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2.1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影响和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2)知道我国现阶段的选举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各种选举方式的适用范围,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政治参与的本领;(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立志今后积极参加民主选举,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知识体系】【活动过程】【情景之一】(一)自主学习一——结合教材P16-171.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这些选举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2. 选举方式的选择受哪些因素制约?我国正采用的选举方式?(二) 自主探究一:完成探究一的(1)、(2) 、(3)选举方式选择依据镜头一:某村村委换届选举中,村民来到投票站,参加由他们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投票。
此前,3名候选人已经进行了10场演讲和答辩,面对面回答了村民提出的有关问题镜头二 在某选区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会上,四位候选人分别向选民介绍了自 己的工作情况,回答了选民提出的问 题。
根据规定,该选区将选举产生三位人大代表,这就意味着要有一人落选。
探究一:(1)镜头一、二分别是什么类型的选举? (2)分析镜头一、二选举方式?(3)进一步分析,这些选举方式的优缺点及选择的依据。
珍惜公民的选举【情景之二】(三)自主探究二:影响选择选举方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情景之三】(1)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2)某些选民:“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先收下再说”。
选民中存在的这些想法对我们有何警示。
(四)自主学习二——教材P18(1)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意义是什么?(2)公民应以怎样的态度参与选举?为什么?(3)公民应当如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为什么?(4)自主探究二完成情景之三的(1)、(2)我国民主选举的历程1953年12月,我国进行首次普选,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3)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2、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2)学会把理论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讨论,明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拥护我国的民主选举。
(2)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养公民意识。
珍惜得来不易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真投出自己的一票选出人民满意得当家人,努力提高自己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
(难点)2、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重难点)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老师: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总要参与政治、总会参与政治。
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在这么多的政治自由和权利中,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那么,关于选举,我们了解多少呢?幻灯片显示:1、选举有何方式?2、我国的选举方式是怎么样?为什么?3、怎样珍惜这个公民的最基本政治权利?老师:问题答案何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二)讲授新课1、选举面面观(3分钟)幻灯片上展示图片:图片①:美国布什和克里总统选举大战;图片②: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图片③:我国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国家领导人。
老师:图片中人们在做什么?图片①和图片③有何区别?学生甲:图片①显示的是美国全国上下直接选举总统,图片③选举我国的领导人是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来选举的。
图片②则是我国的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
老师:很好。
图片①和②是直接选举代表,图片③则是代表选举代表。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安排的内容。
本框题承接第一课所讲到的国家的本质和公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研究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实现途径问题。
人民当家作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能提升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不同的选举方式既有各自的优点,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了解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公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的意义;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有关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和批判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解我国目前采取的民主选举;懂得我国民主选举权利来之不易,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提高自身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
【教学难点】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多媒体课件,选举的案例。
导入新课: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公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关于民主选举,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民主选举的内容。
学习新课:选举方式是指选举的形式和方法。
选举方式是影响选举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着选举人个体选举意愿表达的方式和质量,也直接会影响到选举结果。
如果从选民的角度划分,选举方式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参加选举投票的选举方式。
(观点辨析:选举我知道)问题一:有的同学认为:“还是直接选举好,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民主。
”你是怎样看待这种观点的。
班组姓名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不同选举方式既有各自的优点,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理解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2、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对有关观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和批判,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实际本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加强法制观念,培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优点及局限性;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阅读法;理解记忆法;探讨法;(一)教材知识梳理:1、通过阅读教材16页,在理解的基础上并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表格。
选举含义优点局限性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择2、为什么我国当前以及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3、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谈谈公民如何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利?(二)经典例题1、在某省2007年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有的实行指定候选人的差额选举,有的实行“海选”(不指定候选人的选举)。
与差额选举相比,“海选”的局限性主要在于()①增加了选举成本②加剧了被选举人之间的竞争③不利于选民意愿的集中④不利于增强选举结果的合理性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2、选举方式的确定,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①物质生活条件②国家性质③选民文化水平④候选人的结构构成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④3、09年选举法修正案修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已经实行五十多年的城乡按不同人口比列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有望得到改变,重点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要求。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A 有利于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民主权利B 坚持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C 体现了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D 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4、当前,我国选民可以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包括()①兰考县人大代表②江苏省人大代表③居委会主任④马棚乡乡长A ①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③5、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的方式,差额选举的优点在于()①可以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②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③被选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④可以促使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6、居民对居民委员会主任的选举方式属于()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A ①③B ①④C ③④D ②③7、下列说法中对我国民主选举方式认识错误的是()A 我国选举方式有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B 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区别在于是否确定候选人C 我国公民可以直接选举县人大代表D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差别在于是否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8、某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选民明确提出:“不了解的候选人不选,不办实事的候选人不选,不替百姓说话的候选人不选”。