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伦理共32页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32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伦理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也得以不断延长,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面临病痛和死亡。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现代医学中涉及到的两个话题,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伦理学和法律学的研究。
本文将就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这两个话题,从伦理角度进行探讨。
临终关怀对于某些终末期患者而言,经历病痛和痛苦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患者需要关怀和照顾,医护人员也需要为这些病人提供支持和协助。
临终关怀旨在帮助临终病人缓解痛苦和改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和家属,在临终前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尊严,在生活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关怀和接纳。
同时,临终关怀也涉及到病人的心理、社交和精神需求,这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相比,安乐死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争议的话题。
安乐死是指在没有抢救或治疗希望的疾病晚期阶段,由病人或代理人主动要求并经过医生的判定,采取医学手段终止生命的行为。
安乐死旨在给予病人一种在避免痛苦、维护尊严的情况下,安详而痛苦的死亡方式。
提到安乐死,会引起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侵害人生命的行为,也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行为,毕竟在有些情况下,病人可能面临无法承受的痛苦。
因此,安乐死是否合法以及其可行性等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实践中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对于临终关怀而言,由于病人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更加敏感和尊重地对待病人和家属。
临终关怀涉及到的一些伦理问题,如下所示:自主权患者在生命末期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他们应该有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遵循某些治疗计划或者是否接受某些治疗,包括中止治疗或正式宣告放弃治疗。
当病人失去决策能力时,代理人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否则可能会侵犯到病人的人权。
关怀义务医护人员有责任要为病人提供最优秀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这种服务不仅涵盖了医疗等生理方面的服务,也包括了情感、关怀等方面的服务。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的统一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和谐的统一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最佳的死亡方式,以摆脱死亡时与之俱来的痛苦、恐惧与哀伤。
尽管从哲学上、宗教上,民俗上尽量教诲人们不要害怕死亡,然而死亡之际各种惨痛的景象确实难以使人们对之产生自然的欢迎与欢乐态度。
近几年来,我国医学界掀起了一股新潮…临终关怀运动,各地纷纷创办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的兴起,使人们把凝结在安乐死焦点上的目光扩展开来,发现了一种新的符合现实的死亡形式…临终关怀。
一、临终关怀抑或安乐死?临终关怀是一个即古老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上的临终关怀活动与现代的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学者们对英文Hospicecare这一词的译义也不完全一样,在香港把它译为“善终服务”,在台湾把它译为“安宁照顾”;在大中国陆伴随着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及其对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临终关怀”一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种特殊卫生保健服务项目的名词,已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安乐死是指人们在临终前为了免除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而提前结束生命的死亡现象,其道德难题在于人们没有主动要求死亡的权力以及家属亲友和医务工作者有没有帮助病痛者结束生命的权力等。
对晚期癌症等临终病人来说,寻求安适的死亡形式更为世人所关注。
于是,近半个世纪来,安乐死便成为人们摆脱死亡痛苦理想中的模式。
对临终濒死病人施以安乐死,其动机是什么?显而易见,就是出于对临终病人痛苦危难的关怀,从字面上说,就是一种临终关怀行为。
但人们以往只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偏重于安乐死这一点上,忽视了对临终过程中的病人的全面关怀,包括疼痛的消除、症状的控制、心理的安慰、生活的照料,以及扩展到对家属的慰藉。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个整体中的两部分,或一方涵纳在另一方中。
临终关怀是使人们安乐地度过临终阶段;而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临终关怀,二者是辨证的统一,二者和谐的结合,则形成人类死亡的最终模式。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导语: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展开了安乐死的讨论。
然而这场伦理界、医学界、法学界等各方面都颇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了20年,有关安乐死的立法却依旧步履蹒跚,症结何在尽管社会上呼吁安乐死立法的声音不断响起,但在相关法律出台以前,医生面对那些身罹重症、无望救治却又被痛苦折磨的患者及其亲属却仍然莫可奈何。
那么,可否在安乐死之外另辟它径呢实践发现,较之于安乐死,临终关怀被认为是更具人道,更富情感的选择,因而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1安乐死立法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安乐死惯常所依赖的伦理辩护有四条,即:(1)自愿原则:患者有权利选择自已的生存状态;(2)避免痛苦:绝症患者在晚期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痛楚,选择安乐死可以使他们避免遭受疼痛的折磨;(3)尊严死亡:当优生已成为人们践履的目标,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优死也应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当死亡不可回避,选择安乐死能够维护人的尊严;(4)公正原则:基于医疗资源有限这一事实,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无望救治的病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公正的。
无疑,这些原则也可以作为安乐死立法的主要依据。
但是这些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却会遭到如下争议。
