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

论述题

1、如何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答题思路:(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答题思路:(1)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2)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属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部分,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3)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

3、联系实际,谈谈面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要点:(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4、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点:(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5、结合实例,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要点:教学观念的变革体现在:(1)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2)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新型互动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在:(1)教师形成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参与学校课程的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教师角色发生位移,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探索知识;(3)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交流。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答题思路:(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7、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答题思路:(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8、针对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针对本地义务教育的执行情况谈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答题要点:义务教育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看法或建议:(略)

9、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答题要点:(1)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①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素质

教育的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10、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答题要点: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教育的自身状况;(3)家庭环境的因素;(4)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如果能得到以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11、学会学习的思想内涵。要点:(1)学会认知:“认知”不仅是书本上、课堂上的知识,还包括社会规范;要学会认识,掌握求知手段;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探求热情、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求知”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完成”的过程。(2)学会做事: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不仅获取智力技能,还要获取社会行为技能等;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基础,培养应变能力和革新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做到设身处地;学会关心、分享、合作,学会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学会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主要途径是参与社会活动,在磨合中找到认同、共识,获得体验。(4)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它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2、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影响。要点:(1)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课改后的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生互动和参与的比重增大;二是建立新型的平等交往的师生互动关系。(2)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①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要开发自己学科的课程,参与课程设计和实验,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②影响教师常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通过互动共同探索知识;③使教师重新审视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④课程改革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合作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且在合作中碰撞出新思想,同时教师的合作也起到了示范与促进学生合作的作用。

13、现代教学任务。答题要点:(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14、教师的专业结构的构成要素。答题要点:(1)教师专业精神:①教育信念;②教育态度和动机;③自主发展需要和意识。(2)教师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3)教师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对策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答:(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倾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6、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应如何指导、组织学生学习?答:由传统

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1)"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了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7、联系实际,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答:我课程改革后我国课程的基本精神及教师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上,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变革。(1)教学观念: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师生互动和参与的比重增大。教师和学生不再只是课程的对象,或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的造者者、课程的主体。如果说旧有的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单方面服从,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的交往,通过交往师生互动加强,从而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2)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仅把课程中所教科书和学科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位移,不再是"控制课堂",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融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与学生到互动共同探索知识;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综合课程的实施更是需要教师打破壁垒,介入别的学科中,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3)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接受性学习"道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性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8、试论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答:(1)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在当今时代看来,无论是传统的个人本位目的观,还是社会本位目的观,都是只持一端,时代的发展要求二者实现融合。(2)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特征:教育的超越论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3)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不仅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二,类主体教育教育它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教育,而是人的完整人格、真善美的统一,不以征服占有为目的,为以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为目的。

19、你是如何理解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答:(1)实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方针是"三个面向"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方针。现在,基础教育要迎接新世纪挑战,承担起基础性的任务,就必须首先深刻地把握"三个面向”的内涵,然后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方针。(2)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导。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从素质教育和省的目标出发,来自具体制定的物耗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总的教育目的。(3)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本次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的人必须走出目标单一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这一培养目标深刻地反映了现时代的价值观,是新的时代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集中展现。

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现代的教学任务的理解?答:(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认知行为,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生存发展与终身教育。(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治理结构。加纳德多元治理结构学说人除了言语/语音治理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而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九种基本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化发展的结果,民主背景下善于突破传统习俗的社会氛围,鼓励差异。(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强调个人权利,突出个人法制范围内的利益,主张个人承担社会责任与有限政府相匹配,实现社会个体责权利的统一。

21、你在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典型心理问题是什么?是如何指导的?答:在我的教育工作中,而曾经遇到过一个学习很马虎的孩子,在考试时,他经常不该错的题错了,本来不该看错的题目却看错了,本来不该丢的题却丢了;平常本来不该交交错的作业交错了,本来不该写错的字却错了,为此没少挨批评。他也在心里提醒自己,千万别再马虎了,又要挨批评了,但到时候不该错的还是错了,她真是苦恼极了,却很难改掉这个坏毛病。对这个学生,我采取的方法是:首先,让她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告诉他,做完之后,自己认真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在最初学习阶段,使学生形成一做完题就能自觉检查的习惯。另外,也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检查,告诉他,自己要督促我自己检查,自己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教师喜欢做事认真的好孩子。

