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灰霉病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
黄瓜灰霉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黄瓜灰霉病是黄瓜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灰霉菌引起。
灰霉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它具有强大的侵染力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黄瓜灰霉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对于黄瓜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1.湿度:湿度是灰霉菌繁殖的重要条件,高湿环境有利于灰霉菌的生长和侵染。
因此,在湿度较高的季节和地区,黄瓜灰霉病的发生率较高。
2.温度:灰霉菌在温暖的环境中更容易繁殖和侵染。
一般来说,温度在15-25摄氏度之间时,黄瓜灰霉病的发生率较高。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灰霉菌的生长和侵染。
3.植株状态:弱势植株更容易受到灰霉菌的侵染。
因此,生长缓慢、营养不良、逆境等因素都会增加黄瓜灰霉病的发生风险。
针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下面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清除病害部分:及时清除受感染的黄瓜植株和果实,避免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另外,在进行田间管理时,要避免伤害植株,减少灰霉菌侵染的机会。
2.环境调控:控制湿度和温度是防治黄瓜灰霉病的关键。
在湿度较高的季节,要采取适当的通风和排水措施,保持田间通风干燥。
另外,可以通过适当的喷灌和覆盖材料,控制田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3.药剂防治:可以使用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见的有效药剂包括苯酚类杀菌剂、磷酸二烯丙酯、呋喃丙酮酸酯等。
在使用药剂时,要遵循正确的施药方法和剂量,均匀喷洒在黄瓜叶片和果实表面,并注意与其他药剂的配伍性。
4.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来控制黄瓜灰霉病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利用白僵菌等真菌对灰霉菌进行生物拮抗,或者引入蓟马等天敌来捕食灰霉菌的幼虫。
5.优质种苗的选育:选择抗病性强、生长健壮的优质种苗进行种植,可以减少黄瓜灰霉病的发生。
同时,注意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改良,增强植株的营养和免疫力。
总之,黄瓜灰霉病的发生和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环境调控、清除病害部分、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优质种苗的选育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黄瓜灰霉病的发生,保障黄瓜的生长和产量。
黄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危害症状:灰霉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瓜条、叶片、茎蔓。
多从凋谢的雌花侵入,引起花腐烂,长出灰褐色霉层。
病害向幼瓜上扩展,使小瓜条变软、腐烂和萎缩,病部先发黄,后长出白霉并逐渐变为淡灰色,病瓜生长停止,最后腐烂脱落。
叶片上多形成直径为20-25毫米的大型枯斑,边缘明显,有时病斑长出少量灰褐色包霉。
茎蔓发病后,茎部腐烂,瓜蔓折断,引起烂秧。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棚面清洁,增强光照,避免在阴雨天浇水,防止大水浸灌,最好选在晴天上午浇水。
及时放风,控制湿度。
棚内夜间要保持14℃以上的温度,防止夜间较长时间放风而发生冻害。
2.清除病残体: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装在塑料袋内,带出棚室外深埋或烧毁,防止病菌再次侵染。
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有烟熏和喷雾。
烟熏可选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或15%克菌灵烟剂,每667平方米用药200-250克,于傍晚用暗火点燃后立即密闭烟熏一夜,次日开门通风。
喷雾即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于晴天上午喷布。
烟熏效果优于喷雾,因其不增加湿度,防治较为彻底。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开始,每隔7天左右用药1次,连续进行2-3次。
喷雾法施药后要及时通风,降低湿度。
(责任发布:乔六花)
- 1 -。
【病害】苦瓜灰霉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危害部位:瓜条、茎、蔓
病原:灰葡萄孢半知菌亚门真菌
危害作物:苦瓜、黄瓜、番茄、茄子、菜豆、辣椒、莴等多种蔬菜作物
发病时期:苗期和花期较易感病,棚室苦瓜进入初冬结瓜期是侵染和发病的高峰期
发病原因:灰霉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低于15℃或高于25℃病害发生减轻,适宜的湿度条件为持续90%以上。
在空气湿度低于84%,温度高于30℃和低于4℃,病菌停止发展。
在光照不足的深冬及早春连续阴雨,棚室空气湿度大,温度低,结露时间长,就会造成该病的大流行。
表现症状:病菌主要是从开败的雌花侵入,雌花受害后花瓣腐烂,并长出灰褐色霉层。
病菌向幼瓜侵染,致使果实脐部呈水浸状,灰绿色,湿度大时病部长满灰色粉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瓜或脱落的烂花接触叶片导致叶片感染,初期病部呈水浸状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成大的病斑,病部变黄,软腐,有浅灰色菌丝生成,有时菌丝集结成团。
烂瓜和病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植株枯死。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防治】灰霉病在高于25℃时发病明显减轻,30℃以上不发病。
因此,白天提高棚内温度,及时放风和铺地膜可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减少结露时间,可以抑制病菌的侵染。
还要及时摘除病叶、老叶、病瓜、减少田间病源。
【化学防治】。
•引言
•黄瓜灰霉病的病原及症状
•无公害防治技术方案
•化学防治技术及注意事项
•防治效果及持续改进方案目
•结论与展望
录
黄瓜灰霉病的危害性
产量损失
患病黄瓜果实表面会出现灰白色水渍状斑点,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影响销售。
品质下降
防治困难
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性
03
02
01
真菌
传播途径
病原菌
症状识别
选用抗病品种
培育壮苗
轮作倒茬
清洁田园
农业防治
温湿度管理
阻隔和诱杀
