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习题(三维设计)必修②---第五单元--现代生物进化的理论--单元质量检测演示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13
课时作业2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山东淄博一模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合的是(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生物体所发生的变异都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解析:自然选择下的各种生物,各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物体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但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C2.东北师大附中三次摸底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解析: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
其他三个选项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是共同进化。
答案:A3.一项用于寻找两种飞蛾:浅色斑点蛾和黑蛾(有黑色翅膀的飞蛾)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状况的科学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年,结果如下:A.自然选择发生在郊区选择了浅色飞蛾,在工业区选择了黑色飞蛾B.生活在工业区的孩子们喜欢抓浅色飞蛾玩,解释了那里浅色飞蛾减少的原因C.浅色飞蛾更喜欢生活在郊区D.悬浮于高度污染的空气中的烟灰染黑了飞蛾解析:郊区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周围颜色浅,有利于浅色蛾的生存;工业区被污染,周围颜色深,有利于黑蛾的生存,这是一种自然选择。
答案:A4.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
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
蓝眼的有36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0.64和0.36 B.0.36和0.64C.0.50和0.50 D.0.82和0.18解析:由题干可知,aa有3600人,AA有12000人,Aa有14400人,A基因频率=(12000×2+14400)÷(30000×2)=0.64,则a基因频率=1-0.64=0.36。
课时作业(二十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19·绍兴9月选考诊断)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可以说明( )A.生物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B.生物在细胞层次上存在高度统一性C.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D.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统一性C[通过对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的相互比较,发现这些器官的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属于同源器官,因此可以说明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统一性。
]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D[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代表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
]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C[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环境只是对其起选择作用;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20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的长度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
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图乙。
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长度可能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①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②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深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③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④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A.②③B.①④C.①③D.③④2.下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Y使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1是形成小鼠新种的必要条件C.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X来源与突变和基因重组D.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分别为(1/2)×[1-(1/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A.发生了隔离B.发生了自然选择C.没有发生生物进化D.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5.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
假设随机交配,则子代中()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6.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在变化过程中,P点时Aa的基因型频率最小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D.该种群基因库中A和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产生7.以下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二倍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8.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第五单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0·盐城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的变异仅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答案:B2.(广州3月)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的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
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
这种现象属于( )A.优胜劣汰B.过度繁殖C.生殖隔离D.性状分离解析:题干信息“两种生物在自然情况下不能进行杂交”,已告诉我们这种现象属于生殖隔离。
答案:C3.(2010·扬州第一次调研)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由于基因频率已经发生改变,所以生物已经进化;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答案:D4.(2010·广州二模)关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C.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太空射线可能使种子发生变异,但变异是不定向的;一个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关系会降低物种多样性B.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定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D.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5.下列表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不同物种之间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就是生殖隔离B.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能促进种群的发展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6.下列关于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弗里——DNA的半保留复制B.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D.沃森和克里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7.科学家在研究昆虫甲和昆虫乙的关系时,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研究发现“超级细菌”的产生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如图表示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数量的关系,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菌与环境发生了共同进化B.C点时细菌的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则一定发生了进化C.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人们使用抗生素的结果D.抗生素的使用导致B点细菌数量较少2.某公司对即将上市的家蝇X虫剂产品做预期调查,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X虫剂)性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
