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2)
- 格式:wps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知觉印迹(perceptual trace):亦称“知觉痕迹”。
闭环理论术语。
个体在动作过程中获得的即时的内部反馈系统。
是在动作学习的反馈过程中形成的参照值,用以不断修正动作,直至接近标准动作,形成记忆印迹。
参见“闭环理论”。
知觉预测(perceptual anticipation):活动者在运动过程中对预先出现的部分信息和环境线索进行加工和有效利用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尔顿1957年提出。
如足球或冰球守门员依靠不完整的信息,甚至利用概率来估计和判断来球和对方运动员的意图;网球运动员提前利用对方队员挥拍的信息,判断球的飞行情况。
研究认为,优秀运动员利用较少的信息和环境线索即能完成判断和估计。
运动表象(movement imagery):个体在记忆中所保持的、过去的肌肉动作的形象。
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上的特点。
可以作为运动者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
包括动作表象、动觉表象、动作感知表象、动作体系表象等。
与一般表象差别表现在:(1)一般表象以视觉成分为主,反映相对静止事物的外部形象;运动表象以动觉为主要结构,反映运动变化的物体形象。
(2)一般表象较鲜明,运动表象较模糊。
(3)一般表象的时间空间特性较稳定,误差较小;运动表象反映的时间、空间关系处于运动之中,较不稳定,误差较大。
(4)一般表象较易控制,运动表象不易控制。
运动反馈(motor feedback):以运动器官的活动结果为感觉信息,通过传入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皮层进行分析加工,以校正运动结果的过程。
用以技术动作的自我调节,形成独立性机能的内部机制。
按反馈信息来自机体内部还是外部分为内在性反馈和外在性反馈。
按是否以语言作为反馈信息分为语言性反馈和非语言性反馈。
按反馈信息与动作是否同时发生分为同时反馈和最终反馈。
运动知识(sports knowledge):关于运动规律的经验和认识的总和。
由对运动知觉、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的理解组成。
其获得是由反映外界(含机体)事物运动信息的感知,到输入感知信息并储存于脑中,形成表象,再到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形成科学动作概念系统的过程。
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填空题1.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______。
【答案】动作活动方式2.所有的运动技能都包含______过程和______过程,不同运动技能的这两个过程的强弱和方向是不同的。
【答案】心理运动;技能操作3.运动技能都包含有以下心理过程:______;______,在哪里及何时做;______,并实施行动。
【答案】感知相应的环境特点;决定做什么;产生有组织的肌肉活动4.运动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______过渡。
【答案】无意识性5.根据技能操作中环境背景的稳定性特征将运动技能分为和______运动技能;根据动作操作过程中的连贯程度可将动作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根据动作执行时所需的认知策略多少而划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封闭性;开放性;连续性;不连续性;系列性技能;低策略性技能;高策略性技能6.运动技能的测量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反应时;误差值;运动学指标;动力学指标;肌电图;协调性7.练习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测验,称为保持测验。
练习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测验______,则称为迁移测验。
【答案】与练习时相同的内容;与练习时相似(但不同)的内容8.Schmid(1991)将技能操作的信息加工过程分为三阶段,即、______和______。
【答案】刺激辨别阶段反应选择阶段;反应编程阶段9.当个体学习某项新技能时,练习曲线一般有五种共同趋势: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
【答案】进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先后比较一致;高原现象;练习的起伏现象10.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运动能力;自信心;情绪状态11.示范指导练习必须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第2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1.简述各个专家学者对目标定向的概念界定。
答:对于目标定向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界定:(1)Dweck等人(1988)认为,目标定向是一种有目标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
(2)Urdan和Maehr(1995)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从事各种成就活动的理由和知觉。
(3)Wandewalle(1999)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有效的内在特质。
(4)Pintrich(2000)认为,目标定向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功任务的理由,对目标任务的表征,它反应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一种关于目标、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
(5)我国学者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2.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答: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目标定向气氛,体育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学生在学习某一技术动作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体育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学习这一技术动作对于掌握该项运动技能是很有帮助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于动作技能学习本身的重视。
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练习时认真观察和思考,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技能并掌握所学知识。
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决定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2)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①在教学中,及时的表扬会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内部动机,易形成学习目标定向。
②在教学中,表扬不当易导致学生之间比较,不利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③体育教师在进行表扬时也应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表现对比,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使学生更多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体育心理学复习题一、简述各个专家学者对目标定向的概念界定。
