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以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李玥霖22210108

指导教师周辉国

摘要:民族舞蹈艺术展演脱胎于民间民俗土壤,其叙事话语必然以民间话语为旨归,是创作者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体性建构的话语实践。原始宗教祭

祀舞蹈是少数民族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指出:“舞蹈尤其是一切

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相当分量和位置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 理应成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原始宗教东巴文化《云南映像》

一、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原始宗教的崇拜情结: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态之一,便是原始的宗教崇拜,这其中包括植物崇拜、

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

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1]这些原始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十

分重大。

(1)历史上原始宗教曾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活动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包括政治、社会和宗教。人们将原始宗教的活动或仪式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共同抵抗自然的和社会的压迫。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形成,都多少与原始宗教有所渊源,而维系民族间的团结稳定和共同发展,原始宗教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医学上,应用巫术治病的活动中,包括了对原始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一些社会实践的和科学技术的积累。

(4)对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积极的影响。

2.舞蹈——原始宗教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

舞蹈本是一门抒情的艺术,在原始社会人们相信神灵能帮助人们避祸就福,这种迫切想与神灵沟通的情感最易通过舞蹈来表达。在语言基础还不够完善的原始社会,人们常常通过肢体进行交流,而对不解的事物,人们更是利用这种方式,以求达到与其沟通的目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身体循环模式,人们将之美化和具体化,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始宗教舞蹈。人们通过跳舞来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敬意,以求得到某种引导和庇护。除了舞蹈,人们还通过岩画记录,活体祭祀等多种式来表达敬畏之心,这其中也不乏舞蹈的影子,人们将舞蹈的部分姿态和过程中的某一队形记录在岩画中,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也常常加入舞蹈的部分,而巫师在与神灵沟通的过程中,也以巫舞为主。由此可见,舞蹈在原始宗教中的地位,舞蹈也成为原始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亦成为原始宗教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

(二)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在艺术发展中的独特性

1.独树一帜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舞蹈:

不同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舞蹈:崎岖复杂的地形把西南地区分隔成了众多

封闭性极强的地域单元,导致区内民族分化严重,融合同化难,因此形成了相

对独立的民族宗教信仰。举这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彝族原始宗教

舞蹈,起初是为了娱神、祈年或驱鬼,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局限于自娱性,而是

发展到具有一定技巧的可供观赏的表演性艺术。这其中分布较广的虎舞很具代

表性,是一种动物崇拜与生殖崇拜的体现;蒙古族原始宗教舞蹈,蒙古族的萨

满教是一种古朴的原始巫教。说起藏族原始祭祀舞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羌姆”,“羌姆”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宗教舞蹈,它是一种严密的舞蹈艺术,无

论动作的组合,还是队形的变化,各教派寺庙都有一定的规范程式,同时还有

专门负责舞蹈训练的“羌本”(舞师),而“羌本”依照“羌依”(跳神舞谱)的指导和上代“羌本”的言传身教而代代相传。[2]其内容与祭祀、驱邪、护法

等宗教内容密切相关,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文化延续。

2.历史的价值:

(1)传承价值:宗教的传承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舞蹈是最为直接和生动的。大型的宗教都有自己独具魅力的舞蹈,并且在宗教仪式中广为应用,成为宗教

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2)推动价值:在中国舞蹈界独树一帜的宗教舞蹈,古代的宫廷舞蹈,大

都吸取其中的养分而成,今天在西南地区的宗教舞蹈仍是推动西南少数民族舞

蹈发展的奠基石。

(3)包容价值:宗教舞蹈中蕴含的哲理能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休养,增强凝

聚力。舞蹈与宗教的关系紧密并历史久远,到如今,宗教崇拜演变的影响也并

未终止,而是深深地积淀在当代的舞蹈文化艺术中。我们应当在西南少数民族

优秀的舞蹈文化艺术遗产中,探求人类精神文明的真谛。[3]

二、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舞蹈

(一)以傣族舞蹈中的艺术寓意为例

1.在傣族人心中的吉祥鸟“孔雀”。以神话象征来寓意美好祝福。

生活在炎热的亚热带地区的傣族人民生活中常与孔雀相伴,因此在他们的

舞蹈中自然而然地融人了对孔雀形态的艺术升华,而且也赋予了它宗教的色彩

和意味。在傣语中孔雀舞又称“嘎洛拥”,过去都是由男子表演。表演时,男

子头带塔型金冠,带菩萨面具,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的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间,同时左右两侧各五片作为翅膀,后面三片为羽翼,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

上舞动。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发展下,孔雀舞去掉道具徒手而舞,通过肢体来模

仿和展现孔雀的形态。

2.对现代民族舞蹈开启的影响

杨丽萍以傣族舞蹈为基础,从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但超脱外在的形态模拟,将自己对生命的追问和人生价值的探索融人到舞蹈之中。《雀之灵》可谓

