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4.83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瓦尔登湖》读书笔记(通用30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11845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独居生活。
不同于中国文人宦海沉浮后的避世隐居,梭罗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
他说:“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
梭罗让我想起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海子。
海子在卧轨而去的时候,书包里就有这本《瓦尔登湖》,海子未必是不爱生活,也许他已经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他也像梭罗一样,他觉得时候够了,他就去了。
只不过他去了另一个天堂,那里也可有像瓦尔登湖一般的美景?梭罗与海子,让我想起黑塞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
”这一段话,恰能很好地描述他们。
我在想:如果我像梭罗一样淡泊,又有他那样的能力与天赋,像他那样真正知足,也许我就不会烦恼了吧。
但我很希望能报答父母,很希望能让他们感受更好的世界,希望可以给他们买最好的东西,带他们去世界各地周游。
这是一个普通的子女最普通的愿望了吧。
可是如果我要选择淡泊,我就没法实现这些。
长大了总要面对一些东西,再加上这个世界的现实。
自己的衣食住行,父母的养老,还有人生中的意外与伤病。
即使父母表示不需我负担,我只需照顾好自己,可是我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对社会的责任。
我想帮助那些可怜的人,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我希望从富人那里赚钱,然后给那些穷人以帮助。
好在,在不停的游走之中,我已渐渐找到了平衡。
我现在要努力学习,以后要努力工作,但这些和我追求的平静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我不想接受庸碌的生活。
而我的不庸碌,则是我不要过着一生无趣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2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关于《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8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许久,许久未曾读过书了。
细数起来,大概有一年多吧,却好似过了半个世纪。
在思想的领域,一旦空旷,就觉得内心的荒凉,这也许是一种安全的缺失,内心的饥饿,灵魂的养分不足一般。
生活就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上班工作,唯一的区别是自结婚以来,生活的起居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一个人,可以有独坐的时间与空间;现在有许多的琐事要处理,要生孩子,要看孩子,要为生活费、人情费等等努力周旋。
这看似简单却又繁琐的细节,却占据了所有的时间,将独自一人的那份孤独与僻静占去了,把心灵放空与归寻的空间夺去了,所以,很少去思考,去冥想,去表达,用文字的形式。
工作虽然在今年又上了一个台阶,但不能谈为事业。
尽管事业本身不含创业与否,只在于个人在某个领域或空间有所建树而已,但真说实话,还远远谈不上。
从主管单方面的工作到主抓全面,甚至还要兼及之前未曾涉猎的领域,对我而言,是一步并作两步走,其艰难与困顿我自己很清楚。
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不断骚扰着生活甚至健康,多亏妻子的理解与容忍。
所以要感恩,感恩生活于我,妻子于我,父母于我,朋友于我的爱与包容。
这种平衡是上天给我最大的恩赐。
时至今日,工作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尽管也有许多的瑕疵。
很多时候,工作于我像是一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并且努力去奋斗。
也有时候会困惑,这种价值的展现需要多大的付出,是否存在最大的必要,留着这个问题已经很久,很久了。
其实这一年的空旷,是因为孩子的降生。
在孩子身上,你感觉光阴真就是光的速度,一晃眼就过去了,如今已经蹒跚学步,咿哑学语。
从出生开始悄悄地成长,每一步变化都看在眼里,都记录在心里,都是一种莫名的惊喜。
这种惊喜是与生俱来的,发自肺腑的;是一种想脱口而出的快感;是生命付出的回报。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一、温暖向阳,真景实感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
荷西下班回来总是大叫:“快开饭啊,要饿死啦!”白白被他爱了那么多年,回来只知道叫开饭,对太太却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这“黄脸婆”倒是做得放心。
话说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
”“是什么嘛?再给我一点,很好吃。
”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做‘雨’。
”“雨?”他一呆。
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札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的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我不置可否。
“你还要不要?”回答我:“吹牛大王,我还要。
”以后他常吃“春雨”,到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
有时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里有点悲伤。
这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中的一个语段。
简简单单一道菜,在三毛口中成了千金难得异常珍贵的宝贝,在三毛手中变成了他处难寻的人间美味。
以三毛惯用的对话,使我能依稀想象到那时情景,疲惫归家大大咧咧的男子,奔向期待已久的晚餐,女主人内心不满逗弄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丈夫,丈夫看穿了妻子美丽的谎言,讪讪的但仍然支持她,且不再刨根问底。
有自嘲,有无奈,有搞怪,有喜爱,一幕简简单单的画面,只属于两个人的异国生活,对于三毛来说再苦再累也没有关系,只要身边有他,他和自己有个家。
文章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他们一起筑造属于自己的小窝,一起去公证结婚,一起去荒山采集化石,一起去海边打渔,一起做过很多很多事情。
语言的对白,三毛的情感变化,周边环境的刻画,三毛她一直有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看着这个世界,记录自己的生活。
发自于内心的文字就这么深深的打动了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我们大多数无法拥有如三毛般的又单调又丰富的生活,但当我们走进书中,奇特的感觉已让人满足。
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优秀5篇)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篇1每一个作家都应该用简略、诚实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总说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他们的写作,应该像他从远方给亲人寄信那样诚恳而又间洁:假如一个人真诚地生活,他肯定是住在遥远的地方。