物理防治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在田间种植多种作物,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
性。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对有益菌和致病菌均有作用的药物,如井冈霉素、多抗
霉素等。
以菌治菌
利用微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等,提高黄瓜对灰霉病的
抗性。
生物防治
优先选择使用具有广谱抗性的高效低毒农药,如嘧菌酯、腐霉利等。
避免使用高毒农药,如甲胺磷、氧化乐果等,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使用高效低毒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
根据黄瓜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和预测预报,适时用药,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
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以延缓
病菌产生抗药性。
喷药时要注意喷布周到,特别
要保证叶片正反两面受药。
安全间隔期
防治效果评估
评估时间
评估结果
评估方法
持续改进方案
改进方向
改进措施
改进效果
结论
农业防治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展望加强研究
推广应用
综合防治。
瓜类病虫害介绍及防治引言瓜类是一类重要的蔬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瓜类病虫害是限制瓜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瓜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瓜类病虫害进行介绍,并提供一些防治措施,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瓜类作物。
瓜类病害白粉病白粉病是瓜类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袭瓜叶和果实,造成叶片变黄、枯死、果实变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植株间距、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瓜类病害,常造成果实腐烂、褐变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保持通风透气、定期清除病残体、使用抗病品种等。
疮痂病疮痂病是瓜类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主要侵袭果实,导致果实表面出现病斑、溃烂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灭菌种子、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等措施。
瓜类虫害蚜虫蚜虫是瓜类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吸食瓜类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变黄、卷曲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昆虫捕捉器、采用生物防治等。
绿豆象绿豆象是导致瓜类果实腐烂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在果实内造成伤害,引发果实腐烂。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进行绿豆象种群监测、定期清除病残体、使用生物防治等。
瓜蝇瓜蝇是瓜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在果肉中钻孔造成果实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黄板诱捕器、覆盖保护网、进行定期监测等。
综合防治措施做好田间管理,保持土壤肥沃、通风透气。
选择抗病虫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初期阶段。
合理施肥,提高植物抵抗力。
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的方法。
瓜类病虫害对瓜类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瓜类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农民应该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田间管理、选择抗病虫品种、定期巡视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保障瓜类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灰霉病农药最佳配方
灰霉病是黄瓜、草莓、番茄等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属于低温型病害,危害作物的花、果、叶和茎,影响其产量和质量,造成经济损失。
在灰霉病的防治过程中,除了农业防治外,还需结合药剂进行治疗。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介绍灰霉病的农药最佳配方。
灰霉病农药最佳配方
(1)发病初期:灰霉病初发时一般仅表现在残败花期及中下部老叶,此时使用50%异菌脲按1000-1500倍液稀释喷施,5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即能有效控制病情,使病害症状消失。
(2)发病中后期:灰霉病发病的中后期,要用农药复配时需要用中药杀菌剂为母液,最佳配方为41%聚砹·嘧霉胺水乳剂800倍液+10—15g或碧秀丹(氯溴异氰尿酸)30g或丙环唑10ml 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20g或乙霉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本人结语】做好灰霉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作物种植产量效益的基础。
上文中为大家介绍了灰霉病农药最佳配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瓜灰霉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灰霉病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不仅对黄瓜危害严峻,还危害西葫芦、丝瓜等瓜类,番茄、甜椒、茄子等茄科蔬菜,韭菜等。
西葫芦对瓜类的危害大于黄瓜;一、主要症状是危害蔬菜的茎、叶、花、果,导致烂苗、烂花、烂果。
湿润时,发病部位产生灰白色或灰褐色的霉层。
病菌大多从破裂的雌花侵入,使花瓣腐烂,长出浅灰褐色的霉层,再扩散到幼瓜上,直至肚脐变水渍,花苗褪色、软化、腐烂,表面密被灰褐色的霉层。
被害瓜生长停滞,瓜头腐烂,严峻者囫囵瓜都腐烂。
烂瓜烂花上的霉点或残留物落在茎叶上,引起茎叶和藤蔓的病害。
叶斑病普通先从叶尖开头,刚开头是用水浸泡,然后变成浅灰褐色。
有时在斑中间产生灰褐色的霉菌层,往往在叶片上形成大斑,轮纹,边缘显然,表面生长少量灰霉菌。
当茎杆病重时,下部节位腐烂,导致茎杆断裂,植株死亡。
二、防控方式采纳生态防控抑制病菌生长,初期结合药物防控。
农药防治宜采纳烟法、尘法、喷雾法交替施用技术。
1.种下前一茬作物防病拔园后,要彻底打扫园子,把病残植物、藤蔓、树叶、果实轻轻装入塑料袋,拿到棚外焚烧或深埋。
