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施肥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9
一.科学施肥基础知识1.什么是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数量,计算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合理施用数量,选择适当的肥料品种,同时在合适的施肥时期,使用科学的施用方法进行施肥的技术方法体系,科学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土壤供肥和人为施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培肥地力、节支增收、培肥地力的目的,目前科学施肥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测土配方施肥,即农民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2.科学施肥应尊循那些原则科学施肥主要由三条原则:一是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二是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各种营养元素的配合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在耕地高度集约利用情况下,必须强调氮、磷、钾肥的相互配合,并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才能或的高产稳产;三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避免土壤肥力下降;3.通过科学施肥可以实现哪些目标科学施肥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很强的农业科学技术,有五方面的目标:一是增产目标,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措施使作物单产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在当前生产条件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生产潜能;二是优质目标,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均衡作物营养,使作物在农产品质量上得到改善;三是高效目标,即做到合理施肥、养分配比平衡、分配科学,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施肥效益;四是生态目标,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肥料的挥发、从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五是改土目标,即通过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实现耕地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在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使土壤肥力得到不断提高,达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4.科学施肥如何实现增产和增效科学施肥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的作用;1通过调肥增产、增效;在不增加化肥投资的前提下,调整化肥N:P2O5:K2O的比例,协调养分供应起到增产、增收的作用;2减肥增产、增效;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高产地区,由于农户缺乏科学施肥知识和技术,往往以高肥换取高产,经济效益很低;通过科学施肥技术,适当减少某一肥料的用量,以取得增产或平产的效果,实现增效的目的;3增肥增产、增效;对化肥用量水平很低或单一施用某种养分肥料的地区和田快合理增加肥料用量或配施某一养分肥料,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从而实现增效;5.常见不合理施肥有哪些不合理施肥通常是由于施肥的数量、品种、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不合理造成的;常见现象有:施肥浅或表施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大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肥料利用率低;一次性施肥用化肥过多或施肥后突然水分不足,会造成突然溶液浓度过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难,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枯死;施氮肥过量,土壤中有大量的氨或铵离子,一方面,氨挥发,遇空气中的雾滴或碱性小水珠,灼伤作物在叶片上产生焦枯斑点;另一方面,铵离子在亚硝化细菌作物下转化喂亚硝酸气话产生二氧化氮气体会毒害作物,在作物叶片上出现不规规则水渍状斑块,叶脉间逐渐变白;此外,土壤中按态氮过多时,指望会吸收过多的氨,引起氨中毒,施氮过量引起缺钙;硝态氮过多,会引起缺钼失绿;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6.