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案一、引言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二、文化传统与历史意识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了解国家的历史、政治与文化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强化其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三、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塑造大学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工作等,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问题,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此外,大学还应该加强公民法律常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四、文学艺术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文学、艺术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文学艺术创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道德伦理与人际关系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开设道德伦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其道德素质。
同时,大学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通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开设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跨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的培养大学应该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的培养。
通过开设国际交流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理性思考一、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教育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狭隘、封闭的功利思想导致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
当前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较差,审美人生与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实效性低,有些学生殊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人与人之间靠外部的契约维持在一起,而无内在人格灵魂的沟通,其结果是道德的边缘化、道德秩序的崩溃,使受教者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扭曲的异化现象;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有可能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3]。
由此看来,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迫切需求。
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弊端毋庸置疑,即施教者给予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技法训练及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至于最为根本性的东西,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人生、民族使命感、积极人生观等教育在高校中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学生的物质化、功利化表现越来越明显。
想要扭转局面,人文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因为它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只有这样, 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人的自信, 人的尊严, 人的自由, 人的理想。
有人会说这些本该在义务教育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应拿到大学来谈,但要明白文化自觉和人文教育都是对人的关心,塑造人格的完美,以人为最终目的,贯穿人的一生。
因此,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应有它所承担的责任,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点上不应相互推脱责任。
二、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和内在困难,追本溯源,我们可以试图在其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寻求症结所在。
(一)人文教育课程的纲与目问题中国大学目前对人文教育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亦即不把人文教育课程看成是学校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不是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来着重建设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因此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那么人文教育就搞得越好。
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之我见摘要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之相适应,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也一直在进行。
在反思的声浪中,有一个声音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中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专业细分而视野局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书本而轻实践、重理工而轻社科等等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更为令人焦虑的。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教育大学生要具备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具有高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教书育人,树立在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进行人文教育,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不会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更不会影响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1人文教育的概念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正是培养人文精神。
这是从宏观层面而言的。
从微观上讲,人文教育即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
因此,从宏观上讲,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即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从微观上讲,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
如果说科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科技知识和方法,教人懂事和做事,那么,人文教育的作用,则在于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儒家教育。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主要从人的道德属性来诠释人性;通过格物、致知掌握统治之术,通过正心、诚意、修身加强道德修养,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
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教育色彩。
2强化人文教育的目的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谈具体的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之前,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学科的教育。
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旨在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
这些课题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也体现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下是对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的详细解读。
一、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这一课题要求研究者们深入学习、理解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也有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培养新时代的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课题要求研究者们探索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方法。
三、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一课题要求研究者们深入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这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研究新时代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这一课题要求研究者们深入分析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提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五、“时代新人”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时代新人”是我国对新时代青年的总体要求,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课题要求研究者们从“时代新人”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以确保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教育部大学阶段人文教育新课程设置及课时规划一、前言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教育,我们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课程设置及课时规划。
