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有机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施晓亚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施晓亚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医学伦理学界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它们都是针对医治无效的患者而提出来的新观念和新概念。
本文将对二者的异同做一点初步的探讨,以期使二者的概念较为清晰。
1.临终关怀和安乐死之概念及其来源医学发展到现代,越是尖端、越...
【总页数】1页(P38)
【作者】施晓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8
【相关文献】
1.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有机结合 [J], 曾才
2.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和谐统一 [J], 孟晶秋
3.和谐社会中的矛盾音符:临终关怀及安乐死 [J], 王楠;王宇
4.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整合:比利时模式的实验与回答(续) [J], Jan L Bernheim;Wim Distelmans;Arsne Mullie;Micha el A Ashby;于磊(译)
5.传统死亡观与安乐死和临终关怀 [J], 贾国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终关怀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以下是临终关怀常见的误区:
1. 临终关怀等于放弃治疗:其实,临终关怀并非放弃治疗,而是提供缓和治疗,旨在减轻患者的痛苦,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光中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例如,对于患有晚期卵巢癌的女士,临终关怀团队会在控制症状后,定期探望患者,给予其护理,使她有尽量高的生活质量。
2. 临终关怀等于安乐死: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是不同的。
安乐死是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而临终关怀则是在不加速或延后死亡的前提下,专注于改善病人的症状和减轻其痛苦的治疗方式。
3. 临终关怀只关注病人:临终关怀不仅关注病人,也关注其家属。
因为面对即将失去亲人的哀伤,家属同样需要身心慰藉和支持。
临终关怀所提供的护理不仅减轻了病人的生理痛苦,也缓解了家属心中的哀伤。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800字作文安乐死与临终关怀。
安乐死,听起来挺人性化的,不就是让疼得受不了的人有个痛
快的选择吗?但真的那么简单吗?想想那些躺在病床上,忍受着无
尽痛苦的人,他们真的愿意就这样一走了之吗?还是只是被病痛折
磨得失去了希望?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光听患者怎么说,还得有医生、家人,甚至社会的参与和讨论。
临终关怀,这个名儿听起来挺温馨的。
不就是给快不行的人一
些温暖和陪伴吗?但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除了医疗护理,还得有心
理安慰、精神支持。
想想看,一个人快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他最需
要的可能不是药物,而是那些能让他感到安心和幸福的人和事。
这,才是临终关怀的真谛吧。
说到安乐死和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生命尊严的问题。
有人觉得,与其在病痛中苟延残喘,不如痛快地结束;但也有人觉得,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怎么活。
这两种观点没
有对错,只是看你怎么看待生命和死亡。
安乐死和临终关怀,都是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安乐死,我们得有个明确的法律规定,不能乱来;对于临终关怀,我们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让更多人受益。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无论是安乐死还是临终关怀,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和选择。
咱们得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也得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毕竟,生命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伦理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也得以不断延长,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将面临病痛和死亡。
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现代医学中涉及到的两个话题,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伦理学和法律学的研究。
本文将就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这两个话题,从伦理角度进行探讨。
临终关怀对于某些终末期患者而言,经历病痛和痛苦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患者需要关怀和照顾,医护人员也需要为这些病人提供支持和协助。
临终关怀旨在帮助临终病人缓解痛苦和改善生活质量。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和家属,在临终前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尊严,在生活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关怀和接纳。
同时,临终关怀也涉及到病人的心理、社交和精神需求,这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相比,安乐死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争议的话题。
安乐死是指在没有抢救或治疗希望的疾病晚期阶段,由病人或代理人主动要求并经过医生的判定,采取医学手段终止生命的行为。
安乐死旨在给予病人一种在避免痛苦、维护尊严的情况下,安详而痛苦的死亡方式。
提到安乐死,会引起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侵害人生命的行为,也有人认为,安乐死是一种尊重生命、关爱病人的行为,毕竟在有些情况下,病人可能面临无法承受的痛苦。
因此,安乐死是否合法以及其可行性等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和实践中也存在严重的分歧。
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对于临终关怀而言,由于病人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更加敏感和尊重地对待病人和家属。
临终关怀涉及到的一些伦理问题,如下所示:自主权患者在生命末期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他们应该有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是否遵循某些治疗计划或者是否接受某些治疗,包括中止治疗或正式宣告放弃治疗。
当病人失去决策能力时,代理人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否则可能会侵犯到病人的人权。
关怀义务医护人员有责任要为病人提供最优秀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这种服务不仅涵盖了医疗等生理方面的服务,也包括了情感、关怀等方面的服务。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之我见【关键词】临终关怀安乐死随着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医学伦理道德观正不断深化、拓展和更新。
一项新的医疗保健事业——临终关怀正脱颖兴起,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的医护措施,目的是希望帮助患者了解死亡,进而接纳死亡的事实;给予患者及亲人精神上的支持,给予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接受一切即将来临的问题[1]。
它体现了现代医学和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在生理上解除肉体的痛苦,在心理上缓和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在社会角度上使其具有社会成员的自觉感,在社会伦理学方面提高生命的质量和人的尊严,使临终者平静、安然的渡过人生的最后历程。
1 临终关怀1967年由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英国目前有100多所。
