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讲、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第一节:黄庭坚第二节:陈师道和吕本中第三节:陈与义与曾几第一节:黄庭坚一、黄庭坚(1045-1105)的生平。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因喜爱舒州三祖山山谷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元祐年间为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
苏门四学士之一。
后两度被贬,绍圣年间被贬涪州别驾,徽宗年间,才做了七天太平知县,又因《荆州承天院塔记》,被人陷害,被撤销一切职务,流放宜州编管,后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二、黄庭坚的诗歌主张1、多读书,从中汲取营养。
《与元聿圣庚书》:“岷山之水滥觞,及其成江,横绝吴楚,涵受百谷,以深其源本故也。
学而知本者,盖可以求师友于书册矣。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法。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2、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赠谢敞王博喻》:“文章最忌随人后。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3、推尊杜甫。
老杜作诗,退之为文无一字无来历。
又说:少陵夔州以后诗,退之潮州以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
三、黄庭坚诗的艺术特色1、章法回环曲折,不平铺直叙。
《题竹石牧牛》(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2、善用修辞手段,出奇制胜。
如用典《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3、声律奇峭,多用拗句。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位诗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诗派形成的主导力量;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是对黄庭坚的发展,他不仅继承了黄庭坚的诗风,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成为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陈与义的诗歌创作是江西诗派的结束,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七律上,尤其以《菩萨蛮》为最,是江西诗派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祖三宗”的传统观念,强调宗法关系,自诩“正宗”。
但由于江西诗派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并没有象当时另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西昆派那样形成排他性的宗派门户。
当时,“苏黄”、“苏陈”两大诗派并立,各有区别又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随着五大家族的衰落和江西诗派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一些新的思想逐渐被江西诗派诗人所接受。
陈师道所倡导的“无我之境”和“平淡之境”的理论,张耒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也”,以及黄庭坚提出的“诗有别才”的见解,都丰富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此外,江西诗派诸人还用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且提出了词要“别是一家”的主张。
江西诗派“尚意”、“崇雅”的美学主张,使词从音乐的附庸而独立,走上文学舞台,具备了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祖三宗”的理论为后世文人所接受。
他们把“师承苏黄”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认为不能违背“祖意”。
他们所说的“祖意”,是指苏轼。
北宋中叶的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为江西诗派所尊奉,于是,他便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
从南宋末年到清初的大部分诗人,都属于江西诗派。
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洪亮吉、王夫之等。
虽然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但与黄庭坚并非师生关系。
黄庭坚的诗集《山谷全集》共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余首,但其诗歌只占《山谷全集》的四分之一。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黄庭坚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山谷非常重视诗歌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黄庭坚对杜甫尤为推崇。
黄庭坚“诗法”•黄庭坚主要诗学杜甫,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作诗法度,并以此指导后辈。
•一,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二、提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法。
1,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2,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精神内涵:求新求变、自成一家。
3,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四,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
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顺畅成文。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无一字无来处,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黄庭坚诗歌是典型的文人诗歌,主要吟咏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工作,内容主要有: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等,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喜欢吟咏与文化活动或文人生活有关的。
[文化]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黄庭坚(1045- 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著有《黄山谷集》。
治平四年(1067年)考取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舍人。
他以诗受知于苏轼,又因此受牵连,后因对王安石新法有微辞,被贬而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
黄庭坚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等人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他的词与秦观的词,被人相提并论。
但他的词成就并不高,他的主要成就是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由此形成宗苏、宗黄的宋诗两大派。
黄庭坚的名声大是因为除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还有着自己的一套创作的理论纲领。
黄庭坚作诗以杜甫为宗,强调诗歌的内容与社会功用,认为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①但他鉴于党祸,特别是苏轼乌台诗案的教训,使诗歌创作走向了脱离现实,以才学相高,以议论相尚的路子。
对此现象,作一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党争,作为社会的背景,是北宋后期社会中心事件。
它不仅改变了此前北宋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并向后影响到南宋政治格局,且直接给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命运和诗文创作以巨大冲击。
当党争由上层的政见分歧,演为复杂激烈的派系倾轧,随双方势力交错升降,继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轮番贬谪。
黄庭坚晚年有两句沉痛的诗:三十年来世之变,几人能不变鹑蛙。
②概括了生活在政局动荡,贬谪频仍中的士大夫的普遍人生遭遇。
而当以诗文论罪,攻讦告发,人人自危,害怕因此贾祸的心理滋生蔓延,使得诗在一度贴近现实之后,取一种迴避的策略。
黄诗是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
同王安石、苏轼相比,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不同。
最能体现黄庭坚诗歌主张的,是他的《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由此可以见出,除远祸全身之外,他要用儒家传统的诗教说来确立诗歌的创作原则和风格规范。
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是谁?江西诗派得名于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书中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这些诗人虽然不都是江西人,但是他们都尊崇江西人黄庭坚,故有此称。
