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用药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9
李少川:临床儿科用药特点举要摘要:李少川临床用药特点很多,现择其要者,归纳如下四点。
善用微苦微辛:苦寒清热易伤阳,辛散发汗易伤阴。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未坚,气血未充,脾常不足,卫外不固,易受邪侵而发病。
此时宜用辛散之品发汗驱邪,但只可取“微辛”。
反之,辛散无度,汗出不止,极易伤阴劫液,而致气血两惫。
壮热炽盛之疾,苦寒直折也应注意不宜轻投,防其过苦而助燥。
一医用黄连解毒汤治一突然发热、烦躁不宁的患儿,药后热势不减,反下利不止,彻夜不寐。
李少川认为,连、栀、柏、芩均为苦寒之品,虽有清降火热之功,但有阻遏气机伤及脾阳之弊,遂以薄荷、连翘、桑叶、豆豉、牛蒡子等微苦微辛之剂而奏效,即所谓“轻可去实”之意。
注意升降枢机:所谓升降枢机,即既要注意人体脏腑的升降枢机的气化作用,也要注意用药中的升降开阖,不可偏废,方能万全。
比如,治疗脾病,脾与胃互为表里,脾宜升,胃主降,脾病涉胃,胃病及脾;小儿疳积,既有面晄无华、肌肉消瘦等脾虚见症,又有颊赤苔垢、五心烦热等胃实见症。
因此,治疗中既不可一味益气健脾,也不能单纯消积化滞,必须注意升降开阖,方能取得应手之效。
处方用药,既要注意君、臣、佐、使的配伍,更要重视其升降开阖。
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殊不知升降开阖尤为重要。
如小儿咳喘,医者常诊为肺热痰阻,气机不畅,多投予“泻白”、芩、夏之属以苦辛通降,而忽略伍以开腠宣肺之味,往往收效甚微。
李少川治疗此类疾病,多以杏苏饮化裁,借苏叶之开、半夏之降。
在选“对药”当中,也宗此意,如桔梗配枳壳、麻黄配苏子、前胡配白前等,都体现了用药升降之意。
豁痰勿忘利气:痰分寒痰、热痰、湿痰、燥痰等,小儿之痰多为热痰。
热痰者,痰因火生也。
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
痰随火而升降,火随痰而横行。
火则因于气,气有余便是火。
痰随气升,痰随气降。
因此,临床治疗时时注意清热豁痰勿忘利气这一主导思想。
如痰热咳嗽的治疗,李少川常用苏梗、杏仁、苦梗、枳壳、前胡、白前、蒌仁等药以清气化痰法为度,其效果远比单纯投以化痰止咳为佳。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儿童用药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高度重视的领域。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他们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情况。
本文将就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儿童用药特点1.生理特点首先要考虑的是儿童的生理特点。
由于儿童的器官和体重相对较小,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可能会快于成人,因此需要根据芳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用药剂量。
另外,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因此需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
2.药物种类需要考虑的是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种类。
有些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因此需要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儿童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也可能与成人不同,因此需要谨慎选择药物种类。
3.用药适应症儿童用药的适应症也需要特别关注。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于一些疾病可能会出现不同于成人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确定用药适应症。
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1.退烧镇痛类药物在儿童退烧镇痛用药中,常用的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芳龄来确定用药剂量,避免出现用药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2.抗生素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是常用的药物。
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病原菌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3.神经系统药物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常用到镇静安抚剂、抗癫痫药物等。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出现药物依赖或药物过量的情况。
三、总结与展望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在使用药物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根据芳龄、体重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剂量和药物种类;其次要注意选择适用于儿童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滥用的情况。
儿科用药特点儿科用药是关于儿童健康的重要领域,其特点与成人用药有很大的区别。
儿童的生理特征、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于成人,这就决定了儿科用药必须具备一定的特点和考虑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用药的特点。
一、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儿童的身体情况与成人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体重、身高到骨骼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个体化地确定药物的剂量。
与成人相比,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能力较弱,剂量过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剂量过小又可能影响疗效。
因此,儿童用药需要更为精确和谨慎。
二、药物安全性的高要求儿童的机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因此,儿科用药的安全性要求相对较高。
首先,儿童的疾病较难判断,症状表现也和成人有所不同,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因此需要慎重选择药物。
其次,儿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影响生长发育、损害神经系统或产生其他长期不良后果。
因此,在儿童用药中必须高度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三、药物剂型的选择由于儿童年龄小、协助服药能力较差,药物剂型的选择尤为重要。
婴幼儿和幼儿期的孩子通常难以吞咽固体药片,因此需要以液体、泡腾片、颗粒剂等剂型来方便孩子吞咽。
此外,婴儿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呕吐反射,因此可以选择栓剂或外用药来避免药物经消化道丢失。
四、药物的味道和口感儿童对药物的味道和口感敏感,往往会对味道较差的药物产生抵触心理,导致难以服用。
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接受药物治疗,药品生产企业往往会为儿童用药特别开发味道较好的药物剂型,如水果味或巧克力味的口服液等,以提高儿童的依从性。
五、家长的参与和指导在儿科用药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病情和用药需求,遵守医嘱,正确给予药物,并监测孩子的反应和疗效。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密切监测孩子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只有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
