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太阳系和宇宙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2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知识点宇宙,是人类一直以来的迷惑和探索的对象。
在我们的科学学习中,也少不了对宇宙的了解和探索。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的知识点。
一、太阳系太阳系是宇宙中一个由太阳、八大行星和其他天体组成的星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光芒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其中,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
太阳系中的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内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距离太阳较近;外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距离太阳较远。
二、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个目标。
月球表面有许多陨石坑和山脉,没有空气和水,温度较低。
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这是因为太阳的光照射到月球上,然后反射到地球上的结果。
月球上有很多宇航器已经登陆并传回了大量的照片和数据,为我们了解宇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恒星恒星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天体,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太阳就是我们熟悉的恒星之一。
恒星产生能量的过程是通过核聚变实现的,将氢转化为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它们通过发光和热量维持着其自身的稳定和活力。
四、星座星座是由许多恒星连成一条线或一条曲线而形成的图案。
在古代,人们观察到了特定的恒星和星座,并为它们起了名字。
著名的星座包括北斗七星、猎户座和大熊座等。
通过观察星座,人们可以确定方向并进行导航。
五、银河系银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也是宇宙中最大的星系之一。
银河系是由数百亿颗恒星和其它天体组成的。
我们平时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称为银河系的磁盘结构。
人类曾经通过现代天文望远镜观测到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这为研究星系和宇宙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六、宇宙探索人类积极探索宇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通过使用宇宙望远镜和宇宙飞船,我们已经对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
很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参与宇宙探索计划,包括探测行星、发射卫星和制造太空站等。
人类的宇宙探索精神是对未知的勇敢探索和追求的体现。
月亮和太阳知识点总结一、月亮知识点总结1. 月亮的成因:月亮是在地球形成之后不久形成的,它是由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产生的碎片形成的。
这些碎片最终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月亮。
2. 月亮的表面特征:月亮有很多的陨石坑,这些陨石坑是由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
除了陨石坑外,月亮的表面还有一些山脉、峡谷、平原等地貌特征。
3. 月相:月亮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月亮不断改变形状的现象,这就是月相。
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的不同部分受到太阳光照的程度不同而产生的。
4. 月球的周期运动:月球运转周期为27.322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月亮会完成一次围绕地球的运转。
5. 月球的引力影响:月球的引力对地球也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引起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
6. 月球的勘测与探测:人类对月球进行了多次探测,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通过这些探测,我们对月球的了解更加深入,也为日后的登月计划打下了基础。
二、太阳知识点总结1. 太阳的构成:太阳主要由氢气和少量的氦气组成,大部分的能量都来自于核聚变反应。
2. 太阳的结构:太阳分为核心、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和日冕等组成部分。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太阳的结构。
3. 太阳的能量产生:太阳能量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核聚变反应,而核聚变反应则是通过氢气转变为氦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4. 太阳运动:太阳是我们所知的最大的天体,它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转。
在对地球的影响中,太阳以日、月和星的方式对地球和其他天体进行支配。
5. 太阳的光谱分析:太阳的光谱可以告诉我们太阳的组成和温度等信息,通过光谱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太阳。
6. 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一种特殊结构,它是太阳活动的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太阳黑子可以了解太阳的活跃程度。
7. 太阳的日食和月食:日食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照到地球上,而月食则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照到月球上。
这两种天文现象是由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造成的。
太阳地球月亮天文宇宙知识常见天体1、星云:是云雾状外表的独特天体,体积大,主要成分是氢和氦,由气体和尘埃组成。
星云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光。
2、恒星:重点。
恒星宇宙中唯一可以发光的天体。
太阳即银河系中的恒星之一,关键词:自己发光。
月球、地球等卫星以及星云都是靠反射恒星发光。
有的人对恒星进行组合,就产生了星座、占卜。
恒星内部经常进行热核反应,即人们熟知的核聚变,如太阳本身就是巨大的聚变火球,时刻在进行核聚变反应。
裂变:可以理解为一个生多个。
3、行星:重点。
地球就是典型的行星。
国际上对于行星有明确的定义:(1)有能呈椭圆形的轨道。
(2)呈球状天体。
(3)要能扫清自己轨道上的其他天体。
(4)关键词:椭圆形轨道、近球状、类球状天体;地球是典型的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行。
行星围绕恒星转,恒星围绕卫星转。
地球的卫星即月球。
5、彗星:重点。
(1)彗星本身质量小,组成部分有慧核、太阳发射的高速带电粒子太阳风升华成为的慧发、慧尾。
(2)目前人类只研究太阳系的彗星,非常重要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①“哈雷彗星”以哈雷命名。
