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育珠手术作业
- 格式:ppt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29
贝类插核手术报告一、珍珠核的材料珍珠核材料作为珠核的材料,主要是河蚌的贝壳,也有用瓷质、铅、铁、石头、鱼眼珠等作珠核,这些非贝壳制成的珠核,尽管能成珠,但质量不好,原因是贝壳和珍珠为同源物质本相似。
其他物质,一方面因其物不同源,相对密度、组成成分基,相对密度不同,珠层与核密实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珍珠易碎、易锈和不易加工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采用贝壳制核。
用来制作核的贝壳主要是丽蚌属,如背瘤丽蚌、三巨瘤丽蚌、多瘤丽蚌、椭圆丽蚌等。
二、插核手术前的准备1.插核室的建立以无菌室作为手术操作室,能提高有核珍珠的质量。
简易的无菌室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小房子)中装一盏紫外线灯。
房子的大小视每年要做多少手术蚌而定。
室内建有手术操作台,手术操作应与无核珍珠手术操作台相近。
2.植核所需的工具解剖盘1 只;开蚌刀1 把;空针(注射器)l 支;开口针1 根,供在育珠蚌外套膜上开口用,用不锈钢制成,刀口锋利;通道针l 根,供开口后通道用,前端呈球形,一般用医用双头针弯成135度即可;分膜镊2 把;手术剪1 把;切片刀1 把;吸核器(送核器)1 支,供送珠核用,呈烟斗状,长20cm 左右,用不锈钢制成,根据珠核大小有几种规格,直径分别为4mm、6mm 、8mm 、10mm 不等;送片针l 支,供送小片用,与无核珠的送片针不同,针头呈“Y ”字形,用不锈钢制成;保养液滴瓶1 套等。
3.手术蚌的准备小片蚌一般选择年龄小(2 龄以下),生长决,体格健壮,规格大于6cm 以上的幼蚌或小蚌,洗净,浸入水中暂养。
暂养时间一般为24 小时。
4.育珠蚌的准备育珠蚌(插核受体蚌)一般选择年龄在5 龄以下、个体大(12cm 以上)、体格健壮、壳厚且坚实、壳间距大、腹缘整齐而宽、腹厚、喷水力强、无病的蚌。
这些蚌可以是已育过珠的1-2 龄的无核育珠蚌,也可以是一般的未经育珠的成蚌或小蚌。
5.珠核的处理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化学药害,平衡pH 值,减少细菌感染等。
一、目的与内容(一)目的1.学习解剖观察河蚌内部器官的技术。
2.通过对河蚌外形及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特征。
3.了解变温动物心搏频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内容1.河蚌活体观察。
2.河蚌外形及内部解剖。
3.心脏搏动与水温的关系。
4.河蚌幼体的观察。
二、材料与用品(一)材料活河蚌(二)用品显微镜、放大镜、恒温水浴锅、温度计、解剖器具、解剖盘、载玻片、滴管、炭末水溶液。
三、操作与观察(一)河蚌外形、运动及呼吸的观察(1)外形壳分左右两瓣,大小和形状一样;近椭面形。
钝圆的一端是前端,后端稍尖,背缘互相铰合,腹缘分离。
壳背方隆起部分为壳顶,略偏向前端,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而与壳的腹缘相平行的弧线称为生长线。
两壳在背部相连的地方有富有弹性的韧带,★韧带有何功能?(2)运动与呼吸在安静无振动情况下,观察生活在培养缸中的河蚌,可见河蚌左右贝壳被撑开,斧足从壳缝中伸出来。
如果振动培养缸,可见河蚌斧足缩回,紧闭双壳。
在河蚌的后端用滴管轻轻注入数滴炭末水悬浮液,可看到炭末随着水流从近腹侧的入水孔被吸人蚌体内,不久又看到它随着水流从近背方的出水孔排出来。
★这种水流是怎样产生的?有何生理作用?(二)河蚌的解剖用手术刀柄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人,扭转刀柄,将壳稍撑开,然后用镊子柄取代刀柄,取出手术刀。
将镊子柄用力移近闭壳肌处,撑开缝隙,再以刀锋紧贴左贝壳内表面切断前、后闭壳肌及其附近的肌肉,将镊子柄取出。