儿科用药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在儿童用药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就儿科用药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儿科用药的特点
1. 代谢功能差异
儿童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2. 剂量调整
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调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过少的情况发生。
3. 药物副作用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留意。
二、使用注意事项
1. 注意剂量
在给儿童用药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来合理计算剂量,避免因剂量不当导致药效不足或药物中毒的情况发生。
2. 选择合适的剂型
儿童对于口服药物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药物剂型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喜好和便于使用的特点。
3. 严格按照医生建议使用药物
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药物作用可能会受到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在用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
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用药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避免因未能合理使用药物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提高对儿科用药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疾病特点、药理学特点和临床用药经验,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掌握用药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安全、有效、经济、便利的目的。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也是儿科医生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药物的选择、用药原则和方法等方面,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一、儿科用药特点儿童与成人相比,生理功能不完善,代谢机制和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存在着差异。
一般来说,儿童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比成人低,对于特定药物代谢酶系统的活性比成人低,所以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比成人长,药物在组织器官内的浓度高,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
儿童的生理情况和疾病特点也和成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必须全面考虑儿科用药的特点。
二、药物选择原则1. 安全性原则:在选择药物时,必须优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避免对儿童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生理机能不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可能出现药物代谢速度慢、半衰期延长、毒性药物蓄积等问题。
在选择药物时,应当尽量避免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
2. 有效性原则: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的疗效。
儿科患者年龄小、生理机能不完善,对于某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存在差异,对于一些药物的疗效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在选择药物时,必须全面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选用能够对儿童发挥良好疗效的药物。
3. 方便性原则: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制剂形式、服用方式等对儿童的适应性。
对于儿童来说,可以选择药物口服溶剂、颗粒剂或儿童专用的药片、糖浆剂等形式,便于儿童的使用和适应。
4. 经济性原则:在选择药物时,必须充分考虑药物的价格和儿童家庭的经济实力。
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选择价格合理的药物,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用药原则和方法1. 根据患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用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儿科医生必须全面考虑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选药。
小儿用药特点和药物剂量计算小儿正在生长发育状态,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
在选择用药时不仅是药物剂量的减少,还要注意同一药物在小儿体内药代动力学与成人差异,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对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为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全科医生应该掌握小儿用药的原则和特点。
一、小儿合理用药原则基本原则是结合患儿的年龄、体质、生理特点、病情状况、既往用药史,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禁忌证,准确给药,杜绝滥用现象,以免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药源性疾病。
具体见表1。
表1 (请给出名称)二、小儿的药效学特点(见表2)表2 (请给出名称)三、小儿药物剂量我国儿科用药剂量多采用按体重、体表面积两种方法计算。
某些药物已有规定的儿科剂量,应用时则不提倡以估算方法计算。
(一)按照体重计算药量这是西医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
可以计算出每天或每次需要用量:每日/(次)剂量=体重(kg)×每千克体重需要量年龄愈小,每千克体重剂量相对稍大;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剂量超过成人剂量时,以成人剂量为限。
例如:某药成人剂量为25 mg/次,儿童剂量为1 mg/( kg·次),若患儿体重为30kg,则计算剂量为30mg/次,超过了成人用量,实际给药量应不超过25mg/次。
对于未测体重的患儿,先按照体重公式推算(公式见生长发育评价章节),举例:阿莫西林小儿剂量是20~40mg/(kg.·d),分3次口服,5岁患儿应该服用多少?5岁的体重(kg)5×2+8=18阿莫西林剂量:18kg×20~40mg/(kg.·d)= 360~720mg/d,可以在这个范围内确定剂量,分为3次口服。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是一种广为推荐的方法, 既适用于成人又适用于各年龄组儿童,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率过滤等生理活动的关系更密切,此法较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
缺点是计算方法复杂,首先要知道用药者体表面积大小,还须知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