答:Dweck等人1988认为,目标定向式一种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Urdan和Maehr1995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从事各种成就活动的理由和知觉Wandewalle1999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的内在特质Pintrich2000认为目标定向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功人去的理由对目标任务的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一个关于目标、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又组织的结构系统我国学者的观点是,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答:(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应该遵循“有内在价值、新颖多样和有挑战性”的原则。
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这样能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决定感、责任感,有利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积极地给予学生表演和奖励。
提供同学、同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
(2)合理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要注意自己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形式向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学生对此信息的知觉会影响其成就目标定向的形式。
三、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定义。
答: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四、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
答:(1)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需要进行的体育活动的任务上。
(2)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努力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3)能够让学生坚持参与体育活动(4)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而主动的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五、简述团队的定义及团队的特点。
第4章运动归因4.1 复习笔记一、运动中的归因1.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对动机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Weiner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提出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1)内外源维度内外源维度可将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难度、运气等)(2)稳定性维度稳定性维度可将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控制维度可将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表4-1 Weiner的归因模型2.运动归因主要涉及的要素(1)内外源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a.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
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裁判员不公平等外部原因。
b.由于内部归因比外部归因有更为成熟的归因指向,因此,教练或体育教师应该鼓励运动员或学生通过建立自信心和在合适的时候对成绩进行内部归因而变得更具有内部归因的倾向。
c.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人更为成熟。
参加运动有助于一个人转向内源性归因。
然而,并不是一切外源性的归因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②归因方式的变化性a.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体育运动成绩产生影响,同时体育运动成绩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b.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应了解学生或运动员的归因情况,并根据归因变化的规律,调节对学生或运动员体育成绩的反馈信息,以使学生或运动员能利用反馈信息获得最大的动机量值。
(2)协变性原则协变性原则是一个人对成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
3.归因与情绪反应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4-2)。
第11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一、填空题1.与运动损伤有关的重要心理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应激;应对方式;动机;人格2.在应激—运动损伤模型中,应激被认为是______,预测运动损伤的核心因素是______。
【答案】运动员对潜在的应激环境的认知;应激反应3.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否认;愤怒;许愿;抑郁;承认4.运动员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如果得到足够的______,将有利于他们的损伤康复。
【答案】社会支持5.思维可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受伤运动员的思维内容直接影响其在康复期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感知;行为方式6.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与患病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相类似,过程由______开始,经______而达到______。
【答案】否认;忧郁;解决和接受7.Wi11iams和ADersen提出了一个以应激理论为基础,旨在解释______之间相互影响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答案】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8.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______、______ 、______和潜在干预等,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受这些心理因素调节。
【答案】应激源;人格;应对策略9.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支持、表象训练等,是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变量。
【答案】调整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二、单项选择题1.Wi11iams和ADersen于()修改并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旨在解释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应激一运动损伤模型。
A.1980年B.1990年C.1998年D.2000年【答案】C【解析】Williams和Adersen(1998)在总结和归纳已有研究成果和借鉴相关身心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应激反应为核心的“应激一运动损伤理论模型”。
