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互文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互文性研究综述与展望作者:余爱菊来源:《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4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互文性理论引入我国后,互文性研究在国内语言文学界沿着文学批评、语言修辞和翻译学三条路径展开,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研究发现,这三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互文性研究尚存在研究论著偏少、文学互文性批评体系有待建构和研究对象尚存在局限性等问题。
未来互文性研究应在文本解读、比较文学、翻译、教学、多模态语篇分析和互文性运行机制阐释方面拓展研究空间。
另外,利用语言学理论或数据库等研究工具,挖掘互文性文本资源,探究互文性的深层机制和功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以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巴赫金对话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后经巴特、热奈特等学者阐释补充,成为一种文学文本研究方法。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互文性有两重含义:一是其作为文体学甚至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指语篇中借鉴的所有前人的言语及其意义;二是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其仅指对某些被重复的文学表述所进行的相关分析[1] 。
也就是说,互文性研究既研究文本间的语言形式参照,也研究文本中意义生产所涉及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语境和含义,还研究文本解读激活文本潜在的各种意义所需要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
或者说,互文性研究包含一个表层的互文性研究(从语言类型和形式上研究互文性)和一个深层的互文性研究(从文本含义上研究互文性),这两种互文性研究分别被称为狭义的修辞学研究路径和广义的文学文本研究路径。
前者将互文性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而后者则沿着后结构主义路径发展,具有更多的解构色彩[2]。
“互文性”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现已成为文学批评、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学等领域的核心术语,研究范围从语篇延伸到了影视、戏剧、音乐、文化传播和建筑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
检索国内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互文性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每年有上百篇,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分析1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可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审美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在其教学方面,尤其是作品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僵化的教学观念。
这使得文学作品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也缺乏个性,也使得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感觉迟钝,从而导致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贫乏。
这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悖。
究其原因,这一现状源于以“作品意义”为中心的文学教育模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的单一化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无法呈现,作品的意涵无法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思想与情感体验,更无法创造新的审美体验。
随着教学观念的变化和技术手段的提高,教学中已广泛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这为“互文本”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创造了必要的和有利的硬件条件。
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丰富文本的样态,营造良好的教学语境成为一种必然,而不能只拘泥于单一的文本或作品及其意义分析。
基于此,本文提出“互文本”的教学理论模式与经验模式,以改善旧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真正成为思想教育、审美熏陶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
2互文本教学:一种理念所谓“互文本”教学模式,是基于“互文本”的特点来讲解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并从实践中总结出相关理论与经验模式,改进该课程教学中陈旧的模式和手段,最终使文学作品内化为学生(包括教师)的认知与体验。
但“互文本”绝非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如已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文本。
更确切地说,它应该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模式、方法或经验。
“互文本”是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相关的一个概念。
所谓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处于许多其他文本的交汇之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本总是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文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它是这些文本的再度阐释、集中、延伸、变异、转移或深化,也就是说,各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构成了相互解释、相互考辩和相互碰撞、交流的意义网络或“话语场”。
