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家林语堂
- 格式:ppt
- 大小:414.00 KB
- 文档页数:12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张雪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9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认为翻译究其本质应该是一门艺术,并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开辟了从心理角度进行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翻译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翻译标准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学者、语言学家,也是近现代将中国文化成功介绍给西方的文人之一。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因此林语堂从小一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
在念完了教会的小学、中学以后,林语堂受人资助得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习,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教授英文。
凭借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熟谙以及深厚的中英文功底,林语堂不仅用英文直接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武则天传》等佳作,同时还通过翻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浮生六记》等著作,孜孜不倦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实可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为一位在中西文化、文学和语言修养方面均有深厚造诣的大学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上颇有建树,他对翻译的见解也同样对我们如今的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林语堂虽没有专门讨论翻译理论的著作,但他的翻译思想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学论丛》中其所著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文章中可见一斑。
林先生在这篇译论中针对翻译的性质、目的、标准等核心问题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是科学还是艺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者们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科学是成规矩的,而艺术则恰恰相反。
林语堂先生坚定地认为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他认为“译学无成规”,“翻译即创作”。
他本人在翻译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翻译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翻译文学评论、戏剧、幽默作品、散文、诗歌还是文化典籍,林语堂都注重对“个性”、“性灵”的传达,既强调对原作艺术精神的保留,也通过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展现了他所推崇的东方的生活趣味和人生哲学。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吴玲玲李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他用英语写成并且翻译了诸多作品。
林氏作品基本上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为题材,所以,翻译此类作品,与翻译其他反映外来事物的作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是对林氏作品汉译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语作家中国文化归化异化回译林语堂,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笔名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常年旅居海外,受到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种经历使林氏的作品独具特色,虽多用英文写成,却紧扣中国社会文化。
自然,我们不能毫无差别地对待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与其他英文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过程3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英文作品汉译的特点。
一、翻译主体上自译与他译并存1.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林语堂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外文功底十分了得。
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 y C ountr y and M y Peo p le)就是用英文写成。
随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 he i m P ort ance o f L io in g)、《京华烟云》(M o m ent in pekin g)、《孔子的智慧》(T he w is do m o f C on f ucius)、《苏东坡传》(T he G a y G enius:T he L i f e and T i m es o f Su T on g po)、《红牡丹》(T he r ed peon y)等相继问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好评。
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林语堂又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并发表了大量小品文,以闲适小品文和幽默小品文著称。
林语堂翻译思想概略作者:杜家怡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4期摘要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家。
在他的翻译思想里较明确地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须研究心理、忠实的方法是句译等观点。
本文即通过分析林语堂的“论翻译”一文来介绍他的主要翻译观点。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A Brief Introduction of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is Article On TranslationDU Jiayi(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0)AbstractLin Yutang is a famous Chinese modern scholar, writer and translator. He is a great language master both in Chinese and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As a translator, he points out that translation is a fine art, to study translation need analyze psychology, sentence translation is the right method of faithful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n Yutang's article O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introduce his main translation thoughts.Key wordsLin Yutang, translation thoughts, translation standards, sentence translaion作为翻译家,林语堂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同时还用英语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被拍成电视剧的《京华烟云》。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总第106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h耐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4.2010(Sum,106)文史教育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李孝敏(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摘要:林语堂是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他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为忠实、通顺和美,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三项要求及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
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内容;影响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4—0127—02林语堂(1895--1876),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