1988年10月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之后在上海、北京、沈阳、西安等地陆续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据资料报道,至2003年3月,全国接受临终医疗服务的病例已超过了8000例,使每个接受服务的临终者安详平静、有质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为关爱生命、启迪人类,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种急、慢性损伤或疾病致心肌、肝脾、大脑、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或各类晚期癌症等绝症病人,尤其是剧烈疼痛导致身心极度痛苦者[2,3]。
临终关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的或社会的临终关怀护理。
在我国主要以“家庭临终关怀”为主,其具体内容包括:对临终患者注册登记,到患者家中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与支持,使患者与亲人共度人生路程的最后站。
临终关怀强调活得有尊严,强调家属与病患的感受,强调团队的共同努力。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厚及文化知识结构的更新,对生命价值及质量的追求和认识,已在不断更新与升华,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高度化,真正做好临终关怀,并不仅是一张空虚的文字框架,而是应如何有效地落到实处,有的放矢。
第十五章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道德问题第一节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一、临终关怀含义及其特点临终关怀,是对临终阶段的患者包括其家属的一种“特殊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临终患者死亡的态度与方式。
⏹特点:⏹ 1.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的临终照护,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医学行为的人性化关怀的理念。
⏹ 2.临终关怀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它从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怀和照护病人,使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舒适和安宁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 3.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的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临终关怀的目的⏹三、临终关怀的原则⏹ 1.人道主义原则⏹ 2.以舒缓疗护为主的原则⏹ 3.全面照护的原则⏹四、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1.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的升华⏹ 2.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是21世纪造福于人类的一项伟大事业。
⏹ 3.避开安乐死的道德难题五、对待临终病人的道德要求第二节死亡标准与安乐死的道德问题六、临终关怀的内容七、临终关怀医院(病房)的特点一、死亡观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是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等整体衰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结。
人们把死亡理解为生命的终端,如中国传统的观点是出生为始,入死为终,即所谓出生入死。
二、哈佛“脑死亡”诊断标准对外部刺激和身体的内部需求毫无知觉和完全没有反应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反射,主要是诱导反射消失脑电波平直或等电位同时规定,凡符合以上4条标准,并在24小时内反复检查多次结果一致者,就可宣告死亡。
但有两个例外:体温过低(<32.2℃)或刚服用过巴比妥类药物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三、脑死亡立法的伦理意义四、安乐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患者,于治愈无望、生命垂危而又极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尽早结束生命,在此前提下所实施的保持人的尊严与安详的死亡处置方式。
论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有机结合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
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未停止。
本文试图从终极关怀的理念出发,以追求完满的死亡品质为愿望,寻求两者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标签:临终关怀;安乐死;死亡品质
据现有的统计数字,中国每年有700万人去世。
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每年有700万人要走向临终直至死亡,经历这人世间最大最深刻的痛苦。
非但如此,若以每个逝者约有5个直系亲属,10个左右的朋友计算,则中国每年约有3500万人要承受丧亲之痛,7000万人要承受丧友之痛。
因此,对临终者及其亲友提供支持和安慰,让他们能正确面对死亡,鼓起勇气面对死亡,这是人们所需要的,也是终极关怀所需要的。
科学不是万能的。
在死亡面前,科学无能为力。
就医学来说,安乐死应运而生,它力图使病人死得尊严,死得安乐,获得完满的死亡品质。
宗教不是万能的。
在死亡面前,宗教无能为力。
就佛教来说,临终关怀应运而生,它强调使病人获得有尊严,活得安乐,平静地体验生命的每一面,包括死亡。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谁是真正的智慧?完满的慈悲?笔者认为,两者都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都是大智慧,大慈悲,殊途同归。
生命与死亡本为一体,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结合势在必行。
一、安乐死是社会各界和患者自身对绝症病人的临终关怀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显然,这个词的初衷是要表达人们的一种希冀和向往:在身心安泰之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路,从容地告别人生。
实际上,这类似中国人的寿终正寝、无疾而终的“优死”之意。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概念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病人,于治愈无望、生命垂危而又极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尽早结束生命,在此前提下所实施的保持人的尊严与安详的死亡处置方式。
我国不少赞成推行安乐死的专家学者参照国外关于安乐死的一些理论,为安乐死的实施提供了伦理依据,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对患者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生存无望而又极度痛苦的患者,与其任其苟延残喘、痛苦不堪,或者在忍受不了痛苦折磨之下采用残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还不如以“优死”的方式使之安详、尊严地离世,以尽早结束痛苦。
这实际上也是人道主义的一种体现。
第二,对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除他们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
为了亲人无可挽
救的生命无意义的延续,亲属出于亲情,承担着精神、经济的双重负担,不仅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还可能倾家荡产。
合法地实施安乐死,无疑可以减除亲属因患者病痛而引起的心理痛苦,并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第三,实施安乐死对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则。
它可以使我国有限的卫生保健资源用于多数人必要的常规医疗服务。
如果把有限的资源花在无可挽救、苟延残喘的绝症患者身上,实际上是违背了社会公正与效用的原则。
故实施安乐死从社会角度而言也是可取的。
安乐死问题涉及的主题是死亡,故人们无法回避对死亡的认识。
正确地理解死亡及其意义十分重要。
就人类整体而言,死亡关系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个体来说,死亡可以促使人去领悟生命的真谛以及生存、生活的价值意义。
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问题作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死亡不能只理解为“临终”这一生理上的结局,而应看成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