★这时左右壳还能自由关闭吗?为什么?揭开左贝壳,即可进行实验和观察内部结构。
(三)心脏搏动与水温关系1.在内脏的背侧,即贝壳绞合部附近找到围心腔,仔细观察,可见心脏在其内搏动。
2.将河蚌置于盛有室温水的水浴锅内,让水淹没心脏,记录此温度下每分钟心博次数。
3.将预先制好的冰块放人水浴涡内,使水温逐渐下降,直到49℃左右。
此时心脏基本不跳动(心搏频率)。
4.开始逐步加温,用温度计随时测量水温,★水温每升高1-2℃度,记录一次心率。
小河蚌育珠记
小河蚌有一个心愿,她想育一颗最大最闪亮的珍珠,让爸爸妈妈为她骄傲。
不过,这个心愿是她珍藏在心底的秘密,不到把珍珠育出来的那一天,他对谁也不会说的,她要给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
小河蚌听说把沙粒放进自己的身体里,过一段时间,就能育出珍珠。
于是,她在河底捡了一颗洁白的沙粒,放进身体里。
沙粒像小刀一样时刻刺着她,小河蚌难受极了,整天坐卧不安。
一个月过去了,这天,河蚌一家正在吃饭的时候,小河蚌突然晕倒了。
小河蚌的爸爸妈妈吓坏了,急忙送她去医院。
鲤鱼医生检查后,说:“小河蚌的身体里有异物,必须立刻开刀把它取出来。
”
于是,小河蚌被推进手术室,鲤鱼医生从她的身体里取出了那颗沙粒。
沙粒不但没有变成珍珠,反而钻进了小河蚌的肠胃里,差点儿要了她的命,小河蚌醒来后,爸爸妈妈知道了她的那个“秘密”。
河蚌妈妈说:“傻孩子,珍珠是能分泌出珍珠质的珠蚌育出来的。
我们只是一种普通的河蚌,不管怎么努力,也不会育出珍珠。
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以后有什么愿望,一定要先告诉爸爸妈妈,好吗?”小河蚌听了,点点头。
她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冒险了。
1、人工育珠的操作方法1.1选育珠蚌和暂养育珠蚌选择第一次育珠颗粒大,光泽好,数量多,养殖年限在1.5~2年的健壮个体。
手术前对养殖的育珠蚌逐一检查,先用竹片把鳃、斧足等拨至一侧,然后用竹片的头部轻轻触动每颗珠,以分析其生长情况。
凡红光珠、集头珠、空心珠、附壳珠等约占60%的,均不宜用作再生珠养殖。
目前育珠的河蚌主要有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鸡冠蚌)。
三角帆蚌育珠质好,优质率比较高,但适应性和抗病性比鸡冠蚌差,死亡率高。
在选蚌时,要求蚌龄小,蚌体健壮,无病伤的蚌育珠。
用于制片的蚌,应选择2~3龄(壳长>10cm)为宜。
育珠蚌最好挑选2~4龄的。
制片蚌和育珠蚌一般不能相差两龄(同龄最好)。
外购蚌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暂养,方可手术。
为防止蚌病传播,提倡自繁、自育、自用。
1.2适时植珠水温在10~30℃均可进行植珠手术,以春秋季15~20℃的水温最好。
因这时进行植珠手术,蚌体新陈代谢旺盛,分泌珍珠质能力强,伤口愈合快,形成珠的光质好。
所以一般三角帆蚌在3~4月和9~12月,鸡冠蚌在5~7月和9~10月进行手术为宜。
植珠要避开蚌的排卵期。
育珠蚌应该在手术前1~2个月进行暂养育肥。
1.3手术工具(1)制片工具开壳刀一把,一般医用剪刀一把,镊子两把,切片刀一把,解剖盘一个,6cm 宽、20cm长的玻璃板数块,海绵数块,杯子、盆、滴管、木制手术架各一个。
(2)植片工具开口器一个,塞子数个,拨鳃板一块(用竹片或不锈钢片制成,长约20cm,一端或两端呈舌形)。
此外还需小钩开口针和送片针。
(3)养殖工具钻子、网笼、毛竹、木棍制成架子,船只或木盆、刷子、塑料绳等。
1.4植片操作做好植片手术是获得优质高产珍珠的关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植片季节一般以3~5月份为主,9~10月份为辅,水温15~20℃最为适宜。
(2)河蚌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前把吊养的育珠蚌从竹架上取下,洗去蚌壳外的污物,然后排放在水泥池或水盆中。
排放时要将育珠蚌的腹缘向上,让其自然开口。
河蚌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育珠技术一、河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蚌属于软体动物,瓣鳃纲、古异齿亚纲、真瓣鳃目、蚌科。
