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持有动机与公司投资行为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企业的投资活动主要有三个目的:
(1)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奠定基础,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
期资产等。
(2)为企业对外扩张和其他发展性目的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
(3)利用企业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资金进行短期投资,以求获得较高的投资
收益。
在这三个目的中,前两个一般都应与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一致。
第三个在很多情况下是企业的一种短期理财安排。
因此,在企业投资活动符合其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的条件下,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一般是由于企业挖掘利润增长点、扩大投资行为的结果。
当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时,一般是由于企业在本会计期间投资回收活动的规模大于投资支出的规模,或者是由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与筹资活动方面急需资金而不得不处理手中的长期资产来变现。
因此,必须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有的需要由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量来补偿。
例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购建支出,将由未来使用有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来补偿。
因此,即使在一定时
期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我们也不能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质量简单作出否定的评价,而是要结合产品市场潜力、产品定位、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此对企业未来获利能力作出判定。
责任编辑:文会计。
公司治理、现金持有量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利用2002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间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公司治理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进而分析公司现金持有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代理理论对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具有决定作用: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往往持有更多的现金;较高的现金持有量会带来较高的市场价值,且这一效应在高成长性公司、高竞争度公司、高融资约束公司和民营控股公司中更加明显。
进一步引入公司治理后发现,无论公司特质,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其现金持有价值始终较高。
关键词:公司治理现金持有量公司价值现金持有决策是一项重要的公司财务决策。
完美资本市场中,公司财务决策与公司价值无关(Modigliani和Miller,1958),但是现实中存在各种摩擦,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或多或少都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
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企业出现大量持有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的现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Opler等,1999;Dittmar等,2003)。
现金是一种更能被自由处置与更易被侵占的资产,这就使得公司治理成为一个突出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公司治理机制出发来研究公司现金持有行为。
现有的研究基本都达成了共识,认为公司治理影响公司现金持有量,但是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根据自由现金流说,两者之间呈负相关,而根据现金花费说和股东权力说,两者之间呈正相关(Harford等,2008)。
还有的学者研究了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目前也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以Miller和Orr(1966)为代表,认为一定的现金持有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另一种观点以Jensen(1986)为代表,认为资金的挥霍只能是价值破坏。
文献回顾早期有关公司现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如何维持最优现金水平,此后随着财务理论尤其是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有关现金持有的理论也逐渐形成并完善。
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刘光河南理工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2006级1班摘要本文根据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代理理论,对影响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各因素与现金持有量的关系。
用成本分析模型分析最佳现金持有量,并给出了计算方法。
关键字现金持有量因素分析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成本分析模型§1 理论分析与经验假说1.权衡理论与现金持有量权衡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比较持有现金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确定它们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持有现金的收益主要包括:降低了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能使企业在发生财务约束时实施投资政策;降低外部融资的成本与清算现有资产。
持有现金的成本主要包括持有成本(管理费用和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
2.信息不对称、优序融资理论与现金持有量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公司筹集外部资金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信息不对称模型预测了当证券发行对信息敏感时,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就会随着信息不对称的增加而增加,在这一时期,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高成本,持有丰裕的现金是有价值的。
既然具有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有更多的困难,这些公司就应该拥有更多的现金持有量,否则,当信息不对称很严重时,现金短缺会迫使公司压缩投资,同时可能面临更大的成本支出。
投资机会越多的企业,一般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严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成本将会更大。
因此,必须持有更多的现金。
优序融资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是: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偏好债务融资。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没有最优现金持有量,而是将现金当作留存收益与投资需求之间的缓冲物当企业实现的经营现金流量充足,满足投资需求后进行债务的偿还与现金的积累;当留存收益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时,企业将使用持有的现金,需要时再进行举债融资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当投资需求大于留存收益时,债务上升,当投资需求小于留存收益时,债务下降。
现金持有量呈现相反的变化情况,当投资需求超过留存收益现金下降,投资需求小于留存收益时,现金上升。
学习情境四营运资金管理第一部分知识点回顾一、现金管理(一)现金的持有动机和成本1、持有动机。