22、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答: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1)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必然要给学生以特定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陶冶。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代表,他们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内化着他们所处社会的文化内涵、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文化传统和文化视野。这一切,都会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地学生的售不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2)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教育者作为经过专门训练以育人为职责的人,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按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其承担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以先知者、解惑者的身份和义务给学生以悉心的指导,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的任务。(3)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教育者要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高水平,他们会在教学过程展开之前,借助自己以往和他人的成功教育经验,结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联系要传授的教育内容,认真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和安排,以期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和学生评价。(4)教育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在学生学习的整个活动和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培养目标和教育者的职责规范,帮助受教育者确定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方法,确立努力方向,给学生以咨询、指导的作用,确立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以平等、合作、互助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教育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他们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知识剧增的现实,根据学生求知、求实、求异、创造的需要,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自己,实现教学相长。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会与学生一起进步,学生代表社会发展的未来,他们思想活跃,富于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意识,

思想观念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在运用智慧照亮学生的同时并没有毁灭自己,而是在学生的激励下不断发展着自己。

23、为什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答:"三个面向"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1)“面向现代化”是"三个印象"的主体的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2)“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空间上的延伸,是教育面对全球一体化做出的反应,即在空间上立足本国,而走向世界,确定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观点和价值观念。(3)“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要科学地预见未来,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一预见到未来的需要。(4)“三个面向”的精神实质就是在于要求教育要着力培养能够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人才,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又能参与国际合作的人才,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创造性的人才。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三等以上"的思想打破了以往就教育论教育的简单的思维模式,在一个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考察教育的发展,拓展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丰富内涵,从宏观上为教育改革的实施做出了方向性规定,是我们必须坚持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2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认识?答: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因为:(1)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实践能力、活动实践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品德实践能力。这些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要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才有可能实施,才有可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教学、教育实践或实习、课外活动等,但是主渠道应该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完成全面素质教育的任务。

25、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好素质的知识、能力的关系?答:(一)①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因为生活于特定时代的人的素质,无论是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其相对应的知识领域。只有以教育的方式进行这些知识的传授,才能使人获得文化认同的基本重要条件,是个体的发展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接近和达到类的水平。②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二)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三)根据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规定,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成分,即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四)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对学生而言,系统的知识、能力主要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校,依三者并列的提发推知,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培养的能力竟然不是素质,学生素质的获得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不在校内而在校外,故应取消课堂,取消学校。如果这样,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搞更多的文体活动、搞各种特长培养与一般生活技能的训练。如此一来,课堂教学散失了主渠道的地位,系统的知识传授并取消、结果必然是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26、如何认识教育优先发展已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答:教育优先发展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各国明智政府的一个战略选择,甚至被作为国策加以推行,这有其坚实的理论根据。(1)

教育在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省、全局性、先导性构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2)从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要素和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系统的生成性,但发展从根本上是由一代代人的主体地位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的这种决定性和教育本体功能的转变,为教育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确认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把科技与生产力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唯一的和根本的立足点是欠妥的,把教育这一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特殊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提并论是错误的。在我们思考教育优先发展问题时,必须把教育在产业结构和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由服务业转向其他非育人产业的上上位产业和前提产业,才会使教育优先发展具有坚实的立足点。(3)从人类社会发展到纵向历程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呈现高速度的态势。由于教育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重大作用,出现了教育时段向两端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未来人的超前性。

27、面对未来社会,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答:(一)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发展全民教育的具体内容在于:①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满足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即向所有儿童、青年和老人提供基础教育,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消除教育差异,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将得到特别的关注。②强调学习,既强调人们是否实际地学到了什么,是否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推理能力、各种技能以及价值观念。③扩大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即满足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采用多种形式满足青年和成人多种学习需要。