河蚌属底栖动物,常年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的水底。
蚌通常以水中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为食。
河蚌靠鳃上纤毛摆动而形成水流,经鳃过滤而获得食物。
生长适宜水温为15-35℃,繁殖最适水温18-28℃,水温高于35℃生长受阻,低于10℃即进入半冬眠状态。
对低溶氧适应下限为3毫克/升。
在人工养殖蚌时,可多次采集钩介幼虫。
蚌虽然怀卵量高,但由于变态发育复杂,培育成钩介幼虫的成活率只有10%左右。
钩介幼虫离开母体后,遇鱼即以足丝及壳钩附着在鱼鳃及鱼体上,暂时营寄生生活。
幼虫靠吸收鱼体的营养而发育变态,最后破囊而落入水底营自由的底栖生活。
幼蚌出现了成体所具的胃、闭壳肌、肠管、斧足等器官,形态上已具蚌形。
钩介幼虫所特有的足丝和钩均消失。
二、人工育珠技术三角帆蚌幼蚌的培育一般将体长1-9厘米的蚌称幼蚌;体长10厘米以上的蚌称成蚌。
幼蚌培育方法:1、池址选择(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光照时间长,管理方便。
(2)靠近面积较大的池塘(蓄水池)下端,并有一定的水位落差,能经常引入池塘肥水育蚌。
泥池面积与供水池塘面积比为1∶5。
2、建池要求。
泥池设计为并联供水式,用涵管将泥池与池塘连通或设一支涵管将池塘水引入总进水沟再分别进入泥池,使池塘肥水不断流入育蚌泥池。
取池塘表层水为好。
泥池为长方形,长10-20米,宽1.5-2.0米,深0.5-0.6米,池底平坦,铺3厘米厚稀肥泥。
泥池两端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出水口高出池底20厘米,进出水口用网布过滤。
幼蚌放养前每平方米泥池用生石灰200克进行消毒。
3、放养密度与时间。
放养时间一般在6月中下旬,若有可能,放养得越早越好。
每平方米放养体长0.8-1.0厘米稚幼蚌300只左右(亩放养15-20万只),9月初小蚌可达7-9厘米,成活率可达95%以上,9月中旬即可进行珍珠插种。
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
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
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
1、新撕膜法制片工艺流程2、:技术要点①第一刀应在色线内,平整,用力均匀果断,深度达到外套膜中间结缔组织层即可。
第二刀(也可省略应在外套膜肌痕处或尽量靠中央,以制取较宽的组织带。
②撕膜应从外套膜前部开始,以便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的小孔。
③有镊子夹药棉,整理组织小片,擦除粘液等。
④组织带放在玻板上后,应将两过粗糙面修平,宽度均匀一致。
切成的小片要求4毫米×5毫米,经收缩后呈正方形。
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平滑。
⑤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专用滴片液保养。
⑥玻板消毒液、药棉浸泡液、滴片液应当天配制,当天用守。
⑦组织小片不能接触其他东西,严格防止污染。
⑧制片过程由一人连续完成,要求在2分钟内结束,并及时用于接种,不可存放太久。
制片过程十分重要,事关珍珠质量,应加强管理。
2、植片工艺⑪流程选好育珠蚌并在蚌壳上刻划出日期和操作工的编码。
①用开壳器开口,加附口器,插入塞子→②擦除外套腔污物,使斧足侧向一边→③用送片针顶信小片,在开口针帮助下挑起小片→④从边缘膜下右开始用开口针钩口→⑤将小片送入伤口内0.5厘米深→⑥用开口针压信伤口,抽出送片针→⑦用开口针拉、压、挤、推整圆→⑧从上至下,从右至左,重复③-⑦至完工→⑨拔出塞子将育珠蚌放入中药浸泡液内→⑩吊养育珠蚌(2技术要点①植片工具应与手术蚌规格相适应,开口大小应与小片大小相宜。
②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6粒,第三排5(4粒,呈梅花型布局。