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其他动机。
交易动机: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持有的现金;预防动机:为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的现金;投机动机:为把握市场投资机会,获取较大收益而持有的现金;其他动机:为其他特定动机而持有的现金。
2、现金的成本。
包括持有成本、转换成本、短缺成本。
持有成本:企业因保有一定量的现金而增加的管理成本和因此丧失的再投资收益;转换成本:企业用现金取得短期有价证券和将短期有价证券换回现金时付出的交易费用;短缺成本:在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通过短期有价证券转换获取现金时所造成的损失。
(二)最佳现金持有量企业持有的相关总成本最小的现金持有量。
1、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据现金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时,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及短缺成本,而不予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
这种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
2、存货模式。
是将存货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原理用于确定目标现金持有量,其着眼点也是现金相关成本之和最低。
这里所说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指能够使现金管理的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之和保持最低的现金持有量。
当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相等时,现金管理的总成本最低,此时的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
(三)现金日常管理现金日常管理包括现金回收管理、现金支出管理和闲置现金投资管理。
1、现金回收管理。
现金回收管理的目的是尽快收回现金,加速现金的周转。
主要方法有邮政信箱法和银行业务集中法等。
2、现金支出管理。
现金支出管理的关键是尽可能延缓现金的支出时间。
延期支付账款的方法主要有:合理利用浮游量、推迟支付应付款、采用汇票付款、改换工资发放方式等。
3、闲置现金投资管理。
企业应在确保资金安全和及时回收的前提下对暂时闲置的现金进行合理的短期投资。
财务弹性视角下的企业价值与投资能力研究作者:宁宇刘飞飞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09期一、财务弹性的定义财务弹性是指公司财务动用闲置资金和剩余负债能力,应对可能发生或无法预见的紧急情况以及把握未来投资机会的能力,是公司筹资对内外环境的反应能力、适应程度及调整的余地。
财务弹性主要来源于剩余债务能力和现金的大量持有。
保持弹性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确保未来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能力和应变能力,是企业控制破产风险、捕捉发展机会、保持经营灵活性,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保证。
财务弹性能够使资金在时间和数量上满足经营的需求,能够配合企业扩张或收缩的变化,能够承担起企业在发展、求变过程中由于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我们可以从之前的研究中看到相似的观点。
Myers(1984)和Myers and Majluf(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基于如下假设:公司维持现有的财务张力(financial slack),以避免未来投资机会出现时对外部资金的大量需求。
Froot, Scharfstein and Stein(1993)认为,公司保持财务弹性是为了避免融资环境不佳时无法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进而产生投资不足的成本。
二、研究背景对于美国和欧洲的CFO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管理者认为对于资本结构决策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就是获得以及保有财务弹性(Graham and Harvey,2001;Arslan, Florackis and Ozkan,2009)。
Pinegar和Wilbricht曾调查了美国176个公司的财务经理,其中61.4%认为在进行最优资本结构决策时,对财务弹性的考虑是重要的。
获得财务弹性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未来有能力以低成本从外部获得资金、重构资本结构(DeAngelo and DeAngelo,2007;Gamba andTriantis,2008; Byoun,2008a; Arslan, Florackis and Ozkan,2009)。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现金持有水平_“掏空”还是“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篇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现金持有水平_“掏空”还是“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现金持有水平:“掏空”还是“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一、引言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及其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动机,是出于“掏空”行为还是为了“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以及其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二者关系,为资本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早期的研究多关注于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掏空”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
而随着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治理机制的日益复杂,学者们逐渐发现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时,更多的是在考虑规避可能发生的控制权转移风险。
文献梳理显示,这一行为对于公司的现金持有策略及市场反应均有着重要影响。
三、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一)股权质押的“掏空”动机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获取资金后,可能利用其控制权将公司资源转移至个人或关联方,从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这种行为被视为“掏空”。
(二)股权质押的“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动机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控股股东为维护自身对公司的控制权,会选择通过股权质押来获取资金以应对潜在的控制权转移风险。
当公司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内部治理问题时,这种动机更为明显。
基于理论分析与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更多的是出于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的考虑,而非简单的“掏空”行为。
此外,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与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正相关,即质押比例越高,公司为应对可能的控制权转移风险,其现金持有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选取一定时间范围内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公开数据库、公司年报等。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主要目的是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而非单纯“掏空”行为。
2024年第3期(总第536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摘要:ESG 表现会通过影响公司融资约束和代理问题而影响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
基于我国沪深两市A 股2017—2022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ESG 表现与公司现金持有的关系。
