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_蚯蚓与河蚌的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13
蚯蚓解剖实验
【目的要求】
了解环节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了解蚯蚓对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特性。
【实验用具】显微镜、解剖器、蜡盘、烧杯等
【实验材料】浸制的环毛蚓标本
【方法与步骤】
一、外部形态
1.外形特征、体制、体节:节间沟
二、内部构造
1.解剖方法及步骤
部位:背中线
地点:前30节
固定:用大头针钉在蜡盘上,45°
解剖结束:用水淹没
2.内部结构观察
观察内容:消化系统: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盲肠、肛门
循环系统:1条背血管、1条腹血管、连接背腹血管的4对环血管-心脏及1条神经下血管
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器官,储精囊2对,精巢囊2对,输精管2对,雄性生殖孔1个,前列腺1对
前列腺1对,雌性生殖器官,1对卵巢,2个卵漏斗,2个输卵管,1个雌性生殖孔,2~3对受精囊。
神经系统: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
三、作业
绘蚯蚓解剖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动物学河蚌系列实验实验报告-河蚌的解剖与观察实验报告[word范本] 河蚌系列实验实验报告 - 河蚌的解剖与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河蚌的解剖和观察,了解河蚌的内部结构和特点,为后续的实验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解剖法对河蚌进行观察和研究。
解剖法是通过将生物体剖开,暴露内部结构,以便观察和研究其形态、组成和功能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河蚌的解剖,可以观察到其内部器官和组织,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特点。
三、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河蚌、解剖刀、镊子、显微镜、实验纸和标签等。
2.选择新鲜、健康的河蚌,用清水冲洗干净。
3.使用解剖刀在河蚌的壳面中间部位切开,注意不要损伤内部器官。
4.暴露内部器官和组织,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形态、组成和位置。
5.使用镊子小心地取出内部器官和组织,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
6.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图表或表格,记录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组成和功能。
7.将解剖后的河蚌残骸用实验纸包好,并做好标签,以便后续研究。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对河蚌的解剖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河蚌的内部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2.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肝脏和肠道等部分。
口是河蚌摄取食物的入口,食道连接口和胃,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肝脏和肠道则参与消化过程。
3.呼吸系统包括外套膜、呼吸树和氧气交换器等部分。
外套膜是河蚌的外壳,呼吸树是河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氧气交换器则是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部位。
4.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窦和血液等部分。
心脏是河蚌血液循环的中心,血窦是储存血液的部位,血液则是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媒介。
5.排泄系统包括肾脏和生殖腺等部分。
肾脏是排泄废物的器官,生殖腺则是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
6.生殖系统包括精子和卵子等部分。
精子和卵子是河蚌进行繁殖的细胞。
通过对河蚌内部结构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河蚌的内部结构复杂且完整,说明了其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高效性。
蚌的解剖实验报告引言蚌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门。
它们在水中生活,通常生活在湖泊、河流和池塘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解剖蚌的身体结构,了解其内部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的蚌、手套、手术刀、显微镜和玻片。
2. 实验方法:- 戴上手套,将蚌放在实验台上。
- 使用手术刀轻轻切开蚌的外壳,注意不要损伤内部器官。
- 将被切开的蚌观察放在显微镜上,用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结构并进行实时记录。
实验结果通过解剖我们发现以下蚌的内部结构:外壳蚌的外壳是由两个壳瓣组成的,用于保护其内部器官,并提供结构支持。
鳃我们可以看到,蚌的鳃位于其身体的一侧。
鳃是呼吸器官,用于吸取水中的溶解氧供身体代谢所需。
心脏我们可以观察到蚌的心脏位于其身体的中间部位。
蚌的心脏是一个类似管状的器官,负责泵送血液循环。
肝脏蚌的肝脏位于其心脏之下,呈现黄色。
肝脏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体,负责合成和储存能量物质。