运动心理学4.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感觉;是在事物的直接影响下,脑对于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虽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但它却是复杂认识过程的基础,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不通过感知觉,就不可能有记忆、思维、等复杂心理过程。
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知觉的分类:一般知觉、复杂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感受性;是指分析器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7.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反映最小刺激能量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那种刚刚能反映刺激物最小差别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各种知觉的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几个方面。
8.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
表象具有两个特征:1、直观性2、概括性。
9.想象: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或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0想象的分类: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14.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它是通过感官获得一些信息,在头脑中储存至多只有1-2秒钟。
15.短时记忆;是指1分钟以内的记忆,它的记忆容量为7加(减)2的组块或单元。
长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大的。
识记可分为:①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②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在学习活动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任务的完成中,主要靠有意识记去记住。
16.机械识记;是在对识记的材料没有理解情况下,依据事物外部联系,机械重复的进行识记。
17.遗忘;是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遗忘和保持是相反的过程。
造成遗忘的原因:1.腐蚀作用 2.整合作用 3.抑制作用18.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19.情感按发生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的状态方面,可分为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种状态。
运动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三个过程)3.动机: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因。
4.成就需要:是指一种内化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在个人目标和工作志向方面的差异。
5.应激:是指人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是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过程。
6.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7.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里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8.优势反应:是指那些习惯性的、唤醒水平升高时极易诱发出的行为反应。
9.归因:是指给行为归结原因。
10.基本归因偏差:指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11.可控性:是指归因时对原因是否可控或在多大程度上可控的认识。
12.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具备完成一项指定任务、达到一个预设目标或克服一个前方障碍的潜力或能力。
13.运动自信:是个体对通过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胜利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14.特质运动自信:是指个体通过常对其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15.状态运动自信: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对其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16.动觉:负责将身体运动的信息传入大脑,使个体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有所觉知。
17.视觉:是个体辨别外界物体的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时,通过眼睛、视传入神经和视觉中枢产生的对波长为380~740毫微米的电磁辐射产生的感觉。
18.听觉:是个体对声波物理特性的反映,是通过耳朵传入神经和听觉中枢对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音刺激产生的感觉。
19.触压觉:是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触觉和压觉。
20.平衡觉:是人体做加速度或减速度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引起的感觉。
21.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
22.遗忘: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23.前摄干扰:是指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24.热身损耗: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
25.连续技能:是指组织方式上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动作技能,通常指那些具有重复或韵律性质,持续若干分钟以上的动作技能。
26.分立技能:是指组织方式上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动作技能,通常持续时间非常短暂。
27.表象:指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8.组块:是指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中,个体对彼此分离的刺激。
29.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经过相应的心理历程,从问题的起点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0.决策:即作出选择的过程。
31.创造力:是指立异、改造和发明的能力。
32.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其基本条件是熟练的技能技巧和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性。
33.警觉:是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限内在一定环境中觉察特定的、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准备状态。
34.警戒: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限内在一定环境中觉察特定的、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准备状态。