家喻户晓,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惟妙惟肖的孔雀形态的模仿,还有作品带

给我们的宁静和梦一般的感受。舞者在用心灵舞蹈,用心灵诉说:晨曦中,一

只清白的孔雀精灵飞落人间,它时而轻梳羽翅,时而漫步溪边,时而飞旋,时

而环望。一只圣洁、高雅、充满生命力的孔雀精灵跃然而至。在动作编排上,

充分发挥了舞蹈肢体的展现能力,通过舞者手指、腕、臂、胸、腰、髋关节有

节律地舞动,来突出孔雀灵动的神态。尤其是舞者用修长、柔韧的手臂和灵活

自如的手指变幻,把孔雀昂首引颈、不落俗尘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作

品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它的产生也带给中国

剧场化民间舞的创作和发展一些触动和思考。风格独具、撩人心神的民族舞蹈

原是由民众自发之作,并在民间历代承传、发展的舞蹈,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

发展与变迁,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蹈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与

发展。

(二)以纳西族的东巴祭祀文化为例。探讨祭祀活动是原始舞蹈的起源。

1.自然崇拜的东巴文化

纳西族的东巴教, 是一种以自然崇拜、原始泛灵信仰为主要特征的多神信仰,据学者统计,载于东巴经文中的各种鬼神就有多个纳西族巫师称“东巴”,其活动形式是以诵念经文和跳神为主的祭祀仪式。东巴有用象形文字记录的经

书约多册,内容多属宗教神话及历史传说。用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跳神舞蹈经典,纳西语称“磋姆”,意为“舞蹈的规范或教程”,具有舞谱的基本特征。

2.东巴文化深受祭祀文化的影响。

在东巴教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藏族原始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历史上从公

元680~794年[4]即初唐至中唐,今丽江地区曾有多年归附于吐番,受其统治在这

段时期内,藏、纳文化互相碰撞,彼此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纳西族东巴

教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藏族宗教文化的产物。因而关于东巴舞和东巴舞谱的形成年代,上限不会早于中唐,下限可能是11世纪中叶。东巴教祭祀

仪式俗称“做道场”,大的道场仪式需东巴数十上百人,连续数日,念经多卷,跳舞多种,似赶庙会一样隆重热闹。东巴祭祀仪式有数十种, 规模较大的仪式有祭天、祭祖、求寿、祭风、祭龙王、祭山神、开丧超度亡灵等,《东巴舞》贯穿于这些仪式的始终,是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形象地表现了道场仪式的主

旨和文化蕴涵。因为在东巴看来,“口诵经”与跳神舞蹈在功能上是完全相同

并相辅相成的,只不过前者是口头发音组成的咒语,而后者是身体动作组成的

咒语,实际上东巴跳神舞就是“动作经”。其中“优麻擒敌杀鬼”舞段,是引导亡灵闯过九道魔关,进人天国神界的情节自食苦果这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与自

然作斗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自然

法则这种自然法则实际上是西南各族的生态史观,虽然仍未摆唯心的外套,却

包含一种利于促进和调适人与生态关系的文明生态观。

(三)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像》里所体现的艺术起源

民族舞蹈展演以采集民族舞蹈艺术展演取材于传统民间舞蹈,民俗舞蹈和

仪式舞蹈,文本叙事通常凭借编导对特定民族文化的经验和意绪,努力去寻觅

和捕捉能够传递民族文化气息和神韵的民间话语,从而创造出不同民族特色的

文化语境。由于创作者对民间话语的刻意追索,他们在舞蹈叙事上大多能体现

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让观众感受不同地域独特性、整体性的文化氛围。以

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像》为例,全剧以“生命意识”、“起源意识”、“家园

意识”、“民间信仰”等开掘文源意识”本的主题,其民间叙事话语集中体现于

四个方面:

1.生命意识。

《云南映象》由“云”“日”、“月”、“林”、“火”、“山”、“羽”等表演板块

组成,“囊括了天地自然、人文情怀及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礼赞和

生命永恒的企盼”[5],与其说是七个表演板块,不如说是大自然的具象,它关注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存状态。“太阳”、“家园”、“土地”、“雪山”、“红袖”、“天国”等,一幕幕展现在人们的劳动、欢唱、爱情、理想、追求之中,诠