为什么新鲜人粪尿及未腐熟的畜禽粪便不宜直接施用新鲜的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病菌、毒素和寄生虫卵,如果未经腐熟而直接施用,会污染蔬菜,易造成病从口入,需经高温堆沤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才能施用;未浮士德畜禽粪便在腐烂过程中汇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使蔬菜种子缺氧窒息;腐烂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使蔬菜种子烧种或发生根腐病,不利于蔬菜种子萌芽生长;7.如何防止肥害的发生为防止肥害的发生,生产上应注意合理施肥;一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缓冲能力;二是平衡施用化肥;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土壤养分水平和肥料效应情况、合理施肥,平衡各种养分,不随意加大施肥量,施追肥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三是全层施肥;同等数量的化肥,在局部施用时往往造成局部土壤溶液浓度急剧升高,伤害作物根系;改为全层施肥,让肥料均匀分布于整个耕层,能使作物避免伤害;8.科学施肥为什么要取样测土科学施肥是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作物的需肥规律与肥料效应提出不同生产区域、不同作物使用有机肥以及氮、磷、钾化肥和各种微肥的合理配比、用量和相应的施肥技术,其基础是必须科学判定土壤的供肥能力;我国土壤类型频繁多,肥力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取样分析化验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才能判断各种土壤类型、不同生产区域土壤中不同养分的供应能力,为配方施肥提供基础数据;9.如何根据推荐施肥量计算各种肥料用量一般情况下,科学施肥的推荐施肥量是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用量;但由于各种化肥的有效养分含量不同,所以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易准备地把把握用肥量;根据实际情况,应按以下方法计算施入土壤中的化肥量:假设该地块推荐用肥量为每667米施纯千克、千克、千克;用单质化肥,其计算方式为:推荐施肥量/化肥的有效养分含量=应施数量;可的如下结果,施入尿素尿素含氮量一般为46%为46%=千克,施入硫酸钾硫酸钾中K2O的含量一般为50%为50%=13千克,施入过磷酸钙过磷酸钙中P2O5的含量一般为12%为12%=千克;如果施用复混肥,用量应先以配方施肥表上推荐施肥量最少的那种肥计算,然后添加其他两种肥;如某种复混合肥袋上标示的氮、磷、钾含量为15:15:15,那么先按照千克计算,15%=30千克,该地块应施这种复混肥30千克,磷元素已经满足了作物需要,同时,N和k2o也各施入了千克,N还需要补充4千克,也就是尿素千克,K2O还需要补充2千克,也就是硫酸钾4千克;10.有机肥在科学施肥中的作用是什么随着化肥施用量的日益增加,肥料结构中有机肥的比重相对下降,农业增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单一化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消耗量也增大,造成土壤团粒结构分解,土壤板结,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下降,土壤保肥性能变差;要同时达到发挥土壤供肥力和培肥土壤两个目的,仅仅依靠花费上做不到得,必须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的作用,除了供给作物多种养分外,更重要的是更新合积累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为作物高产优质创造条件;所以,科学施肥不仅仅是几种化肥的简单配比,还应以有机肥为基础,做到氮、磷、钾化肥以及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即获得作物优质、高产、又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二、常见氮磷钾化肥的科学施用11.常用的氮肥品种有哪些氮肥指具有氮标志明量,并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常用的氮肥品种可分为按态、硝态、铵态硝态和酰胺氮肥4种类型;各类氮肥主要品种如下:1铵态氮肥:有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氢水和液体氨;2硝态氮肥:有硝酸钠、硝酸钙;3铵态硝态氮肥:有硝酸铵、硫酸钠钙和硫硝酸铵;4酰胺态氮肥:有尿素、氰氨化钙石灰氮12.如何科学施用氮肥氮肥的科学施用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各种氮肥特性加以区别对待;碳酸氢铵和铵水易挥发损失,宜作基肥深施;硝态氮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强、肥效快,是旱田的良好追肥;一般水田作追肥可用按态氮肥或尿素;有些肥料对种子有毒害,如尿素碳酸氢铵、氨水、石灰氮等,不宜做种肥硫酸铵等尽管可作种肥,但用量不宜过多,并且肥料与种子间最好有土壤隔离;在雨量偏少的干旱地区,硫态氮肥的淋失问题不突出,因此以施用硫态氮肥较合适,在多雨地区或降雨季节,以适应铵态氮肥和尿素较好;2要将氮肥深施;氮肥深施可以减少肥料的直接挥发、随水流失、硝化脱氮等方面的损失深层施肥还有利于跟系发育,使跟系深扎,扩大营养面积;3合理配施其他肥料;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对夺取作物高产、稳产及降低成本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全面需要,而且还可以培肥地力;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可提高氮磷两种养分的利用效果,尤其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土壤上,氮磷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在有效钾含量不足的土壤上,氮肥与钾肥配合使用,也能提高氮肥的效果;13.