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人类学_PPT
- 格式:ppt
- 大小:352.50 KB
- 文档页数:20
族群成员认同和分享他们与其他族群相区分的祖先、历史和文化传统。
其成员在族籍诉求上带有主观文化认定和场景的变动性。
族性是关于族群认同的感受、族群象征和族群关系等观念的复合体。
这是基于文化特征的一种分类图式。
对文化方面的族群认同不会消失,族群认同感通常通过选择性的符号来表达。
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界标志,包括语言、宗教、体质特征以及其他文化特质。
人类学界主要流行两种族群认同理论:原生论与场景论。
当今世界的许多冲突是族群/民族之间的冲突,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平等与和谐需要通过政治调适来实现。
社会分层虽然有时与族群的区分有关,却是区分人群的另一种方式。
每个社会中分层的程度和种类皆有所不同,但社会等级是不同社会组织中的一项重要特征。
社会分层的三个主要层面是权力、财富和声望。
据此,人类学家已经辨认了三种社会体系类型。
分层最不明显的是平权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接近基本资源、权力、声望。
平权体系主要见于游猎采集社会。
在等级社会中,人们被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在声望上有所不同。
在分层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是制度化的。
最为彻底的分层社会是那些基于阶级或世袭等级的社会,其成员不平等地接近财富、权力和声望。
阶级社会与获致地位相联系;世袭社会则与先赋地位相关联。
关于社会分层,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分层体系的整合性质;而冲突理论则聚焦冲突与变迁。
同化族群族性种族民族原生论 场景论 族界标志 族群认同 族群关系 平权社会 等级社会 分层社会 社会分层 社会歧视【基本概念】第1族群与族性节(一)什么是族群族群是相信并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
一般来说,族群具有如下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等。
(二)什么是民族民族和族群是有区别的。
有的人类学者认为,民族就是一个带有家园感情与拥有政治自生天生权利的族群,而家园则是他们拥有独占权的地理区域,因此,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文化人类学第十五讲象征与阐释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象征人类学学派基本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了解文化人类学发展过程中对文化描述的方式。
教学难点:文化阐释的方式教学资料:教材、参考书计划授课日期:2011年实际授课日期:2011年导入:一、象征人类学概说: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有时或称象征与诠释人类学(symbolic and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是文化人类学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玛丽·道格拉斯与大卫·许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
象征人类学兴起于1960年代,其视文化为一套由象征与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必须视异文化为文本,借由田野调查等长时间的研究方式,解读并细腻地诠释当地文化。
虽然象征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概念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其主张观点与结构人类学相似,与文化唯物论的看法相对,同时也反对结构功能论等人类学家对于亲属等结构性研究的观点与主张。
在后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往往成为其质疑与批判的对象。
如同其他人类学派,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其文化理论的讨论之上。
虽然象征人类学强调象征在文化里的角色,以及个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由于对文化与个人的角色解释不同,其文化理论可大略分成“格尔茨”与“特纳”两种理论取向。
人类行动的主要动机在于合理地满族物质欲望的人生观是传统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近三十年来,现代人类学逐渐转向意义研究。
意义和象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人类学逐渐从重视社会和功能的视角转到文化和意义为研究对象。
对象征的兴趣及在广泛意义上的象征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文化人类学对象征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第十六章 文化展示民族志的资料主要来自田野工作中所获得的口述资料,目的是对文化或社会现象做出解释。
人类学的口述传统 (民间文学)研究倾向于把文学放在它们发生作用的社会场景中,探讨它们与现实的互动。
人类学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存在几种主要理论。
历史—地理方法;自然比喻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等。
人类学中存在着三种文化撰写的模式:现实主义民族志;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多声道”的后现代主义民族志。
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和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
人类学从更宽容、多元、存异的角度,“激活”艺术品,将其还原至产生场景,强调其多重维度,包括艺术理念、艺术家、艺术品、艺术的再生产和消费等等。
口述传统历史—地理方法 自然比喻方法 结构主义方法文化撰写现实主义民族志深描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后现代主义民族志影视人类学分享的人类学艺术艺术品艺术行为文化表现批评式的艺术人类学通俗地讲,口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口头表达或说话。
口述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手段。
在文字和其他表现手段 (图画、雕塑、录音、摄影、电影胶片等)出现以前,人类完全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传播和传承历史文化;即使在人们高度依赖书面文字和影视手段的今天,口述仍然是交流、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最基本手段。
文字的发明和影视手段的发掘,只是拓宽了人们应用口述的领域而已。
(一)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人类学是对文化的解释,而人类学所解释的文化主要是通过发掘当地人的口述资料来获得的。
(二)口述与重构当地人所口述的经历并不是对过去的简单还原和复述,而是带有重构的性质。
尽管我 们可以把过去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历史事实,但人们只会回忆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事情。
(三)口述运用的学科差异起初口述史主要是通过让社会精英人物回忆过去来为历史学家提供研究资料,并为传记提供素材。
发展到后来,口述史学家开始反思以政治事件和所谓社会精英为中心的历史,并在很大程度上使口述史在研究对象上与人类学发生了重叠。
象征人类学述评(一)象征人类学述评(一)摘要]象征人类学是当今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和影响很大的理论流派之一,但是这个流派所奉行的核心概念很抽象,加上相关的著作读起来比较艰涩,容易使初学的人感到难以把握。
因此,有必要作一个比较通俗且系统的介绍,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把握象征人类学流派。
关键词]象征人类学;意义;象征象征人类学是当今人类学研究领域前沿的理论流派之一。
它对目前中国学界影响很大。
但是这个流派所奉行的“意义”与“象征”两个核心概念很抽象,加上相关的著作读起来比较艰涩,容易使初学的人感到困难重重,难以把握,因此,有必要作一个比较通俗且系统的介绍,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把握象征人类学流派。
一、象征人类学的理论背景20世纪60年代,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个时间看成是人类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
原因在于1960年以后的30年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动,殖民地纷纷独立,获得自己的主权。
在西方国家内部,经济危机、种族纠纷、都市秩序的恶化等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纷乱的变动,促使人类学者重新思考学科的人文价值、研究取向和思想方法,使得人类学学科内部的各个分支领域思想异常活跃,新观念、新方法、新学派层出不穷,如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文化生态学、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理论和反思人类学等,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理论多元时代。
但是,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人类学者对各理论之间“划定派别的界限”却莫衷一是,感觉学派阵营逐渐淡化,难以再像从前那样进行断代式的学派分析了。
正如人类学家奥特纳在《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一文中所说:“虽然过去人类学从来也没有以单一的范式统一过,但是至少当时有一些大的理论可供学者相互攻击。
现在,即使是这样的讨论,学者们也对之淡漠了。
我们不再互相谩骂。
我们不再以派别来划定我们之间的界限,或者说即使我们能够划定派别的界限,也不知如何为自己定位。
”造成这种“不知如何为自己定位”的理论多元化的局面,究其原因正是结构主义后人类学者失去对大范式的信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