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

2.起源意识。

《云南映象》通过多彩多姿的神话舞蹈形态将神话中的神秘感和崇拜感以

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对于人类起源的历史回溯。舞蹈开篇的“混沌

初开”一幕,就以神话舞蹈解释和描述了开天辟地,人类的起源,包括民族的

由来,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

3.家园意识。

《云南映象》中呈现出的全套可识别的文化符号与传统特有的情感都带有

浓浓的家园情怀和寻根情结,把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转化成对养育自己家园的

歌颂。无论是森林、河流,还是雪山、土地都成为作品根本性的艺术支撑和人

物的精神家园,并支撑起舞蹈文本民间话语表达的精神源头。

4.民间信仰。

《云南映象》的表述充满对民族图腾象征的关怀与崇拜,并通过对图腾的

体现,表述来自于民间的信仰观。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彝族的烟盒舞、佤族的

面具舞、纳西族的东巴舞等,舞者通过面具、纹身、勾画脸谱,穿着规定的服饰,使用特定的法器,将自己化为某种神秘力量的符号,传达出民族文化心理

中最率真的心灵的纪实、灵魂的典仪[6]。观众在获取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获知那一民族所表现的主客体之间联系的深层内涵。

参考文献:

[1]熊黎明民族舞蹈艺术展演文本的叙事话语建构——以《云南映象》为例 [N] 云南艺

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月

[2]康瘦华云南部分彝族在历史上的迁徙与部分彝舞流传的情况[J],民族艺术研究. 1998

[3]《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D]孙丽洁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2011.10

[4]杨世光《先民的自然思辨与法意识》《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序言)》[M] .云南山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3.

[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83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 元决定论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1、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模仿说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2、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着名美学家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斯宾塞理论"。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

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4、说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着名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是会时间的历史发展中 审美欣赏基本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欣赏者再认识的对象。欣赏者的认识是以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为出发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内容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中国舞蹈历史发展娱人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

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简述原始艺术起源与发展-最新年文档

简述原始艺术起源与发展 19 世纪上半期,在考古学家对原始社会开始研究之前,原始的社会和艺术一直是模糊不清非常渺茫的。后来各门科学有了迅速地发展,为研究事业提供了有利和便捷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人们开始逐渐对原始社会有了认识。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说到:“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为了获得生存,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的发达着自己的双手,同时,智力也得到发展,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保障。随着知识的增长,精神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继而就有了艺术。绘画、雕塑、舞蹈等,原始社会的艺术就此发展。 数万年之前,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如何创造艺术?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洞窟里至今还保存着绘画的痕迹,考古学家判断出,这些绘画是距今年之前的克鲁马农人之作,在这么久后,我们还仍然看得出画作颜色鲜明,经久不衰。 尽管人类的起源是非常遥远的过去,但美术的发展却没有那么久的历史,真正的美术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旧石器时期。旧石器时代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它的早起发展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据推测,大约三万年前人类居住于洞穴之中,气候寒冷,但是在那些洞穴里,还存有狩猎民族的壁画和雕刻品。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主要来源是狩猎,他们设计圈套和陷阱或者集体合作猎杀动物,长期以来,人类就对动物的习性通晓,所以那时的

绘画多以人们猎杀动物和与之搏斗的形象较多出现。比如马和鹿在奔跑,或是人类正和野兽搏斗等,有人把当时旧石器时代的美术称为“记忆的美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雕刻壁画主要分布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题材几乎都是关于各类动物,这些绘画内容主要是当地动物分布情况和狩猎情况有关的。此时的洞窟壁画还处于萌芽期,人类用手指作画,后来才有了笔刷,但也都是羽毛、草枝或动物的毛发而已。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已经具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劳动技巧,鱼叉出现,证明了狩猎技巧的提升。 人类在历史中有了进步,绘画再度出现,丝刻画开始盛行,对象大多为牛、鹿、马等。而此时的人类自己已经有了生存的保障,不再畏惧野兽了,所以猛兽题材的绘画也不多了。后来随着冰河时期的结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文化上的巨大发明,弓箭。而且有了驯养业,艺术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再是非常贴近生活的,而是略带有一些装饰色彩,陶器工艺开始发展,这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更重要的是它为没书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新石器时代繁荣的时候,人类创造了陶器工艺品用来装饰,到了末期,人类又发明了巨石文化,尽管巨石的建造多数与宗教或墓室有关,但当时仅靠人力来做到这一切是非常的困难,也足以显示人类的力量和聪明才智。 现当代对原始艺术的开拓还是很少,艺术家们也没有进入这一领域去探索,就算有,也是简略的探讨,并无深入。对于原始艺术这