研究发现,良好的ESG 表现能够缓解公司的融资约束、降低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进而降低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并且这种影响在市场发育相对不完善和分析师跟踪较少的子样本中更加显著。
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ESG 表现在降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公司现金持有价值,增加公司的创新投资支出,优化公司的现金配置。
研究揭示了ESG 表现影响公司现金持有的具体效应和内在逻辑,有助于为公司进一步加强ESG 建设、优化现金管理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ESG 表现;现金持有;代理成本;融资约束文章编号:1003-4625(2024)03-0072-10中图分类号:F 832.5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bstract::ESG performance affects a company ’s cash holdings by influencing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agency issues.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of China ’s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17to 2022,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G performance and cash holdings.It is found that good ESG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can reduce the cash holding level of enterprises by easing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of enterprises,reducing the on-the-job consumption of management and the capital occupation of major shareholders.This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in sub-samples charac⁃terized by less developed markets and limited analyst coverage.Further research finds that good ESG performance can improve the cash holding value of enterprises while reducing the cash holding level,and increase the innovation investment expenditure of enterprises,which greatly optimizes the cash allocation of enterprises.The study reveals the specific effects and inherent logic of the impact of ESG performance on cash holdings in enterprises,which helps to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ESG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ing cash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s.words Key words::ESG performance;cash holdings;agency costs;financing constraints曾春华,李玉滢(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收稿日期:2023-12-24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微观经济影响研究”(7206201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企创新效率研究”(720RC571)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股市进入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增持股份的现象逐渐扩大,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在大股东公示或正式实施增持后,二级市场股价上扬,这一现象引起部分投资者和学者的密切关注。
那么,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增持公司股票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大股东的增持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效应?本文主要从维护大股东的控股权、稳定公司股价、对市场发出积极信号、改善公司股权结构、提高公司业绩和增加公司现金流等方面探寻上市公司大股东进一步持有公司股份的动机和效应。
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比例不合理、股票价格不稳定、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现金流利用率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提出通过稳定股价、优化股权结构、扩展融资渠道、合理利用现金流、规范大股东行为等方式,为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和我国股市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After the reform of non-tradable shares in China, as the stock market entered the era of full circulation, the phenomenon of major shareholders of listed companies increasing their shares in the secondary market gradually expanded, an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increased their shares in the secondary market after the major shareholders' publicity or the offic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rease, which caused some investors and scholar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So, what is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major shareholders to increase their holdings in the secondary market? What kind of effect will happen to the increase of major shareholder?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motivation and effect of the major shareholders to further hold the company's shares from the aspects of maintaining the controlling interest of major shareholders, stabilizing the company's stock price, sending positive signals to the market, improving the company's shareholding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company's performance and increasing the company's cash flow. And major shareholder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o increase proportion is unreasonable, the stock price is not stable, large shareholders encroach on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terests,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cash flow problems,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put forward by stable price, optimizing equity structure, expand the financing channels, the reasonable