如何科学施用碳酸氢铵碳酸氢钠简称碳铵,有称重碳酸铵,含氮N量17%左右;纯品为白色粉末状结晶体,工业用品略发灰白色,并有氨味;碳酸氢氨一般含水量5%~6%,易潮解,易结块;温度在20度以下还比较稳定,温度稍高或产品中水分超高一定的标准,碳酸氢铵就是会分解为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在空气中,造成氮素的肥效损失;碳酸氢氨的溶解度比其他固定氨肥都小,但较易溶于水基本身为生理中性速效氮肥,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低的一个品种;碳酸氢铵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各类土壤,既可作基肥有可作追肥;碳酸氢钠作基肥时,可沟施或穴施;若能结合耕地深施,效果会更好;但需注意施用深度要大于6厘米砂质土壤可更深些且施入后腰立即覆土,只有这样才你能减少氮素的损失;碳酸氢铵作追肥时,旱田可结合中耕,要深施6厘米以下,并立即覆土,还要及时浇水;水田要保持3厘米左右的浅水层,但不要过浅,否则容易伤跟,施后要及时进行耕耙,这样做的目的促使肥料被土壤很好地吸收;碳铵做追肥时,要切记不要在刚下雨后或者在露水还未干前撒施;碳铵无论作基肥或追肥,切忌在土壤表面上撒施,以防氮挥发,造成氮素损失或熏伤作物;碳酸氢铵施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能将碳酸氢铵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以防止氨挥发,造成氮素损失;2土壤干旱或墒情不足时,不宜使用碳酸氢铵;3施用时勿与作物种子、根、茎、叶接触,以免灼伤植物;4不宜作种肥,否则可能影响种子发芽;14.如何科学施用尿素尿素含氮量在44%~46%之间,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理化性质比较稳定,纯品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的结晶体或小颗粒,内加放湿剂,吸湿性较小,易溶于水,为中性氮肥;尿素养分含量较高,适用于各种土壤和多种作物,最适合作追肥,跟外追肥效果也很好;尿素施入土壤,只有在转化成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大量吸收利用;由于存在转化的过程,因此肥效较慢;一般要提前4~6天施用;同时还要求深施覆土,施后也不要立即灌水,以防氮素淋深层,降低肥效;尿素根外追肥时,尤其是叶面,对尿素中的营养成分吸收很快,利用率也高,增产效果明显;喷施尿素时,其浓度要求较为严格,一般禾本科作物的浓度为2%左右,果树为%左右,蔬菜在0.51.5%之间对于作物的生长盛期,或者是成年的果树,施用尿素的浓度合适当提高;使用尿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得问题:1一般不直接作种肥;因尿素中含有少量的缩二脲,缩二脲对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均有害;如何不得已作种肥时,可将种子和尿素分开下地,切不可用尿素浸种或拌种;2当缩二脲含量高于1%时,除前述不能用于种肥之外,还不可用作根外追肥;3尿素转化成碳酸氢铵后,在石灰性土壤上易分解挥发,造成氮素损失,因此,要深施覆土;15.如何科学施用长效氮肥长效氮肥有教涂层氮肥,是一种被涂层物资包裹的尿素;它的包膜是由少量氮、钾、镁、锌、硼等营养元素的溶液喷涂而成;经过涂层的氮肥,不改变原有的性质;与普通氮肥相比较,长效氮肥具有物理性能好、氮素释放平缓、肥效长、氮素利用率高等特点;长效氮肥适合于农作物由苗期到成长期的整个生长过程对氮素吸收利用的需要,不存在前期供应过量、后期量小不足的缺点;推广长效氮肥,不仅能节约能源,而且可以提高氮肥的有效利用率,换能缓解氮肥供应不应球的矛盾;因侧,大力推广并合理使用长效氮肥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质量的重要手段;长效氮肥适宜于各类农作物和各类土壤条件;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长期的长效氮肥主要以长效尿素为主,其施用方法与尿素基本相同;具体施用要点如下:1长效氮肥的氮素释放相对缓慢,释放高峰期比尿素约迟5天;故应比尿素的常规施用期提前;一般早春提前5~6天,夏季提前3~4天为宜;2长效氮肥在土壤中的保氮能力比较强,利用率也较高,因侧,它的用量比一般氮肥要略少些;通常而言,要比常量减少10%~15%为宜;3由于土质不同,长效氮肥在土壤中吸收保存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黏土的吸收保存能力较强,一次用量可多些;而砂质土却应以少量多次施用为宜;4要根据作物不同的吸氮特性,科学地施用长效氮肥;16.