交谊舞的起源和发展

自 16、17世纪起,交谊舞已在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故有“世界语言”之称。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交谊舞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所以又称它为“国际舞”。下面是学习啦整理的一些关于交谊舞基础知识的资料,供你参考。 交谊舞基础知识起源1:十一、十二世纪 欧洲这些国家将一些民间舞蹈加以提炼和规范,行成了流行在宫廷中的“宫廷舞”,高雅繁杂,拘谨做作,失去了民间舞的风格,只交谊舞在宫廷盛行,专供贵族习跳和欣赏,是贵族的特权。法国大革命后,宫廷解体,“宫廷舞”也进入了平民社会,成为社会中人人可舞地社交舞。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现了第一家舞厅。从此,交谊舞在欧洲社会中流行,这个时候的交谊舞更具有强烈的民族风味,被称为美国学派的社交舞。 由于国标舞对舞姿,舞步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出现了要求相对低一些的交谊舞,它保持了国标舞各种舞种的风格,但比较随意。尽管如此,交谊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各个舞种的风格,才能洒脱自如。 交谊舞早在二四年的时候,便传入了中国当时的几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谊舞在中国还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后,进入八十年代,交谊舞又重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与世界国标舞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谊舞,由于受到宫廷舞的影响,其风格为: 舞姿庄重典雅,舞步严谨规范,颇具有绅士风度,因而被称为欧洲学派的社交舞。十九世纪初由于美国的兴起,原来流行在欧洲的社交舞随欧洲移民而传入美国,同时非,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也带来了具有浓郁的热带地区风格的民间舞,它们直接来自于民间,没有受到宫廷舞的影响,形式更为自由。 交谊舞基础知识2:慢三 慢三是属于三步,三步,顾名思义,就是每一小节有三拍。它的重音在第一拍,后两拍是弱音,节奏是"强,弱,弱"。我们说过,在男士请了女伴之后,摆好舞姿,男舞伴前进左脚,女舞伴后退右脚,那么在慢三中,对于男士,第一

2019精选《艺术的起源》读后感.doc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书名:艺术的起源作者:格罗塞译者:杨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导读格罗塞生于德国,是杰出的艺术史家,人种学家,社会学家,博物馆学家和实证主义者。格罗塞是十九世纪末原始艺术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最鲜明的特色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艺术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揭示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的起源》出版于1894 年,全书共十一章,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论述艺术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是一般性的文字;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章,论述原始民族及原始艺术,是对艺术起源的具体考察;第三部分为最后一章,是全书的结论。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既有一定独立性又互相关联的严谨整体。关于本书,格罗塞在作者自序中指出,书中所进行的这种研究是一项开辟性的工作,“在一块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新境地,谁都不可能找到许多无价的事实,只要找到路径,就该知足了。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所给予的答案,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格罗塞认为,所谓“艺术科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是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结合,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艺术发展史中的事件加以记述,解释和归纳,从而发现艺术的最一般的法则。《艺术的起源》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史就是在艺术家的沿革中考察历史事实,它必须描述艺术发展的面貌,正确地记录和考察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的具体的历史的个性特征。它的任务不是重在解释,而是重在事实的探求和记述。艺术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一章艺术科学的目的格罗塞说学术的主要原则就在于,不管何时何地它都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无论是探讨植物的还是探究艺术作品,它都必须是客观的。在艺术科学中,我们期待的第一件事情,也许就是那种可以遵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艺术的方法——就是使无法自然产生艺术的时代却盛开出人工的艺术之花的法术。他指出:艺术科学的主要目的,也并非为了应用而是为了支配艺术生命和发展法则的知识。只要艺术科学教给我们一条左右着那看似毫无规律的任意的艺术发展过程的法则,艺术科学也就能算是尽了责任了。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艺术科学的问题就在于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里的诸多现象。这个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艺术科学课题的第一个形式是心理学的,第二个形式却是社会学艺术科学的研究应该扩展到所有民族中间去,对于从前最被忽视的民族尤其应该加以重视。因此艺术科学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是对于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的研究。为了便于达到这个目的,艺术科学的研究不应该求助于历史或史前时代的研究,而必须从人种学入手,历史是不知道原始民族的。第三章原始民族我们所说的原始民族,就是具有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他们赖以谋生的最原始的方式,是狩猎和采集植物。人种学认为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民族是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的创造者的观点,我们是没有理由加以否认的。我们以后的研究,将严格地局限于狩猎民族的艺术,其他由文化较高群体所产生的艺术,我们仅作为比较之用。第四章艺术不管什么年代,不管什么民族,艺术永远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如果我们仅仅拿它当作个人的现象,就必然无法了解它原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曾经说过,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将专门研究艺术创造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我们要将那些原始民族的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机能。原始社会的形象艺术:1.用在人体装饰;2.器具之装潢;3.纯粹的绘画与雕刻的原始作舞蹈,我们将其看作活动的雕刻,是从静的艺术过渡到动的艺术之间的一个环节。我们投以极大的热情去研究这种艺术;因为舞蹈对于原始民族具有特殊而深刻的意义,是文化民族中间所不具备的,因此研究舞蹈艺术,较研究其他的艺术更能够深化我们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知识。第五章人体装饰原始民族的画身,其主要目的是为美观;它是一种装饰,并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是一种原始的衣着。原始画身的图案是由个人所创造的呢,还是从某种模型摹拟来的呢?显示处于重要地位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其一,在原始艺术中独创的图谱并不多见,不管在装饰上,绘画上或雕刻上都十分流行着某位原始艺术家摹描日常生活事件的图案。关于固定装饰的研究使我们明白原始人常常以克服自己的怯弱来满足