我是观赏一切美丽景色的皇帝,我的权力是绝对的。
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阅读,没有人会勉强自己,只有合适的衣服才有用处。
所有不幸的根源,得来容易,摆脱却很难。
他们要像人那样幸福的生活,就必须推翻一切东西,有许多不幸的灵魂即将被生活压垮。
人们在大的错误前提下工作,只有愚蠢的人才想要这种生活方式,他们活着的时候还不明白,临终之时也一定会明白。
由于愚蠢和错误,许多人都被人为的烦恼所困扰——整天进行无穷无尽的劳役。
这个样子,生命再美丽,他们又怎么能享受到?手指因为过度辛劳而变得粗糙、颤抖,每天如此劳动,根本没有一丝空闲去改善自己。
关于车夫,比起他所运送的货物的赢利,他的命运无足轻重,他一辈子都在为乡村老爷驾车奔忙,他有何神圣可言?又怎会不朽?比起我们的个人见解,公众的意见其实只是一个虚弱的独裁的人,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指明了他的最终归宿。
她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现实命运,好像浪费自己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许多人过着看似宁静、实际上却是没有希望的生活,这是绝望的命运安排。
不做没有希望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资历深、年纪大的不一定可以教育好年轻人,事实上也不可能。
他们的确获得了很多经验,但是他们失去的更多。
实际上,老人也并没有什么重要的知识可以传授给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大多很凄凉,充满了失败。
他们没告诉我任何东西,或许根本没有能力告诉我这些。
从没有人去衡量人的真正力量,我们也不应该总是按照个人的经历来判断他的能力,个人所能一一尝试的事情并不多。
无论你失败了多少次,不要烦恼,我的孩子,没有人可以要求你必须完成你还没有做完的事情。
我们大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比我们实际知道的更多东西。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5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篇1)《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
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
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是在5年后的北京,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
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
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
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
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篇2)在某种程度上说,《瓦尔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志中的动植物篇。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
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
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
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
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
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
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
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
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在最初听到《瓦尔登湖》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它是一本小说,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湖畔两年来的真实生活写照。
虽然这是本纯写景的散文或者甚至可以称为随笔的书,但梭罗在两年的独居中思考了很多,并且把他的思想注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认为,梭罗便是那种值得我们敬仰的人,那种“用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的人。
如果不是他骨子中的一种超脱世俗,他不会选择到瓦尔登湖过整整两年的简朴的独居生活,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孤独和朴素。
他也从不追求那些享受的事物,他认为财富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
但同时他又许多他写的书中告诫着人们要走出自己的路,这是他所坚持的“个人主义〞。
《瓦尔登湖》中有大量唯美的景色,它们不是浓烈的色彩,不是让人窒息的美丽,而是清淡的、素雅的——正如梭罗本人那样。
“文明创造了皇宫,但创造贵族和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
假设文明人的追求并不比野蛮人高尚,假设他把生命的大局部都只用于谋取根本的必需品和舒适品,那么他为什么要比野蛮人住得更好呢?“〞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
“他认为人们的思想是匹配不上人们生活的条件的,并且有太多的人在重复着别人的生命轨迹,这也是他来到那所简陋的木屋,回归大自然的原因。
这本书如今这般受到追捧,我相信大局部人都明白生命不是用来谋取根本的需求的。
但反观我们的周围,多少人按照自己父母给他们规划好的人生路线上一成不变地前进着,学热门的专业,毕业后做自己不喜欢但薪水高的工作,为买一辆车而没日没夜地工作着,就算买完了车,还需要有一套房,有了房,又差不多该考虑养老了……这又与梭罗所说的“野蛮人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陷入这个永无尽头的需求圈套的人,也许也厌恶着自己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生活,一边唾弃着这种没有高度的人生,一边又不得不迫于生存压力坐在办公桌前,然而有多少人又能拥有梭罗的勇气,主动将城市中舒适的公寓抛弃,回到那个湖边的木屋里呢?倒不是所有人都要跟梭罗选择同样的方式,只是应该自己为自己的人生思考,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被强硬地安插到一个可以赚钱的岗位上。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通用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篇1“一个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带来心灵的纯洁和净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丰富人的内心。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读罢美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梭罗伟大的著作《瓦尔登湖》,作者这两句精辟的言辞一直在我脑海中停留。