②哈雷彗星是一颗可以回归的彗星,大约每76年回归一次,上次回归在1986年。
③哈雷彗星最早是由中国人发现并记载。
《春秋》中有言“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就对彗星的回归进行了记载。
6、黑洞:(1)形成原理:质量很大的恒星能量损耗完以后,塌陷形成非常质密的点,本身质量大集于一点,所以引力极大,连光也被吸收。
黑洞是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各种形式观测。
考试中知道黑洞是很重要的天体且与恒星有关即可。
(2)行星相对于恒星而言质量较小,不至于形成小的奇点,所以行星不会成为黑洞。
天体系统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银河系中有太阳系,太阳系中有地月系。
考试中要知道太阳系是银河系的,银河系也发生运动。
太阳系1、八大行星:(1)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口诀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星”。
月相、太阳系与宇宙知识点一.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的变化。
1、 月相成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2)日、地、月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2.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个月相周期。
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
月相农历时间 日、地、月位置关系 视觉形状 新月初一(朔日)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居中。
不可见 上弦月 初七、初八大致成直角,月在地以西 半圆。
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 满月 十五、十六(望日)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居中 通宵可见,一轮明月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 半圆。
下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日食 月食 概念太阳表面全部与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月球表面全部与部分变暗的现象 三者的位置月亮位于太阳、地球的中间 地球位于月亮、太阳的中间 发生时间农历初一 农历十五 类 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黑) 月全食、月偏食(古铜色) 过程亏损于西(右)面,复圆于东(左)面 亏损于东(左)面,复圆于西(右)面 持续时间几分钟 一般1-2小时 形成原因 月球挡住了太阳光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5、日食与月食不就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有一个5° 的左右的夹角。
6、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或速度)与绕地球公转周期(或速度)就是相同的二.1.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貌似月球2.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3.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有光环,最显著的特点:南半球有一个眼色鲜艳的大红斑4.土星:体积第二,质量最小的行星,卫星最多的行星,有光环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 水、金、地、火类地行星 太 八大行星 木、土 巨行星天、海 远日行星 阳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卫星:绕各大行星运转的天体 系 彗星: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向太阳,离太阳越近彗尾就越长流星体与流星陨星 陨石其它星际物质太阳银河中心盘面5.金星:最亮的行星,太白金星、“启明星” “长庚星”6.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就是干涸的河床。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重要知识点1.月球是地球旳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
P462.1969年7月,美国旳“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种足迹旳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
P46-473.月球围绕地球朝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P474.月球直径大概是地球旳 1/4,月球质量大概是地球旳1/80,月球体积大概是地球旳 1/49,月球引力大概是地球旳1/6。
P475.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昼夜温差非常大。
月球旳地形重要有:月海和环形山。
6.自己能发光旳星叫恒星,例如太阳。
自己不能发光,围绕恒星运动旳星叫做行星,例如地球。
自己不能发光,围绕行星运动旳星叫做卫星。
月球是地球旳卫星。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旳多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种不发光、不透明旳球体,我们看到旳月光是它反射太阳旳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旳月球被太阳照亮旳部分。
由于观测旳角度不一样,因此看到旳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一样。
4.模拟月相试验旳环节是:○1在教室或一块空地旳一端墙面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间画上两个圆圈。
几种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旳观测者;一名同学举一种二分之一被涂亮旳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达月球绕地球运动一种月。
○2让“月球”亮面一直朝着“太阳”,表达月球只能有二分之一被太阳照亮。
当“月球”分别运行到不一样旳位置时,画下我们所观测到旳“月相”。
5.月相在一种月旳变化是有规律性旳。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变化周期为农历一种月。
6.月相旳变化经历新月(朔)(初一)——上弦月(初七、八)——满月(望)(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残月旳过程7.上半月,人们看到旳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旳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8.初二三初七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七二十八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1.月球地貌旳最大特性,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旳环形山。
全国天体运动知识点总结天体运动是指天体在天空中的运动和变化。
天体包括太阳、月亮、行星、恒星、流星、彗星、卫星等各种宇宙天体。
天体运动包括天文现象的周期、周期性现象、非周期性现象和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全国天体运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天文现象的周期1.太阳的周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周期性现象有日、四季、岁差和11年黑子等现象。