舞蹈艺术概论

舞蹈的审美特征:1、从各种艺术形式所使用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比较中来考察舞蹈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2、从审美主体(观众)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各种艺术作品)的感受特点的比较来看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3、从各种艺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方式和手法的比较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情感的渗入 2、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3、运用专业技巧创造美的形式 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对角线)、竖线(纵线)、横线(平行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迂回线)等五种。 斜线:一般表现有力的推进、并有延续和纵深感,长于表现开放性,奔驰性的舞蹈。 竖线:具有强劲的运势,使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长于表现正面前进的舞蹈。 横线:一般表现缓和、稳定、平静自如的情绪。圆线:给人柔和、流畅、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曲折线:给人活泼、跳荡和游动不稳定的感觉。 舞蹈画面造型,一般可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棱形等基本图形。 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蹈在古代社会的功能:1、舞以达欢 2、祭祀与祈祷 3、交流、交谊和择偶 4、健身、习武、象功5、教育(劳动教育、战斗与狩猎教育、礼仪教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功能: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 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

劳动是艺术的起源.docx

劳动是艺术的起源作者王永荣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举世夺目,是世界上文明的发达国家之一,开创了历史长河中独特的文化艺术。那灿烂辉煌、锦绣中华的独特艺术,怎样创造而来?起源于何时呢?从古至今,有其各种关于艺术发生发展的许多推测。最早有人说艺术来源于模仿,而到了近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又提出了表现说和游戏说。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游戏说认为艺术是人过剩精力的发挥,并且人因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众说纷纭,丰富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着很多关于艺术起源的说法。而艺术的形成,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各自说法的理由都是很充分的。伟大思想家、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则认为"艺术的起源是劳动。"这不仅仅是因为原始艺术几乎是伴随着原始生产劳动过程产生的,更主要的是恩格斯说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同时还是劳动的产物,而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以手工由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艺术的产生,各种观点说明艺术最初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形成的。各种门类、各个种族的艺术都有相对的特殊性,将艺术的起因仅仅归结于某种说法是很单一的,最终是不充分的,而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生产和经济,是劳动。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延的文化。通过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具器物,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美能力,早期的审美意识已经产生和发展。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只有真正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来分析。追溯远古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以打

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主要的创造活动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大自然的力量使原始人产生了一种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意识,同时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造型技能,也逐渐萌发了审美意识。到了新石器时代,除了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由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作为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单一经济发展,已成为农耕和畜牧生产相结合的二元经济,随之而来的是定居的生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日趋稳定,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造型活动。于是有彩陶、纺织、玉雕、牙雕、岩画等精致的工艺美术品,通过劳动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史前时代,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相当缓慢,人们首先要解决生活问题,才从事艺术活动,即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过渡发展过程。这是伴随着人类在生产实践中那些既符合自身的规律又符合自身目的性的活动成功时的愉悦而产生的,并得以延续发展。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制作的石器有各种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砾石的使用较多。到了中期,交互打击器虽然仍广泛采用,但器形开始对称,原有的器形也逐步趋向稳定,加工很精细。晚期石器的制作技术有很大提高,间接打击法开始被采用,多种技术的交互使用使石器的形状更为对称,类型也较以前更为丰富。中期时,随着加工能力的提高,利用更坚硬的材料。到了晚期,多以石髓、玉髓为原料,选材的变化是以适用范围使用为首要目标的,这些石材的色泽和质料对原始人颇有吸引力。到了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的使用为主要标志。

芭蕾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芭蕾的起源和历史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欧洲文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意大利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地方的宫廷里。每当结婚喜庆,接见外国元首,或其他大庆典,即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或助兴。芭蕾发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Lorraine)的玛格丽特小姐和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结婚之时,这场芭蕾舞的音乐乐谱迄今仍保存,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时代而臻极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绝的舞蹈家,且喜爱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创立了历史上第一所舞蹈学校——法国皇家舞蹈学院,专门教授舞艺。这所学校现在属于巴黎歌剧院。而沿用至今的手脚的五个位置和一些优美的芭蕾舞姿则是1700年在这里得到固定的。在皇家舞艺大师博尚(Beauchamp)和音乐家贝弗(Cambefort)及吕利(Lully)的大力提倡下,法国芭蕾舞在文化和音乐上的重要性大增。于是芭蕾变成了许多新的宫廷舞的来源;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东舞曲(Rigaudon)等。在这