④改善学习环境。⑤加强伙伴关系,即国家、地方、教育当局之间,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非教育人员之间的伙伴关系。(二)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①以培养学生文体性为重点,强调教育目标。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体现综合性和开放性。③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重视多种教学法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三)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要想在21世纪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在教育上确立"学会关心"的主题。这种学会关心教育主题的确立,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四)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对国家而言,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必须重视以下两点:①改变单一的以学校教育、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打破同步化、集中化、逐步构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教育系统。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对个体而言,实现终身教育必须注意以下两点:①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自我寻找学习的动力源。②掌握学习的策略。(五)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实现教育国际化,应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①解决国际上通用人才的标准界定和具体化问题。②加强教育上的国际交流和合作。③在教育内容上,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素材。④加强外国语教育。28、结合你校自身状况,谈谈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答:从广义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殊一部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文化和定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从宏观上看,教育发展规模、层次和水平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需要,要考虑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同理,计入教育的微观领域,教育要发挥它的育人作用,也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

能动性、教育自身的条件、家庭和家长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等等与之有关的若干因素和条件。①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②教育的自身状况;③家庭环境的因素;④社会发展状况。

29、结合本地教育实际,分析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性?答: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特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不分男女性别,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因此,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另一特性。

3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师的“学者”、“研究者”职能的认识?答:做“学者”、“研究者”是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育者不再是对人类进行改造的工程学、园艺学,而是人类发展的人学,学习成了专门的领域和学问。教学第一次被作为一种专业。被赋予“学者”、“研究者”的职责。在信息时代,对教师不能在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衡量尽职情况,而要看教师是否是学生具有了可以进行终生学习的条件。因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师的新职能“教师在培养积极的或消极的学习态度上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激发好奇心,培养自主能力,鼓励思考的严谨性,并为正规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成功创造必要条件。”这就是教师必须成为“学者”、“研究者”的原因。

31、结合实际,你对教师的“伴奏者”“促进者”“领导者”的认识?答:“伴奏者”是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前景,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可能以知识的唯一源泉和权威来扮演“独奏者”角色了,即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此,不在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并非塑他们。“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角度提出的,以往的教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领导者”是从教师角色的社会地位角度提出的教师的新职能。未来的基础学校是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家长是合作伙伴,而教师就是“领导者”学习社会,教师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教师则是其中的领导者、核心人物。

32、结合本地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问题上配合的现状,对几种教育力量整和的思考和建议?答:三种教育力量整和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他们也有着自身难于克服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1)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和,有利于教育在时空上的相互衔接。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在时空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2)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和,有利于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还有一个在教育方向上能否保持一致的问题。(3)三种教育力量的整和,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实现教育的整体效应,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也有各自的特点。(4)社区教育——三种教育力量整和的新体制探索。社区教育作为整和三种教育力量的一种新形式,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既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与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组织体制,它具有协调教育人、环境优化、组织协调、管理监督等等功能,主要有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和以社区危重心得社区教育两种组织模式。社区教育机构的出现,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沟通。

33、当代学生观发生了重大改变,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生的认识?答:对学生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至今,对学生的认识即如何看待学生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存在的前提,是推进教育发展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内核”,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

的教育实践自然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二)尊重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和问题探源,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我国的教育归结为一点,就是对人的忽视,尊重的教育恰恰是把人看作是教育的出发点,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并依据教育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三)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表明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同时又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教育之所以进行就是以学生的可教育性为基础,教育应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持久的希望,会给学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四)、依法施教的理念。依法施教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相继出台和实施,使我国的教育逐渐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使社会上每个人,家长和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依法施教,(五)、自我教育的理念。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审视自我教育,其过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反馈和自我发展的阶段,

34、结合实际,再学生受多元文化影响中你是如何指导的?答:面对新世纪价值多元化,以及青少年日益觉醒并日渐增强的自主意识,如果教育无价值导向,学生很难养成一种清晰而稳定的价值观和方式。甚至产生所谓的“价值病”即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讲的人因缺乏价值体系而引起的颓废、冷漠、绝望、玩世不恭等症状,教育的引导必须使学生发展对事物价值的观察力、思考离、以及明辨是非的批判能力。并最终形成其稳定而与个体发展与人类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面对学生多元文化冲击较大的情况,学校和教师不能一味的否认学生,学生团体或亚团体中形成的主流文化或哀叹当今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下降而要给学生提供文化和价值引导,帮助他们把民族文化、社会主流文化、边缘文化、融合起来而形成自己的与个体和人类的得意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作者:肖川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10期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

