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用药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89.50 KB
- 文档页数:23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医学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医学小儿用药是儿科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小儿用药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需要特殊的药理学知识和护理医学技巧。
本文将介绍小儿用药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护理医学知识。
一、小儿用药的特点1.生长发育: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和系统都处于发育中,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对其影响更加敏感。
因此,对于小儿用药,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生理状态来进行个体化处理,剂量和用药方式需做相应调整。
2.药代动力学:小儿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与成人不同,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存在差异。
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较快,分布容积较大,排泄率较高,因此需要根据小儿的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以避免药物的累积和毒副作用。
3.适应症和禁忌症:小儿用药需要根据疾病的特点和药物的适应症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有些药物对小儿使用有禁忌症,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在小儿中使用需要谨慎。
4.味道和剂型:小儿对药物的味道敏感,如果药物味道苦涩或刺激性,小儿常常难以接受,甚至会拒绝服用。
因此,小儿用药的剂型应尽量选择液体剂型或可咀嚼、咀嚼片剂型,以提高小儿的接受度和依从性。
二、小儿用药的护理医学1.药物剂型的选择:对于小儿患者,需要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新生儿和幼儿常常难以吞咽和咀嚼固体药物,可以选择液体剂型或将固体药物研磨成细粉用水冲服。
对于较大的儿童,可以选择片剂或咀嚼片剂。
2.剂量的准确计算:小儿用药的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来计算,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标准剂量来使用。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常常需要根据体重进行输液给药。
同时,由于小儿肌肉和皮下脂肪层相对较薄,注射时需注意选择适当的注射器和针头,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
3.药物的监测与调整:小儿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效和毒副反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状态和临床变化,及时调整剂量和用药频率。
同时,对于某些药物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可以进行药物浓度的测定,以确保达到治疗效果。
儿科临床用药特点及安全用药策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科临床用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情况。
本文将从儿科临床用药特点和安全用药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儿科用药的相关内容。
一、儿科临床用药特点1. 生理特点不同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体重、体表面积、药物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由于儿童的体重较小,药物的剂量需要按照体重来计算,而非按照年龄来计算。
此外,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对于外用药物的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儿童的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也较不成熟,因此在用药时需要注意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次。
2. 儿科用药剂型较多儿科用药剂型较多,包括口服药、颗粒剂、口服溶液、口服混悬液、栓剂、外用药、注射剂等。
在选择用药剂型时需要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和便利性等因素,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3. 药物不良反应风险较高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同于成人,他们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此外,儿童的器官功能还在发育中,某些药物可能对器官造成损伤,因此在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二、安全用药策略1. 个体化用药儿童的生理特点各异,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进行个体化用药。
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不可轻易误服或过量使用药物。
对于某些剂量较为敏感的药物,还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在合理范围内。
3. 定期监测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患儿的生理指标。
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生理指标异常,需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以避免进一步损害患儿的健康。
4.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用药中需要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以免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儿科临床用药特点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较大。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儿童比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6%〜7%,新生儿高达24.7%。
因此,对其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1小儿用药特点: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和泄的过程快。
f体液占体重比例大,水盐转换率快,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差。
€小儿生长发育时期,消化、血液、肝肾功能均不完善。
f 免疫系统不完善。
f年龄不同,发育营养状况不同。
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药,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2、儿童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特点:儿童药物吸收特点: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吸收率较高,药物过量易引起毒副反应。
t小于2岁小儿胃排空慢,肠壁薄,多数药物吸收增加。
f 新生儿胃肠道及肌肉注射吸收不稳定,故采用静脉给药。
r 儿童皮肤、粘膜相对较薄(鼻腔、口腔、直肠等),吸收较成人好,比较方便。
儿童药物分布特点:厂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入。
f小儿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量大。
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越年幼,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t小儿的血浆蛋白浓度低,与药物亲和力低,相同血药浓度时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如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苯妥英钠。
儿童药物代谢特点:f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小儿肝体积小,代谢解毒能力弱;小儿体内肝药酶系统不完善,包括肝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
r新生儿因缺乏葡萄糖醛酶,应用氯霉素易中毒引起灰婴症”。
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应用磺胺类、呋喃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