1845年春天,心傲孤远、风华正茂的梭罗,借来一柄斧头独自一人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深处,几乎不借助任何现代文明的帮助,完全依靠着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换生活了2年9个月。
他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
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在这期间,他如饥似渴的阅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努力的写作,终于完成了《瓦尔登湖》。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瓦尔登湖》,我们时刻感受到作者对湖光山色景物的细致描写;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和小动物的怜爱。
由于他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深刻研究,作品中还不时闪烁着东方哲学的智慧,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德不孤,必有邻”等。
当然,他给予我们最大的震撼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穷之日。
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也能找到错误。
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欢你的生活。
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
黄昏的霞光照耀在济贫院的窗台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窗户一样耀眼夺目。
”这样的语句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你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精选15篇)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瓦尔登湖,简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那些回归尘土的情感寄托。
人世太短,不足以将世界猜透,为什么有人的进程如此缓慢。
大概就是每一天的每一个时辰,都被生活琐事给消磨了。
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赶在晨曦或者黄昏,细听着早起的风抚摸着每一片尚在沉睡的树叶,仰望着归途的鸟儿停在电线上歇脚。
可以看着一片片稻田,有不认识的狗从身旁经过。
只有如此,才能体会瓦尔登湖的寂静与深蓝。
从城市到村庄,从喧嚣到宁静。
不仅仅是身心的沉淀,更是洗尽内心尘埃的好方法。
尽管不能看着豆子一天天的成长,但也可以趁着热风,嗅着土地专有的生命气息。
晨光兴起,便是开始。
日色帷幕落下,便是结束。
一天绝不是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束缚。
世界也不仅仅只有三个维度,瓦尔登湖的时间慢的太多。
正如书中所说,最佳的住处,要有一条铁路。
在我的老家大门所对的山上就有一条铁路。
没人会特意地去关切那座山,但每天有无数的人从它内心经过。
形形色色的人,光鲜亮丽,穷困潦倒,都躲在一个被包装好的铁盒子里从这路过。
也许只要一分钟,里面的人却一无所知。
这时候才会体会,从大的方面来说,没有人,没有生物更高一筹。
哈利梵萨说:“居无鸟,犹如食无味。
”想要有鸟,就必须要有山林,但是一旦有了山林,就不一定只有鸟儿了。
享受着鸟儿的高歌,也得体会着夜晚无数虫子的大合唱。
总而言之,我们得记得太阳照耀在草地,和照耀在山林并没有什么差别。
与其胆小甚微,不如肆意妄为。
人活着都将变得一模一样,与其变成父亲母亲,邻居他人的模样,不如有自己想变成的模样。
我不知道梭罗最终是否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可他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快乐。
也许我们一生追求,到头来的发现居然是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种耻辱,临死的时候恐怕也没那么害怕吧。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2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瓦尔登湖的读书笔记1我没有去过瓦尔登湖,但通过此书,亦可足不出户便一览湖光山色。
这也是我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
书中有大段大段的优美文字描写瓦尔登湖的迷人,譬如对其颜色的描绘,“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细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黄澄澄的,然后是淡绿色的了,然后逐渐地加深起来,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现了全湖一致的深绿色……在这种时候,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较、难以形容的淡蓝色,就像波纹绸或闪光丝绸以及剑身使人联想到的那样,比天空本身更蔚蓝,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交替闪现,后者比照之下颜色更浑浊些。
这是一个透明的、蓝色带淡绿的颜色……”细致入微而富有层次感,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真实的瓦尔登湖更为梦幻。
梭罗崇尚心灵的本真,于是他远离尘嚣,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开荒垦殖,自食其力,以一种近似于隐居的方式生活着。
只是他虽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没有后者消极避世的心态。
完全脱离世俗的人同样极为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是不完好的。
有人评价说:“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好性’的崇尚。
”假设人分为两面,在当时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美国,大多数人都属于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硬是将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来,拂去上面的尘埃,并鼓励别人也去追求这种人性的完好。
他没有强迫任何人像他在瓦尔登湖的两年那样生活,仅仅是提醒:还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作为学生,我们不能放下一切,跑到荒郊野外住上个把月,但我们可以在周末同家人一起骑自行车出游,享受乡郊的阳光空气水,享受更简单更有幸福感的生活。
梭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听从心灵的召唤,选择了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生活,从而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幸福与满足。