行、列间距适中,整体形状完美。
第只育蚌总植片数以32粒为佳。
河蚌育珠手术时小片的移植方法
①开壳。
用开口器将排放在池或盆内的育珠蚌开口插塞。
开壳尺寸,三角帆蚌在0.8-1厘米,褶纹冠蚌1.2-1.5厘米。
太大会损伤闭壳肌,引起闭壳机机能失教,导致死亡。
②复查蚌体:如发现河蚌软体部有水肿、外套膜脱壳或发黑、足萎缩变硬、闭壳肌受伤、鳃部糜烂或有病害的不能选用。
③洗刷手术部(中央膜):将开壳后的蚌,腹部向上置手术架上,用舌形竹片把鳃和斧足等拨到暂不植片的一侧,再蘸水将中央膜内表皮上的污物全部洗净。
④植片。
一手用植片针尖刺住小片正中心,另一手以小钩帮助卷曲成圆球形,接着用小钩在植片蚌中央膜植片部分的内表皮钩一小口,口的大小要正好使小片顺利通过为宜。
将已卷曲成圆形的小片送入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内,然后用小钩在内膜外压住,拔出植片针,小片留在里面。
植片部位,三角帆蚌以鳃能遮盖及偏后端为好,褶纹冠蚌以边缘膜和后端较好。
植片深度,三角帆蚌为5毫米,褶纹冠蚌为7毫米。
每只育珠蚌植小片数量要按蚌的大小合理密植。
片之间距离在10毫米左右。
一般为30-50片,植得过密会造成育珠蚌的死亡,过少又不经济。
从成珠情况证实,育珠蚌外套膜的后端所产的珍珠一般较大而圆,中间部位形成的珍珠也良好,而前端所产的珍珠大都是扁平且较小。
因此,植小
1。
人工育珠今夭是星期天,我跟着爸爸到沙田湖淡水珍珠养殖场参观人工育珠。
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到了沙田湖畔。
只见宽阔的湖面上,一幅别致的水彩画呈现在我的眼前:漪漪水波中耸立着一排排蚌架,一条条粗实的尼龙绳,缚在两头的竹桩上,每条绳上密密麻麻纵横交错地挂着彩色的塑料浮球;在阳光照耀下,湖面五彩缤纷,好看极了。
我好奇地东看看,西瞧瞧,指着满湖的蚌架间爸爸:“这些蚌架要养育多少珍珠蚌?爸爸边走边告诉我:这个场养育的珍珠蚌有25万斤之多。
我不解地又间:“那些彩色的塑料浮球是干什么用的?”爸爸笑着回答:“塑料浮球有浮力,把接种好了的蚌挂在浮球下面,就可以不管水位的升降,使蚌经常保持在水面以下33厘米左右的深度生活。
”“哟,这确实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自动升降器啊!97我情不自禁地赞叹着。
过了育珠荡,我们来到了一排崭新的瓦房前边,这里就是我爸爸工作的地方—接种室。
我看到好多穿红着绿的大姐姐正向里面走去,我也跟着爸爸走了进去。
屋里,静悄悄的,大姐姐们都象外科医生做手术那样神情专注地工作着。
她们每三个人一组,一个开蚌,一个切片消毒,一个接种。
开蚌的,动作轻快;切片的,仔细、认真;接种的大姐姐,更以熟练的技术,把切成小正方形的薄膜,用银针银钩巧妙地塞进开好的蚌膜里。
根据蚌的体形大小,每只蚌里得种上10-20片薄膜呢!可是,由于她们配合密切,你追我赶,像比赛一样,不到七分钟,就把一只蚌接种好了。
然后,在接种好的蚌上,套上尼龙网袋。
我张大眼睛盯着看。
一位大姐姐充满着感情轻轻地对我说:“这些珍珠蚌养了一年多时间,就可以剖开采珠。
收获的一颗颗珍珠都是那样的晶莹圆润,光彩闪耀,惹人喜爱。
有的还要用飞机送到国际市场哩!”我听着,静静地听着。
从她的话里,我听到了育珠工人的心声,我觉得她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工作啊!正在我出神的时候,爸爸叫我一起去挂蚌。
我高兴地提着装有接种好了的河蚌的一串串尼龙丝网袋,登上小船。
小船挨着彩色的塑料浮球缓缓前进,我把一只只蚌袋小心翼翼地挂在浮球下面。
河蚌育珠手术移植小片的注意事项
①植片时要注意小片的外表皮(即光滑的一面)要包在送片针圆头上,而结缔组织(粗糙的一面)在外面,这样形成的珍珠质量合格,否则会形成白色粉末状的空心珠。
制小片时一定要将边缘膜外表皮向上,即结缔组织一面贴玻璃板。
②送小片时要“一头送”,即一次快速将小片送入伤口内,否则小片易擦破,并扩大育珠蚌伤口,从而造成脱片或烂片,形成劣珠。
③不要穿透外表皮将小片植到壳上,否则将不能成珠或成为无价值的附壳珠。
小片要植得深一些,如果植得浅,可能使一部分小片裸露在伤口外面,容易形成污珠或鸟头珠,且易脱片。
④注意用正位移植。
一个部位的细胞小片移植在育珠蚌的相应部位称正位移植,如果移植在育珠蚌的不同部位则称异位移植。