儿童药物排泄特点:F 小儿的肾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均明显低于成人,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仅为成人一半。
儿科用药特点儿科用药是关于儿童健康的重要领域,其特点与成人用药有很大的区别。
儿童的生理特征、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于成人,这就决定了儿科用药必须具备一定的特点和考虑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用药的特点。
一、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儿童的身体情况与成人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体重、身高到骨骼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个体化地确定药物的剂量。
与成人相比,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能力较弱,剂量过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剂量过小又可能影响疗效。
因此,儿童用药需要更为精确和谨慎。
二、药物安全性的高要求儿童的机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因此,儿科用药的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
首先,儿童的疾病较难判断,症状表现也和成人有所不同,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因此需要慎重选择药物。
其次,儿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影响生长发育、损害神经系统或产生其他长期不良后果。
因此,在儿童用药中必须高度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三、药物剂型的选择由于儿童年龄小、协助服药能力较差,药物剂型的选择尤为重要。
婴幼儿和幼儿期的孩子通常难以吞咽固体药片,因此需要以液体、泡腾片、颗粒剂等剂型来方便孩子吞咽。
此外,婴儿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呕吐反射,因此可以选择栓剂或外用药来避免药物经消化道丢失。
四、药物的味道和口感儿童对药物的味道和口感敏感,往往会对味道较差的药物产生抵触心理,导致难以服用。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受药物治疗,药品生产企业往往会为儿童用药特别开发味道较好的药物剂型,如水果味或巧克力味的口服液等,以提高儿童的依从性。
五、家长的参与和指导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病情和用药需求,遵守医嘱,正确给予药物,并监测孩子的反应和疗效。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密切监测孩子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只有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
儿科用药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在儿童用药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就儿科用药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儿科用药的特点
1. 代谢功能差异
儿童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2. 剂量调整
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调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过少的情况发生。
3. 药物副作用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留意。
二、使用注意事项
1. 注意剂量
在给儿童用药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来合理计算剂量,避免因剂量不当导致药效不足或药物中毒的情况发生。
2. 选择合适的剂型
儿童对于口服药物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药物剂型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喜好和便于使用的特点。
3. 严格按照医生建议使用药物
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药物作用可能会受到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在用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
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用药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避免因未能合理使用药物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提高对儿科用药的认识和理解。
儿科治疗用药特点
(一)更强调及时、正确、谨慎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在病理上特点为发病容易,传遍迅速,“病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病情的好转与加剧多在转瞬间,故把握病机及时地治疗用药尤为重要;“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治疗用药的正确与否密切关系着病情的进退,因此尤须审慎,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小儿机体柔弱,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在同类药物中要尽量选择宜于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之品,应审慎使用,即能不用尽量不用,要用应注意剂量和使用的时机和法度,“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同时应便于服用。
(三)注意给药途径和药物剂量的改进儿科药物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古医家已论及儿科用药多种剂型,临床应注意给药途径及药物的剂型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四)汤剂的煎服方法汤剂目前仍是儿科临床应用较多的剂型,且有其他剂型所不具有的灵活加减的优势,儿科汤剂的煎服量相对要少,1岁以下在100毫升以内,1~3岁在100~150毫升以内,3岁以上在150~250毫升以内;煎前可用冷水浸泡15~30分钟,参考处方作用决定煎熬时间。
小儿用药特点有人讲“小儿用药只需注意按年龄折算剂量就可以了。
”实际不是这样的。
折算剂量虽然重要,但是对于小儿的合理用药来讲,差距尚远。
因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比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比较快,同时伴随着年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年龄段的用药特点是不一样的:(1)新生儿期用药特点。
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比较多,要注意过多引起中毒。
不同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非常大。
皮下与肌内注射因周围血循环不足常常影响药物吸收与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
有一些药物如磺胺药应用后,会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引起核黄疸,所以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
因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少,某些药物应用后会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会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的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渐渐完善。
所以,一般新生儿用药量要少,用药间隔时间要适当延长,同时用药时间也不宜过久,要不然易发生中毒。
(2)婴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日至满3岁,叫婴儿期。
婴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部分不会自服药品,口服给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尤其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
婴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多,病况加重;便秘时要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包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或者喂食一些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
吗啡、哌替定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是婴儿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越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3)儿童期用药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是机体还没有成熟,对药物的反应和成年人各有不同。
