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71
第 23 课诗词曲五首【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频频朗诵、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尝语言,领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境界。
3.启迪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十五参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积厚流光,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应战争的作品据有重要的地点。
因为从古到现在,战争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悲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表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程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研究1.教师发问:本诗选用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忍?这样写的利处是什么?明确:选用了老兵归家,目击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绝望与孤傲这个角度来反应战争的漫长和残忍、社会的凋敝和劳感人民的磨难。
构想上独到奇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世中最好的青年、中年光阴在战争中耗费了,甚至老年也是没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参军生涯反应了战争的连绵漫长,更让人领会到战争的残忍。
经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失散亡故、老兵的孤傲悲涕,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如何的?明确:满怀希望( 喜 ) →希望落空 ( 悲) →完全无望 ( 泣) 。
3.该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怨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告,深刻地揭穿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感人民的深切怜悯。
三、拓展延长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必定会有好多感想和想法。
现在,望着静静哭泣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见解?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忍,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此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见解: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害,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损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号召和平与发展,创建人类共同进步的场面。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曲作品。
这些作品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李白的《将进酒》。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诗词曲作品,对于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一些更深入的文学技巧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曲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优美的诗词曲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曲作品,掌握诗词曲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曲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讲授法:我会通过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词曲作品。
2.讨论法:我会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我会提供一些相关的诗词曲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加深他们对诗词曲的理解和认识。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曲作品。
这些作品分别是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词曲作品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搭建起古代文化和现代语境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诗词曲作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词曲五首》,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词曲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古代诗词曲作品,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诗词曲五首》的艺术特色,使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的魅力。
2.难点:对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理解,以及对于诗词曲深层次意境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欣赏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古代诗词曲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对于每首诗词曲作品,先进行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介绍,然后逐句讲解诗句的意境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
九年级下册23课诗词曲五首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1、《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乐府诗集》,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
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
《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2、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
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高适并称"高岑”。
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4、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5、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二、原文易错字词1、《十五从军征》:看、君,冢、窦、雉、葵、舂、作、饴、东向。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罗幕、狐裘、锦衾、瀚海阑干、凝、胡琴琵琶、掣、不见君。
3、《南乡子》:神州、万兜鍪、休。
4、《过零丁洋》:起一经、寥落、破碎、絮、零丁、汗青。
5、《山坡羊》:峰峦、宫阙、做了土。
三、理解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揭露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的句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选取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亲友去世的句子: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十五从军征》中,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羮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运用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白雪歌》中,正侧面相结合,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的句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6、《白雪歌》中、运用比喻,把雪比作梨花,十分新奇,形象而生动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