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 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 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我们编写这本《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家长、教师“唤醒”孩子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我们算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在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发展的原因。毫无疑问,现代中国也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结果如何呢?文凭普遍升高,文化水准不见高;知识量不断增加,但能力未见长;证书一大堆,素养却未变。这样的教育显然既不是国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长想要的。 如果说做什么都应该讲究“依道”而为的话,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难,因为教育的宏观规律相对好找,而微观规律或者说具体个人的成长规律太难找。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离我们还较远,教育的艺术性更需要加强。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未能揭示出人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规律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即便这些知识可以随手拈来,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又不可能拿过来就用。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习惯于面对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试图让每个人“一边高”地发展;教师和家长似乎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宁肯牺牲某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现,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强压”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而非简单经验积累之上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便会做到:是龙,可上九天揽月,是鱼,便乐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摘取科学桂冠;会工作,便学会一种技术或从事一种活动,安安分分、平平静静。生活顺利了,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顺,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仇富仇官,顺其自然,怡然自得。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爱的特征 ⒈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 心,尤其是“恻隐之心”。两人强调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 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⒉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 “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 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 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 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 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⒊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 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 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教育爱存在的必要性 ⒈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 高生命的质量。 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 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 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 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 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⒉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 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而他的弟子吉列根却发现, 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 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 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 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 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

教育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1)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 (二)教育本质“错位”现象分析 (2) 二、教育本质的真实意蕴及其思考的前提性逻辑 (3) (一)教育本质既是抽象的,更是实践的 (4) (二)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 (4) (三)教育本体的自在性和教育本质的自为性 (4) (四)教育本质是教育本体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价值结构的统一建构和生成 (5) 三、学习:教育本质之表征 (6) (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6) (二)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7) (三)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8) 教育本质问题是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问题。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具有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同样,有了教育就有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的认识及其影响的实践。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认识和解释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教育都是通过教学使人社会化和知识化的根本功能是不变的。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如果从教育与社会这一维度来考察这场论争,学术界关于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上层建筑说 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即教育是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2)生产力说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就是生产力。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生产力说强调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3)多重属性说

守住教育的本质分析

《守住教育的本质,唤醒教师的成长意识》 合水县乐蟠小学常海梅 一、支教让我更加成熟 转眼间我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今天借这个机会我要特别感谢乐蟠小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感谢你们为我的支教生活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让我能够从容、踏实地书写我的支教生活!支教一年,怀念一生,支教一年,受益终生。如果有人问我支教的感受,我会说:“简单并快乐着,平淡并享受着,付出并收获着!”这一年的支教,我收获了孩子们纯真的爱,也收获了各位老师们纯真的情。回想我在实验小学工作的17年里,我们各个教研室独立办公,大家总是来去匆匆,整日生活在激烈竞争和巨大的教学压力中,教师们之间总感觉除了分数外好像没什么感情了。可是,来到乐蟠小学,我逐渐发现在这里,各位老师是那么的阳光、大气,我深感到老师们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纯洁、友好,正是你们身上的那种友好、单纯、善良让我下定决心,要为我们乐蟠小学的英语教学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乐蟠小学的孩子们,他们当中大多数父母不在身边,有的是外出打工,有的是从小就被抛弃,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周末回家连父母都见不着,自己在家待两天,每次看到他们那脏兮兮的衣服和乱糟糟的头发我忍不住心酸,当城里的孩子在家被父母陪着,爷爷奶奶惯着,玩着高档玩具穿着名牌衣服,周末出入各大酒店商场时,这些孩子却一个人孤单地待在家里,连一口热饭也吃不上,