肠道蚌的肠道贯穿于其整个身体,起到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我们可以观察到肠道中含有一定量的食物颗粒。
生殖器官发现蚌的生殖器官位于其肠道附近。
蚌是雌雄同体的动物,意味着它们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结论通过对蚌的解剖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蚌的内部结构。
蚌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高度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其中,其外壳能够给予其良好的保护作用,鳃则是呼吸的重要器官,心脏和肝脏则负责维持身体机能。
肠道负责消化和吸收,而生殖器官则让蚌能够繁衍后代。
本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蚌的机会,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蚌的解剖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鲍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并为更深入的研究和保护这一物种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请参考不少于三篇相关文献,列出完整的引用格式)。
河蚌的解剖与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观察河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解剖河蚌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新鲜的河蚌若干只。
2、解剖盘、解剖刀、镊子、剪刀、放大镜等解剖工具。
三、实验步骤1、观察河蚌的外部形态(1)河蚌的贝壳:河蚌具有两片大小相近的贝壳,壳的前端较圆,后端稍尖。
用手触摸贝壳,感受其质地和表面的纹理。
(2)贝壳的开闭:观察河蚌在静止和受到刺激时贝壳的开闭情况,了解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对贝壳运动的控制。
(3)河蚌的外套膜:在贝壳的内表面,有一层柔软的膜状物,即为外套膜。
注意观察外套膜与贝壳之间的关系。
(4)河蚌的足:河蚌的身体腹面有一个肌肉质的足,用于运动和挖掘。
2、解剖河蚌(1)将河蚌放在解剖盘内,使其前端朝上,后端朝下。
用解剖刀沿着贝壳的后端合缝处轻轻插入,逐渐撑开贝壳,注意不要损伤内部器官。
(2)用镊子去除一侧贝壳,使内部器官充分暴露。
3、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1)外套腔:位于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腔隙,内有鳃、足以及出水管和入水管的开口。
(2)鳃:河蚌的鳃呈瓣状,位于外套腔内。
用镊子轻轻拨动鳃,观察其结构和排列方式。
(3)足:观察足的形态和肌肉结构。
(4)内脏团: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和排泄系统等。
消化系统:依次观察口、食道、胃、肠和肛门等器官。
循环系统:找到河蚌的心脏,观察其形态和位置。
生殖系统:分辨雌雄生殖腺的形态和颜色。
排泄系统:注意观察肾脏的位置和形态。
四、实验结果1、河蚌的外部形态(1)贝壳:坚硬,表面有生长线和肋纹。
(2)外套膜:薄而透明,边缘与贝壳相连。
(3)足:肌肉发达,呈斧状。
2、河蚌的内部结构(1)外套腔:充满了水,为鳃和足提供了活动空间。
(2)鳃:由许多鳃丝组成,鳃丝上有纤毛,有助于过滤水中的食物和氧气交换。
(3)消化系统:口位于前端,食道短,胃膨大,肠弯曲,肛门位于身体后端。
(4)循环系统:心脏位于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和二心耳组成。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解剖动物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活体蚯蚓、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用具: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剪、解剖镊、解剖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蚯蚓外观观察(1)将活体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颜色、环纹、环带等特征。
(2)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表皮细胞,了解其细胞结构和排列方式。
2. 蚯蚓解剖(1)将蚯蚓固定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从蚯蚓的后端剪开,暴露出其内部结构。
(2)用解剖镊取出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3)观察蚯蚓的消化系统,了解其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功能。
(4)用解剖剪剪开蚯蚓的体壁,暴露出其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5)观察蚯蚓的内部器官,了解其生理功能。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1)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轨迹和速度。
(2)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生理机制。
4. 蚯蚓再生实验(1)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
(2)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
(3)分析蚯蚓的再生能力,了解其再生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外观观察蚯蚓为圆柱形,体色呈深棕色,体表有明显的环纹,环带位于前端。