太阳的周期包括太阳的自转周期和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
太阳的公转周期是地球的公转周期也就是一年。
太阳的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后,运行轨道上地球的日照面变化导致的,四季变化也是一种周期性现象。
太阳岁差是地球公转轨道的轴偏转所产生的现象,大约21,000年产生一个岁差周期,这个现象也是一种周期性现象。
太阳黑子是太阳黑子周期的一种现象,大约每11年产生一次太阳黑子周期,这个现象也是一种周期性现象。
2.月亮的周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的周期性现象有月相、潮汐和月食、月球日等。
月相是月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光照照射到月球上而产生的亮暗不同的现象,月相的周期是一个月亮的周期,也叫月相周期。
潮汐是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引力产生的潮汐现象,也是月球周期的一种现象,叫做潮汐周期。
月食和月球日也是月球周期的现象,月球日是指月球一次自转的时间,月球日大约是27.3天。
3.行星的周期行星是太阳系的行星,行星的周期性现象有行星的日、行星的月、行星的年等。
行星的日是指行星自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行星的自转速度和轴倾角决定了行星的自转周期的长短。
行星的年是指行星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行星的公转轨道决定了行星的公转周期的长短。
行星的月是指行星的自然卫星所绕行星公转所需的时间,行星的卫星数量和密度决定了行星的月数。
二、周期性现象1.日食和月食日食是地球在运行轨道上,月亮阴影照射到地球上而使得地球上出现日食的现象,日食是一个周期性现象。
月食是地球在运行轨道上,地球阴影照射到月球上而使得月球上出现月食的现象,月食也是一个周期性现象。
地球自转、公转相关知识点、月相、太阳系和宇宙知识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围绕地轴)地球的公转(围绕太阳)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约为365天)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视觉上出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方时差昼夜长短,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现象(昼夜之分)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透明也不发光的球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
2、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方: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
2、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的变化。
1. 月相成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2)日、地、月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2.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个月相周期。
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
3.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农历时间日、地、月位置关系视觉形状新月初一(朔日)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居中。
不可见上弦月初七、初八大致成直角,月在地以西半圆。
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月面朝西满月十五、十六(望日)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居中通宵可见,一轮明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半圆。
下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5.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有一个5°的左右的夹角。
6.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或速度)与绕地球公转周期(或速度)是相同的1.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貌似月球2.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3.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有光环,最显著的特点:南半球有一个眼色鲜艳的大红斑4.土星:体积第二,质量最小的行星,卫星最多的行星,有光环5.金星:最亮的行星,太白金星、“启明星”“长庚星”6.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5、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会画日食发生的图(看卷子)会画月食发生的图(看卷子)14、(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1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八年级上册宇宙知识点归纳总结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和认知从古至今一直未曾停歇。
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对本学期宇宙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第一节:行星与行星运动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等。
2. 行星的分类:内行星和外行星。
内行星包括水金火木,外行星包括土星和天王星。
3. 行星的运动:公转和自转。
公转是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自转是行星自身的旋转。
4. 行星的轨道:行星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动,行星的轨道直径称为半长轴。
第二节:月球与月亮现象1. 月球的形成:巨大的天体撞击地球,碎片聚集形成了月球。
2. 月相变化:由于月球不断公转,观察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月球形状会有所变化,形成了月相变化。
3. 日食与月食:日食是地球被月球挡住太阳的现象,月食是月球进入地球阴影的现象。
第三节:恒星与星座1. 恒星的特点:恒星是宇宙中燃烧着的巨大气体球体,具有巨大质量和高温。
2. 星座的形成:人们将天空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中有一组相近的恒星,这些恒星形成了星座。
3. 主要星座:北斗七星、仙王座、天琴座等,它们在夜空中组成了不同的形状和图案。
第四节:银河系与星系1. 银河系的概念:银河系是由数十亿颗恒星、行星、尘埃等物质组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2. 银河系的形状:银河系呈螺旋状,中心有一个类似于巨大黑洞的物体,被称为银河系的中心黑洞。
3. 星系的多样性:宇宙中存在众多的星系,有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等等。
第五节:宇宙观测与探索1. 望远镜的作用:望远镜可以帮助人类观测遥远的宇宙,加深对宇宙的认知。