已知家蝇的敏感性和抗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时出现抗药性。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型纯合子(%)抗性杂合子(%)甲地区7820乙地区6432丙地区8415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丙地区高B.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D.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3.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4.Lehrman 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l)全为雌鸟,单独饲养,提供筑窝材料;(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
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
结果发现:第(l)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 6,7 和 8 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 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
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5.以下对可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频率较高B.亲子代之间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重组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不能传给后代B.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环境导致生物发生了变异并与环境相适应7.卡文迪什香蕉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由于一种真菌,曾面临灭绝的威胁。
201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卷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就产生了定向变异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答案 A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2.(2011·南京)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5%、50%、25%。
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A.1/6 B.1/9C.1/8 D.1/3答案 B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 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 )答案 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A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环境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可使种群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化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 B解析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5.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⑤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自然选择是通过斗争实现的⑧变异是定向的A.①②⑦⑧B.②③⑤⑥C.③⑤⑥⑦D.①④⑤⑦答案 B解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2021·株洲模拟)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越大进化越快B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但许多变异不会导致进化C .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D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2.(2021·合肥二中模拟)无花果具有隐头花序,其花托的顶端有一个很小的开孔,专有的、高度特化的榕小蜂雌蜂进入小孔后在花上产卵,雌蜂在花序上爬行时能进行传粉,无花果隐头花序是榕小蜂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榕小蜂特殊的生殖行为决定了无花果的变异方向B .两者的依存关系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 .花序的特化是无花果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两种生物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决定了进化的方向3.(2021·洛阳二模)经调查在某一种群内AA 的基因型频率为40%,Aa 的基因型频率为60%,aa 基因型(致死)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A 的基因型频率占4991B .Aa 的基因型频率占42100C .自然选择过程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D .该种群未发生进化4.如图为抗青霉素细菌的产生过程,“”表示死亡的个体,a 、b 表示两个阶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阶段使用青霉素后少部分细菌产生抗药性存活下来B .b 阶段存活细菌的抗药性均比a 阶段细菌的抗药性强C .经过a 阶段到b 阶段的人工选择导致抗药细菌的比例增大D.b阶段存活的细菌可能是若干个突变累加在一起的产物5.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物种最终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b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欲判断d与b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b与d能否自由交配即可6.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必修一第五单元第2讲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期细胞分化有关B.细胞分化使细胞数目增多C.叶肉细胞脱分化后不再具有分化能力D.浆细胞的形成与细胞分化无关解析:囊胚期细胞分化发育成原肠胚。
细胞分化是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通过分化不改变细胞的数目,但可以使细胞具备一定的功能。
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还可以再分化,形成根、芽等组织。
浆细胞是淋巴细胞通过细胞分化产生的。
答案:A2.(2010·广州质检)下表表示人体三种不同细胞中的基因存在及表达情况:.) A.甲基因可能是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B.丁基因可能是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C.三种细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遗传信息不同D.三种细胞都有甲、乙、丙、丁四种基因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细胞都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解析:三种细胞都含有甲、乙、丙、丁几种基因,甲、乙、丙基因分别只在胰岛B 细胞、眼晶状体细胞、神经细胞中选择表达,丁基因在几种细胞中都可以表达,说明几种细胞功能不同。
同时,也存在着共同的生理过程,而它们共同生理过程有可能就是细胞呼吸。
三种细胞来自同一人体,都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细胞中的遗传信息相同。
答案:C3.下列关于干细胞和癌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干细胞是具有正常分化能力的细胞,而癌细胞则不是B.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癌细胞则不能C.癌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而干细胞则只能分化不能分裂D.干细胞的子细胞均不可逆地完成分化过程解析: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强,有全能性。
癌细胞是畸形分化的细胞。
癌细胞具有无限分裂能力,而干细胞一般只能进行正常的分裂分化。
答案:A4.在下列自然现象或科学研究成果中,能为“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观点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A.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B.蜜蜂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雄蜂C.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D.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有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的潜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不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不可遗传的变异不是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D2.(2010·淄博质检)如果在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最高,从生态学上看,其原因最可能是()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解析:具有某一性状的个体如果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也因个体的生存繁殖而不断在其所在种群传递下去,因此种群中该性状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最高)。
答案:A3.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