2. 蚯蚓解剖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各环节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实现。
4. 蚯蚓再生实验蚯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切断后的体节段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再生。
五、实验结论1. 蚯蚓为环节动物,具有圆柱形身体、明显的环纹和环带,体表有刚毛。
实验三河蚌解剖及软体动物主要类群一、实验背景与目的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具三胚层、两侧对称,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通过对河蚌外形的观察与内部解剖,了解瓣鳃纲的一般结构及其特征。
二、实验类型:基础实验三、实验材料和器材1、实验材料河蚌浸制标本;软体动物常见种类标本。
2、器材放大镜、解剖盘、解剖器、大头针四、河蚌外形观察与解剖(一)河蚌(Anodonta sp.)外形观察河蚌体外包被两片椭圆形的、石灰质的贝壳,左右两壳的大小和形状是否相同?区分河蚌的背腹面、前后端及左右侧。
贝壳可以开合的一侧为腹面,相对的一侧为背面,两贝壳在背面以褐色具韧性的韧带相关联,壳背方略隆起的部分为壳顶,以壳顶为中心,有许多与壳缘平行的环纹为生长线。
贝壳前缘钝圆,并且壳顶偏近前端,后缘稍尖。
将河蚌的壳顶向上,前缘向前,位于左边的壳即为左壳,右边的即为右壳。
(二)内部解剖用解剖刀柄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刀柄,将两壳略微撬开,然后用镊子柄插入取代刀柄,取出解剖刀,用解剖刀将左侧外套膜的边缘与壳连接处轻轻分离,再将解剖刀刀锋向前,自腹面中间紧贴壳内面插入,向前切开前闭壳肌等肌肉,以同样的方法向后切开后闭壳肌,便可揭开左壳进行观察。
1、贝壳:河蚌贝壳内面具珍珠光泽,并具许多小的颗粒状突起,为什么?壳内面可以看到肌肉附着痕迹,前端大的肌痕称前闭壳肌痕,其后上方小的肌痕为前缩足肌痕,其后下方小的肌痕为伸足肌痕。
后端大的肌痕为后闭壳肌痕,其前上方小的肌痕称后缩足肌痕。
在壳内面腹缘有一条与壳缘平行的痕迹称外套膜痕,是外套膜边缘肌肉部分附着于壳上留下的痕迹。
取一块破碎的壳片,置于实体镜下或用放大镜观察其断面。
贝壳分三层:最外面呈褐色的一层为角质层,中间最宽的一层为棱柱层,最内层具珍珠光泽的部分称珍珠层,这三层分别由外套膜哪部分分泌形成的?2、外套膜:揭开贝壳即可看到,在软体部最外侧,薄膜状,左右各一片,左右两侧的外套膜围成的腔称外套腔。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河蚌的解剖观察,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
2. 掌握解剖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认识河蚌内部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二、实验材料1. 河蚌一只(活体或解剖标本)。
2. 解剖刀、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镊子、解剖盘、吸水纸、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河蚌的初步观察(1)观察河蚌的贝壳:注意壳的大小、形状、颜色、铰合部、韧带等。
(2)观察河蚌的外部器官:如足、外套膜、出水管、入水管等。
2. 河蚌的解剖(1)将河蚌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在河蚌的腹部正中线切开一个长口,注意避开内脏器官。
(2)用解剖剪将腹部肌肉剪开,取出内脏器官。
(3)观察内脏器官的排列顺序: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
3. 消化系统的观察(1)观察消化道的完整性:口腔、食道、胃、肠道等。
(2)观察胃的形态和功能:胃壁的皱褶、胃腺分布等。
(3)观察肠道的特点:盲囊、肠道壁的皱褶等。
4. 呼吸系统的观察(1)观察鳃的位置和结构:鳃丝、鳃弓等。
(2)观察鳃的功能:气体交换、分泌黏液等。
5. 循环系统的观察(1)观察心脏的位置和结构:心室、心耳等。
(2)观察血管的分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
6. 排泄系统的观察(1)观察肾脏的位置和结构:肾小管、肾小球等。
(2)观察膀胱的位置和功能:储存尿液、排泄废物等。
7. 生殖系统的观察(1)观察雌性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等。
(2)观察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储精囊等。
8. 软体部分观察(1)观察外套膜的位置和功能:分泌贝壳、保护内脏等。
(2)观察足的形态和功能:运动、捕食等。
9. 观察记录(1)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2)用图示表示内脏器官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总结1. 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河蚌内部器官的特点。
2. 分析河蚌内部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图1 蚯蚓的解剖实验3 蚯蚓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实验器具与药品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各种镊子、解剖针、蜡盘、大头针等。
(一)环毛蚓外形观察环毛蚓身体呈长圆柱状,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数约为120-169节,体节之间为节间沟。
除体前端第1和后端的2、3节外,每体节中央有一圈刚毛(用指逆抚,可感觉)。
身体前部第14-16节无节间沟,在生殖季节形成棕红色隆肿的生殖环带(精英教案341页)。
前端 口位于围口节(第1节)的前端,环绕口的周围有一可伸缩蠕动的肉质环,称为口前叶。
后端 肛门纵裂,在身体最后端。
背面 为颜色较深的一面。
从第11节开始,每节的节间沟近背中线处均有一背孔,体液可以从背孔向外射出(吸取95%酒精滴于虫体背面可见)。
腹面 为颜色较淡的一面。
在7-8、8-9节之间的腹面两侧,有两对受精囊孔。
1个雌性生殖孔位于第14节的腹面中央,1对雄性生殖孔在第18节腹面两侧。
