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五-老年群体常见精神障碍识别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2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老年人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变化、亲友离世等多重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措施,以提供专业而丰富的文章内容。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1.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注意老年人的情绪波动,是否经常表现出烦躁、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2.关注老年人的行为改变:观察老年人是否出现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社交活动减少等行为改变。
3.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与老年人进行交流,留意他们的言语、表情和姿态,寻找线索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1.提供心理支持: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帮助他们舒缓情绪。
2.建立社交网络: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减少孤独感。
3.提供心理咨询:引导老年人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和压力,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4.鼓励参与兴趣爱好:鼓励老年人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音乐、绘画、读书等,提升生活质量。
5.定期体检:老年人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身体问题,减少身体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6.药物治疗:在必要时,老年人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帮助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1.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社交网络,增加社会支持。
2.保持身体健康:老年人应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合理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睡眠质量,以促进身心健康。
3.培养兴趣爱好:老年人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4.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老年人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总结起来,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和关注。
通过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行为改变以及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早发现并识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常见老年心理障碍(一)抑郁障碍在各种老年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中占首位。
主要表现为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或是冷漠无情,兴趣下降,凡事无动于衷,甚至不语不动,处于木僵状态,多数患者伴有诸多躯体不适或失眠等症状,约70%患者仅以躯体不适或睡眠障碍而求医。
老年抑郁障碍常引起记忆减退、睡眠障碍,甚至精神病性障碍,严重者可自杀。
常见有卒中后抑郁障碍、帕金森病抑郁障碍、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等。
(二)焦虑障碍主要特点是经常或持续存在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害怕或过分担心,伴交感神经功能活动过度的表现,如口干、出汗、心悸、气急、尿频、尿急与运动性不安等。
1.惊恐障碍即急性焦虑障碍,主要表现是患者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莫名的惊恐体验,且常常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通常起病急骤,一般历时5~20分钟,能自行缓解。
多数呈反复发作病程,发作间期可恢复如常。
2.广泛性焦虑为慢性焦虑表现,患者莫名紧张、恐慌,整体提心吊胆,常伴有入睡困难、心悸、出汗、四肢发冷等自主神经症状。
常继发导致睡眠障碍、抑郁、强迫、恐惧等症状出现。
(三)恐惧障碍老年人对外在事物或环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但是这种恐惧一般不过分,也不会导致严重痛苦。
而恐惧障碍是对某些特殊的客观物体、活动或情境(雷电、鲜血、尸体、医院、广场、拥挤场所、交通工具如船舱或车厢等)产生过分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等急性焦虑反应,常伴有心悸、气促、面红、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既过分强烈又不合情理,但每遇到相同场景仍难以控制恐惧情绪的出现,为此极力回避或畏惧而痛苦忍受,影响正常活动。
(四)应激相关障碍老年人是应激的易感人群,即使日常一般生活事件,诸如健康状况,家庭家务,工作、生活环境等都是常见的应激源。
如果多种情况并存或长期存在,突然遭遇灾难性事件等,极易造成急性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等。
1.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反复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如反复回忆痛苦的经历、做噩梦等。
住院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精神问题及相关对策【关键词】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精神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化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躯体方面都逐渐退化,新陈代谢缓慢,功能活动下降,器官结构老化,脑组织也发生衰老,应付复杂变化的应激能力、承受心理负担和压力的能力都有所降低,遇到各种事件和挫折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反应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老年性疾病与老年人的精神、情绪等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因素具有致病和治病的双重性[1]。
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工作者关注,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
1 住院老年患者常见心理精神问题1.1 脑衰弱综合征1.1.1 脑衰弱综合征临床表现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早醒、醒后不解乏。
有时出现晨起头痛、眩晕感。
情绪不稳、易激惹、焦虑。
1.1.2 引起脑衰弱综合征的常见原因长期烦恼、焦虑;离退休后,生活太闲,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群交往甚少,信息不灵。
自觉筋疲力尽,睡意频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慢性酒精中毒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焦虑及恐惧心理1.2.1 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内心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睡眠不稳、口干、心悸、脉搏加快、多汗、血压升高、潮热感、呼吸加快、大小便意增加。
严重时,可以阵发性出现气喘、胸闷,有一种濒死感。
1.2.2 造成老年人此类心理的原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担心医疗费用及对子女带来的影响;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过分担心,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对死亡产生恐惧感。
研究发现,老年人最大的恐惧是面对死亡的恐惧[2]。
老年期常见心心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老年心理-精神障碍疾病的评估可采取直接了解和间接了解的方法。
评估内容包括自我照料能力、定向识别能力、退缩行为、易激惹行为、抑郁心境、焦虑情绪等。
护理的特点包括加强心理-精神护理、保证充分的睡眠、预防并发感染、注意安全护理、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开展行为与工娱治疗等。
神经症是一组有一定人格基础,发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
老年人常见有: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
(1)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包括惊恐障碍(发作)和广泛性焦虑两种主要临床形式。
可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式,常用药物有苯二氮类、β受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丁螺环酮或坦度螺酮、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此类患者常见护理问题有:惊恐发作、焦虑、有自杀的危险。
护理时注意预防和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包括疾病知识指导、教会松弛方法、指导促进睡眠的方法。
(2)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临床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思想、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强迫动作等。
患者自知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然而无法控制。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常用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强迫症症状的存在是此类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
健康指导包括知识指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确切病因迄今未明,心理因素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
护理中注意同情与理解病、解释和指导提出的问题、避免不良暗示、遵医嘱给予药物或心理治疗。
健康指导包括知识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