如何科学施用磷肥科学施用磷肥腰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土壤供磷能力,掌握合理的磷肥用量;土壤速效磷的含量的含量是决定磷肥肥效的主要因素,应通过土壤取样和分析化验,确定土壤有效磷含量,根据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判断土壤磷营养状况;2掌握磷肥在作物轮作种的合理分配;水田轮作时,如稻稻连作,在较缺磷肥的分配比例以2:1为宜;在不太缺磷的水田,磷肥可全部施在早稻上;在水旱轮作时,磷肥应首先施于旱作;在旱地轮作时,由于冬、秋季温度低,土壤磷素释放少,而夏季温度高,土壤磷素释放多,故磷肥应重点用于秋播作物上;如小麦、玉米轮作时,磷肥主要投入在小麦上作基肥,玉米利用其后效,豆科作物与粮食作物轮作时,磷肥重施于豆科作物上,以促进其固氮作用,达到以磷增氮的目的;3注意施用方法;磷肥施入土壤后易被土壤固定,且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差,这些都是导致磷肥当季利用率低的原因;为提高其肥效,旱地可用开沟条施、穴施;水田可用醮秧根、塞秧蔸等集中施用的方法;同时注意在作基施上下分层施用,以满足作物苗期和中后期对磷的需求;4配合施用有机肥、氮肥、钾肥等;与有机肥堆沤后在施用,能显着地提高磷肥的肥效;但是氮肥、钾肥等配合施用时,应掌握合理的配比,具体比例要根据对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化验结果及作物的种类确定;17.如何科学施用过磷酸钙过磷酸钙也叫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它是世界上最先生产的一种磷肥,也是我国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磷肥;普钙的有效磷含量差异较大,一般在12%~18&之间;纯品过磷酸钙为深灰色或灰白色粉末,稍有酸味,易吸湿,易结块,有腐蚀性,溶于水不溶部分为石膏,约占40%~50%后,为酸性速效磷肥;过磷酸钙施用于各种作物和各类土壤;由于它本身含有大量的石膏和游离酸,因而特别适用于碱性土壤;它既可以作基肥、追肥,由可以作种和根外追肥;过磷酸钙做基肥时,对缺少速效磷的土壤,每667米2施用量可在50千克左右,耕地之前均匀撒上一半,结合耕地作基肥;播种前,再均匀撒上另一半,结合整地浅施用入土,做到分层施磷;这样,过磷酸钙的肥料效果就比较好,其右效成分的利用率也高;如与有机肥混合作基肥时,过磷酸钙每667米2的施用量为20~25千克;也可采用沟施、穴施等集中施用办法;过磷酸钙作追肥时,每667米的用量可控制在20~30千克,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早施、深施,施到根系密集土层外;否则,过磷酸钙的效果就会不佳;若作种肥,过磷酸钙每667米用量应控制在10千克左右;过磷酸钙作根外追诶时,要在作物开花前后喷施,喷施最好选择浓度为1%~3%的过磷酸钙溶液;过磷酸钙施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以防酸碱中和降低肥效;(2)注意用在缺磷的地块,以利于发挥磷肥的增产潜力;(3)施用过磷酸钙时一定要适用,如果连年大量施用普钙,则会降低磷肥的效果;(4)适用时过磷酸钙要碾碎过筛,否则会影响均匀度并会影响到施肥的效果;18.如何科学施用重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又称三料磷肥,简称重钙;P2O5的含量在42%—50%之间;纯品重过磷酸钙为浅灰色的颗粒或粉末,带有酸味,理化性质与普钙相似;粉末状易吸湿,易结块,有腐蚀性;制成颗粒状后,不易吸湿,不易结块;重过磷酸钙易溶于水,为酸性速效磷肥;重过磷酸钙适用用于各种作物和各类土壤;施用方法与过磷酸钙相同;由于重钙含磷量比较高,因而它的施用量比过磷酸钙要减少;因为重过磷酸钙中不含具有硫成分的石膏,所以对喜硫作物,如马铃薯、豆科及过磷酸钙了;需要注意的是,重过磷酸钙不宜用来醮秧根,也不宜用来拌种,对于酸性土壤而言,施用前几天最好普施一次石灰;重过磷酸钙施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与过磷酸钙相同;19.如何科学施用磷酸二铵磷酸二铵简称二铵;纯品为白色结晶体,易吸湿,不易结块;总有效成分64%,其中含氮18%,速效氮、磷复合肥;目前在我国的应用比较普遍,因为它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作物,而且适宜于各种类型的土壤条件;磷酸二铵的具体施用方法如下:1最合适于作基肥;一般每667米用量在15~25千克;对于高产作物而言,还可适当提高每667米的用量;通常在整地前,结合耕地,将肥料施入土壤;也可在播种后,开沟施入;2可以作种肥;磷酸二铵作种肥时,通常是在播种时将种子与肥料分别播入土壤,每667米用量一般控制在—5千克;使用磷酸二铵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不能将磷酸二胺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否则会产生氮的挥发问题,同时还会降低磷的肥效;2已经施用过磷酸二胺的作物,在生长的中、后期,一般只补适量的氮肥,不再需要不施磷肥;20.如何科学施用钾肥一般来说,禾谷类作物施用钾肥以提高产量为主,而对经济作物施钾,则更注重于改善产品品质,施钾可增加烟草叶片的厚度,改善烟叶的燃烧性和香味;可降低果树过时的酸度,提高甜度;能增加甘蔗、甜菜的含糖量,提高出糖率;1不同钾肥品种的特性;常用的钾肥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硫酸钾、硝酸钾、硫酸钾镁肥由于不含氯,主要用于忌氯的经济作物,如烟草、瓜果类及蔬菜;而氯化钾广泛用于除烟草等少数忌氯作物外的其他作物;2种植制度与钾肥施用;在稻一稻轮作种,晚稻比早稻更易;对水稻冷浸田施钾肥,能增加根系活力,同时减轻硫化物、有机酸和亚铁的危害;水稻秧田施钾有利于培养壮苗,移栽本田后,返青快、分蘖早、叶片多、产量高;在水旱轮作中应优先保证作物的施钾,在小麦、玉米轮作中应优先用于玉米;3钾肥的施用方法;对大多数作物来说,钾肥应以基施为主,在施足有机肥的情况下,也可基、追肥各半,而追肥宜早施,对砂质土壤,宜分施用,以减少钾素的流失;21.