些舞曲之中,最重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吕利于1653年,开始参加法国宫廷的芭蕾活动,而达到高潮。他当时正和莫利哀(Moliere)合力制作戏剧和芭蕾混成的所谓芭蕾喜剧(Comedie Ballet)。1760年发表的《小绅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这类舞剧最著名的代表作。吕利又把芭蕾使用于他所作的歌剧中,他的两位后继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制。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夹杂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国等的外国情调而更富风趣。这当然和他的个性和背景有关。英国方面又创造一种特殊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纪后半期,维也纳已成为芭蕾演出的中心。然而当时欧洲芭蕾舞正处在“传统”和“革新”的争论,“严格”和“抒情”间的争论,“纯粹舞艺”和“标题舞艺”的争论,以及“芭蕾”和“近代舞”间的争论中。这些观念在20世纪的今天,多多少少还有它的余波,时而争论不休。 从1789年开始,出现了《关不住的女儿》等一批早期(又称前浪漫时期)芭蕾舞剧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纪,先后在巴黎出现了“浪漫芭蕾”这个芭蕾史上的黄金时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传世之作,然后在俄国进入“古典芭蕾”这个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这“三大舞剧”为首的一大批经典剧目,从而促使人们形成了“舞剧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观念。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先后诞生出“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之后,尤其是舞蹈开始走出“非舞蹈”的误区,竭力回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以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李玥霖22210108 指导教师周辉国 摘要:民族舞蹈艺术展演脱胎于民间民俗土壤,其叙事话语必然以民间话语为旨归,是创作者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体性建构的话语实践。原始宗教祭 祀舞蹈是少数民族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指出:“舞蹈尤其是一切 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相当分量和位置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 理应成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原始宗教东巴文化《云南映像》 一、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原始宗教的崇拜情结: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态之一,便是原始的宗教崇拜,这其中包括植物崇拜、 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 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1]这些原始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十 分重大。 (1)历史上原始宗教曾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活动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包括政治、社会和宗教。人们将原始宗教的活动或仪式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共同抵抗自然的和社会的压迫。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形成,都多少与原始宗教有所渊源,而维系民族间的团结稳定和共同发展,原始宗教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医学上,应用巫术治病的活动中,包括了对原始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一些社会实践的和科学技术的积累。 (4)对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积极的影响。 2.舞蹈——原始宗教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 舞蹈本是一门抒情的艺术,在原始社会人们相信神灵能帮助人们避祸就福,这种迫切想与神灵沟通的情感最易通过舞蹈来表达。在语言基础还不够完善的原始社会,人们常常通过肢体进行交流,而对不解的事物,人们更是利用这种方式,以求达到与其沟通的目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身体循环模式,人们将之美化和具体化,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始宗教舞蹈。人们通过跳舞来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敬意,以求得到某种引导和庇护。除了舞蹈,人们还通过岩画记录,活体祭祀等多种式来表达敬畏之心,这其中也不乏舞蹈的影子,人们将舞蹈的部分姿态和过程中的某一队形记录在岩画中,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也常常加入舞蹈的部分,而巫师在与神灵沟通的过程中,也以巫舞为主。由此可见,舞蹈在原始宗教中的地位,舞蹈也成为原始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加深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书体演变及风格、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目视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书法作品。师:同学们都知道,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放射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书法艺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三.进行新课: (一)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24页第二段落“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陶器只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这表明五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2.播放多媒体幻灯:远古时期的文字符号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设问1:这些文字符号的字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象形。 3.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举例说明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个观点

【复习旧知】(3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艺术的定义和概念,也就是艺术究竟是什么的知识。同学们是否记得艺术的概念是什么(提问一位同学,然后简短讲述上节课知识点) 【引入新课】(2分钟)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艺术可以说是其中最为闪耀的明珠。(让学生欣赏中外艺术精品中的代表作)。 艺术史如此的美妙,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动人。那么艺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艺术到底起源于什么呢(引入新课) 【学习新知】(25分钟) 艺术究竟源于什么自古以来,先哲们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长期的进行了种种探索,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五种: 1、艺术源于“模仿” 2、艺术源于“游戏” 3、艺术源于“表现” 4、艺术源于“巫术” 5、艺术源于“劳动” 一、模仿论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举例: 1、中国古代玉璧和玉琮 2、太平洋土着民对野猪的模仿

3、非洲原住民对鳄鱼的模仿 结论: 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进步和合理的内容。 但是模仿说只是触及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是强调了“本能”、“人性”,不考虑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二、游戏论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举例: 1、远古先民在闲暇时候嬉戏打闹。 2、在空闲时间聊天歌唱。 3、农闲时期装饰工具。 结论: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三、表现论 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

