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课件第七讲文化与人格
- 格式:pptx
- 大小:710.97 KB
- 文档页数:42
文化人类学全套优质课件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种族偏见文化差异种族偏见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学。
学。
?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学派介绍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
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
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
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
”1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
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
(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文化与人格是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交汇的一个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目的在于要探明并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于该社会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奋进而阐释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共享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交汇点上,先是人类学家,后来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尽管这些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一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有关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还是初步形成了。
这个体系由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由以本尼迪克特(R。
Benedic t)为代表的理论模式和国民性研究这样三个部分组凑。
一、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文化与人格的最初研究始于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其实,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那里。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鲍亚士就谈到,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
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怀疑,首先得自对爱斯基摩人和范库弗岛的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研究。
由于鲍亚士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因而他具有“文化对普通人牢固如铁的约束”的认识。
他指出,一个人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是因为他已获得构成他社会特征的反应模式,因此假如我们要明了他正在做什么,我们便要探究他民族的风俗。
显然,他明确提出了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主张。
在他的推动下,一种崭新而大有发展前途的对人格问题的探讨就从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
比鲍亚士稍晚点的另两位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先驱是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马林诺斯基在其《性与压抑》一书中,检视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理论,提出在初布兰社会存在着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
初布兰群岛是母系社会结构,其训练儿童的责任及家长的权威由舅父而非父亲承担。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20世紀初,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2)考古学(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4)语言人类学2、二分法二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2.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文化与人格:当前理论模型一般来说, 目前的研究考察认为,在性格和社会行为里面,文化的角色被视为属于文化内和跨文化的方法范畴。
这两个方法有比较明显的概念,方法和历史元素(格林菲尔德,2000),尽管有时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差异已经过分强调。
文化心理学观点支持相对主义者和建构主义的人格观念,并且更倾向于用主位(即土著、国产)而非客体(即外国、进口)的方法探寻理论和和发展手段。
具体地说,它假设人格——影响我们对环境的评估和反应的情感、动机、和认知风格——不能从在那里发展和被表达的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割裂开来 (马库斯&祯介,1998;米勒,1997)。
正如马库斯和祯介的有力陈述(1998):“没有文化,一种文化心理透视意味着没有人格,只有一个生物实体” (p。
67;斜体补充道)因此,文化提供的个性发展的环境,已经被观察,且获得意义(不管对于个人还是观察者),因此,普遍人格特质的存在是被质疑的。
在他最近的关于文化和跨文化传统的评论,彻奇(2001)指出了文化环境影响论经常被赋予以下特征: (一)关注心理过程(相对于个体差异); (b)专注于一个或多个文化中心理现象的高度环境描述,很少期望找到文化模式;(c)强调实验方法,与定性或解释方法相结合(彻奇,2001)。
大多数考察文化影响自我加工(例如,自我提高、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如。
、归因,失调等)的研究符合文化视角。
文化心理学也证明了人格建构的社会建构性质 (如,在西方,特质的概念和个性一致性是怎样有其特别的意义的)。
另一方面, 跨文化的方法,看待文化和个性是相对的不同的实体,看待文化是一个独立变量在个体之外(例如,生态、经济结构、价值体系)影响个性和行为(Triandis,1996)。
隐在跨文化方法里的是一个生态文化模型,祂含有一个因果顺序是从生态学(如。
,物理环境)到文化到社会化模式(如,抚养孩子实践)到人格(Triandis & Suh,2002)。
文化与人格:心理人类学的解释马前锋 1 孔克勤2(1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433)(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 要 在众多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中,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文化影响人格的系统研究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本文通过国内外这一研究课题的发展背景及研究现状梳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说明人格特点的文化因素影响,对今后的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结构 社会化 国民性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其中文化因素又独特地制约了人格的发展。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是社会中的一员。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1],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格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
1 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综述在西方心理学中,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关系的研究又被称为心理人类学(Psycholo gical A nthropolo gy),是文化人类学中一门较新的边缘性分支学科。
关于文化与人格研究的产生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到现在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纵观全过程,可分为萌芽、创立和发展三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把 社会 和 文化 当作一个整体或体系来研究,所研究的问题不是人类文化进化的问题,就是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作历史的重建,而不注意文化演变的心理历程。
这种情况到30年代之后逐渐发生改变。
人类学家在一个民族中作深入而长久的田野调查时发现,单纯搜集不同社会的具体文化事实,不注意人的行为,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便过于空泛而不能涉及其全貌。
因为心理分析学家因临床需要对个体发育理论感兴趣。
他们所创立的个人学习与教养方式理论对人类学家很有启发。
所以人类学家转向心理分析学(Psycho-analysis)。
当时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民族心理学(Ethno -Psychology),也开始对人类文化感兴趣。
自1900年至1920年间,冯特出版了他的巨著!民族心理学∀多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