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亲属与继嗣
- 格式:pptx
- 大小:144.65 KB
- 文档页数:13
二、名词解释(因为分值比较高,所以最好对名词作一些解释。
)1、继嗣: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为社会所认可。
有:“世系”“血统”的含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它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许多社会中,继嗣制度是一个群体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狭小范围扩展开来。
P932、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
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
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
P983、仪式: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的意义。
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外,仪式还可以减少许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业,使这对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
P1134、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适应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也有学者强调其中的个体了解、内化和呈现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P1255、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持续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因相互传播、采借、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变异。
P1306、范式理论:是指一个重大理论,有时也称为一个理论框架或者看世界的主要途径。
是围绕人类学诸多问题或一个问题形成的不同理论或理论观点。
P140三、简答题1、简述对文化人类学认识的观点。
P9答:(1)、普同论或普同性。
是指人类文化拥有的共同性特征。
它包含两个基本的构想,一是指世界上现存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种属,任何一个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先进。
二是指人类文化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2)、整体论。
是指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物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
结构主义专题课程提纲:第三节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亲属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社会关系亲属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早建立的人际间社会关系,也应该看作是人类社会本身的最基本的构成细胞,也是人类社会的最原初的胚胎。
因此,研究人类社会的最初起源,探索它的建构奥秘,也应该以亲属关系作为起点。
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学界对于亲属关系的研究没有遵循正确的原则,其中,对亲属关系研究发生重大影响的,是英国功能论社会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按照这种观点,亲属关系是以‘一男一女’所构成的夫妻关系为基础。
因此,他们把整个亲属关系网络,简单地归结为夫妻间的‘二人关系’所建立的基本家庭的延伸。
所以,列维·施特劳斯认为,在亲属结构(la structure de la parenté)的研究中,首先应该抛弃传统人类学中由英国人类学家芮克里夫.布朗(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Brown, 1881-1955)所奠定的的功能论结构分析法。
依据这种功能分析法,亲属结构分析必须从生物学意义上所建立起来的单个家庭的最简单结构开始,把家庭看作是由父亲、母亲及孩童所组成的基本单位。
芮克里夫.布朗为此加以归纳说:这「是为了将复杂得多种多样的亲属关系,简化成一定类型的秩序,然后,使我们有可能在这样的多样性底下,发现一个有限的一般原则,......」(Radcliffe-Brown, A. R. 1941: 17),芮克里夫.布朗甚至认为,任何亲属关系都是以夫妻间的二元关系所建构的家庭作为基础,所以,「任何社会的亲属结构,都是由一些二元关系所组成的(the kinship of any society consist of a number of dyadic relation)......」(Radcliffe-Brown, A. R. 1940: 6)。
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把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简单地归类为夫妻间的「二人际的关系」,将完全忽视亲属关系中所包含的极其复杂的社会性和生物学血缘性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也会忽视其中隐含的自然和文化两方面相互渗透的组成因素;而且,更重要的,它将完全忽视形成和改变亲属关系的内在因素,忽视亲属关系再生产的基本机制,忽略了亲属关系之所以能够持续地存在、并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和更新的根本动力。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人文研究一、填表题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二、填空题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
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
从而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
A.人类学B.社会学C.民族学D.考古学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C.考古人类学四、名词解释1.文化2.进化学派3.传播论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5.社会决定论6.历史特殊论7.濡化8.文化模式、国民性9.功能论& 新功能论10.社会冲突论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五、简答与问答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民族志研究方法据柯塔克(Kottak 2008)的归纳,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下列几类(十类):观察与参与观察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
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
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
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
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
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人类学家需要搜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
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搜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
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
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
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搜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
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