虽然在当时这并不被人看好,但通过本书中关于他生活的一些琐碎的记录与感悟,可以发现,梭罗自己在湖边的两年是非常快活的,他自由,甚至可以说是“任性”,任着自己的天性,随心而动,在极为普通的一天中,他或读书,或种豆,或漫步于瓦尔登湖畔,静静凝视湖中假设隐假设现的一株水草,甚至什么也不做,在阳光普照的门口坐下来,在时间的转瞬即逝中梦想、考虑,从日出到日落。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其实早在初中就已经初次阅读过这部小说,那是给我的感觉,是对于主人公那种
美妙的生活的向往;而如今的第二次阅读,给我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目标以及人生理
想的思考。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
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
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1817年7月12日出生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
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1837年),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
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
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
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
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
独树一帜。
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
阅读了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
不同于以前所看的小说,《瓦尔
登湖》记叙了作者一段时间的生活,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
全书笼罩在一种宁静平
和的氛围中,没有跌宕起伏的展开,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
然而在这平淡中体现的
思想性,却远远超过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小说。
大自然能赋予人平和的力量。
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似乎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梭罗一直在试图向我们描绘出那
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以及真正的“简朴生活”所展现的美好图景。
这一切都是他
所热爱的、他所亲身的以及他发自内心热爱的。
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梭罗找
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不是浮华的虚伪,也不是道貌岸然的“文明”,而是一种平静——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平静。
在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人类
已经过上了一种现代化的生活。
而梭罗却反而回头,去寻求在世人眼中脱离时代、有
违文明的一种近乎“野蛮”的生活方式。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使梭罗感到自己真真
正正地成为了一个文明人。
那么究竟何为文明?文明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梭罗在瓦
尔登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中,加入了不少他本人对文明的解释,或者说是对当时
社会所认可的文明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看法。
他所分析的许多社会现象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而他自己的感慨更是警句迭出。
读这本书的感受,绝不是在读一页写
满了字的纸,或者一个单纯的、与我们本人毫无关系的故事在我们脑海中如电影般闪
过画面。
你感到你是在与伟大的先人交流,你在了解他们的想法——有别于学术论文
中滴水不漏的阐述,这是一种相对随意的、零散的、平易近人的叙述,也许更像是面
对面的交流。
而在此过程中,它的一些思想、一些振奋人心、使我们找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真正归宿的那样一些东西,会渗透进我们灵魂,进入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以平
静的力量,使我们能够(或许说是接近)真正的自我。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
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
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
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
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
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
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
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
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
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
味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
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
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
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
永不会来临。
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
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
破晓。
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
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
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
思考和探索。
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
”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
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电气5班吕杰 20123303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