《外语学刊》,2002年第2期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摘要体裁互文性指的是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它在文学理论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通过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表明,体裁互文性是语篇的基本特征,它是特定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新体裁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语篇 体裁互文性 意识形态Generic Intertextuality from a Socio-Pragmatic PerspectiveGeneric intertextuality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intermingling of elements or features from different genres within a single text; i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study in litera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is a common feature of all texts, literary or non-literary, and that it arises ou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life and ideology of a given society at a given time and is the 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genres.Key words:text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ideology一. 引言语篇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文学理论研究历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指作者、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又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指的则是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
体裁研究论文网络体裁论文:体裁互文性的网络体裁研究摘要:网络体裁是信息交流技术所承载的交际工具和媒体在电子媒介的互动中所创生的结果。
体裁互文性是形成语言的动态性或异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体裁的研究基础,以电子通讯为例分析了体裁互文性如何使体裁文本、话语社区、社会认知与社会批评等领域内创造了新的意义。
关键词:体裁研究;体裁互文性;网络体裁;电子通讯一、体裁研究背景与趋势书面的语篇分析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词汇-语法资源的文本化阶段;第二阶段,话语的组织化阶段;第三阶段,话语的语境化阶段。
其中的第二阶段发展又分为三个阶段:1)关注信息组织的模式与修辞结构;2)关注普遍话语组织模式;3)关注学术与职业体裁的话语模式。
这一阶段话语作为体裁的分析迅速流行起来,出现了分析书面话语的体裁理论和体裁分析三大流派:即北美学派,悉尼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以及英国esp学派。
北美学派认为,体裁是社会行为的方式,体裁研究必须注重话语所能完成的行动而不是话语的内容或形式,因为体裁不断发展演变(miller,1984)。
悉尼学派认为,体裁是社会过程和文化手段,是制度实践的重要实现方式(martin,1992)。
esp学派认为,体裁是可识别的交际事件,以其发生的职业或学术社群成员可辨别或互相理解的一组交际目的为特征;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惯例化的构件,是领域与组织文化的体现(bhatia, 2004:23)。
第三阶段即90年代的话语分析走向社会语境的分析。
在体裁研究方面更注重体裁的学科变异、体裁资源的征用和体裁系统的研究;职业与机构体裁的多维多视角研究;体裁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出现了批评性体裁分析(转引自bhatia, 2004)。
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表明,体裁研究的角度已从研究文本为主转向研究话语社团中的一系列交际事件及其交际目的的研究,也即从文本内部走向外部,从微观语境走向宏观语境。
二、体裁的互文性体裁研究的焦点之一是体裁的互文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转移的语用分析摘要体裁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普遍性特征,它指的是在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语域或风格特征的混合交融。
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潜势,适合表达不同社会机构和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
这种意义潜势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体裁使用者的主体位置并通过主体位置对具体语篇的意义加以限制。
语篇的体裁互文性意味着发话人通常需要在同一语篇中经常变换主体位置以实现不同体裁的意义潜势。
关键词:体裁互文性 主体位置 转移A pragmatic Analysis of Generic Intertextualityand Subject Position Shift in DiscourseAbstractGeneric intertextuality, which is a universal feature of text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intermingling of elements from different genres within a single text. Each genre has its own meaning potential that is realized in specific texts through the subject positions postulated by the genre.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means that within a single text the producer has to shuttle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 posi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eaning potential of different genres.Key words: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subject position shift一.引言在语篇分析中“体裁”(genre)这个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用来指任何具有显著特征的文学或非文学的、口头或书面的语篇类型。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古诗文的互文性指的是不同的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对古诗文的互文性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一、互文性概念的引入互文性概念最早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兰波达提出的,他认为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语言学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表面上的相似,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共性和内在联系。
互文性的概念在文学批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古诗文的解读分析中,互文性的概念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古诗文的互文性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情感和审美趣味。