如何科学施用氯化钾氯化钾KCL纯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体;有效成分k2o的含量通常在60%左右;这种肥料有较强的吸湿性,易结块,易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氯化钾为化学中性、生理酸性的速效钾肥,这种肥料最合适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同时也比较适宜于中性石灰性土壤;氯化钾具体使用方法如下:1不要在忌氯作物上施用,如烟草、甜菜、甘蔗、马铃薯等,否则会影响这些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可作基肥、追肥,但不宜作种肥;因为氯化钾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不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当用作基肥时,通常要在播种前10~15天,结合耕地将氯化钾施入土壤中;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把氯离子从土壤中淋洗掉;当把氯化钾用作追肥时,一般要求在苗长大后再追施;3用量问题;一般质量的土地,没667米2的施用量控制在~10千克;对于保肥,保水能力比较差的砂性土,则要遵循少量多次施用的原则;4氯化钾无论用作基肥还是用作追肥,都应提早施用,以利于通过雨水或利用灌溉水,将氯离子淋洗至土壤下层,清楚或减轻氯离子对作物的危害;使用氯化钾肥料时应注意的事项:(1)氯化钾与氮肥、磷肥配合施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肥效;(2)透水性差的盐碱地不宜施用氯化钾,否则会增加对土地的盐害;(3)砂性土壤施用氯化钾时,要配合施用有机肥;(4)酸性土壤一般不宜施用氯化钾,如要施用,可配合施用石灰和有机肥;三、其他常见肥的科学施用22.镁肥有什么作用镁主要存在于叶绿素,植物素和果胶质中,对光合作用有重要作用,镁离子是多种酶的活化剂,促进体内糖类转化及代谢,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油料作物施镁可提高其含油量,镁还可以促进作物对哇的吸收;23.如何科学施用镁肥1土壤、作物与镁肥施用;土壤中镁的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和风化条件影响,地外多雨高位地带,土壤全镁含量低;当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低于50毫升/千克时,施用镁肥增长效果明显;。
(续第9期) 十、专用配方肥 专用配方肥是指农业技术部门 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技术方法,
肥料基本知识与科学胞肥c连载六 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 ̄(410005)刘如清 或依据计算机专家系统建立起来的平衡施肥模型,计 算出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最佳经济施肥量,结合作 物的目标产量,制定出氮、磷、钾三要素和微量元素 的科学配方,然后由中标的肥料定点加工企业按照 “配方”生产的针对某一特定土壤和作物的肥料。 1.作物专用配方施肥把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与肥 料融为一体,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载体,农民在购 肥料的同时就得到了科学施肥技术,这种物化技术的 推广,既简化了农民的操作手续,又有利于强化测土 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2.有利于平衡土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配 方肥实现了3个最佳配方:一是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最 佳配方,使肥料既具有无机养分含量高,肥效发挥快 的优点,又具有有机肥料养分齐全,肥效长,性能稳 定的优势。同时还达到了更新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 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持地力常新的目的。二 是氮、磷、钾三要素最佳配方,既平衡了土壤养分适 合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肥料 的效能,使作物吃饱不浪费,因而提高了肥料的经济 效益。三是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最佳配方,根据不同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丰缺状况和不同作物对某种微量元 素敏感反应程度的不同,在配方肥中有针对性地加入 微量元素,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对微量元素营养的需求。 3.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4.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5.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6.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并走向社会化。 (待续)
荸荠“死 蔸 ”怎么办 .. 、— ,J。