施入的有机肥必需在摊铺前2个月浇水、潮湿、堆置,用塑料薄膜笼罩,充分发酵腐熟。
施用有机肥作基肥时,地面应深耕30cm,以削减初始裸露量和病菌基数。
温室黄瓜种植前10-15天,在温室内表面(包括墙面、地面、柱面等)喷洒1200倍的86.2%铜溶液后,),晴天要延续5-7天密闭温室,高温要闷温室,使中午前后温室内温度高达60-。
地膜笼罩栽培,囫囵栽培地要笼罩地膜。
在栽培管理中,要强化光照、通风、除湿,防止光照过弱、湿度过高,阴天尤其禁止浇水。
2.生态防护温室北墙上挂镀铝反光帘,增强温室内的反射光;常常擦拭棚膜去除灰尘,保持棚膜的采光性能良好;设置二氧化碳发生器,早上定时释放二氧化碳,补充棚内二氧化碳不足。
在这种状况下,能够制造一个温度高、湿度相对较低的生态环境,抑制灰葡萄孢的滋生和扩散。
详细办法是:在晴天的早晨准时揭开草等不透光的地膜,努力增强光照时光。
瓜类灰霉病
Cucurbit Gray Mould
目前,黄瓜和西葫芦灰霉病都是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极其普遍,其中黄瓜灰霉病危害更为严重。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保护措施的改进,黄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茬次增多,为黄瓜灰霉病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一般损失在30%以上。
症状
黄瓜灰霉病主要危害幼瓜,也侵染叶、茎。
幼瓜发病,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致使花瓣腐烂,进而向幼瓜扩展,致脐部呈水渍状,幼花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并扩展至整个瓜条。
病瓜停止生长继而腐烂或脱落。
叶片一般由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形成直径20~50mm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后干枯表面生灰霉。
烂瓜或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植株枯死。
西葫芦灰霉病主要危害西葫芦的花、幼果、叶、茎和较大的果实。
花和果实的蒂部初为水浸状,逐渐变软,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致使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
病原
灰霉病菌的有性态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 Fuckel ,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无性态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病菌的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其上生大量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近无色,大小5.5~16μm×5.0~9.25μm。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或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分生孢子较耐干燥,能在病残体上存活4~5个月。
由于病菌寄主多,其他蔬菜上产生的分生孢子也可成为菌源。
病菌主要以病组织接触传染,分生孢子和从其他菜田汇集来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
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黄瓜开花结瓜期是该病侵染和烂瓜的高峰期。
灰霉病菌较喜低温、高湿、弱光条件。
病菌在2~31℃均可发育,发育适温18~23℃;相对湿度75%时开始发病,90%以上时发病极盛。
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
棚温高于31℃,孢子萌发速度趋缓,产孢量下降,病情不扩展。
灰霉菌为弱寄生菌,植株生长弱,病势明显加重。
一般过于密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灌水过多,通风透光不好,均易使病害流行。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牟瓜1号对黄瓜灰霉病的抗生较强,在重病区,可把推广牟瓜1号当作防治灰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加强田间管理,采取生态防治新床土育苗时必须进行床土消毒,可采用50%多菌灵8~10g与15kg干细土配成药土撒施。
定植田应进行2年以上轮作;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
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
采用变温管理,抑制病菌滋生。
提高棚温至33℃,但夜间温度要保持在14℃以上,防止因夜间较长时间放风而产生冻害。
及时放风,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下,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最好使用透光率高的无滴膜或紫外线阻断膜。
及时整枝绑架,摘除植株下部老叶,增加通风透光。
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保持棚室干净。
防止蘸花传病,可在配好的蘸花药液中按有效量0.1%加入多菌灵或速克灵,一并蘸花和防病处理。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随之进行15cm 以上深翻。
重病田可在盛夏休闲时深翻灌水,并将水面漂浮物捞出深埋或烧毁。
建设背风向阳的东西向大棚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棚室发病初期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防治。
烟雾法用10%速克灵或疫霉净或45%百菌清烟剂,每hm2用药333~375g(a.i),熏3~4h;粉尘法于傍晚喷撒10%灭克粉或5%百菌清粉或10%杀霉灵粉尘剂,每hm2用制剂1kg,隔9~11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方法交替使用2~3次。
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有可用喷洒方法防治。
常用杀菌剂有:50%速克灵、50%扑海因(异菌脲)、65%甲霉灵、70%甲基硫菌灵、40%施佳乐等。
上述杀菌剂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发病后应适当加大用药量,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
一些生产上对扑海因和速克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建议采用65%甲霉灵,防效好于速克灵和甲基硫菌灵,同时6.5%的甲霉灵粉尘的防效又好于可湿性粉剂。
近年研究表明,灰霉菌在很多地区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如北京郊区蔬菜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和速克灵的抗性菌株率分别为51.4%和11.0%,南方有的大棚内抗药菌株甚至达到100%,这时,应采用新型杀菌剂如施佳乐和适乐时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