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地震波速度
- 格式:pptx
- 大小:6.31 MB
- 文档页数:70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特点
1、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2、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1、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2、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4、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5、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波速度资料的解释论文提要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是地震波运动学特征之一。
在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速度资料均十分重要。
例如在计算动校正时需要叠加速度,绘制构造图进行时深转换时需要平均速度。
近年来,速度资料在地震解释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进行时深转换、绘制深度剖面和构造图。
(2)根据速度资料识别波的性质,如多次波、绕射波和声波等。
(3)利用速度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和理论地震模型,对地震记录作模拟解释。
(4)利用速度纵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地层沉积特征和相态展布。
(5)利用层速度资料,预测岩性分布和砂泥岩横向变化。
(6)利用速度资料计算反射系数图板,进行烃类检测,判别含气亮点。
(7)利用合成声波测井,进行砂体横向追踪和对比。
(8)利用速度资料预测地层异常压力。
由此可见,提取和分析速度资料是地震地质解释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熟悉各种有关的速度概念、速度资料的求取方法和影响速度的各种地质因素对于应用速度资料解决地质问题是很重要的。
正文一、理论研究和实际资料证实,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与岩层的性质、岩石的成分、密度、埋藏深度、地质时代、孔隙度、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下面分别分析各种因素对速度的影响。
(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1.岩性由于各种岩石类型的成分不同,其传播地震波的速度是不同的(图5—1);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类型,由于结构不同其波速也在一定围变化。
地震波传播速度主要取决于构成这些岩石矿物的弹性性质,一般来说,火成岩孔隙很少或没有孔隙,地震波速度比变质岩和沉积岩的都高,且变化围小;变质岩的波速变化围较大,沉积岩波速最低,变化围大,这主要与沉积岩成分和结构复杂,受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影响较大有关。
表(5—1)是几种类型岩石与介质的波传播速度和波阻抗资料。
2.密度通过大量岩石样品物性研究和数据分析整理,发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体积密度之间(图5—1(a)、(b)),存在着一种令人满意的近似关系。
第四章地震波的速度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主讲教师:刘洋
第1节地震波在岩层中的速度及与
各种因素的关系
)速度比值(或泊松比)
112111212222−−=−⎟⎟⎠⎞⎜⎜⎝⎛−⎟⎟⎠⎞⎜⎜⎝⎛r r V V V V S P S P
对数-对数坐标0.25
0.31V ρ=)
、温度、压力
)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降低
)随着压力的升高,速度增加
第2节几种速度的概念。
需总时间之比是平均速度。
第3节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4节平均速度的测定
第5节叠加速度谱的制作与解释
道集动校正速度:
3500m/s 动校正速度:
4400m/s 动校正速度:4150m/s
CMP。
地震波传播速度
一、层中的传播速度
1、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表1.3.1
v p/v s与б泊松比的关系
①对于岩土介质来说,越坚硬致密б越小,越
松软б越大,液体的泊松比最大б=0.5;多
数岩石б从0.2到0.3。
当б从0—0.5。
②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低,横波分辩薄层比纵
波深;岩层富含水或油气时,纵波速度影响
大,横波无影响,可利用v p /v s 来判断岩土介质的含水性。
③ 面波速度v r 对瑞利方程分析可知p s R V V V <<,v r 和v s 较接近。
б=0.25和λ=μ时,
p p
s V V 3=, v r =0.9194v s =0.5308v p 分析可知б增加,v r 与vs 愈接近。
2、 与岩性关系
沉积岩:1500——6000米/秒 花岗岩:4500——6500米/秒 玄武岩:4500——8000米/秒 变质岩:3500——6500米/秒
3、 与密度关系
加德纳公式:41
31.0V ⨯=ρ
4、 与构造历史、地质年代关系
6
1
3)(102R Z V ∙⨯= 5、与孔隙率和含水性关系
r f V V V φφ-+=11 r f V c V c V φφ-+=11
v f 为波在孔隙流体中的速度。
v r 为波在岩石其质的速度。
φ为岩石的孔隙率 c 为压差调节系数。
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研究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研究地震的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对于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地震学领域的应用。
一、地震波速度的研究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学中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地质介质传播地震能量的速度。
通过测量地震波速度,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从而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一般来说,地震波速度可以分为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两种。
1.1 纵波速度纵波速度是地震波中沿着传播方向产生压缩和膨胀的速度,也称为P波速度。
通过测量地震P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以研究地下结构的速度横向变化和纵向分层。
纵波速度的研究对于预测地震的传播路径和发生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1.2 横波速度横波速度是地震波中垂直于传播方向产生横向振动的速度,也称为S波速度。
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与纵波相比较慢,而且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会在液态介质中传播。
通过测量横波速度,可以判断地下介质的弹性性质和地震活动的断裂状况。
二、地震源特征的研究地震源是指地震发生时释放能量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研究地震源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从而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1 震源机制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指地震破裂过程中岩石断裂的方式和方向,它可以通过研究震波记录中的波形和极性信息来确定。
根据震源机制,可以判断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的应力和应变状态,进而了解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和活动断层的性质。
2.2 断层参数断层参数是描述地震活动断层性质的物理参数,包括断层面积、滑动位移、断层倾角等。
通过测量断层参数,可以了解地震的规模和能量释放情况。
同时,断层参数的研究对于评估地震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震波速度与地震源特征的关系地震波速度和地震源特征是地震学中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波速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传播路径与速度分析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的结果,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与速度对于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通常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P波是最快到达的波动,也是影响地震带来的第一种波动。