益阳市赫山区蔬菜局f4130021王迪轩 “死蔸”、“边枯”叫荸荠基腐病,又称枯萎病 或荸荠瘟,是荸荠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整个生长季节 均可发病,以9月中旬至1O月上旬为盛发期,枯死 株率达20%~30%,严重田块可达80%。一旦田间表 现“死蔸”或“边枯”,要在发病前期,或刚有个别 发生时迅速用药,控制发病中心,否则难以控制d 笔者从荸荠发病lit扯了2株健康株和病死株给农 民现场辨别症状,发现茎基(近根处)维管束变褐坏死 (正常株茎基为白色),葡萄茎缩管柬亦变褐坏死l较 正常葡萄茎细小,地上失水的叶状枯黄,易拔起,嗅 之有一种水稻蔸沤烂的气味, 稍刺鼻,农民俗称“死蔸”。该 病一般从一蔸的少数叶状茎上 表现症状,农民俗称“半边 枯”,并向整株发展,然后整株 枯死,最后迅速蔓延至整田, 造成毁灭性损失。田问缺水时, 枯死株基部布满红色黏稠物, 发黑腐烂的茎基保湿一夜,其 上长出白色霉状物。田问有发 病中心,球茎受害,荠肉变黄 褐色至红褐色干腐。 缺钾而氮肥又跟不上的脱 肥田块,发病严重;氮肥施用 过量,田间分蘖过多,植株郁闭,光照不 足,通风不良,易爆发成灾;长期深水易 发病;中后期常断水田发病亦重;过度晒 田造成田问土壤开裂通气,病害在过度晒 田后5天~10天内突然爆发。 防治该病要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此外,田 间发现病株时,应排干田水,及时喷药(特别是茎基 部)。每667平方米用25%施保克乳油30毫升,或 20%三唑酮乳油0.1公斤加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6 克,或50%果病克可湿性粉剂0.1公斤喷雾,或用 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600倍液~700倍液,或 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喷雾。用14%百枯净 100克对水60公斤,或混配生物营养液肥50克,均 匀喷施植株地上部,防治效果较好。
测土配方施肥基本知识测土配方施肥基本知识2011年10月20日测土配方施肥基本知识一、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指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以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维持土壤肥力水平,减少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
二、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种植农作物每年带走大量的土壤养分,土壤虽是个巨大的养分库,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必须通过施肥的方式,把某些作物带走的养分“归还”于土壤,才能保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
我国每年以大量化肥投入农田,主要是以氮、磷两大营养元素为主,而钾素和微量养分元素归还不足。
2、最小养分律(水桶定律)早在150年前德国著名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就提出“农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小养分制约”。
测土配方施肥首先要发现农田土壤中的最小养分,测定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判定各种养分的肥力等级,择其缺乏者施以某种养分肥料。
植物生长发育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含量最小的养分,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
因而忽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较多的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再提高作物产量。
3、各种营养元素同等重要与不可替代律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不论他们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多少,均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各自的营养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
每一种营养元素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是其它元素不能代替的。
4、报酬递减率著名的德国化学家米采利希深入地研究了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单位重量的施肥可以增加的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报酬递减率内涵是指施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
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如再增加施肥量,不仅不能增加产量,反而会造成减产。
报酬递减率可以用Y=b0+b1x+b2x2来描述过量施肥时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数学模型。
5、生产因子的综合作用施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可用函数式来表达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Y=f(N、W、T、G、L)Y-农作物产量 f---函数的符号 N---养分 W---水分 T---温度 G---CO2浓度L---光照。
此式表示农作物产量是养分、水分、温度、CO2浓度和光照的函数,要使肥料发挥其增产潜力,必须考虑到其它四个主要因子,如肥料与水分的关系,在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肥效往往取决于土壤水分,在一定的范围内,肥料利用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提高。
