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10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1
简答题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
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
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观众特性(如规模、评价的角色、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等)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攻击性,影响解释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文化因素,以及性别对影响运动表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因素的作用。
《运动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一)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武汉体育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实验原理;学会操作基本的运动心理学实验。
(二)学时数和学分:本课程共计10学时,1学分。
(三)实验指导:《运动心理专业实验大纲》,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专业内部教材。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肤觉两点阈1、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掌握两点阈的测定方法,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实验要求Ⅰ.实验前预习实验前做好有关知识的预习工作,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或参考资料,对所做实验应具有较充分的理论和背景知识的准备。
Ⅱ.听从教师安排和指导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如有疑问或不甚明了之处,应及时弄懂弄清后再进行,避免盲目尝试性操作。
Ⅲ.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心理实验室内不可随意摆弄与教学、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或任意在小组间调换仪器;保持实验室的安静与整洁。
Ⅳ.做好心理实验记录在心理实验过程中,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尤其是原始数据的记录,以便实验完成后讨论交流或撰写实验报告。
Ⅴ.爱护心理实验仪器在心理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实验仪器,做完实验后,应认真清点、整理仪器,协助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仪器的归位工作。
2、实验内容方法与程序①.主试选定被试的同一只手背(A区)与前臂背面(分为B和C两个区)为测量区,实验区为A、c两个区。
在各区内划出圆圈,刺激在圈内进行。
②.使用时,两个尖点应垂直接触测量部位,施力均匀,且保持2秒。
主试可以先在自己手上练习几次,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③.根据初步测验确定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在7—15mm的范围内取5个点,每步变化在1mm。
每种问距做20次,随机安排顺序,两次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至少在5秒以上。
④.指导语如下:“整个实验是在佩戴遮眼罩的条件下进行的,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为二;一点时,报告为一;不能确定时,报告为不知道。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第1章绪论1. 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侧重点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的作用2.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p15-17)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的任务:1)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2)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3)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4)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影响其研究方向的因素:1) 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2) 运动项目的性质3) 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3. 运动心理学之父:1923年,格里菲斯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4. 社会促进效应:特里普利特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人,于1897年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社会促进效应的论文。
第2章运动活动的动机1. 动机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好强化作用。
分类:①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③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主观内部的动机外部动机:指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来源于客观外部的动机2. 动机的三个理论:1) 成就需要理论:由默里提出的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
运动心理学动作感知(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action):人脑对运动动作的特点和运动情境特征的直接反映。
如感觉到动作的力量、幅度和方向等。
动作表象形成的前提条件。
根据神经传入的内外渠道,可以分成客体运动感知和主体运动感知。
客体运动感知(object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action):亦称“外部运动感知”。
通过眼睛、耳朵等外部感受器,将外界信息和有关技能的外部结构特点信息传入大脑相应区域所形成的动作感知。
主体运动感知(subject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of action):亦称“内部动作感知”。
在客体运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觉感受器,将自身动作刺激传递至大脑相应区域所形成的动作感知。
对整体动作的全面概括反映是结合主客体运动感知得以实现的。
运动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 in sports):人脑对运动中客体的大小、形状、方位、深度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肤觉、平衡觉等的联合活动实现。
涉及各种相对静止的客体及各种运动物体的空间关系。
分为客体运动知觉和主体运动知觉。
也可分为运动方位知觉、运动大小知觉、运动深度知觉等。
运动节奏知觉(perception of motion rhythm):亦称“运动时间间隔知觉”、“运动时间节奏感”。
人脑对运动事件中客观上相等的各种时间间隔连续呈现的反映。
主要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实现,听觉分析器感知运动节奏的能力最强,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运动训练中,以听觉刺激作为训练运动节奏知觉的标记效果最佳。
先利用听觉刺激进行训练,形成准确的运动节奏知觉后,再利用视觉刺激,是训练该知觉的良好方式。
专门化知觉(specialized perception'):亦称“专项运动感知觉”。
在长期的专项运动训练中形成的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
目录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1)区别三门学科分别对应于不同研究领域,因此其各自研究的目标、对象和侧重点不尽相同。
①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研究内容包括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②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③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2)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②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③研究方法相同。
2.体育心理学概述(1)概念的界定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即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①学科性质体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②研究任务a.理论任务第一,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二,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b.实践任务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③学习目的a.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时的生理表现。
b.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
3.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
其优点在于可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观察,且可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
第九章运动心理学知识点一、名词知识点1.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能力为目标,意在发展个人能力;有些学生则视他能否显示自己高人一筹的能力,认为有炫耀机会就积极,可能显示“低能”时就逃避,甚至投机取巧。
前者的目标定向称为任务参与型,后者的定向称为自我参与型。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过分强调成绩的名次。
2.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3.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动力。
4.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5.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只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6..表象:是一种不需要外部刺激直接参与,在人脑中对人体的一切感觉经验进行再现或重构的心理过程。
7.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
8.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
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9.技能迁移:是指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影响。
10.焦虑:是个体字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11.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12.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3.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