死是包容每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以及承担自身责任的实际存在,它笼罩、覆盖、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并决定着生的内容、内涵价值与责任,以及生活的走向。
因此,正确认识死亡有助于人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了解死亡与死亡的意义,无疑对我们破除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及以理智的心态看待安乐死等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整个社会大多数人接纳了正确的死亡教育,对死亡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才可能更深刻地思考安乐死之类的问题,并以平常的心态看待死亡和选择死亡的方式。
当优生学终于被承认后,以安乐死为代表的优死学,来自人类生命末端的一系列生死有关的理论、法律、社会问题又向人们发出强劲的冲击波,同时也是现代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严肃问题。
目前,荷兰是世界上安乐死唯一合法化的国家,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未立法。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质量的重要性,意识到生命自主是病人的权利,公众要求实施安乐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在我国安乐死立法还处于探讨阶段,国内普遍认可的安乐死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病情危重、精神和躯体极端痛苦的情况下,要求医生采用人为的方法使其在无痛苦状态下渡过死亡阶段、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我国研究安乐死的专家组提出: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它所回答的是“死得如何”,而不是“为什么死”。
安乐死重视病人死的尊严,死的安乐,停止生命及强调家属的感受,临终关怀强调病人活得有尊严,重视病人自身及家属的感受,安乐死是终止生命,属于临终关怀的范畴之内,是临终关怀的一部分。
二、临终关怀在生命质量的追求上是另一种“安乐死”
临终关怀(Hospicecare)是对临终阶段的病人包括其家属的一种“特殊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临终患者处置死亡的方式。
我国台湾、香港称之为“宁养服务”、“善终服务”。
临终关怀主要是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照护,使临终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以缓解,生命质量得以体现,生命受到尊重,同时,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也能得到关照,最终使病人能够无
痛苦、无遗憾、安详或舒适地告别亲友和人生,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众所周知,目前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我国为例,以往的传染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的位次则不断前移,逐渐成为主要死因,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临终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
临终关怀不仅是对病患者最后生命程途的医疗呵护,而且是人类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解决如何面对死亡时的痛苦、畏惧、绝望和忧愁的一种情感关怀,是现代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一方面体现。
它是人类在生活品质提高之后,努力提升“死亡品质”,从生理、心理、精神、灵魂诸方面追求最后圆满与彻底解脱的精神慰藉。
临终关怀不仅对病人采取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护理,而且还给予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能正视、承受现实。
同时,也关心家属的身心健康,使病人和家属始终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共同去坦然面对生存与死亡问题。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对临终患者实行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人道主义服务,它的目的不是要盲目地投入大量医药、设备去救治回天无望的病人,它也杜绝简单、冷漠、草率地对待病人,而是希望让临终病人在人生的最后历程中,于身心两方面都能充分感受人间的温暖,真正体现出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
每个人都希望生得顺利、活得幸福、死得安详。
当一个患者处于生存无望的人生终末阶段时,除了缓解肉体的痛苦,最需要的就是能享有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神的照护、以及亲情的关怀。
临终关怀恰好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显然,医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发展,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道德要求的,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尊老敬老”优良传统文化的体现,临终关怀的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是势所必然的。
三、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当代社会最佳的选择
随着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预期寿命也在增长,整个世界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也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据专家预测,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5%。
届时,每4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个老人。
据统计,我国现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年迈体衰、身患重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特别是终末期癌症患者)就有数10万之多,因此,在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如何能得到特别的关怀和照顾,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加上我国传统死亡观念历来是重视生命,避讳死亡,不轻言死,就更有一个如何妥善处理临终患者的合乎伦理的方式要求。
把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相对照,两者的对象都是临终患者,但在处理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
安乐死处于对临终患者身心痛苦的关怀,希望赋予他们死得尊严,然而它侧重于无痛的迅速死亡,忽略了对患者心理上,心理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
而临终关怀采取适宜性和支持性的照料方法,在身心上给患者全面的护理,但无可否认患者仍然遭受着病魔的折磨与痛苦,承担着身心上的严重伤害。
两者互有优劣,各有偏重,他们的结合将为老年人赢得终极的关怀,他们的结合势在必行。
对现代人来说,活在当下是幸福的。
拥有安乐死和临终关怀的选择,本身就是莫大的机缘与幸运。
能够积极地面对生命,同时又积极地面对死亡;勇敢的享受生命,同时也勇敢的享受死亡。
对生命充满期待,也对死亡后的生命充满期待。
完满的死亡品质,也不过如此吧。
参考文献:
[1]方立天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宪武著.临终关怀[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陈藩,李伟长著.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曙光[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4]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之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郑晓江著.善死与善终[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6]靳凤林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阈中的生存伦理[M].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