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中历史通史复习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639.50 KB
- 文档页数:27
错误!一、先秦时期——社会转型及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核心史实]一、夏商周时期1.政治上(1)社会性质:奴隶社会。
(2)夏:第一个国家政权。
(3)商:内外服制度;弥漫着神权色彩.(4)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2.经济上(1)农业:耒、耜耕作,井田制。
(2)手工业: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
(3)商业: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3.文化上(1)文字:文字产生,甲骨文、金文。
(2)艺术:早期绘画和大傩之舞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1)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使分封制被破坏.(2)封建制度确立:各国经过变法、改革,逐步确立封建制度。
2.经济上(1)农业: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3)商业: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都会出现.3.文化上(1)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科技:《石氏星表》.(3)文学艺术:《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对点训练]1.(2017·山东潍坊联合抽检)《吕氏春秋》中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嫡长子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D.按遗嘱继承制解析:选A。
从材料内容分析“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2.(2017·山东潍坊联考)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计划贵阳为明国际学校高中部杨智琳一、指导思想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新课标和高考考纲要求,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结合贵州省参加的历史全国二卷特点,精心备考。
研究方法,提高效率。
复习过程中,计划要认真执行。
二、备考背景(1)学情分析:本届我校文科仅1个班,学生39人,目前在我校备考35人,从总体学习上看,其中仅戴淑华、朱富玥等5名来自原北清班同学基础较为扎实,有冲击国内一流大学的实力;另外有萧郁凝、时锦澜等7位同学虽然基础不是很强,但一直以来踏实认真,有较大希望考上一本。
就历史学系的情况来看,上述12名优生当中,有3人历史成绩不够理想,出现的问题较多,成绩不稳定,需要个别关注和辅导。
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三大问题:1.学习主动精神太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差。
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而倾向于死记硬背,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
3.做题能力太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
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
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2)历史授课情况经过高二年级一个半学期(2015年12月起——2016年上学期结束)的规划和加快学习进度,已经对三册必修课本基础知识进行了初步复习,完成了“0.5轮复习”,为高三正式一轮复习打下了基础。
三、对全国卷高考命题的分析、思考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俗地说,命题源于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教材,往往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中国通史脉络梳理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1.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第 2 部分专项 1 聚焦八大社会转型,切近高考宏观导向主题6制度创新世界“理性”时代教师用书主题 6|制度创新世界“理性”时代—— 17~ 18 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17~ 18 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要点期间。
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领域,形成了民主化趋向;思想领域,启发运动流行;科技领域,经典力学出生。
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17~ 18 世纪欧洲已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夕。
本主题波及政治、经济、思想等模块的知识,都是本学科的要点内容,高考试题一般以工业化为主题命题。
分说——知识链接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影响1.经济政策17~ 18 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实行重商主义,采纳举措鼎力保护本国市场、拓展国外市场,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世界市场的拓展(1)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充:17~ 18 世纪,英国先后击败荷兰、法国,到18 世纪下半叶,英国确定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世界市场的拓展:跟着殖民扩充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大大推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国产业生了复杂的影响。
3.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月,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
18 世纪末,法国和美国也先后展开工业革命,工业化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英美民主制度的成立1.英国“荣耀革命”后公布的《权益法案》标记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实立,此后,英国渐渐形成了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国家。
2.美国独立战争为民主共和制的成立供给了前提,1787 年宪法确定了民主共和制的基础。
联邦制、三权分立、主权在民是美公民主政体的重要特色。
民主政体确实立为美国的快速兴起确定了基础。
三、科学时代的到来1687 年,牛顿第一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经典力学系统成立,标记着科学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使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第2部分专项3 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题型1 技巧2 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教师用书[解题技巧]新课程下的高考,多数考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
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
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眼”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步,验证结论。
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
[高考示例](2016·全国丙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导学号:02792175】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技巧运用]第一步——抓准“题眼”题眼“诗界革命”。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应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
第二步——分析选项A项: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A项与题眼不符,可排除。
B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时间不符,与题眼不符,可排除。
D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诗界革命”出现在甲午战争后,“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与“题眼”不符,可排除。
第三步——验证结论C项: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
【答案】 C[运用演练]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一、行云流水过知识的基础关按照教材的顺序经济成长历程、政治文明历程、文化发展历程和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几个部分,知识包罗万象,共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共三百六十多个知识点,形成通史体例,逐个复习,讲练结合,通过周小考、月大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针学生对出现的问题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二、重点突出过知识的专题关高中历史教材可分古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冲击下的历史走向,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交流中共存,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等五个专题包括九十八讲:专题复习教学目标是掌握专题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提高运用这种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纵横联系过知识的网络关高中历史共分五个专题,九十八讲共三百六十多个知识点,复习时从宏观入手,打破教材原有体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类化、聚合、整理。
四、综合运用过知识的强化关选取了“考点”后,首先应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
例如,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以及现代中国的民主制度比较异同,认识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中的进步性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多元化。
既要对考点进行宏观分析,又要进行微观考查。
从宏观上看,可分为把握其产生、发展的历程。
但从微观考查,会发现侧重点不同时它的作用也不同,要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为学生将来参与经济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再次,要发掘“考点”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隐性知识。
深度挖掘,在联系比较中阐释知识,言之成理,说明问题,解决问题。
五、考前模拟过知识的检验关高考前我校与联谊校,互通有无,针对考试大纲的变化,具体模拟出题,进行实战演练,重点训练审题立意、思维能力、适应新情境下创设新问题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力水平全面提高。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
(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
线索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线索3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经济模块线索线索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大线索(1)生产工具的改进。
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扛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
(3)农作物的推广。
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
(4)水利工程的兴修。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运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