五大因子应保持一定的均衡性,方能使肥料发挥应有的增产效果。
三、测土配方施肥的依据一是根据土壤供肥能力、植物营养需求、肥料效应函数等,确定需要通过施肥补充的元素种类及数量;二是根据作物营养特点、不同肥料的供肥特性,确定施肥时期及各时期的肥料用量;三是选择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法;四是制定与施肥相配套的农艺措施,实施施肥。
四、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原则1、有机无机相结合土壤肥力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基础。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增施有机肥料可有效的增加土壤有机质。
根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的研究,有机肥和化肥的氮素比例以3:7至7:3较好,具体视不同土壤及作物而定。
2、氮磷钾相配合我国绝大部分土壤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氮,其次是磷、钾。
在目前高强度利用土壤的条件下,必须实行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3、辅以适量的中微量元素在氮磷钾三要素满足的同时,还要根据土壤条件适量补充一定的中微肥,不仅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而且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
如:水稻施硅,有助于抗倒伏,油菜施硼能防止“花而不实”。
4、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能量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投入和产出相平衡。
也就是说,没有高能量的物质投入就没有高能量物质的产出,只有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和微肥合理的配施的原则,才能达到高产优质低耗。
五、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步骤一是“测土”:摸清土壤的家底,掌握土壤的供肥性能。
就像医生看病,首先进行把脉问诊。
二是“配方” :根据土壤缺什么,确定补什么,就像医生针对病人的病症开处方抓“药”。
其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和产量要求,产前确定施用肥料的配方、品种和数量。
三是“施肥”:执行上述配方,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比例,规定施用时间和方法,以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
六、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方法(一)地力分区(级)配方法方法:利用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把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
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果,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
优点:较为简便,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经验,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
缺点:局限性较大,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
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理论指导的比重。
(二)目标产量配方法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
先确定目标产量,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
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
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
1、养分平衡法“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是方法论。
不同时空不同作物的平衡施肥是变化的。
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然后再以斯坦福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养分平衡法计算公式: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作物总吸收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养分供给量(公斤),土壤养分测定值×0.15×校正系数土壤养分测定值以mg/kg表示,0.15为该养分在每亩15万公斤表土中换算成公斤/亩的系数。
校正系数=(空白田产量×作物单位养分吸收量)/[养分测定值( mg/kg )×0.15]。
养分平衡法的优缺点优点:概念清楚,理论上容易掌握。
缺点:由于土壤的缓冲性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校正系数的变异较大,准确度差。