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方法1.找出相关文本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首先要找出与所要解读的古诗文相关的其他文本。
这些相关的文本可能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能是其他作者的作品。
通过找出这些相关文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语境和内在联系。
2.比较分析文本找到相关文本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之处,可以更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
在比较分析中,要注意不同文本之间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这些共性和差异性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3.挖掘深层次内涵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要注意挖掘不同文本之间的深层次内涵。
这种深层次内涵可能是在主题和情感方面的共性,也可能是在意象和隐喻方面的共性。
通过挖掘深层次内涵,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意蕴和审美境界。
三、实例分析以下以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裁互文性研究体裁互文性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从不同角度被讨论和定义过。
在批评性研究领域中,体裁互文性是指“不同语篇体裁或类型之间的现今的或历史的关系,每一种语篇体裁或类型都是以一个集合主体或一类使用者为前提的,因为每一类语篇都是受到某个社会团体,阶层或机构的控制,不同的社会组织对不同的语篇体裁或类型具有优先权”。
在体裁研究领域,体裁互文性则被定义为体裁的动态性和混合性,因为体裁是动态的和历史性的,它总会对社会体系其它方面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
我们认为,尽管体裁互文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深入讨论,但现有的对体裁互文性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局限和不足。
第一,体裁互文性理应是有关体裁的语言交际现象,有关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将以体裁研究为基础。
但由于影响语篇体裁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很难对其做出明确的结论性论断,甚至我们在决定某一个语篇是否属于某种体裁时都难免有任意之嫌。
大多数关于体裁本质属性的研究都是从某一个角度,以某一种方式进行研究。
所以,对体裁本质属性的认识的角度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完善。
第二,已有的体裁互文性研究比较注重对体裁互文现象的形式上的描述。
即使有对体裁互文发生机制的讨论,也受研究方法和角度的限制,很少涉及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
第三,虽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我们早已承认体裁互文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它们之间的可操作链接策略并没有做出过进一步的讨论。
对于在体裁互文过程中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是以何种形式作用于体裁互文的,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最后,体裁互文性理应被置于某个理论框架之中或基于某种理论进行研究,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着的角度的或目的的局限性,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很难做到全面和完善。
这种局限性还同时表现在研究层面的无法突破。
如现有的涉及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如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的研究由于注重篇际互文性的语言实现,其研究层面始终停留于语篇甚至语篇以下层面的互文性研究。
体裁互文性研究
体裁互文性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从不同角度被讨论和定义过。
在批评性研究领域中,体裁互文性是指“不同语篇体裁或类型之间的现今的或历史的关系,每一种语篇体裁或类型都是以一个集合主体或一类使用者为前提的,因为每一类语篇都是受到某个社会团体,阶层或机构的控制,不同的社会组织对不同的语篇体裁或类型具有优先权”。
在体裁研究领域,体裁互文性则被定义为体裁的动态性和混合性,因为体裁是动态的和历史性的,它总会对社会体系其它方面的动态变化做出反应。
我们认为,尽管体裁互文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深入讨论,但现有的对体裁互文性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局限和不足。
第一,体裁互文性理应是有关体裁的语言交际现象,有关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将以体裁研究为基础。
但由于影响语篇体裁的因素多种多样,我们很难对其做出明确的结论性论断,甚至我们在决定某一个语篇是否属于某种体裁时都难免有任意之嫌。
大多数关于体裁本质属性的研究都是从某一个角度,以某一种方式进行研究。
所以,对体裁本质属性的认识的角度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完善。
第二,已有的体裁互文性研究比较注重对体裁互文现象的形式上的描述。
即使有对体裁互文发生机制的讨论,也受研究方法和角度的限制,很少涉及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
第三,虽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我们早已承认体裁互文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它们之间的可操作链接策略并没有做出过进一步的讨论。
对于在体裁互文过程中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它是以何种形式作用于体裁互文的,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最后,体裁互文性理应被置于某个理论框架之中或基于某种理论进行研究,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存在着的角度的或目的的局限性,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很难做到全面和完善。
这种局限性还同时表现在研究层面的无法突破。
如现有的涉及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如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的研究由于注重篇际互文性的语言实现,其研究层面始终停留于语篇甚至语篇以下层面的互文性研究。
篇际互文性中的语篇互文性和更宏观意义上的体裁互文性的特质区别很难区分,毕竟语篇是体裁的具体实现载体。
鉴于以上对现有体裁互文性研究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宏观层面的关于体裁的互文性研究理论框架。