(二)环毛蚓解剖观察用大头针将蚯蚓两端固定在蜡盘上,背面朝上。
用眼科剪从身体中部背中线略偏右处自后向前剪开体壁,但不剪到头,以防剪断围咽神经。
(注意剪刀尖稍向上挑剪,以免剪伤内脏)(图1)。
此时,可见明显的隔膜把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
用左手持镊子夹住体壁,右手持剪刀紧贴体壁切断隔膜,使体壁与肠壁分离,再用大头针每隔8-10个体节以45º斜插固定,然后加水在解剖盘内浸没虫体,按下列顺序进行观察。
1.消化系统剖开蚯蚓,可见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消化管(精英教案342页)。
口腔 位于第1-2节;咽 位于第2-5节,肌肉发达,较膨大;食道 细长,位于第6-7节;嗉囊 稍膨大,位于第7-8节;砂囊 位于第9-10节,为富有肌肉的球状构造,能磨碎食物;胃(小肠)细长,富含腺体,位于第11-14节;肠(大肠)比小肠粗大,自第15节起至身体后端肛门。
在肠的背面有陷入肠腔的皱褶称为盲道,可增加消化吸收面积;在第26节处,由肠两侧向前伸出1对锥状盲肠,能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蚯蚓的内部结构及其生物学特征。
2. 掌握蚯蚓解剖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通过解剖观察,加深对环节动物门生物学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新鲜活体蚯蚓若干2. 实验仪器:解剖盘、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镜、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载玻片、生理盐水、棉签、滤纸、实验记录本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活体蚯蚓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剪剪去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使蚯蚓成环状。
(2)用生理盐水将蚯蚓清洗干净,去除泥土和杂质。
2. 蚯蚓解剖(1)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从蚯蚓的中部纵向切开,使蚯蚓成两半。
(2)用解剖针将蚯蚓的肌肉层与内脏分离,暴露内脏器官。
(3)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记录相关特征。
3. 内脏器官观察(1)心脏:位于蚯蚓腹部,呈红褐色,左右对称。
(2)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
口腔位于蚯蚓前端,呈白色;食道位于口腔后方,呈淡黄色;胃位于食道后方,呈淡红色;肠位于胃后方,呈淡绿色。
(3)呼吸系统:蚯蚓无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观察蚯蚓体壁的血管分布,了解气体交换过程。
(4)神经系统:位于蚯蚓的背面,呈灰白色。
用解剖针轻轻拨动神经系统,观察蚯蚓的反应。
(5)生殖系统:雌性蚯蚓的生殖器官位于腹部,雄性蚯蚓的生殖器官位于背部。
观察生殖器官的结构和特征。
4. 蚯蚓内部结构观察(1)肌肉层:位于内脏器官的外侧,呈白色。
用解剖剪将肌肉层与内脏分离,观察肌肉纤维的排列和走向。
(2)血管:观察蚯蚓体内的血管分布,了解血液循环过程。
(3)神经:观察蚯蚓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了解神经传导过程。
5. 实验总结将实验观察到的蚯蚓内部结构及其特征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整理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的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组成。
2. 蚯蚓的肌肉层较为发达,有利于其在土壤中钻行。
3. 蚯蚓的神经系统较为简单,但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解剖蚯蚓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解剖蚯蚓一、实验目的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其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2.掌握解剖技能,提高实验动物的解剖能力。
3.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解剖器材:镊子、解剖刀、解剖盘、解剖针、放大镜等。
2.实验动物:蚯蚓。
3.实验试剂:无水乙醇、生理盐水等。
三、实验步骤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通过观察,了解到蚯蚓是一种蠕虫状动物,呈圆柱形,有前后端之分,身体呈节状,有环节和刚毛。
其颜色因种类而异,一般呈红色或棕色。
2.准备解剖器材按照要求准备好解剖器材,包括镊子、解剖刀、解剖盘、解剖针、放大镜等。
在使用前,需要注意清洁和消毒,确保实验的卫生和安全。
3.固定蚯蚓将蚯蚓放入解剖盘中,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然后用解剖针穿过蚯蚓的环节固定在解剖盘上。
这样可以保持蚯蚓的姿势稳定,以便进行解剖操作。
4.解剖蚯蚓用镊子沿着蚯蚓的身体环节轻轻分离皮肤,然后使用解剖刀在环节处将皮肤切开。
接着,用镊子将皮肤掀起,观察到内部结构。
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器官和组织,包括消化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
5.记录观察结果根据观察到的结果,绘制蚯蚓的内部结构图,记录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和位置。
同时,可以拍摄照片或视频作为资料保存。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通过解剖观察,我们发现蚯蚓的内部结构复杂且精细。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道、食道、胃、肠等部分。