use of cash flow and regulating the behavior of major shareholders, to perfect the major shareholders of listed companies to increase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ock market provides a positive reference.Key words:Listed companies, major shareholders, increased stock holdings目录前言 (1)1绪论 (2)1.1写作背景与研究意义 (2)1.1.1写作背景 (2)1.1.2研究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1国内研究现状 (3)1.2.2国外研究现状 (3)1.3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4)1.3.1研究内容 (4)1.3.2研究方法 (5)1.3.3研究创新 (5)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6)2.1相关概念界定 (6)2.1.1大股东与控股股东 (6)2.1.2增持股份 (6)2.1.3增持动机 (6)2.2理论基础 (6)2.2.1有效市场假说 (6)2.2.2信息不对称理论 (7)2.2.3信号传递理论 (7)3大股东增持股票的动机和效应分析 (8)3.1大股东增持股票的动机分析 (8)3.1.1向市场传递信号 (8)3.1.2维护大股东的控制权和反并购 (8)3.1.3公司股价在市场上被低估 (8)3.1.4公司的未来投资价值 (9)3.2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的效应分析 (9)3.2.1对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的效应 (9)3.2.2对公司股权结构的效应 (9)3.2.3对公司现金流的效应 (10)3.2.4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效应 (10)4.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的动机和效应存在的问题 (11)4.1增持股票的动机中存在的问题 (11)4.1.1过度隐藏坏消息,披露好消息 (11)4.1.2大股东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11)4.1.3股价低迷影响公司内部经营 (11)4.1.4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导致公司价值低 (12)4.2增持股票的效应中存在的问题 (12)4.2.1公司股价在市场中不稳定 (12)4.2.2股权集中度过高 (13)4.2.3现金流利用效率低 (13)4.2.4增持比例过大降低公司业绩 (13)5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的动机和效应的措施 (15)5.1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的动机的措施 (15)5.1.1向市场准确传递信息,增加投资者信心 (15)5.1.2发挥大股东控制权的积极作用 (15)5.1.3稳定二级市场公司股价 (16)5.1.4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公司价值 (16)5.2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的效应的措施 (16)5.2.1 及时准确披露信息,稳定公司股价 (16)5.2.2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完善治理机制 (17)5.2.3合理利用自由现金流,提高公司价值 (17)5.2.4规范大股东行为,提升公司业绩 (18)结论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前言大股东增持意味着上市公司原持有股票占比较大的股东继续买入股票,增加股票的持有数量。
企业投资效率作者:齐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9期摘要:一直以来,企业投资效率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文章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回顾和评价了国内外关于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投资效率;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投资问题是经济学重点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早期,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影响下,学术界将企业投资问题视为最优资本存量的调整问题,并提出了投资加速器理论、现代厂商投资理论和Q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发展构成了新古典框架下,对企业投资分析的技术型路线。
其共同特点是:将企业投资问题视为技术问题,企业的投资偏好主要与技术偏好、资本成本、产出需求等相关。
其研究的共同缺陷表现在:忽视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因素和外部市场因素,企业经营被视为标准的生产函数,将其投资决策过程当作“黑箱”处理。
根据新古典投资理论,当企业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值时,企业投资效率最优。
因此,企业应当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直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值。
然而,现实中的企业投资行为与上述理论内容偏离较大。
特别是关于企业非效率投资现象,新古典的投资理论的解释有效性不足。
自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研究者们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完美市场假设,忽视了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客观存在。
同时,也忽视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所导致的企业委托代理问题。
从而难以解释企业投资实践中的非效率投资问题。
基于此,学术界开始将各种不完美的市场因素,引入企业投资问题研究中,并形成了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的投资理论。
更进一步,随着市场有效性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放松,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兴起,研究者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引入企业投资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理论。
而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市场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部分学者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特殊制度环境下的企业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投资理论,但是在政府干预与企业投资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发现。
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认模式企业的财务活动其实质就是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循环和周转的过程。
现金如同企业的新鲜血液,维持着企业日常的生产和经营。
企业资金的筹集、投资、分配、再筹集、再投资、再分配,一次次的循环构成了企业资金的流动。
现金是企业内部流动性最强的一项资产,同时也是收益性最差的一项资产。
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的话,会造成企业资金短缺,影响到企业正常的运营。
相反,如果现金持有量过多的话,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现金余额确定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与报酬的权衡问题。
企业持有现金的主要动机企业中的现金定义是比较广泛的,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动机:交易动机是指公司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支付需求而持有现金。
这是企业持有现金的主要动机。
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材料、支付工资、缴纳税金、偿还债务、派发现金股利等必须要用到现金支付。
