等。
注射用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
外用药物:膏剂、贴剂、洗剂、喷雾剂等。
吸入性药物:如哮喘患儿使用的吸入型皮质激素。
4. 按年龄阶段分类:新生儿用药:针对新生儿特殊生理需求和安全性的药物。
婴幼儿用药:适合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和剂量要求的药物。
儿童用药:涵盖较大年龄段儿童适用的药物,通常需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个体化剂量。
在实际应用中,儿科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临床指南给予适当剂量和疗程。
同时,考虑到儿童机体发育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耐受性和反应性与成人不同,儿科用药特别强调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