生殖系统位于消化道的外侧,由生殖腺、输精管和卵巢等组成。
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节、腹神经索和背神经索等。
此外,蚯蚓还具有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
2.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蚯蚓的生理特点和内部结构。
蚯蚓作为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土壤水肥循环等重要作用。
此外,蚯蚓还可以作为药材和动物饲料等,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五、结论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解剖蚯蚓,了解了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掌握了基本的解剖技能和方法。
动物学河蚌的解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河蚌的解剖方法,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功能。
【实验材料】- 河蚌(鲜活或已死亡的)- 解剖刀- 针线- 放大镜或显微镜- 实验台或解剖盘- 实验手套- 实验站或防护服【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确保实验台面干净整洁,并准备好所需材料和仪器。
b. 检查实验室安全设备和紧急逃生路线,并穿戴好实验手套和实验站。
2. 实验操作a. 将河蚌放置在解剖台上,并用湿布覆盖其表面,以保持湿润。
b. 用解剖刀洗净后,进行消毒处理。
c. 使用解剖刀,在河蚌的腹部中线剖开体壁,从头部至尾部进行切口。
d. 用手指或镊子轻轻撑开体壁,以清晰展示河蚌的内部结构。
e. 观察和记录河蚌的内部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f. 切割或撕开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壁膜,以更好地观察器官的细节。
g. 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独特结构,如鳃、心脏等。
h. 观察并记录河蚌的生殖系统和其他内部结构。
i. 将解剖好的河蚌保存或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后续操作。
3. 实验注意事项a. 在解剖过程中,必须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b. 解剖刀和其他工具应保持锋利,以确保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c. 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应认真记录河蚌的内部结构和特征。
d. 所有实验完成后,实验室应保持干净整洁,并及时清理和处理实验废物。
【实验结果】通过解剖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和了解河蚌的内部结构。
主要观察结果包括:- 河蚌的外壳坚硬,保护其内部器官。
- 河蚌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管、胃和肠道等。
食物通过这些器官进行消化。
- 河蚌的呼吸系统主要包括鳃,用于气体交换和呼吸过程。
- 河蚌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用于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到身体各处。
- 河蚌的生殖系统包括雌雄两性器官,用于繁殖后代。
- 其他内部结构如神经组织、感觉器官等也可以在解剖过程中进行观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解剖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河蚌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无脊椎动物解剖、观察中一些注意要点陈建秀一、蚯蚓解剖、观察注意要点1. 剪开体壁的部位沿身体背面、略偏离背中线处,从肛门(或体中部)到前端剪开体壁。
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均从背面解剖,为什么?为何要略偏离背中线?——避开背血管2. 剪开体壁时,刀尖应微微上翘以防戳破消化道壁——泥沙外溢,影响观察;动物解剖时均应注意的要点——避免伤及内部器官。
3.细心切断隔膜与体壁之间的联系,或剪除部分隔膜,特别是体前部肌肉质很厚的隔膜;4.将体壁尽量向外侧拉伸,使两侧体壁完全平展;才可能观察到内部器官。
5.以大头针固定体壁于蜡盘上左右两边大头针应交错排列,针头向外倾斜;一则牢固,又避免妨碍操作、遮挡视线;6.水分控制开始时标本含水过多,可以干棉球、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以免水面反光而观察不清;观察时间过长,标本易干燥萎缩,应适时以湿棉球湿润标本。
7.体节的确定方法由于蚯蚓体节多、体表还有体环存在,体节的计数比较困难。
故寻找、观察内部器官时,可通过醒目的标志物来确定内部体节。
储精囊2对大而醒目,位于第XI、XII体节内消化道背面,可作为确定内部体节的标志物。
8.观察难点1:精巢囊(内含精巢、精漏斗);卵巢、卵漏斗等构造●精巢囊:X、XI节最后方,本体节后方隔膜之前;●卵巢:XIII节最前方,本体节前方隔膜之后壁上;●卵漏斗:XIII节最后方,本体节后方隔膜之前;三者均位于消化道之下,身体最腹面,紧贴神经索两侧;被隔膜遮挡,必须将隔膜拉开才能观察到!9.观察难点2:脑及神经系统●脑:位于咽部背面前部,被绒毛状咽头小肾管所包围;●围咽神经:2条,细,易断;●腹神经索:1条,双股。
二、河蚌解剖、观察注意要点1. 开壳:翘开双壳●用解剖刀柄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轻轻扭转刀柄,将两壳撑开,再插入镊子柄取代刀柄,取出解剖刀。
●若用开壳器来翘开双壳,则容易、方便。
2. 分离外套膜以解剖刀的背面轻轻、逐步将紧贴一侧贝壳内面的外套膜与壳分离;3. 切断闭壳肌以解剖刀的刀锋紧贴贝壳,逐步切断位于前、后端近背缘处联合两壳的闭壳肌,便可揭开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