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 格式:ppt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知识梳理】——江西诗派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近人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是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开元元和元祐)之一。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一)地方任职期间黄诗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
(二)任职馆阁期间参编《神宗实录》,诗内容以书斋生活为主。
(三)被贬后作诗较少,内容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题材多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一)书画作品、亭台楼阁及笔、墨等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相关的物品。
(二)其他题材。
如《演雅》并非从自然界中观赏之,而是从古代典籍里认识,全诗充满典故。
此类黄诗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律动,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并存;有时用典过多,如《和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
三.生新廉悍的艺术个性。
(一)梅尧臣以来诗人都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黄庭坚更自觉:“文章最忌随人后。
”(《赠谢敞王博喻》)。
(二)黄诗往往包含多层次意思,章法回旋曲折,不平铺直叙,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七绝《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五等;说:“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
”(《王直方诗话》)即要在必要之处来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以意脉的突然断裂产生艺术张力,如《次韵裴仲谋同年》:“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
”奇崛。
(三)运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
1.如“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以古代志士仁人比喻竹子的高风亮节;2.有时求奇过甚,不自然,如“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观王主簿家荼蘼》)以美男子喻花;3.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赠陈师道》)等。
4.最成功的是用常见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5.声律奇峭。
第一节黄庭坚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一、生平作品(p72)、(p42)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黄庭坚出身于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黄庶有诗名,著《伐檀集》,专学杜甫、韩愈;舅父李常是有名的藏书家,为他自小博览群书提供了优越条件。
苏门四学士之一。
后两度被贬,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享年61岁。
现存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诗集注》等。
黄庭坚在宋代诗坛上占著着重要地位,与苏轼并称“苏黄”,原因:a.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b.诗歌本身成就很大1900多首;c.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二、诗歌理论1、他论诗以杜甫为宗。
以学杜来反对学习西昆体;专力学习杜诗的形式技巧。
如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
2、主张创新。
“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刻意求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新”。
3、在创作方法上,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
“无一字无来处”具体方法:A.“夺胎换骨”。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释.惠洪《冷斋夜话》引“夺胎”:将前人的诗意和造句格式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深刻化,造成自己的意境。
“换骨”:是将前人的诗意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
意同而语异。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万死投荒十二年”。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刘禹锡:遥望洞庭湖翠水,白银盘里一青螺。
《颜徒贫乐斋二首》:“小山作友朋,义重子舆桑。
香草当姬妾,不须珠翠妆。
”卢仝:草石是亲情。
B.“点铁成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文化]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黄庭坚(1045- 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著有《黄山谷集》。
治平四年(1067年)考取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舍人。
他以诗受知于苏轼,又因此受牵连,后因对王安石新法有微辞,被贬而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
黄庭坚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等人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他的词与秦观的词,被人相提并论。
但他的词成就并不高,他的主要成就是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由此形成宗苏、宗黄的宋诗两大派。
黄庭坚的名声大是因为除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还有着自己的一套创作的理论纲领。
黄庭坚作诗以杜甫为宗,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认为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①但他鉴于党祸,特别是苏轼乌台诗案的教训,使诗歌创作走向了脱离现实,以才学相高,以议论相尚的路子。
对此现象,作一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党争,作为社会的背景,是北宋后期社会中心事件。
它不仅改变了此前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并向后影响到南宋政治格局,且直接给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命运和诗文创作以巨大冲击。
当党争由上层的政见分歧,演为复杂激烈的派系倾轧,随双方势力交错升降,继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轮番贬谪。
黄庭坚晚年有两句沉痛的诗:三十年来世之变,几人能不变鹑蛙。
②概括了生活在政局动荡,贬谪频仍中的士大夫的普遍人生遭遇。
而当以诗文论罪,攻讦告发,人人自危,害怕因此贾祸的心理滋生蔓延,使得诗在一度贴近现实之后,取一种迴避的策略。
黄诗是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
同王安石、苏轼相比,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最能体现黄庭坚诗歌主张的,是他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由此可以见出,除远祸全身之外,他要用儒家传统的诗教说来确立诗歌的创作原则和风格规范。
第五章江西诗派和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黄庭坚的生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人称黄豫章、黄九•出身书香之家,父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诗学杜甫;舅父李常(字公择)为诗人、藏书家。
•江西分宁(江西修水)人。
有《山谷集》“山谷道人”的由来•23岁中进士,长期做地方官。
•元丰三年(1080),游舒州(今安徽安庆)潜山山谷寺。
喜山谷林泉胜景,遂号“山谷道人”。
•思想以儒家为核心,兼受佛道影响。
•为苏轼密友,因被视作旧党,党争中随之起伏。
•先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今四川彭水);后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晚年被贬宜州(今广西宜州),61岁死于宜州。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曲水流觞”意境,凿石引水为池,曰“流杯池”(今宜宾市郊北)“流觞曲水”为宜宾八景之一。
二、黄庭坚的文学成就•诗、词、文兼擅。
诗歌最突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以诗为苏轼所欣赏,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同出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长于书法,与苏轼、米芾fú、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三、黄庭坚诗歌的主要内容•传世诗歌一千九百多首。
虽一生宦游,但与现实保持距离,以诗歌书法为乐;对社会的了解远不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性格沉着、孤芳自赏,能在逆境中自我解脱。
•反对以诗直接干预现实生活,提倡温柔敦厚诗风。
•《答洪驹父书》(洪刍,黄庭坚长妹之子)——批评苏轼,“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书王知载<朐qú山杂咏>后》——认为“诗者,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诤zhēng于廷,怨愤诟gòu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仕不遇而不怒,人不知而独乐……”•诗歌内容:多感时抒怀,怀念亲友,描写山水,题咏书画;•精神:文人书卷气,而非社会现实感。
黄庭坚诗歌的主要题材类别(1)感时抒怀——描写孤傲的精神世界,表现与社会的矛盾及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