P波是一种纵波,它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
在地震发生时,当P波到达地表时,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像是快速到来的冲击。
S波是次于P波到达的波动,它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传播速度比P波稍慢。
S波的传播路径沿着地球内部的垂直方向传播,给地表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然会引起明显的振动。
S波振动的方向与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垂直方向相同,使得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会感到一种从上下来回晃动的感觉。
表面波是沿着地表传播的波动,它的传播路径相对较长,速度较慢。
表面波包括Rayleigh波和Love波两种类型。
Rayleigh波主要是由地球表面摩擦引起的,它的振动方式呈现出类似水波的滚滚效应。
Love波则是通过地球表面的剪切力传播,它的振动方式呈现出沿水平方向振动的特点。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密度、硬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地球内部,介质的密度和硬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地震台网可以通过监测到的到时差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大小。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与速度分析在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可以了解地壳和地幔的物理特性,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变化。
通过对地震波速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地下介质的性质,为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地震波传播路径与速度的分析还可以为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帮助。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进行模拟和预测,可以预测地震的传播范围和强度,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地震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波速度资料的解释论文提要地震波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是地震波运动学特征之一。
在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速度资料均十分重要。
例如在计算动校正时需要叠加速度,绘制构造图进行时深转换时需要平均速度。
近年来,速度资料在地震解释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进行时深转换、绘制深度剖面和构造图。
(2)根据速度资料识别波的性质,如多次波、绕射波和声波等。
(3)利用速度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和理论地震模型,对地震记录作模拟解释。
(4)利用速度纵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地层沉积特征和相态展布。
(5)利用层速度资料,预测岩性分布和砂泥岩横向变化。
(6)利用速度资料计算反射系数图板,进行烃类检测,判别含气亮点。
(7)利用合成声波测井,进行砂体横向追踪和对比。
(8)利用速度资料预测地层异常压力。
由此可见,提取和分析速度资料是地震地质解释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熟悉各种有关的速度概念、速度资料的求取方法和影响速度的各种地质因素对于应用速度资料解决地质问题是很重要的。
正文一、理论研究和实际资料证实,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与岩层的性质、岩石的成分、密度、埋藏深度、地质时代、孔隙度、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下面分别分析各种因素对速度的影响。
(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1.岩性由于各种岩石类型的成分不同,其传播地震波的速度是不同的(图5—1);有时即使是同一种岩石类型,由于结构不同其波速也在一定围变化。
地震波传播速度主要取决于构成这些岩石矿物的弹性性质,一般来说,火成岩孔隙很少或没有孔隙,地震波速度比变质岩和沉积岩的都高,且变化围小;变质岩的波速变化围较大,沉积岩波速最低,变化围大,这主要与沉积岩成分和结构复杂,受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影响较大有关。
表(5—1)是几种类型岩石与介质的波传播速度和波阻抗资料。
2.密度通过大量岩石样品物性研究和数据分析整理,发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体积密度之间(图5—1(a)、(b)),存在着一种令人满意的近似关系。
地震波传播路径与速度结构分析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产生的波动。
它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结构对于地震灾害的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震波传播路径与速度结构的分析。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主要由地震震源到达地面,然后通过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不同的介质传播。
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类:纵波和横波。
纵波以压缩和膨胀的形式传播,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横波以会造成介质振荡的方式传播,传播速度慢于纵波。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导致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变化。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结构是指随着深度的增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传播速度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从而解释地震活动的发生机制。
目前,通过地震记录和地震台网观测,科学家可以利用波形分析、走时分析和反演方法等手段来研究地震波传播速度结构。
在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分析中,地震记录是研究地震波传播路径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震记录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信号的记录。
通过分析地震记录,科学家可以确定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形状和传播速度的变化。
此外,地震台网观测也为地震波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数据信息。
地震台网观测可以同时记录多个地震站点的地震波信号,通过这些信号的相互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走向和速度。
地震波传播速度结构的研究需要使用地震波速度模型。
地震波速度模型是用来描述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一种数学模型。
通过地震波速度模型,科学家可以模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进而研究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
地球内部的速度结构主要包括地壳速度、地幔速度和地核速度等。
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结构的研究对于地震活动的预测和地震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可以确定地震震源到达地面的路径,进而预测地震波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情况,有助于提前做好地震预警和应急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