虽然两种移植的结果都能成珠,但异位移植的细胞小片的结缔组织基底和移植部位的育珠蚌结缔组织基底不相一致,两个基底面上的血管断端不如正位移植易于吻合,因而细胞小片渗透营养期长,小片增殖延缓。
因此,在细胞小片移植手术作业中,应尽可能地采用正位移植。
⑤植片时一般先从前端向后端或由后端向前端横植第一排,然后在距第一排二小片之间的地方再开伤口横植第二排,依次类推,每两小片
之间的距离为10-20毫米。
如何饲养河蚌河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都有出产,那么河蚌如何饲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河蚌的饲养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河蚌的饲养技术一、手术蚌选择挑选蚌体完整无残缺,壳体光泽好的,并且斧足肥壮饱满、台珠蚌比制片蚌贝壳大,育珠蚌最好选择4-8龄,制片蚌选择4—6龄,按大小一般采用7一10厘米。
二、手术操作应先准备好操作工具(镊子、开壳器、切片刀、开口针等).先用开壳器将制片蚌蚌壳打开,两壳分离,接着用切片刀取外套膜边缘的表皮,注意表皮要取得厚薄均匀,再用镊子放在玻璃板上放平。
用海绵擦去表皮上的水分,再用切片刀将其切成2毫米见方的小块,并及时浇上生理盐水来保持小片湿润。
把插片放在手术架上,撬开育珠蚌双壳,用送片针和切片针插入外套膜。
小片从左向右插入,为了使其接触好,要用开口针压实,这样长出的珍珠才能更圆。
一般可插3行,花形布局。
手术完成后,要用消毒水消毒,然后就要吊挂在养殖池中了。
三、育珠蚌养殖(一)养殖方式育珠蚌多采用吊养和笼养。
池塘里吊养河蚌前,可以先用毛竹、木头打桩,一排排用绳子绑好,把育珠蚌放在网笼里,悬吊于水中,为了使育珠蚌吊在同一水层高度,可以用塑料泡沫或可乐瓶子做浮子,既经济又好用。
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
根据水位、水温及季节变化,应适时调节育珠蚌的吊养深度。
冬季宜适当深吊(水面下40-60厘米),春、秋两季可吊养浅些(水面下15-20厘米),夏季吊水面下20-30厘米(水温32-34℃)。
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育珠蚌一般每亩养殖池塘为800一1200只。
(二)管理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
经过手术的河蚌生长过程中,体质比较弱,要经常检查一下,发现死蚌要及时清除,以免影响其他蚌的生长。
同时还要注意一下蚌的位置,保持它们仰天朝上的姿势。
为了不影响生长,还应及时将附着在壳体上的污物清理。
如育珠池塘水质清瘦,要及时施肥。
肥料可用有机肥或化肥,或二者兼用。
育珠蚌育珠手术操作技术
人工培育珍珠,手术操作很关键,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如果手术操作不当,就会影响珍珠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细致准确地进行制片、植片等各项操作。
(一)手术操作季节
手术操作最适宜季节一般是在育珠蚌新陈代谢旺盛,生活力强的季节,珍珠也生产快,质量亦好。
一般地说,水温I0-30℃都宜施行手术,其中水温15-25℃是手术操作适应范围,这时育珠蚌的生理状况最有利育珠生产。
因此,春(3-5月)、秋(9-10月)是育珠蚌施行手术操作的最好季节,而以3-5月为主,9-10月为辅。
5-6月是三角帆蚌繁殖盛期,在此期间最好不进行手术,手术后强烈刺激,易使蚌死亡。
温度高,育珠蚌新陈代谢处于旺盛阶段,伤口愈合快,珍珠囊容易形成,珍珠质沉积快。
水温30℃以上,一般植片后一个月就有珍珠形成。
但在夏季高温季节手术操作,细胞小片存活时间短,育珠蚌容易脱水,小片易溃烂,伤口易感染。
在高温季节,有时采取带水操作的方法,即将手术架置于面盆内,使育珠蚌的1/3-1/2浸在水中进行手术,效果也不错。
(二)手术工具
手术操作要有专门的工具,这些工具是:制小片工具,植小片和珠核工具等。
1.无核珠手术工具。
开壳刀1把,半寸见方的泡沫塑料(或海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