甚至连一点人身安全都没有。这每一个细节都足以让我刻骨铭心。这一年的支教经历,我变得比以往更加成熟了,它更加坚定了我从教的信念,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即老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 还有让我更感动的是暑假我做手术住院,我们的吕校长还亲自带领学校的领导和几位老师们赶到西峰来探望我,你们的探望让我倍感温暖,很是感动;天冷了,何敏老师给我送来了电暖风;我生病了,丑老师带我去医院看病等等,还有许多许多让我感动的故事,感谢你们让我的支教生活有这么多美好的回忆。 二、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 儿时的梦想,使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不经意间,二十几年的时光在平凡和匆忙中悄然逝去,没有什么骄人的成绩,也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我不敢说自己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更不敢说为之付出了多少。 “教师”这个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心中曾经是那么的高大无比,学生时代,每次聆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语文老师讲课便羡慕不已,于是梦想里种下了一棵当老师的种子,91年9月,从庆阳电大英语专业毕业后我到一所农村中学任教,那里很多学生对学习不太重视,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让我顿时黯然失色,教书育人的热情一下子被浇灭,我感到迷茫,也无数次动摇过继续做老师的信念,可是,新来的校长上任后说了这样一番话:农村学生虽然习惯差、学习差,但他们很单纯、很善良,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2、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其中三者构成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和()。 3、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分();按作用方向分();按呈现形式分()。 4、简述教育起源说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5、教育发展的阶段包括()、()、()、()。简述各发展阶段中教育呈现的特点。

1、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孔子的教育原则包括( )等;性善论提出者( );性恶论提出者(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著作是( ),其中的教学原则包括( )。 2、西方教育学萌芽阶段,古希腊三贤是( );发明助产术的是( );“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倡者( );“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 );西方有关教育的第一本著作是( ),其作者是( )。 3、简述教育学学科建立中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主要观点或者主要贡献。 4、简述规范教育学建立中传统教育派的赫尔巴特和现代教育派的杜威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5、教育学发展阶段中,提倡发现教学法的是(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是( ); 陶行知的教育观点包括( )。 教育学 基础知识 教育学概述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考点3) 教育学萌芽(考点2)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学的时候要做到( );阶段性应该做到( );不平衡性应该做到( );互补性应该做到( );差异性应该做到( )。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中,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 )。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作用。

资料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资料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什么是本质 要弄清教育本质,就必须搞清本质的含义。什么是本质?引用哲学教科书或著作中关于本质的界定: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即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构成事物的本质有三个要点:第一,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联系所构成,而不是该事物与外部联系方面;第二本质所反映的内在矛盾是一贯的、稳定的、深刻的,而不是随外部条件随时变化的;第三,事物本质的改变,就是质的规定性的改变,就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 面对某一属性,为了判定此属性是否属于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应按照以下3个基本准则来判断。 1、它是该类事物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性质,是该类事物必然具有的本质属性; 2、它是该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和依据,是其他事物所没有而为该类事物所特有的属性; 3、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都是本质属性在不同侧面的表现。因此,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可以科学地解析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的产生和发展。只有教育本质的概念搞清楚了,才会对此问题进行正确、深入的研究。 (二)教育本质与教育概念、教育功能的关系 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教育现象的基础、根据,是教育现象中较为稳定、平静的方面,是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久起作用的特性。它回答的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在社会大系统中是起着什么作用的角色,即“教育是干什么的东西”。反映教育本质的属性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是成为根据的教育的对象性,反映的是最为深刻、根本的属性;中间层次是对矛盾统一的状态(未来人类活动主体)作出规定的教育的目的性,以及为矛盾转化提供条件的教育内容性、方式性;最浅层次是教育的功能性以及其他教育性质。 教育概念回答的是客观存在着的教育这一事物的内部构成是什么,即“教育是什么”;教育功能概念回答的是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是起什么作用的,即“教育是干什么的”。 (三)什么是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应回答教育是什么,具体来说,意见不同,观点众多。观点主要有:教育的本质应该具有统括教育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一切要素之总和的特性;教育本质问题就是对教育所作的最一般的科学抽象,实际上是要回答什么是教育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质的规定性问题,并分析了教育本质与概念的关系。认为对同类事物的特有属性进行科学抽象,形成概念,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概念一方面反映着事物具有的某一特有属性,同时也反映着某一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前者是概念的内涵,后者是概念的外延。不能否认应对“教育”作出一般的科学抽象,找出教育的特有属性,找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属性,形成“教育”的最一般的概念。 概括讲,鉴于教育在过去、现在、将来并不一定完全总是同一个事物,所以,严格地说,所谓教育本质是“人们现在称之为教育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或者说“教育实际是什么”。有人认为,教育本质既要研究“教育是什么”,也要研究“教育应当是什么”。后者指特定认识主体对教育的价值理想和规范,即特定认识主体所认可的(好)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是什么”揭示好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什么”的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教育应当是什么”是研究的重点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

