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2
修辞手法都有哪些?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1)表示比较的。
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导语: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反
问句
比喻句:比喻句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它是把不同的事物或概念用相似或能产生共鸣的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写的内容,运用比喻句能够使文章生动、丰富。
例如:“春天就像一位娇艳的少女,穿着红裙子,笑容灿烂”。
拟人句:拟人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把非人的事物比作人来描述,把其中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增强语气的效果。
例如:“大海像一位勇猛的将军,无情地攻击着岸边”。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把两句之间的意思是一致的,通过重复的形式,使得句子有节奏感,增强文字的魅力。
例如:“山高水长,风声雨声,江湖上舟车行行色”。
夸张句:夸张句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它是把事物的长处或短处进行夸张,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态度,也可以增强文字的魅力。
例如:“火焰像一团巨大的怪兽,张牙舞爪,惊天动地”。
反问句: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把句子中某一部分提出来,改为反问的形式,以此来强调某一点,增强语气。
例如:“你怎么能这样做?难道你不知道这是不对的吗?”。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
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1 、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7、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例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哪些表达方法那么,小学阶段到底有哪些表达方法必须让学生掌握并在读写活动中灵活运用呢?他们怎样才能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衔接呢?我想: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心中不一定有谱。
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修辞方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一种技巧,主要通过使用特定的修辞手段来丰富表达的效果和意义。
修辞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主要修辞方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达到强调和形象化的效果。
比如,“他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就是用蜜蜂来比喻一个勤劳的人。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意志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比如,“风儿轻轻地拂过湖面”中的“风儿拂过湖面”,赋予了风儿拂过湖面的动作,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进行夸大或放大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瘦得跟竹竿一样”就是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对方的瘦弱。
4. 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和有趣。
比如,“你难道不知道吗?”就是一个反问的表达方式。
5. 对比:对比是一种将事物进行对照,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又高大又瘦弱”中的“高大”和“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鲜明。
6. 排比:排比是指将一系列相同结构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从而增强表达的感受和力度的修辞手法。
比如,“父慈子孝、夫爱妻子、兄友弟恭”中的“父慈子孝”、“夫爱妻子”和“兄友弟恭”通过排比的方式,加强了对这些美德的赞美。
7. 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与要表达的事物相关联的词语来代替原词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比如,“一腔热血”中的“一腔”就是用来代替“热血”的。
8. 叠词:叠词是一种通过将相同的词语进行重复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奔腾的马蹄声”中的“奔腾”就是通过对“腾”这个词语的叠加和重复,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9. 借喻:借喻是一种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描述或描绘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形象感。
常见的修辞手法
14种,常见有八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一、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
<2>暗喻(甲是乙)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三、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四、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五、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六、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七、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八、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九、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十、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十一、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即反诘。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十三、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十四、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以达到强调、揭示、美化、感染等艺术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六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和设问。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一种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特性赋予非人类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非人类事物具有人的生活气息,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事实,使其更突出、鲜明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强调某种情感,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4.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或相对事物依次排列,形成韵律美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表达鲜明,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5. 对仗:对仗是一种将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在词性、词义、语音、字形等方面进行对称排列的修辞手法。
对仗可以使句子和谐统一,具有形式美和韵律感。
6. 设问: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强化表达效果。
设问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突出问题的核心,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些?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双关、反复、反语、引用、互文等。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的意思。
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引用分为直接应用(明引)和间接引用(暗引)。
10.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11.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高中阶段语文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八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和反问。
此外还有一些诗词和文言文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方法。
扩展资料现代汉语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态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柔美的特征,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鲜艳、桃李争春的喧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点、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踊跃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罗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画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协调,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一、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衬托、倒文、倒装、顶真、对比、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拈连、摹绘、列锦、示现、双关等。
二、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 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 本体) 如( 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 喻体) 。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是( 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 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 只出现喻体, 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如以部分代全体; 用具体代抽象; 用特征代本体; 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 大锅饭" 代抽象的" 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 雷锋" 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 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前者称之为拟物, 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 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 拟人) (4)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11、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
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所有文章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大概有以下一些: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对比、排比、反语、通感等等.例如摘录下面一些供你参考的有修辞手法及运用: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给近年的语文高考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型,那就是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对修辞这一考点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修辞的应用性较强,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解读语文中的四大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语文学习中,有四大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和排比。
本文将对这四大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来进行形象化描述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比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这句话中,通过将眼睛和星星进行比较,形象地表达了眼睛明亮的特点。
比喻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还能够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比如诗歌中常常使用比喻来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比喻也经常出现在故事、小说中,通过对人物特征的比喻,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思维、感情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事物更具形象感,增加读者的共鸣和感情投入。
比如,“风儿轻轻地吹过,抚摸着大地的脸庞”这句话中,将风与人的动作进行拟人化,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风的温柔和大地的柔软。
拟人的运用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物,还可以为作品赋予情感色彩。
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拟人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过分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比如,“他跑得飞快,快得像闪电一样”这句话中,通过夸张地将跑步速度与闪电进行对比,强调了跑步的迅猛。
夸张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还可以加强表达的冲击力。
在幽默作品、讽刺作品中,夸张常常被用来制造夸张的效果,引起读者的笑声或思考。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或相似句式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通过排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表达更加有力。
比如,“他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热爱生活”这句话中,通过排比的方式列举了三个并列的动作,强调了这个人的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