宋末元初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对江西诗派作了总结,明确提出:“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即黄庭坚)、后山(即陈师道)、简斋(即陈与义)为一祖三宗”,此即“一祖三宗”之说。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宗师,从陈师道开始,众多诗人都学习其诗论主张并大力实践,使得江西诗派在很长时间内薪火相传。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音fú)翁,因排行第九,故又被称为“黄九”,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黄庭坚为苏轼门人,是“苏门四学士”(另三人为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之一。
他诗文词俱佳,作诗与老师并称“苏黄”,书法成就亦在宋四家之列。
一生官运不畅,经常被贬,地方越贬越远、官职越贬越小。
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这对忘年交再加上风趣幽默的佛印和尚,三人饮酒逗趣、赋诗论文,过着逍遥的生活,留下了一段佳话。
黄庭坚作诗极其推崇杜甫,深入学习杜诗,但他学习杜诗主要侧重其布局谋篇、锤炼字句等形式层面。
他的诗,文人气质浓厚,宋诗“资书以为诗”的创作倾向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他作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无一字无来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讲究谋篇布局和句法、句眼的锤炼;痴迷于典故,经常在佛经、语录、小说等书里寻找生僻的典故;在声律上,往往不遵守常规格律,好押险韵。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黄庭坚诗歌自成一体的风格,称为“山谷体”或者“黄庭坚体”。
山谷体的代表作有《题落星寺》、《寄黄几复》等。
黄庭坚的诗论主张,对于初学作诗者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往往为他们提供了有据可依、有迹可循的作诗法则;同时对于那些已经具有一定诗歌创作基础的诗人,通过学习他的诗论也往往能达到“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黄庭坚乐为人师的作风,使得他的信徒纷至沓来,在师友、门生的辗转传授下,江西诗派前后持续了二百余年。
以下不属于宋代江西诗派诗学主张的是
【题目】
以下不属于宋代江西诗派诗学主张的是()
A、陈与义
B、欧阳修
C、陈师道
D、黄庭坚
【答案】
B
【解析】
不属于宋代江西诗派诗主张的是欧阳修,其中属于宋代江西诗派诗学主张的有陈与义、陈师道、黄庭坚。
江西诗派,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为创始人。
形成期成员包括陈师道,潘大临等25人,大多为江西(宋代江南西路)人,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作诗多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易于走上形式主义道路。
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遍及于
整个诗坛,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山谷非常重视诗歌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黄庭坚对杜甫尤为推崇。
黄庭坚“诗法”
•黄庭坚主要诗学杜甫,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作诗法度,并以此指导后辈。
•一,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二、提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法。
1,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2,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精神内涵:求新求变、自成一家。
3,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四,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
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
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
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
绵衔接顺畅成文。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无一字无来处,
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诗歌是典型的文人诗歌,主要吟咏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工作,内容主要有:
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等,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喜欢吟咏与文化活动或文人生活有关的。
物品。
•写其他题材也努力发掘人文意蕴
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湖。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章法回环曲折,讲求顿挫,决不平铺直叙
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七绝《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五等。
二、运用修辞手法善于出奇制胜独特的比喻,如“煎成车声绕羊肠”等诗句。
炼字造句,务求创新。
三、声律奇峭。
音节打破常规,律诗中多用拗句,拗体,使其诗生新廉悍。
四、晚年洗去铅华,归真返朴,“平淡而
山高水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其自然老成之诗境。
地位与影响
一、与王安石、苏轼一起,为宋诗的缔造者。
二、诗歌与苏轼齐名,但同中有异,标志着宋诗有不同的体式。
三、其诗法可学,又循序渐进;其人喜欢接引后辈,故法席盛行,催生“江西诗派”,对南宋影响极大。
江西诗派与所谓“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名称及宗匠演变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盟主,列陈师道 以下25人为法嗣。
这派诗人学习杜甫,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讲究篇章字句的安排、锤炼,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多用典,多用拗句,诗风奇峭瘦硬。
•元初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第一期:产生期。
代表诗人是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其创作理论与实践是后代的楷模。
第二期:扩展期,以吕本中、曾几、陈与义为代表,体现了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
第三期:余波期,其影响波及到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的创作,但他们都能从江西入而不由江西出,到此宣告结束。
江西诗派概论
江西诗派诗论
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
(刘熙载《艺概》)
江西诗派的文学创作
江西诗派由于多注重从外部形式上学杜,所以创作成就一般不高,且往往变得生涩艰深,多因袭而少生气。
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
除北宋的黄庭坚、陈师道外,跨两宋之交的江西诗派代表作家当数吕本中、曾几、陈与义。
格高苦吟的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1)名无己,号后山,彭城(今徐州)人。
性格耿介,家境贫寒。
有《后山诗集》
•诗宗杜甫、黄庭坚,苦吟作诗最终独成一家。
黄庭坚:“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病起荆江亭即事》)
•诗歌主要真实描写寒士生活。
如《春怀示邻里》,写贫寒窘迫羞涩尴尬又不甘
寂寞的心理与情状。
《别三子》、《示三子》写贫寒无奈将妻子儿女寄养岳父家中的困窘与辛酸,其中对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的的场面的描写甚为真切感人。
•风格朴拙
“宁拙勿巧,宁朴勿华”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吕本中的“活法”
•吕氏归纳了“江西诗派”,又同时改造了“江西诗派”
•“活法”、“悟入”诗法,救“江西”之弊,走出新路。
•“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
”(《夏均父集序》,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
•南北宋之交诗坛,以吕本中为理论枢纽,以曾几、陈与义创作实绩最大。
•诗风轻快圆美
春晚郊居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
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
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
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
陈与义
•主要继承杜甫的写实主义,学习其沉郁、壮阔诗风,创造雄浑深沉的风格。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曾几
•与吕本中同年,向其学诗法,又传与陆游。
•于圆转流美之外,又清新活泼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余论•吕本中与曾几为江西诗学转变的关键人物,南宋人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主要以其二人为中介。
•陈与义曾接受了黄陈诗风的影响,但其主体风格与他们相去较远,是为当时“新体”,可视为对江西诗学的突破。
•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可视为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形式主义”与“新批评”派,以追求艺术技巧为主。
•江西诗学笼罩南宋近二百余年,为宋代最为突出的文学现象。
江西诗学的演变
标志着北宋、南宋诗风的嬗变。
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学可视为是宋诗学的典型代表,对后代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