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1.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显而易见,文化教育在增强个体的选择特性方面具有工具的意义。教育者把前人与对象界进行斗争的经验概念化、知识化,并把它们传授给个体。个体在还没有介入所指对象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关于对象的意识。个体是准备进入这些对象,还是另选对象?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已经给他们作出了回答。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幸福

哈佛感悟:教育的本质是幸福 荣德基官网 2016-11-24 791次阅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将 其奉为圭臬,视其为教育的本质。在去哈佛之前,我也这么认为,但是现在, 我对于教育的本质却有了新的理解。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活出自我。 2013年,美国脱口秀女王普拉˙温弗瑞(OprahWinfrey)在哈佛作了一次热情洋溢 的演讲。其中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无论你一路上经历到怎样的挑战、挫折和绝望,如果你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目标,真的只有这一个目标,你 就会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这个目标就是:作为一个人,你要活出你作为一 个人最大可能的最真实的自我。你愿意把你的自我最大化,用你的能量让自己 变得更好,让你的家人和身边的人变得更好。 中国人经历了太久的农业社会,杂七杂八一大群人,聚族而居,所有人都在审 视他人的眼光,总想把自己打磨成别人喜欢或者需要的样子。这在19世纪的农业社会是没问题的。但是,现在可是工业社会,我们与其斤斤计较于“别人喜欢 什么?”不如问问你自己,你喜欢什么?是什么事让你充满活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充满潮气,做一个生气勃勃的人,这才是这世界所真正需要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活着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请活出自我!这是 新一代觉醒的父母对中国长期以来像在生产线上大批量生产标准化的工业产品 一样去生产“人”这个教育体系的反省。我认同这个理念,并从普拉的演讲中第 一次领悟到它的含义。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孩子幸福 有一次,哈佛商学院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到尼曼讲座。他之前也在Ted上做过同 主题的演讲,流传甚广。 那天,超过一米八的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是拄着拐杖来的。他之前中过风,丧失过语言能力,与死神擦肩而过。他说他发现,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在刚开始 的同学聚会中,个个英姿勃发,指点江山。但在毕业10年15年后的同学聚会

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

论述题 1、如何了解教育的本质特性?答题思路:(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联系实际,谈谈你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答题思路:(1)知识是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知识具有决定性的依赖关系;素质诉诸实践则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2)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属概念,知识和能力是种概念,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的素质的主要部分,因而这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3)如果把素质、知识和能力理解为并列关系,就会误认为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这是荒唐的。 3、联系实际,谈谈面对未来社会,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要点:(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4、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点:(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5、结合实例,谈谈课程改革后你对教学观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认识。要点:教学观念的变革体现在:(1)教学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2)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新型互动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在:(1)教师形成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参与学校课程的研究、开发,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2)教师角色发生位移,和学生一起参与,共同探索知识;(3)倡导教师之间合作交流。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点。答题思路:(1)职前教育由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如中等师范教育已被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已经成为潮流;(3)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教师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已经达成共识。 7、谈谈你是如何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的(你是如何在业内获得发展的)?答题思路:(1)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是说: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要按照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教师职业成为专业,需要一个过程。但目前教师职业离专业标准还相差很远,还处于“半专业”状态,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努力。(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这包括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为此就必须提倡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业务进修,同时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资格、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3)就促进教师在业内获得发展来说,其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又包括“系统外因素”和“系统内因素”:前者是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后者是指学校内的因素(如果你是校长或教育行政人员,可以着重从教研活动、学校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来谈此问题)。主观因素包括教职观、情感、教师知能和遭遇等(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可以着重从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来谈此问题)。 8、针对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针对本地义务教育的执行情况谈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答题要点:义务教育的特点:普遍性、强制性。看法或建议:(略) 9、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答题要点:(1)为什么要进行素质教育:①根本原因是国家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要提高人口素质;②直接原因是要从根本上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2)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素质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一)学习资源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学习资源分为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学习环境。教学材料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直接作用的客体,具体指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经筛选的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员的支持等等。学习环境不只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二)学习资源的开发 首先应该进行学习资源的统筹规划。为了更加有效地建设学习资源,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保证,并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对学习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从资源的技术开发角度,提出一些最低的技术要求;二是从用户方便使用素材的角度,需要对素材标注一些属