由于企业每天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因此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余额以应付频繁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预防动机预防动机是指企业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的需求。
投资动机是指企业持有一定量现金以备满足某种投机行为的现金需要。
例如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良好的投资机会,企业便可用手头持有的现金进行投资。
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认最佳现金收支持有量是企业进行现金收支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最佳现金持有水平既能满足企业日常业务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持有现金而丧失的潜在收益。
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主要确定方法主要有: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成本分析模式是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成本,将持有现金的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作为最佳的现金持有量。
持有现金的成本主要有资本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
现金持有量越多,资本成本就越高,而短缺成本就越低。
管理成本一般不会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变化而变化。
运用成本分析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时候,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不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
现金持有动机与公司投资行为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近年来,国外和中国的公司普遍出现大量持有现金的现象,在不同的现金持有动机下,现金持有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现有关于现金持有动机及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一。
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将现金持有动机、公司投资行为和公司治理诸因素结合研究,探寻改善经理人行为的有效措施,促使经理人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关键词:现金持有动机;现金持有量;投资行为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企业出现大量持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现象。
而浏览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我们也会发现它们同样持有大量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现金持有虽然能满足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应付紧急情况的需要,也有利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然而,大量持有现金也会带来机会成本,同
时也可能引发由于经理人代理成本所造成的投资不足问题。
因此,公司持有现金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公司的投资行为的影响将会成为现金持有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公司现金持有动机分析
(一)交易成本动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并且在非完全市场里,任何资产之间的交换都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说公司在向外部筹集资金时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所有公司均有可能陷入资金短缺的危机,为了避免在进行外部资本市场融资、变现资产、消减投资及减少股利或者债务重组时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公司处于交易动机的考虑有必要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Myers和Majluf认为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公司的最优选择是持有一定数额的现金满足投资性需求。
以免失去有利投资机会。
Opleretal 发展了交易成本模型,得出类似的结论: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资产出售的融资成本、投资机会等的增长会使公司现金短缺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促使公司增加
现金持有量。
同时,实证发现投资机会越多,现金流量较小的公司会持有较多的现金,以避免现金短缺的可能。
(二) 预防性动机
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外部市场成本增大。
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东为了享有投资成功所带来的大部分收益,其可能会选择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而将投资失败的损失转嫁给债权人。
此时,债权人将面临较高的“资产替代”风险。
所以,债权人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和资本的安全性,一是拒绝再向其提供债务融资;二是在债务契约中加入各种限制性条款。
其不仅对资产处置进行限制(比如限制股利、出售资产),还对资产转换也有限制,有时还对公司的营运和现金流量实施契约控制,从而影响了管理者和股东的经营决策,使公司的价值蒙受损失(如外部融资受到阻碍,失去有风险的投资机会或有利的股利分配政策的无法落实等)。
因此,由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利益的不一致,导致了公司筹资困难且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市场上企业股票价位混乱,外部资金供应者认为要确保他们不以被高估的价格购买证券,就应适当地对所
购买的证券打折扣。
正是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外部资金供应者对价格的折扣传递给管理层的信息却使证券价格被低估。
这样,管理层发现不发行证券可能更有利,就会相应地减少投资机会。
所以,信息不对称越严重,公司对外的融资成本就会越高。
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高成本,企业持有丰裕的现金是有价值的。
目前主要是Opleretal等用R D(研发费用)、公司规模作为信息不对称和潜在财务困境的代理变量,实证发现:R D越高,公司规模越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强,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外部融资成本越高,预防性现金的数额越大。
(三)自利性动机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产生了分化,这种利益分化使管理者往往通过持有大量现金并以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而追求自己的目标。
因此产生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
最早提出代理理论的Berle和Means观察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当公司的股权过于分散,股东对公司经理人的约束力薄弱时,就会使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产生代理问题。
经理人将根据个人的效用来配置公司的资源,进而使公司的行为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
标,牺牲股东的利益。
Jensen从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出发,提出了解释代理人现金持有动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Jensen指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经理人会利用其剩余控制权持有多于公司实际需要的现金,目的是增加自己的津贴、在职消费及其他控制权私人收益,或寻求过度并购以营造自己的企业利润。
由于有充足的现金可以用于投资,经理不必从公司外部筹措资金,因而无须向资本市场提供有关公司投资项目的详细信息,使经理人避免了资本市场的监管,进而可能启动那些损害股东价值的投资。
12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经济论文→ 经济学→ 其它经济学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