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匡《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案一、教学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3)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2.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2)学会把理论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讨论,明白民主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3.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难点】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
二、前课准备1.利用10分钟左右的阅读书本p15—18,完成【生本对话】部分。
2.对【生生对话】部分作出思考。
3.记录自己的困惑,以便课堂讨论。
三、教学过程(一)生本对话【生本对话A】【生本对话B】一、选举方式的选择1.直接选举。
由选民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我们称为它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2.间接选举。
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这种选举叫做。
这种选举方式适用于的情况。
3.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相等,我们称之为。
它的好处是可以比较充分的考虑的合理性;其不足在于,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
4.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
我们称之。
它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在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但是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等情况。
5.确定选举方式的条件。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判断(1):直接选举优越于间接选举。
判断(2):等额选举适用于人大代表的选举。
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优点和缺点,适用范围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直接选举间接选举优点缺点差额选举等额选举优点缺点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和,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授课人: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
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6、认识类认识类简答题,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般用“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
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课程标准:1、内容目标: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
2、提示与建议:民主选举的意义,如代表民意、举贤选能等。
针对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竞选的规则,评价、比较、权衡其利弊。
民主建设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以“假如我是候选人”或“我这一票投给谁”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设计理念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生自主学习,练习为主。
2、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3、贴近生活的教学理念:选取生活中典型实例来帮助理解教材观点。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2、识记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如何珍惜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重点在进行人文教育—用典型的事例和名言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增强责任感,珍惜自己的权利”才是本课最重要的任务。
2、通过学习制约民主选举的因素明确“民主建设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推进我国的民主建设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优点及局限性2、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三、知识联系:四、教学方法1、本框“民主选举”的知识内容不难,因此知识主要以学生结合世纪金榜自主学习,建设知识体系,教师适当引导科学建构知识,再配合典型的练习。
2、选取生活中人民代表选举或树委会、居委会选举的视频典例,了解中国民主选举的现状3、讨论:运用教材本框最后资料讨论“选举代表时你会更看代表哪些方面的素质”。
用名句引导选举代表时注重“德”与“才”。
4、渗透人文教育,更强调德的重要。
名句:“德才具有谓之圣人,德才兼失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为政之道,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景探究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通过讨论,明白民主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养公民意识。
珍惜得来不易的选举权,认真投出自己的一票,选出人民满意的当家人。
努力增强自己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一)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二)公民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总要参与政治生活、总会参与政治生活。
那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有哪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途径之一:民主选举。
二、新课教学(一)选举方式的选择1、选举方式的选择情境一:张大山常年在外打工,因有急事回家处理,正赶上村委班子换届选举。
刚到家,村办人员就把选票送来,让他第二天去参加村上的选举。
刚上初中的儿子小山就像跟着爸爸去凑个热闹。
展示选举现场图片,以及候选人名单。
(当选人员为3人,候选人有5人)。
小山问父亲:爷爷跟我说他年轻时当村主任的时候就他一个候选人,大家要投就投他一个人的票,计票也方便,那种选举和现在这种选举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一种是等额选举,一种是差额选举。
教师:请大家继续思考讨论这两种选举方式它们各自的利弊。
(给出表格让学生填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情境二:为了弥补平时不在儿子身边的遗憾,张大山带儿子去市里买礼物。
路过市政府门口的时候,见到很多人在看公示的新当选的市长名单。
儿子在旁不解地问:“爸爸,我们村都让你直接投票,为什么选市长没让你投票呢?”这时候,张大山又傻眼了。
高中政治民主选举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的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理解他们之间既有各自的优点又有各自的局限性。
深刻理解采取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会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调查研究,互相比较等活动,得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通过调查研究,互相比较等活动,得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通过实例分析采取什么养的选举方式是由一些客观的具体条件来确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投出理性的一票。
二、教学重点直接选举于间接选举得有点及局限性。
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教学难点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的选举方式。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民主选举面面观。
书本p15【探究于共享】1.镜头一和镜头二采用的选举方式有哪些异同?2.你和知道那些选举方式?3.你能对这几种选举方式的意义和效果,做出自己的评估吗?4.镜头三给了你哪些启示?(一)选举方式的选择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探究交流】阅读教材p16框中设计的问题,说一说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得有点及局限性。
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竞选时差额选举的一个环节,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更具社会经济制醋、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探究交流】阅读教材p17框中的材料,回答:(1)比较两张照片反映的国情,说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那些变化?(2)想一想: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
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公民必须珍惜自己的民主选举权利。
2.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探究交流】阅读教材p18框中材料,回答:(1)在上述各种想法中,你比较认同哪一种或那几种想法?说说你的理由.(2)你认为影响投票结果最重要的是什么?(3)阅读第二段材料,然后按重要性加以排序,并与同学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