舞蹈史4

第一章 1,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舞蹈内容及其作用 原始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在原始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作为礼仪性的舞蹈,还是以身躯律动性的摆动作为纯粹欢愉的精神表达,舞蹈充分支配了原始人的生活。” 中国古籍中有许多记述原始舞蹈的内容,如“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若国大旱,则帅巫而雩舞”(《周礼·春官》)等。对原始先民来说,舞蹈艺术是和所有的人类传统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对于要达成某种实际和重要的目的的时候,其舞蹈所表现的是一种魔术般的动作。舞蹈给人以力量并能增强氏族或部落内部的秩序与和谐,舞蹈还表达了原始先民一厢情愿祈求降临福祉或避开凶祸的美好愿望。表现祭祀是舞蹈常见的一种形式。 《周礼》、《后汉书》等就载有我国古代人用舞蹈仪式驱逐四方疫鬼的内容(参见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我国现存独龙族的牛锅庄舞,景颇族的…金再再?舞,傈僳族的…死舞?,都属于祭祀仪式的蹈。”(林耀华主编《原始艺术史》)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中,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和明确的宗教内涵,它所表达的既有崇拜的意味,也是在祈祷——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如北美洲印第安人跳的“野牛舞”、“熊舞”,西非部落的猎舞,澳洲土人的袋鼠舞等。最典型的要数一些非洲部落的性爱舞,它的功利性是刺激生殖欲望。 恩格斯曾指出:美洲印第安人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仪式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具代表性的是澳洲的“科罗波利舞”,它的感情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是模拟再现,例如模拟再现战争或狩猎过程。 第二是力动表现,即纯舞(参见袁禾《中国舞蹈》):它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原始的祭祀舞、狩猎舞、战争舞、性爱舞的确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四大 特征。 2,简述生殖崇拜的舞蹈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所谓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主要部位包括:生殖器、乳房、臀部。原始人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殖的原因,见到从妇女腹中能生出一个新的生命,总认为其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所以人们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当有妇女分娩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祝祷仪式,要到野外去分娩,认为这可以使土地肥沃。如果妇女因分娩而死(这在原始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那么就要对死者举行英雄的葬礼。古代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在古希腊和罗马是普里阿帕斯,其神像的最大特点是阳物雄伟异常;中国古代的生殖之神则多为女性,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 3,论述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一种人类原始文化形态,它还不是有意识的娱乐或艺术创作。对原始舞蹈的起源,中外学者有各种认识,如起源于游戏、巫术、性爱、劳动等等。中国舞蹈史学研究中的多数意见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形体,还特别创造了人的思想,使舞蹈成为文化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动作,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然而不能说舞蹈仅仅起源于劳动,还应包括非生产劳动的其他生活活动:战争、性爱、祭祀等等。 4,解释巫术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而巫术仪式是世界各民族童年时期的一种原始宗教性的文化活动。巫术仪式中的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舞蹈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中国古代舞蹈与世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也是在先民图腾崇拜与祭祀活动中产生的。其功能则是为先民现实生存服务的,是先民们祭告神灵、传达神意以及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其表演也多在祭祀性场合。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因为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所以仪式性特征十分明显,舞蹈艺术后来作为审美性极强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抒情、审美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而巫术仪式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美术”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美术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在古代,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艺”、“手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古籍中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工艺术语的运用,却未见类似“美术”这样的专门名词,这是因为人类的美感意识,是首先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萌生的。 在欧洲,“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直到文艺复兴之际才确立并被公认。那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创造纯粹精神领域的产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开阔胸怀,达到互相同情、增强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这类思想意识的活动,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它涉及到艺术的不同领域和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大规模扩展开来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其中包括美术。这种精神产品,从物质中提升,和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人类依靠它陶冶情怀,并协同各门类的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它起着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的作用。文明的发展是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在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蔡元培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表达社会意识的一门大学科,广义上包罗文学、音乐等,也包括建筑和园林等。综合性艺术有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它们不同程度地利用美术,有的和美术密切结合。“美术”作为“艺术” 的一个门类,必然与姊妹艺术有共性,但它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和姊妹艺术结合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美术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结合,派生出艺术新品种。 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时,自然地分门别类,建立起文学艺术的各个分支,使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前进,形成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独特性能。它们在许多场合虽分犹连,有时则分而复合。每一次的结合和交融(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便产生艺术的新意向、新品种和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分化和复合都是一种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了对艺术的认识,更新了艺术的观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为各种艺术品类都受共同的美学原则的支配,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此外,如果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谈“美”的问题,“美”这个字眼在汉语中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但概括着整个文艺范畴,而且还介入伦理、哲学等领域。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术品类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现代美术因受科技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新思潮不断涌现,前所未见的新样式、新品种层出不穷。美术要求发展个性,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多元化,所以对它的共同特征难于作条理明晰的概述。 世界上的美术品类,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