2. 人造卫星的运用:人类利用人造卫星进行宇宙的探索和观测,获取更多关于宇宙的数据。
3. 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有助于人们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我们对宇宙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宇宙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领域,仍然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人教五年级科学知识点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知识不仅包括基础的自然科学概念,还涉及到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实践技能。
以下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一些关键知识点:一、地球和宇宙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了解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3. 月相变化: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三态:了解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变过程。
2. 能量的转换:学习能量守恒的概念,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如何相互转换。
3. 简单机械:认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生物和环境1.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的基本分类方法,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依据。
2. 生态系统的组成: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3. 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四、人体生理1. 人体的基本结构:了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认识它们的基本功能。
2. 呼吸和循环系统:学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工作机制,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营养和健康:了解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素,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五、科学探究1. 科学观察:学习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2. 实验设计: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3. 数据分析: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六、科学与社会1. 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知识如何影响和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
2. 科学伦理:学习科学探究中的伦理问题,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探究态度。
3. 科学与环境:理解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月相、太阳系和宇宙知识点一.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的变化。
1. 月相成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2)日、地、月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2.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个月相周期。
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
5.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有一个5°的左右的夹角。
6.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或速度)与绕地球公转周期(或速度)是相同的1.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貌似月球2.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3.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有光环,最显著的特点:南半球有一个眼色鲜艳的大红斑4.土星:体积第二,质量最小的行星,卫星最多的行星,有光环5.金星:最亮的行星,太白金星、“启明星”“长庚星”6.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
7.土星的光环主要由小石块和小冰块组成。
8.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大冰球。
9.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的周期是76年。
备注:1、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气态行星.但一般认为在它们的部有一个比较小的固态核.2、木星和土星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从构成上看是气体组成的,但实质上是液态行星.3、天王星,海王星,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也是气体组成的三.银河系和宇宙1.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2.银河系的形状:侧视银河系像个中间厚、四周薄的铁饼;俯视银河系像一个大漩涡3.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人们看到的大多数天体属于恒星。
4. 宇宙的结构层次:河外星系已知的宇宙银河系太阳太阳银河中心盘面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七大行星和卫星等银河系四.星空:1.星空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2.北极星是北半球上最好的指北参照物。
3.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先找北斗七星;再把北斗七星斗口前两星连起来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处即可找到北极星。
4.星等越小,表示越亮;6等星是肉眼可见的最小的星。
5.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看到的星空不一样;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星空不一样6.北斗七星斗柄四季朝向: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7.著名的星座:(仙后座;夏季大三角:牛郎星、织女星、四)北极星——小熊座;北斗七星——大熊座;天狼星——大犬座牛郎星——天鹰座;织女星——天琴座;四——天鹅座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扩展知识: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108千米2,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1012千米3)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第二节知识点一..地球仪:1.纬线和经线:(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3)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3.东西半球的划分(1)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2)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3) 160°—180°永远属于西半球;0°—20°永远属于东半球。