1.1 关于自愿原则自愿,应界定为一种完全自由的心理状态。
主体基于对事物准确的理解且不受外界影响而做出抉择。
但是对于患者而言,能否作到真正的自主自愿呢他们是否会因病痛而消沉,失去对疾病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呢他们的抉择是否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呢他们对安乐死的认同会不会是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所做出的违心的、无奈的抉择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自愿”就失去了自由性,当然也就偏离了其真实的含义。
尤其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不高、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完善的情况下,所谓的患者“自愿”很容易受到经济负担等社会因素的牵制。
在一篇关于尿毒症病人选择停止透析的伦理剖析的文章中,笔者注意到公费医疗患者罕有选择停透即安乐死的。
1.2 关于避免痛苦人类理想的幸福状态是没有痛苦的,当痛苦不可避免,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导语: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展开了安乐死的讨论。
然而这场伦理界、医学界、法学界等各方面都颇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了20年,有关安乐死的立法却依旧步履蹒跚,症结何在尽管社会上呼吁安乐死立法的声音不断响起,但在相关法律出台以前,医生面对那些身罹重症、无望救治却又被痛苦折磨的患者及其亲属却仍然莫可奈何。
那么,可否在安乐死之外另辟它径呢实践发现,较之于安乐死,临终关怀被认为是更具人道,更富情感的选择,因而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1安乐死立法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安乐死惯常所依赖的伦理辩护有四条,即:(1)自愿原则:患者有权利选择自已的生存状态;(2)避免痛苦:绝症患者在晚期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痛楚,选择安乐死可以使他们避免遭受疼痛的折磨;(3)尊严死亡:当优生已成为人们践履的目标,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优死也应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当死亡不可回避,选择安乐死能够维护人的尊严;(4)公正原则:基于医疗资源有限这一事实,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无望救治的病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公正的。
无疑,这些原则也可以作为安乐死立法的主要依据。
但是这些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却会遭到如下争议。
1.1 关于自愿原则自愿,应界定为一种完全自由的心理状态。
主体基于对事物准确的理解且不受外界影响而做出抉择。
但是对于患者而言,能否作到真正的自主自愿呢他们是否会因病痛而消沉,失去对疾病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呢他们的抉择是否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呢他们对安乐死的认同会不会是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所做出的违心的、无奈的抉择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自愿”就失去了自由性,当然也就偏离了其真实的含义。
尤其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不高、医疗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亟需完善的情况下,所谓的患者“自愿”很容易受到经济负担等社会因素的牵制。
在一篇关于尿毒症病人选择停止透析的伦理剖析的文章中,笔者注意到公费医疗患者罕有选择停透即安乐死的。
1.2 关于避免痛苦人类理想的幸福状态是没有痛苦的,当痛苦不可避免,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第一节临终关怀性质:一种“特殊的服务”,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全方位的照护。
目的:不是要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特点:1.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不是治疗或治愈疾病。
2.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为不可逆转的临终患者。
3.临终关怀特别注重患者的生命尊严与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4.临终关怀不仅关心病人,而且也关心其家属的身心健康。
5.临终关怀的服务团队以医务人员为主,同时有家属、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等大量社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临终关怀的道德意义(1)临终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2)临终关怀体现了人的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
(3)临终关怀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临终关怀的伦理要求1.认识和理解临终患者。
2.尊重和维护临终患者的权益。
3.满足临终患者的生活需求。
4.同情和关心临终患者的家属。
第二节安乐死伦理安乐死的分类1.按照执行方式: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
2.按患者同意的方式: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可以得出四种类型:自愿主动安乐死;自愿被动安乐死;非自愿主动安乐死;非自愿被动安乐死。
前者使用药物终止生命,争议大,后者停止治疗,早已实施于医疗实践中安乐死的立法:立法是实施安乐死的首要条件荷兰是最早实施安乐死的国家。
比利时是第二个实施安乐死的国家。
我国对安乐死尚未立法,也未颁布过相关的政策、条例。
我国医务人员对于临终患者只能提供临终关怀,而不能是安乐死。
1997年首次举行了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讨论会第三节死亡伦理死亡的标准1.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2.脑死亡标准“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作为新的死亡标准,即将脑死亡确定为人的死亡标准脑死亡的哈佛标准①对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无接受性和反应性。
②自主的肌肉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
③诱导反射消失。
④脑电图示脑电波平直。
实行脑死亡标准的道德意义(1)更科学地判定人的死亡(2)维护了死者的尊严(3)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和减轻家属的负担(4)有利于器官移植上述(1)和(2)是执行脑死亡标准的动机和直接目的,而(3)和(4)是实施脑死亡的间接后果。
作者: 梦兰
出版物刊名: 道德与文明
页码: 32-32页
主题词: 安乐死;异同;临终者;肯定论;补救办法;医学与哲学;正合;梦兰;伦理;姑息性
摘要: <正> 韩云彪在《医学与哲学》1993年第4期载文认为,虽然从伦理、家庭、社会等方面对安乐死的肯定论已占多数,而要安乐死真正合法化,受到法律的肯定和允许,还要走一条漫长的路。
而临终关怀在这方面却有很大优势。
首先,临终关怀是安乐死的补救办法;其二,它们都是为病人的临终而采取的手段,目的和目标是一致的。
但临终关怀和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