我们为体裁互文性研究所建立的理论框架是一个宏观社会符号理论框架。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是由来已久的努力方向,其结合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使得语言研究更全面的价值早有定论。
我们通过分析索绪尔,皮尔斯,以及之后的韩礼德等人对语言符号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关于语言及其周围环境的宏观社会符号体系。
这一体系的构建明确了语篇,语域,体裁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我们论证了将语篇视作为一个完整象征符号而非语言符号复合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裁作为语言符号宏观体系中的最高层面,其实质是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macro social se miosis system)。
于是,体裁互文性即可被定义为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中各成分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一关系本身又可视作为一种符号过程。
因而,我们对于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借鉴了对语言符号的两分法研究方法,即分别对体裁互文系统和体裁互文过程进行研究。
不仅于此,基于对语言及其周围环境的宏观社会符号体系的建构和分析,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三维性理论框架模型,除了体裁互文系统和体裁互文过程,还提出了体裁互文焦点这一研究维度。
在体裁互文系统的维度上,体裁互文被视作为一个含有若干体裁互文潜势的资源系统,具体包括体裁互文学科知识潜势(disciplinary knowledge potentials),体裁互文宏观话
语行为潜势(macro-speech act potentials),体裁互文评价潜势(evaluation potentials),以及体裁互文模态潜势(modality potentials)。
我们对于体裁互文系统中各个潜势的论断是基于体裁研究,以及符号多模态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体裁本质属性和体裁定性标准为体裁互文系统中的学科知识潜势,体裁互文宏观话语行为潜势,体裁互文评价潜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符号学对多模态的研究则为体裁互文模态潜势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我们对体裁互文系统的讨论是探究体裁互文活动中有哪些资源可供选择参与,而我们对体裁互文过程的探讨则是试图回答体裁互文是如何得以实现,或者说是尝试性地对体裁互文发生过程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
对体裁互文的认知机制的探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体裁互文系统中各个潜势的认知模型进行了讨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裁互文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概念整合过程,因此完全可以借用空间整合理论来解释体裁互文过程的概念整合机制。
根据心理空间整合理论,概念整合过程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
由体裁互文资源系统中的不同潜势元素组成的输入空间,经过类属空间操作机制处理后,被整合成一个以体裁互文潜势元素混合为特质的动态解释空间。
这一过程就是具有概念整合性质的体裁互文过程。
我们的研究始终坚持语言符号观,将体裁视为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体裁互文涉及的是宏观社会符号过程体系中各成分元素之间的关系,所以强调符号“解释项”的存在价值。
体裁互文中所涉及的解释是一种选择性的解释,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体裁互文过程中选择的动机(motivation)。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体裁互文研究的第三个维度,体裁互文焦点。
体裁互文焦点的讨论旨在借用行动理论对决定体裁互文参与者为何选择体裁空间中的某种体裁互文潜势元素参与体裁互文,即参与者的选择动机做出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体裁互文焦点的讨论是对体裁互文过程的补充性探讨。
这一动机实际操控的就是体裁输入空间中的体裁互文潜势焦点。
我们认为,是“意图”(intention)操控和决定了体裁互文过程中的焦点选择。
我们在建构语言及其环境的宏观符号系统时,论证了意识形态与系统的各个层面之间都存在一种监控和影响的互动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体裁互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理应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而意识形态对体裁互文的监控和影响作用是通过意图得以实现的。
完成在理论层面的对体裁互文研究的三维理论框架的推导后,我们进一步将从理论层面上得出的结论应用于对英语教学领域的实践指导中,以期对英语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启示性作用。
本文共分成八个章节。
第一章是对研究的起源,理论,目的和论文的组织框架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
第二章作为文献综述整理了涉及体裁互文性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先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评述。
第三章是理论框架模型建构。
基于体裁研究,我们重新界定体裁互文性,论证了在符号学范畴中建立宏观社会符号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个适合于体裁互文研究的三维理论模型。
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对该三维理论模型中的三个维度,即体裁互文系统,体裁互文过程,体裁互文焦点做了深入探讨。
第七章是将理论性的结论应用于指导英语教学实践之中的尝试。
最后,第八章则是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发现,不足,以及将来对体裁互文性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做出总结。
总之,本研究旨在为体裁互文研究建构一个相对全面的,完整的三维理论框架模型。
我们在符号学范畴中将一个全新的宏观社会符号观引入了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中。
这种宏观层面的符号思想成功地使得体裁互文性研究突破了语言单模态的传统研究方法,将符号的多模态性带入体裁互文性研究的理论框架模式。
在我们将空间整合理论应用于对体裁互文过程的认知机制的诠释时,我们就已经是对将
整合理论应用于更广泛领域的一次尝试,也对体裁互文研究思路的拓宽给予启示。
而我们为体裁互文提出的第三个研究维度对于明确社会意识形态与作为语言现象的体裁互文之间链接的通道和实现手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理论推导的理论框架模式建构研究,我们期望本研究不仅能使我们对体裁互文现象的意义、价值,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以及其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期望对英语实践领域及其它研究领域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