(4)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二. 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利和标记)1.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1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围越小,但表示的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2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围越大,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1大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2小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2)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上与实地长度的比例关系。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
○2数字式:用分数来表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
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
且分子为1。
如:1:1000000○3线段式:地图上一种比较常用的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经过数学计算,可直接0 10千米在地图上量出相应的实地距离。
如:2.方向:(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3.图例和标记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
例题:某考察队由A地出发,向南行进200千米,再向东行进400千米,然后再向北行进200千米,发现又回到A地。
你能说出A地的地理位置吗?分析:首先要明确“向南”、“向北”行进即沿经线行进,“向东”、“向西”行进即沿纬线行进。
A地向南行200千米到B地,又向东行400千米到C地,再向北行200千米到D点,而D地即为A地,说明Ba与CD两条经线交汇于一点A。
而只有极点,才有经线交汇的现象,所以A点是北极点。
即:90°N。
第三节知识点一. 太阳1.太阳概述(1)太阳是一颗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的气体星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130倍,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太阳外部大气由外到里依次是:日冕、色球层、光球层。
(4)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光亮的圆盘,实际上是光球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太阳活动:指太阳表面(太阳大气)的变化(2)太阳活动的类型○1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其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
○2耀斑:是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
出现在色球层。
○3日珥:太阳黑子通常成对或成群出现,称为日珥。
它是微红色气体圈,从地球上看,当一群太阳黑子靠近太阳的边缘时,这些气体圈在太阳边缘特别显眼。
日珥发生在色球层。
4.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二. 月球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本身不发光,它依靠反射太发亮,才被地球上的人观测到。
2.月球上即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上昼夜温差达300℃。
3.月球在绕自身的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也沿着一个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
4.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都是27.3日,因此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5.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是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的引力(重力加速度)是地球引力(重力加速度)的1/6。
6.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和低地地区。
月面上明亮的部分有众多的环形山。
一般认为,这些山主要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例题:太阳活动对地球有那些影响?分析和答:1.对气候的影响。
降雨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厄尔尼诺”现象。
2.对电离层的影响。
如果在“太阳风暴”爆发期间,通过收音机收听短波节目,则可能出现信号中断,看卫星转播的球赛实况,卫星信号可能不稳定,甚至完全中断。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第四节知识点一. 星座和星等1.星空中除少数行星外,都是恒星,它们都像太阳一样自身发光发热,只因同地球的距离遥远,才成为一个个的小亮点。
2.星座:为了认星方便,人们把星星组成的图案,划分成许多的区域,叫星座。
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88个星座。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
星等越小星越亮。
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等为第六等星。
天狼星(大犬座)是全天最亮的星。
二. 北斗七星和北极星1.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2.顺着北斗七星斗口的两颗亮星连线的延长线,很容易找到北极星和小熊座。
北极星是小熊座中最亮的恒星,它总是在北方天空,离北天极1°左右。
三. 常见的星座和恒星1.大熊座(北斗七星),小熊星座(北极星),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大犬座(天狼星),牧夫座(大角星)。
四. 四季星座1. 春季:常见的亮星有大熊座的北斗七星,有代表性的星座是镰刀形的狮子座。
2. 夏季:常见的亮星有牛郎星和织女星,有代表性的星座是巨大的弯钩星的天蝎座3. 秋季:常见的亮星有北斗七星,有代表性的星座是正方形的飞马座。
4. 冬季:常见的亮星2q 有天狼星,有代表性的星座是猎户座。
例题:星星在天空中是不是永恒不动的?恒星离地球的距离是否相同?分析和答:星星也和太阳一样有冬升西落的现象。
在同一时间,和看到的星空是不同的,在地球上任何地点,看到的星空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同的。
如北斗七星是由七颗大致处于同一方向而与地球距离各不相同的星星组成,由于恒星离地球很远,使我们觉得看到的恒星好像都在一个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