性,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规范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 三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资源库的长期发展与维护目标,规划学科资源的组织结构,强化课堂学习资源的开发,并提出素材的管理系统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其次是组织开发队伍。合理的开发队伍至少应包括项目管理者、学科专家和教师、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者应该是一名教育专家,具有比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开阔的视野、对于各个领域均有涉猎,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资源库开发经验。 第三是设计与开发。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常常采取“地区教研室、责任学校、责任教师”三结合共同构建的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地区教研室牵头组织资源建设课题组,由学科教研人员担任项目主持人组织教师提供素材资源,并进一步组织相应学科中的骨干力量对搜集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制成网页。 第四是测试、评价与修改。学习资源开发完成之后,全部工作还没有结束,还需要进行测试、评价与修改核定,以确保以后工作良好进行。 经过细心的测试和评价后,需要根据问题对资源进行修改完善。经确任基本符合要求后,这个资源才能使用。资源投入使用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维护。 (三)学习资源的应用

论教育的本质

论教育的本质 课程与教学论王碧梅S100030356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研究教育的本质,首先要确定本质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中外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对教育的本质做过表述。尽管他们各自的表述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要求,但都集中在一个基本点上,那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感化、引导启发人的活动,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本质是对现象而言的,本质所回答的问题,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属性,是一事物内部所含着的特殊的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那么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它的含义是什么?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所要回答的就是“教育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本质是事物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教育的规定性。人们对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教育观,并从总体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外延、内涵与教育的现象和本质问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问题。一个人的教育观无疑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支配人的教育行为的直接因素。 在过去的17年中(1978-1994),教育的本质研究颇受关注,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相继产生,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理论的繁荣,使沉闷多年的教育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最初是1951年期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间题》一文发后在苏联开展的。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的待点是什么、属于什么范围。争论的最后发表一篇总结,“总结”批判了认为教育同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观点,认为教育应属上层建筑。由此,教育上是层建筑的观点,便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流行起来。我国开展对教育本质的争论,是在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由开封师院、华中师院、武汉师院、湖南师院和甘肃师大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材初稿讨论会上,提出了如何认识教育本质问题。于光远在1978年第3 期《学术研究》发表《重视培养人才活动》一文,对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由此,在我国围绕教育本质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教育本质问题争论中的主要观点 (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之说” 80年代初期,争论主要是围绕着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还是生产力,或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等问题展开的。“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主要围绕下面四个问题展开:(1)教育是否是社会意识形态?(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吗?(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4)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 持“上层建筑说”的认为,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看,都由政治和经济决定,又积极地为政治和经济服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个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该事物的性质,所以教育是上层建筑。早在1930年,杨贤江在其《新教育大纲》一书中认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教育是社会上层建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 在科教兴国的四化建设中,数以千万的人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以高尚的品德、精湛的学识、辛勤的工作和人格的魅力,将爱与责任完美地结合,为祖国精心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人们常说:“教师象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那么,怎样当好一名教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几十年,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就是爱与责任。爱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联、水乳交融、缺一不可的。爱是前提,是基础,只有爱,才会有责任。 什么是教育的“爱”,怎样去爱呢? 教育的爱,从广义上说,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爱事业。 从狭义上说,教育的爱就是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校。 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深爱他的每一位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论贫富、城乡、出身、性别,象父辈、象兄长,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姊妹,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给学生以春天般的温暖。 爱学生,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博士后,20多年的学习生涯归纳起来做了三件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知识的积累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立世德为首”,能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实践证明,所培养的学生,如果德育不好,则学问越高、本事越大,对人民的危害也就越大。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应把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作教育的首要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人,这是对学生最大的爱。 爱学生,就要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思维方式就是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度及其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就像一把开锁的金钥匙,它能使人正确地直面人生,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会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新问题、总结新典型、提出新思路,这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