二、课程设置目标1.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将分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
1. 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外国文学-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哲学导论- 艺术欣赏- 人文地理2. 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将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融入人文元素,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法学专业:法哲学、法社会学、法律伦理学- 经济学专业:经济哲学、经济史、道德经济学- 管理学专业:管理伦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3. 实践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将培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人文讲座等。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人文主题的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人文讲座:定期举办人文讲座,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解四、课时规划1. 通识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20%2. 专业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30%3. 实践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20%五、教学方法1. 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小组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人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课程、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
六、评估与反馈1. 定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课程设置。
2. 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渠道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初探
【论文摘要】:人文精神教育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
[论文关键词] :高校人文精神教育
“教育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理想就连人格也谈不上”,“搞教育的不讲理想,还有哪个行业来讲理想”?“尽管有些理想我们今天可能无法实现,但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就是对理想的追求,一定要有这种幻想与追求”。
(《人文教育的位置究竟在哪里?》)理想主义仿佛已是陈年旧话,旧话在此重提,至少对我而言是别有深意的。
平心而论,所谓无欲则刚,看来追求宁静无为的理想倒还容易些;可是有为有不为,若非别有一番寄托与抱负,这无欲之“刚”恐怕也无从说起;而要追求真正有所作为的理想,那就远不是云淡风清便能成就的。
比如,具体到自己手头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有意无意中便会将其间难耐的艰辛、繁琐与枯燥,都视同浪费青春生命的无益、无趣和无聊之举,于是迟疑,焦虑,患得患失。
可也深知理想的实现,不就得这样落实在对与之相关的一个个具体目标的执著追求中么?到此时,与其再谈“理想”的有无,不如就看我们在追求具体目标的奋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意志、韧性之强弱:这一点将决定“理想”能否经由我们自身的努力,一点一滴转化为现实;抑或只是一面动人的旗帜,凌空轻飏,爽心悦目。
因而,能否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磨砺出坚韧的意志,能否凭借这种意志而对理想怀有持久的生命激情,同时能否在理想的感召之下将激情与意志不断融铸为一体,以成就其精神支柱:这显然也应作为“精神成人”的要义所在。
一、人文教育是一种基本教育
大家都很熟悉《论语》里的一个故事。
孔子让自己的学生各言其志,有学生说要去做官,有学生说要去管理军队和政府,对这些志向,孔子都没有做太多的评论。
他问曾点,你有什么志向。
曾点说,暮春来临的时候,我要穿上春天的衣服,邀上一些少年、儿童,去沂河里游泳,在岸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去。
结果,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的志向里,洋溢着一种清远之气,并有怡然自得的情怀,他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向度,就是在实用、功利之外,人还可以有一种无用、自在的追求。
这就好比我们读唐诗宋词,那些美妙的诗句,你说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一点心绪,一点念想而已。
但正是因为生活多了这点心绪和念想,才有了梦想和诗意的品质。
近年来,关于大学教育的变革,呼声最高的,就是今天要讲的人文教育,或者叫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在英语世界,也叫自由教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更应是培养人格、塑造精神、贯彻理想的地方。
除了术业有专攻,学生也还需要接受人之为人的基本教育,以克服过度专业化所带来的精神缺失。
因此,人文教育并非是什么艰深的教育内容,也非只针对文科的学生而言的,恰恰相反,它是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共同教育、素质教育,
是要普及一种基本的、常识性的经典阅读和文化情怀。
如果一所大学,只重视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遗忘了人文精神,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这就是“半个人的世界”。
而现在的大学,系与系之间的隔膜,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不相往来,非常严重。
不说文科、理科之间,就是我们文、史、哲这种血缘亲密的学科,也少有联系。
好像学历史的人,就无须知道尼采,学哲学的人,就不必知道白话文运动。
这令我想起1925年清华大学设国学研究院之时,对于聘任导师所提出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求这个导师“通晓中国文化之全体”,而且还要求他对外国文化有相当的了解。
所以,国学研究院只办了四年,却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史方面的人才,这不能不说和王国维这几位导师的通才、通识有关。
事实上,那时的名师,可谓多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像朱光潜、冯至、汤用彤等人,既讲授西方哲学、美学,也讲中国古典文学,即便像弘一法师,出家前,也是音乐、绘画、篆刻、书法、戏剧,无一不精的。
强调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强调人与人之间,在专业的不同之外,还有共同的东西,就是文明史中的经典和人类精神中那些永恒不变的价值。
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几乎是一切人所信仰的价值,人文教育是要提醒大学生,这个世界还有不变的东西,还有常温常新的价值———对每一个本科学生进行这种核心教育,能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建立起健全的视野,并由此接通一个人和过往文明之间的血脉。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沿革和变化
公元1100年左右,大学先在意大利兴起,而后传播到法国、英国,之后再到德国和俄罗斯,后来又到了美国。
从大学兴起到工业革命的初期,这个阶段的大学教育,其根本理念就是教化人。
到了工业革命的火热时期,在德国,以柏林大学的洪堡为代表的一批人,认为大学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它更应是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是洪堡的信徒,所以,他把好的大学应该是研究型大学这一理念带到了中国,并付诸实践,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奠定了基本的方向。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美国开始处于强势,以美国为中心,出现了对大学新的理解:大学不仅是教育的机构、知识创新的场所,它还应是服务社会的机构。
从教育机构到研究中心,从研究中心再到服务社会,这三个阶段,可以说涵括了现代大学理念的演变过程。
大学理念的这个变化,并不是后者否认前者,相反,好的大学,总是强调这三者的统一,既要教化人,也要做研究,更需要服务于社会,不可偏废。
蔡元培还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包括四点:第一是中国孔墨的精神,重视专门教育,也重视陶冶德性;第二是英国的绅士教育,即人格养成之教育;第三是德国和法国的专深教育,培养研究的能力;第四是美国式的服务社会的教育。
这就是一种全面教育的观点,既吸纳了欧美之长,也没有忘记中国自身的教育思想,提倡培育“完全之人格”,主张美育和智育并重———这些见地和主张,至今依旧有借鉴意义。
在我国,必须看到,有一些公共学科,是可以模仿的,比如经济学、管理学
等,但文学、历史、哲学是有国情和国界的,必须遵照中国学生自身的现实来设计。
脱离了具体的国情,违背了中国人的心灵逻辑,人文教育就会失去情理的基础。
一所大学,不是想有“大师”就能有的,但如果要锐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一定能培养成的。
现代社会尽管对权力的制约和对正义的维护主要靠健全的民主制度,然而制度的建立与运行离不开人的精神素质。
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与近代启蒙主义的兴起和宗教势力被迫退出政权是同步的,文化的独立性及其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的反省和批判又是西方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种种问题,如民主政治的建立、法治国家的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和社会风气的扭转,在在需要大量具有人文精神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加强大学人文精神素质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可叹的是,现在的大学教育却难孚众望。
众多的大专院校正沉溺在建大楼、扩地盘、上层次、抓效益等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把本已淡漠的大学之魂冷落一旁,屈从于世俗功利主义的浊浪下,丧失了自身的尊严。
怵目惊心的教育腐败、层出不穷的学术违规和学生学习中的弄虚作假、论文抄袭现象,难道不是大学灵魂沦丧的征兆?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想要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无异于缘木求鱼、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