答案:C4.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美丽的琴鸟,它们大多数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来偷吃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A.可遗传的变异B.条件反射C.种间斗争D.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题中这种奇特的繁殖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5.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马和驴交配后产生的骡子并没有生殖能力,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必修二第五单元现代生物进化的理论单元质量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1.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不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不可遗传的变异不是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D2.(2010·淄博质检)如果在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最高,从生态学上看,其原因最可能是() 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解析:具有某一性状的个体如果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也因个体的生存繁殖而不断在其所在种群传递下去,因此种群中该性状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最高)。
答案:A3.(2010·盐城模拟)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
答案:C4.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马和驴交配后产生的骡子并没有生殖能力,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5.(2008·广州高考)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物种形成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B6.桉601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感冒病毒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
在未使用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
开始用该感冒药时,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
当多次使用该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
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
答案:C7.在某种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四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解析:由于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AA=Aa>aa,所以A基因频率逐渐增加,a基因频率逐渐减少。
因为基因型Aa中有a基因,故a 基因不会迅速为0。
答案:A8.(2010·泰州质检)对某区域一个种群的某一性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假设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该性状没有作用,也不存在突变。
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理论上Aa的基因型频率N为() A.0≤N≤100%B.0<N≤50%C.0≤N<50% D.50%<N<100%解析:设A基因频率为m,a基因频率为n。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a、aa基因型频率依次是m2、2mn、n2。
m>0,n>0,故N=2mn>0又因为(m-n)2≥0,故m2+n2≥2mn,故N≤50%。
答案:B9.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
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解析:甲种群的基因频率:A的频率=24%+(1-24%-4%)×1/2=0.6,a的频率=1-0.6=0.4;乙种群的基因频率:A的频率=48%×1/2+(1-48%-16%)=0.6,a的频率=1-0.6=0.4。
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相同,故D选项正确。
答案:D10.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Ee个体繁殖成功率也比较低,但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高,因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E的基因频率降低,而e的基因频率增加,所以经过选择之后,EE的个体数量最少,而ee的个体数量最多,Ee 的个体数量处于两者之间。
答案:C11.(2010·淮安质检)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
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该蜣螂只是部分结构与普通蜣螂产生了不同,并不能由此推测出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A12.(2010·徐州调研)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基本方向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见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它是一个漫长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进化历程。
答案:D13.(2010·合肥质检)以下关于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之间必须存在着生殖隔离B.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植物细胞融合打破了种间的生殖隔离D.地理隔离促进了基因突变的发生解析:地理隔离不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答案:D14.有这样一个群体,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000,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2000,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6000。
他们迁移到一孤岛上自由交配繁衍。
A基因在初始时的频率和繁衍两代(假设子代都存活)后的频率分别是() A.0.2和0.3 B.0.3和0.3C.0.2和0.5 D.0.3和0.5解析: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A的基因频率=(20×2+20)/200=0.3,群体内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
答案:B15.下列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种的形成过程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过程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将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二倍体植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新物种的形成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也就是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物种数量增加可以使抵抗力稳定性增强,但却使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人工诱导产生的四倍体与原二倍体物种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是不育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答案:A16.(2010·苏州模拟)假设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只有一种植物,消费者只有一种动物。
其中植物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将主要影响植物的存活能力和可食程度,植物存活能力与可食程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据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若干世代的生活过程中,流入动物的能量全部来自基因型是AA的植物B.经过若干世代生活,可导致植物、动物的动态平衡C.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是制约植物种群密度的唯一因素D.植物种群平衡密度不会因为种群内部遗传特性的改变而变化解析:植物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通过影响植物的存活能力和可食程度,进而影响动物的取食;动物的取食又会影响植物种群基因的频率。
两者相互选择,使两者达到数量等的动态平衡。
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7.(2010·淮安模拟)2009央视春晚上,我国航天科研工作者手捧“太空花”展现于国人面前。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育“太空花”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并未都如愿地长成美丽的“太空花”C.“太空花”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新物种D.“太空花”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解析:培育太空花是利用了空间育种技术,其原理为基因突变,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故从飞船上带回的实验植物不一定都能如愿地长成美丽的“太空花”;“太空花”只是经突变后产生了新的性状,并没有变成另外物种;由于“太空花”产生了新的基因,故为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AC18.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可能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地理隔离使种群间的基因不能交流,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共同进化不仅是指物种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进化,还有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BC19.(2010·泰州模拟)下列与物种形成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C.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解析: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若新产生的基因能使生物个体的生存更有利或更有害都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的界限就在于有了生殖隔离;一般地,新物种的形成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共同进化指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