第8 章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1.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与属性有何区别?答: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出一种事物所独有而其它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则称其为这种事物的本质属性. 一个对象的某个属性,可以是其他对象也具有的,但是本质属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一般的,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完全刻划了这个概念,从这一点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它的一部分只是这个概念的属性,但不一定是本质属性.2.什么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怎样产生的?答:客观世界的许许多多事物都有各种各样的性质,事物之间存在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性质和关系都是事物的属性.事物由于性质相同或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属性相同的事物形成一类,性质不同的事物就形成不同的类.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客观事物的各种各样信息,形成观念,这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出一种事物所独有而其它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和特征,从而形成了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特征和各种各样的概念.而各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研究的对象,各门学科的概念总是反映事物某方面的本质属性.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 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有的数学概念是从它的现实模型直接反映得来的.例如,几何中的点、线、面、体等概念都是从物体的形状、位臵、大小关系等具体形象抽象概括得来的;有些数学概念是在一些相对具体的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多级抽象概括的过程才产生和发展而成的.例如,复数的概念是在实数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实数的概念是在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有理数概念是在自然数概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另外,有的数学概念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把客观事物的属性理想化、纯粹化才得到的.例如,直线的“笔直”、“可以无限延伸” 等特征是从笔直的条形物体的形状理想化、纯粹化得来的;还有些数学概念是从数学的内部需要产生出来的.例如,为了数的乘法通行,规定一个数乘以0 的积是0.又如,为了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扩充到 有理数指数幕,以至实数指数幕,在数学中产生了零指数、分数指数、无理数指数等

浅谈教育本质——用爱唤醒每个灵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b18663206.html, 浅谈教育本质——用爱唤醒每个灵魂 作者:吕占波 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8期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方法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在于用爱心育人,用爱唤醒每个灵魂。这样教师才不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心中有爱,才能传递爱,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爱心的和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教育本质爱唤醒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教育者,笔者一直深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一棵树撼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作为自己的个性签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蕴含的深刻教育哲理。在从事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意识到,人的生命中会蕴含着许多哲理,而这些东西都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但是我们却可以创设条件,来帮助他们成长。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非常重要。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不是传统意识上的教育,不是凭借一桶水单方面地向学生浇灌,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纯粹、最本真的互感互动、互相启发的平等关系。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最终的目的不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在唤醒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把每个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进一步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不论是哪种教育,都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成长,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教育的本身就是塑造灵魂的一门艺术。教育是人本位的教育,学生是看不到教育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每一个教者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好的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抓住学生心灵的教育就是要用最纯粹、最本真、无功利的和善意的心去唤醒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一个学生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他被寄养在一个亲戚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刚到中学时,他厌学、逃课,去网吧、打架、吸烟,对于教师的任何说教都置若罔闻。后来,笔者放下師者的身份,以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份,真正地在生活上照顾他,关心他。甚至在他去网吧时也没有以师者的姿态,声色俱厉地要求他回来,只是在外面等着,直等到他主动和笔者回来,带他去吃早餐,和他聊天。如此几次下来,孩子再也不好意思去网吧了。生活上的关心,让他找到了温暖,体会到了母爱,最终孩子开始敞开心扉地和笔者交流,一点点地回到正路上来。思想、行为上的改变,让他开始主动学习了,并且接受了同学,接受了老师。由于老师触动了他的心灵,唤醒了他潜在的纯真和善良,唤醒了他潜在的向往美好的意识,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是有人喜欢的,是有优点的,是有人关心和爱护的,自己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这样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就唤醒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时是需要有温度的。通过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