中国原始艺术

中国原始艺术主要包括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工艺品,和具有雕塑意义的塑像或石雕,以及绘画中的岩画和有彩陶的图像。中国原始艺术分布广泛,西起昆仑山,东至台湾,北从内蒙古,南达海南岛,都有原始艺术遗存。它们风格多样,地域差异明显,形成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为中心的多元原始艺术,并逐渐孕育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特质。 地球的历史,迄今已有46亿年,而人类脱离动物界却只有三百多万年,中国是人类发 祥地之一。原始艺术的起源,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类:源于生产、图画语言、巫术、自然模仿。 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故此,原始艺术最初的形态,是实用先于审美的。 图画语言是指人类在发明文字以前,彼此交流靠语言和图画。语言交流口耳相传,范围太窄;图画交流则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等限制,而且图画形象具体真实,一目了然,便于把握。 至于巫术,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人们尚无力抗拒大自然的威胁,对自然现象都无法作出科学解释,把凡是不能解释的都归之于神灵。所以,在原始族群中常有频繁的礼仪巫术活动。流传至今的许多原始艺术品就是当时礼仪巫术的产物。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在模仿的过程中根据当时的需要加以改进提升,从而促成了社会进步。原始艺术蕴涵了原始人的模仿意识。 原始时代因生产力低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为了生存,所以实用是原始艺术的最基本特征,如西安半坡出土的鱼蛙纹彩陶盆,原始人既可以用来装水、盛食物,也可用来教育后代,灌输生育知识,因为蛙代表阴,表示女性,鱼代表阳,表示男性。另外,中国的原始艺术也具有混沌和神秘的特质,混沌和神秘是指某事物面貌不清晰,人们说不清楚它们的确切含义,但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只是我们暂时说不清楚而已。如山东龙山文化出土兽面纹玉锛是何寓意?甘肃出土的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其鲵鱼纹何意?这样都是现代人仍未解开之谜。由于原始人类的知识程度、艺术表现力,及其有异于今人的思想观念,他们创作的作品只能接近物像的本来面目,而不能逼肖物像;再者原始人用艺术表现某物,目的往往不在此物本身,而在其背后的寓意,因此,原始艺术亦具抽象与具象的特征。 尽管原始艺术质朴粗糙,但其所反映的丰富生活内容,其艺术创作规律,以及形式手法的逐步完善等,均为后代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

原始艺术特点

原始艺术特点

原始艺术特点 “原始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含义丰富、变动不居的概念,再加上与之内涵相类似的“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左右我们的视线,使“原始艺术”对我们来说充满了神秘和距离。这种距离既与我们的理解有关,当然也与悠远的历史有关。一般而言,“原始艺术”的时间上限我们可以界定为三百万年前,即与人类的起源同步,下限可以界定在四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限于立意,本文所指的“原始艺术”是指后者,以欧洲发现的原始洞穴壁画为主要代表。这些“原始艺术”不仅具备了对称、几何形态、光滑等形式特征,越发显现出原始艺术的艺术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原始艺术还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它具有自身的若干特点。 一、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在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部及法国南部以蒙特底尼为中心的地区,即被考古学家称为“法兰科—康塔布尼亚美术圈”的地区遗留了大量的洞穴壁画,这些壁画展现出令现代人难以置信的艺术性。以最早发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为例,这是一个长1000英尺的大洞穴,其洞顶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即著名的“大壁画”。“大壁画”的外轮廓有的刻得很深,有的刻得浅而细,再用黑线勾勒与红色填彩。当时的无名画匠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以表现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伏卧的动物的躯干时,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凸起处,组成肌肉圆块的形状,再加上蜷曲的四条腿,而举世闻名的《受伤的

野牛》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在它上面还有30多种其它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这些图形经过彩色渲染,他们有的在奔跑,有的在躺卧,还有的受了伤。可谓千姿百态、生动自然、神态逼真、透视准确。其风格极其粗犷有力,生动地描绘出了各种动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从1879年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到现在已发现了的已数以百计,甚至在非洲和印度地区也发现了同类洞穴。这说明洞穴壁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这些“原始艺术”以其精练的技法、质朴的表现力曾深深影响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许多艺术家,比如高更、毕加索等。时至今日“原始艺术”也是世界各地博物馆和展览馆里的重头戏。“原始艺术”所展现的艺术魅力我们不可否认,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非艺术性”,即“原始艺术”所具有的实用性特征。这一点鲁迅先生说的很清楚:“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实际上,洞穴对原始人来说不仅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举行各种祭礼仪式,做狩猎准备甚至就是居住的场所。他们创作的壁画、岩画、雕塑、彩陶在他们看来从来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与我们正相反,他们是从实用的目的而创造的。 原始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特征与我们对原始艺术的理解相关,我们所谈的原始艺术事实上是在两个层面上来谈的,一是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