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三联出版社,1997年。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民族学概论》,杨堃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论继嗣制度论继嗣制度一直以来,我对于人类的发展的起源与传承总是十分的好奇与着迷,总觉得人类从几千几万年前开始发展直至今日,形成了这么多的种族群体,而他们呈现出来的却又各不相同,这是一件多么奇妙且伟大的壮举啊!带着这些惊叹和好奇,我涉猎了一些有关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书籍,才可算是略知一二了。
今天我想探讨的便是人类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点——继嗣制度。
继嗣有"世系","血统"的含义,就广义而言,是指由同一祖先衍派的连结.作为人类学的术语,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从文化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人为社会承认的,与其祖先之间的联系.在许多社会中,继嗣是一个群体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窄小范围扩展开来.这些具有亲属关系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即继嗣群。
继嗣制度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 ,双边继嗣双边继嗣是较为常见的继嗣制度,英美的亲属体制就属于这一种.双边继嗣的每一代都可以均衡地由男性及女性的祖先来追溯,因此每个人可以同时属于几个继嗣群体.因为如果以某一个特定的祖先为单位,其继嗣包括了所有的后裔.比如女儿出嫁后所生的孩子,在中国称外孙,属于姻亲;但西方特别是英美,女儿同样是继嗣单位,而女儿所生的孩子同时属于父亲方面的继嗣群.这种继嗣原则必然形成庞大的亲属团体,所以这种亲属团体不太稳固.必须通过一些辅助原则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单系继嗣单系继嗣只强调两性中的某一系.如父系或母系.父系者,唯男子可以继承遗业,母系则相反.即单系继嗣又包括了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两种。
单系继嗣主要在于继嗣群体可以无限期后续,不管其成员如何变更,继嗣群作为一个群体,其完整性是永存的.当然,这种群体在历史过程中会扩大,当一个地域容不下时,就要析族迁居,析族往往与分家有关.如果每一代每一个家庭都有若干兄弟分出另住,必然有些会迁往他处,但在特定地域里这个团体始终存在;并且单系继嗣把社会每一个体都划归在具体的亲属群体.这就使个人对自己的权利和社会责任,以及社会作用都能了如指掌。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1061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英文名称:Cultural Anthropology开课学期:6学时/学分:64/4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选用教材: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主要参考书: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3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4田兆元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周大鸣主编:《人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7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8[美]罗伯特尸•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一、课程简介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后天习得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学科。
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包括经济生活、婚姻家庭、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内容。
英文简介:In the clas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We study the mode of life and thought that human beings learn after their birth. It includes human action and cultures, which entails economic lif e, marriage and family,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religion and beliefs and so on.二、藻程性质、目的后任务 ,本课程重点介绍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开展、研究方法、理论学派、热点问题等。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理论与知识,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以启发、培养学生从新的社会学视角看待相关问题,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第七章亲属与继嗣第一节亲属关系一、什么是亲属关系亲属关系就是社会文化中依据血缘、姻缘以及其他多种途径确定的个体与其他人的一种社会联系。
二、亲属分类的原则●根据生物学原则的分类●血亲·姻亲●克罗伯《亲属关系的分类系统》:划分亲属关系的八项原则●辈份原则·年龄原则·直系旁系有别的原则·性别原则●称呼者本身性别的原则·中介亲属性别差异的原则●婚姻的原则·亲属关系人的存亡三、亲属关系的分类1、血亲血亲就是与自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的亲属。
2、姻亲姻亲就是由婚姻契约造成的有条件的法律关系。
3、虚拟亲属所谓虚拟亲属就是通过血缘或姻缘联系之外的途径构成的亲属关系。
四、亲属称谓制度亲属称谓:亲属关系的基本表达方式1、摩尔根(L. H. Morgan)的研究:亲属称谓两种基本形式:分类式和说明式。
2、默多克(G. P. Murdock)六型式分类法●□:代表自我(Ego),部分性别,是计算亲属的起点;●△:代表男性亲;●○:代表女性亲属;●═:代表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姊妹关系。
(之后的图大家手工操作一下哈)对于一个特殊的亲属制度性质的了解,只能通过对该制度的内涵及同一社会中其他形式的组织的内涵加以衡量比较才能实现。
不能将亲属关系系统与亲属称谓等同起来。
必须超越亲属称谓制度,分析这种制度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社会意义,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了解它对于人们在政治、法律、宗教、经济等方面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继嗣和继嗣群一、继嗣制度继嗣(Descent):一个人为社会承认的,与其祖先之间的联系。
继嗣是一个群体赖以延续的基础,它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继嗣制度两大类:单系继嗣(unilineal descent)和复系继嗣(nonunilineal descent)单系继嗣⏹单系继嗣:单系继嗣有时也称为单性继嗣或单方继嗣,即只从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追溯自己与前辈之间的关系的继嗣规则。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的灵长类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多种相关学问的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
两个重要的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是天生的“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的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的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的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6.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
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的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8.文化相对观: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是人类学的核心。
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