35.心理不应期:在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间隔时间短,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
36.心理训练(狭义):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37.目标设置:是指对动机性活动将要到达的最后结果进行的规划。
38.任务定向:是强调纵向的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个人努力、以掌握技能、完成文物为目标的心里定向。
39.自我定向:是强调横向的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社会参照,已超过他人为目标的心里定向。
40.放松训练: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过程。
41.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42.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
43.角色定位:是指运动员比赛前和比赛中对自己、队友、对手之间关系的认识倾向,它直接左右着运动员判断自己的比赛表现正常与否,影响着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比赛应变能力。
44.身体调节:指通过改变身体状态调节情绪,包括表情调节、呼气调节和饮食调节等。
45.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
46.领导:是指引、影响或控制个人或组织,以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
47.观众效应,是指有他人在场时,操作成绩产生的变化。
48.攻击:有意识地使他人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的行为。
49.暴力:是指极端的、严重的攻击行为。
50.独立标志:1923年,格里菲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51.二维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有以下4个方面: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
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两个维度:内外控和稳定性。
52.阿尔波特将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体特质,个体特质是某个特定的个体所具有的那些特质。
53.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持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制性、紧张性。
54.艾森克的三维人格: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
(ENP)55.操作思维中有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参与,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作为中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作56.用。
57.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法2.现场研究法3.心理测量法58.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1.分工更加明确2.专业领域细化3.研究方法综合化4.研究内容更加广泛59.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2.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60.需要的种类:1.生理需要2.社会需要3.物质需要4.精神需要61.成就需要高的人的特点:1.在儿童时期经历过来自父母的高成就压力2.选择既不过低也不过高的生活3.从事风险大且责任重大的职业62.☆直接动机——活动过程本身;间接动机——活动结果63.如何培养和激发运动动机1.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2.合理运用强化手段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4.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5.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6.因材施教区别对待64.如何因人而异以直接激发动机:1.依从方法2.认同方法3.内化方法65.唤醒的表现:1.电脑唤醒2.行为唤醒3.植物性唤醒66.自我效能对行为的作用:1.影响人的行为选择2.影响在困难状况下的坚持性3.影响面临任务时的准备和努力程度4.影响人们在预期和实际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67.如何培养自信:1.注意可控因素2.想象成功情景3.积极语言暗示4.发现尺短寸长5.夸大外部动作6.创设原有环境7.集体相互鼓励8.演示水杯实验68.对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的知觉受以下条件制约:1.运动物体的形状大小与速度知觉成反比。
2.运动物体的形状大小与速度知觉的下阈限及上阈限成正比。
3.在一定范围内,光线亮度与速度知觉成正比。
4.运动背景条件也会影响速度知觉。
5.物体或动作的运动方向对速度知觉有影响。
6.知觉者的主体状态对速度知觉也有影响。
69.专门化知觉的特点:1.专门化知觉的具有综合性2.专门化知觉的具有专项性3.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动觉都是专门化知觉的主要因素70.运动活动与知觉基本规律的联系1.运动活动与知觉的选择性2.运动活动与知觉的整体性3.运动活动与知觉的理解性4.运动活动与知觉的恒常性71.运动直觉的性质:1.快速性2.直接性3.或然性4.情境性5.信息受限性72.注意对运动活动的影响:1.特质注意和状态注意2.注意能力的个体差异3.焦虑唤醒与注意过程的相互关系73.设置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1.对目标的接受和认同2.及时反馈,了解结果3..目标的公开化4.目标的多极化74.运动员受伤后的悲伤反应过程:1.第一阶段:否认2.第二阶段:愤怒3.第三阶段:讨价还价4.第四阶段:抑郁5.第五阶段:接受与改造75.哪些心理学手段有助于促进损伤的康复:1.与受伤的运动员建立亲密的关系2.传授损伤与康复过程的知识3.教会特殊的心理应对技能4.教会怎样应对伤病的复发5.建立社会支持系统6.向其他受伤的运动员学习76.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1.领导方式2.目标整合3.志趣一致4.心理相容5.成员互补6.外界压力7.内部竞争8.团体规模9.团体稳定性77.勒温的分类:1.专业型领导2.民主型领导3.放任型领导78.李克特的分类:1.剥削式的集权领导2.慈善式的集权领导3.协商式的集权领导4.参与式的集权领导79.教练员的影响力类型:1.强制影响力2.自然影响力80.攻击行为的种类:1.敌意性攻击2.工具性攻击81.人为什么会攻击:1.本能2.社会学习3.道德水平4.挫折诱发82.怎样帮助运动员和观众减少攻击行为:83.1.帮运动员:a.应该给年轻的运动员树立非攻击性但十分有效的果敢行为的榜样。
b.参与攻击的运动员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c.参与攻击的运动员所受到的惩罚必须超过他从攻击中获得的好处。
d.对于参与攻击甚至听任运动员参与攻击的教练员,应该予以解雇,或者审查、暂停其执教资格。
e.应该清除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引起敌意性攻击的外在刺激。
f.应鼓励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如何处理和应对运动员攻击行为的训练班。
g.除了处罚有攻击行为的运动员之外,对于在火药味浓重的比赛中表现出克制和耐心的运动员应该予以奖励。
h.在实践中应使用专门约束攻击行为的策略和技巧。
i.教练员和领队应在比赛之前鼓励各个队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交往。
84.帮观众:1.密切监视潜在闹事者2.竞赛中应限制含酒精饮料的销售和饮用3.竞技赛事应当作为家庭事务来宣传和提倡。
4.新闻媒体不应美化攻击行为,也不应挑起两队队员和观众间的摩擦或厌恶感。
5.与运动员和教练员一样,观众的攻击性行为必须从快从重予以惩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