如对于镇静药、阿托品、磺胺类药、激素等的耐受性较大;酸碱类药物比较易发生酸、碱血症;应用利尿药比较易引起低血钾、低血钠现象;应用大量或多类抗生素(特别是口服广谱抗生素时)较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四环素可以使牙釉发育不良、牙龈发黄,所以7岁之内忌用。
儿科常用药物的特点1.安全性高: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器官发育水平与成人不同,因此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代谢和清除速度可能会有所差异,容易出现药物积累或者呈现反应过敏等情况。
因此,儿科常用药物需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经过儿科临床试验的验证。
2.适宜的剂型:儿童因为年龄小,无法自行吞咽大颗粒药物或者苦味药物,因此儿科常用药物的剂型需要灵活多样,如颗粒剂、口服液、混悬液、糖浆、栓剂等,以便于儿童用药时的服用和吸收。
3.药物浓度适宜: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发育不完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相对较低。
因此,儿童用药时,药物浓度应适宜,不得过高或过低,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便于调整剂量:儿童生长发育迅速,体重和体表面积变化较快。
因此,儿科常用药物应该提供剂量调整的便利性,以便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进行剂量计算,保证药物疗效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品种齐全:儿科常用药物需要覆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需求,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常见疾病,以及儿童特殊情况下的药物需求,如新生儿黄疸、早产儿支持治疗等。
6.监测方便:由于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症状和感受,因此对于儿科常用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
因此,儿童常用药物应该便于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7.试验严谨:儿科常用药物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包括药物安全性评价、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以确保儿童用药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儿童用药中,要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遵循适应症的治疗原则,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同时,在儿童用药过程中,要重视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儿科临床用药特点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较大。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儿童比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6%~7%,新生儿高达24.7%。
因此,对其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1、小儿用药特点: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和泄的过程快。
体液占体重比例大,水盐转换率快,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差。
小儿生长发育时期,消化、血液、肝肾功能均不完善。
免疫系统不完善。
年龄不同,发育营养状况不同。
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药,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2、儿童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特点:儿童药物吸收特点: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吸收率较高,药物过量易引起毒副反应。
小于2岁小儿胃排空慢,肠壁薄,多数药物吸收增加。
新生儿胃肠道及肌肉注射吸收不稳定,故采用静脉给药。
儿童皮肤、粘膜相对较薄(鼻腔、口腔、直肠等),吸收较成人好,比较方便。
儿童药物分布特点: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入。
小儿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量大。
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越年幼,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小儿的血浆蛋白浓度低,与药物亲和力低,相同血药浓度时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如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苯妥英钠。
儿童药物代谢特点: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小儿肝体积小,代谢解毒能力弱;小儿体内肝药酶系统不完善,包括肝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
新生儿因缺乏葡萄糖醛酶,应用氯霉素易中毒引起“灰婴症”。
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应用磺胺类、呋喃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
儿童药物排泄特点:小儿的肾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均明显低于成人,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仅为成人一半。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儿童用药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疾病时,通过合理、安全的方式使用药物来治疗和缓解病症。
儿童用药相较于成人用药具有一些特点,包括药物选择的限制、用药剂量的不同、药物副作用的风险等。
合理使用儿童药物是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
儿童用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药物选择的限制:儿童用药受到药物选择的限制,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等生理机能都与成人不同,所以许多成人常用药物在儿童中不宜使用或剂量需调整。
2.用药剂量的不同: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机体比例小,所以儿童用药时需要根据体重和年龄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剂量。
对于特殊疾病或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用药剂量更加复杂。
3.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风险。
由于儿童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不完善,因此儿童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中毒和永久性损伤等。
针对儿童用药的特点,合理使用儿童药物的几个原则和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点:1.确定适用症和药物选择:在使用儿童药物之前,需要准确确定疾病的诊断和适应症。
儿科药物的选择应遵循儿童用药指南和标准化治疗方案。
常用儿童药物包括退热药、抗菌药物、维生素等。
-退热药:儿童常见的发热疾病包括感冒、发烧等,可以选用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退热药物。
但是需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合理使用剂量,避免药物过量使用和过度依赖。
-抗菌药物:儿童用药中常用的抗菌药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但是应该谨慎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因为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问题。
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病原菌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维生素:儿童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所以维生素的合理补充对儿童成长发育非常重要。
常用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但是使用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生理状况来确定合适的剂量。
2.合理控制药物剂量:儿童用药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