因为土壤是一个具有缓冲性的物质体系,土壤中各养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土壤能供给的养分,随作物生长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测定值是一个相对值,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的“绝对”供肥量,需要通过试验获得一个校正系数加以调整,才能估计土壤供肥量。
2、地力差减法原理:从目标产量中减去不施肥的空白田的产量,其差值就是增施肥料所能得到的产量,然后用这一产量来算出作物的施肥量。
计算公式: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空白田产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地力差减法的优缺点优点:不需要进行土壤养分的化验,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陷,在理论上养分的投入与利用也较为清楚,人们容易接受。
缺点:空白田的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困难。
由于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作物产量各种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养分、作物品种、水分管理等)的综合反映,无法找出产量的限制因素对症下药。
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作物对土壤的依赖性也愈大,这样一来由公式所得到的肥料施用量就越少,有可能引起地力损耗而不能觉察,所以在使用这个公式时,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三)田间试验法通过简单的单一对比,或应用较复杂的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从而选出最优处理,确定肥料施用量。
试验1、肥料效应函数法采用单因素、二因素或多因素的多水平回归设计进行布点试验,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肥料效应方程式。
根据其函数关系式,可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不同增产效果,以及各种肥料配合施用的联应效果,确定施肥上限和下限,计算出经济施肥量,作为实际施肥量的依据。
肥料效应函数法的优缺点优点:能客观地反映肥料等因素的单一和综合效果,施肥精确度高,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地区局限性强,不同土壤、气候、耕作、品种等需布置多点不同试验。
对于同一地区,当年的试验资料不可能应用,而应用往年的函数关系式,又可能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影响施肥的准确度,需要积累不同年度的资料,费工费时。
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学统计运算,一般群众不易掌握,推广起有一定难度。
2、养分丰缺指标法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根据在不同土壤养分测定值下所得的产量分类,把土壤的测定-5级,制成值按一定的级差分等(如:极缺、缺、中、丰、极丰),一般为3养分丰缺及应该施肥量对照检索表。
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就可以从对照检索表中,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
3、氮、磷、钾比例法通过田间试验,在一定地区的土壤上,取得某一作物不同产量情况下各种养分之间的最好比例,然后通过对一种养分的定量,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
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以钾定氮等。
氮、磷、钾比例法的优缺点优点:减少了工作量,比较直观,一看就懂,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缺点: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比例,与应施肥料养分之间的比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土壤中各养分含量不同,土壤对各种养分的供应强度不同,按上述比例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定得准确。
有机肥和无机肥如何换算,以上配方施肥各法计算出来的肥料施用量,主要是指纯养分。
而配方施肥必须以有机肥为基础,得出肥料总用量后,再按一定方法来分配化肥和有机肥料的用量。
主要有同效当量法、产量差减法和养分差减法。
(1)同效当量法同效当量:由于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当季利用率不同,通过试验先计算出某种有机肥料所含的养分,相当于几个单位的化肥所含的养分的肥效,这个系数,就称为“同效当量”。
例如,测定氮的有机无机同效当量在施用等量磷、钾(满足需要,一般可以氮肥用量的一半来确定)的基础上,用等量的有机氮和无机氮两个处理,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得出产量后,用下列公式计算同效当量:计算公式:同效当量=(有机氮处理-无机氮处理)/(化学氮处理-无氮处理) 举例:小麦施有机氮(N)7.5公斤的产量为265公斤,施无机氮(N)的产量为325公斤,不施氮肥处理产量为104公斤,通过计算同效当量为0.63,即1公斤有机氮相当于0.63公斤无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