林语堂于1928m1930年主要从事英译汉,1935--1940转为汉译英。
自1930年,林氏采用英文改写或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
林语堂对中西文化以及语言、文学皆有高深造诣,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的翻泽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而且还给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很多的启发。
一、林语堂的翻译生涯林语堂的翻译始于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正处在一个东西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地位。
林语堂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之大气,从事翻译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东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
林语堂先后翻译过《国民革命外记》、《女子与知识》、《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卖花女》、《新俄学生日记》、《新的文评》等外国作品,直接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唐人街》、《朱门》、《远景》、《红牡丹》、《赖柏英》、《逃向自由城》、《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吴玲玲李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他用英语写成并且翻译了诸多作品。
林氏作品基本上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为题材,所以,翻译此类作品,与翻译其他反映外来事物的作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是对林氏作品汉译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语作家中国文化归化异化回译林语堂,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笔名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常年旅居海外,受到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种经历使林氏的作品独具特色,虽多用英文写成,却紧扣中国社会文化。
自然,我们不能毫无差别地对待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与其他英文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过程3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英文作品汉译的特点。
一、翻译主体上自译与他译并存1.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林语堂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外文功底十分了得。
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 y C ountr y and M y Peo p le)就是用英文写成。
随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 he i m P ort ance o f L io in g)、《京华烟云》(M o m ent in pekin g)、《孔子的智慧》(T he w is do m o f C on f ucius)、《苏东坡传》(T he G a y G enius:T he L i f e and T i m es o f Su T on g po)、《红牡丹》(T he r ed peon y)等相继问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好评。
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林语堂又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并发表了大量小品文,以闲适小品文和幽默小品文著称。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林语堂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
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她只是在我们朋友家中有时遇见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
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愿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和她夫妇吃中饭,或者当她与丈夫促膝畅谈书画文学乳腐卤瓜之时,你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毯把你的脚腿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
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在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去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钞本?因此,我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辞。
她的一生,“事如春梦了无痕”,如东坡所云。
要不是这书得偶然保存,我们今日还不知有这样一个女人生在世上,饱尝过闺房之乐与坎坷之愁。
我现在把她的故事翻译出来,不过因为这故事应该叫世人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位无猜的夫妇的简朴的生活中,看他们追求美丽,看他们穷困潦倒,遭不如意事的磨折,受狡佞小人的欺侮,同时一意享求浮生半日闲的清福,却又怕遭神明的忌。
在这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大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
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爱宇宙间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过他们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仍不改其乐。
他们太驯良了,所以不会成功,因为他们两位胸怀旷达,澹泊名利,与世无争。
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值得我们的同情。
这悲剧之原因,不过因为芸知书识字,因为她太爱美,至于不懂得爱美有什么罪过。
因她是识字的媳妇,所以她得替她的婆婆写信给在外想要娶妾的公公,而且她见了一位歌伎简直发痴,暗中替她的丈夫撮合娶为簉室,后来为强者所夺,因而生起大病。
《声声慢》四译文之对比赏析作者:马弛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声声慢》则是其中最闪耀的明珠之一。
作者李清照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对此各翻译大家亦有不同诠释。
本文选取极具代表性的四个译本,从词牌名,叠词和意象词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期探索出古诗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的途径与手段。
关键词:声声慢;词牌名;叠词;意象词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声声慢》是其代表作。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作者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才创作出的经典。
这首词也历受众翻译大家的青睐,其中英译文以林语堂,许渊冲,徐忠杰和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译文尤具代表性。
本文将这四人译文,从词牌名,叠词和意象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拓展大家的翻译思路。
一、词牌名的翻译通常,宋词的标题(词牌名)由三个汉字构成,表达特定的基调。
这些词牌名所具备的审美价值能让人们从中产生美的联想与情感体验。
本文所选的四位译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译这个词牌名。
1.林语堂: Forlorn;2.许渊冲: Tune: Slow, Slow Tune;3.徐忠杰:Sheng Sheng Man;4.肯尼斯·雷克斯罗斯: A Weary Song to a Slow Sad Tune.林语堂翻译这首词的时候身在美国,也许他更容易与李清照有同样的思乡之情。
他选择了“Forlorn”作为这首词的词牌名。
“Forlorn”这个词的意思是:孤独和不快乐。
而原文作者也是抒发了自己极度的孤独感。
一个表达孤独与悲伤的形容词却包含了无尽的复杂情绪。
它与原文曲调相同,给读者留下的空间尽情想象和品味。
这是“意美”。
其次,“forlorn”这个单词尾音是一个降调,与原词曲调相呼应。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因为幼时特殊的教育环境,林语堂深受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遂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一事上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美译”的翻译思想。
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浅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标签: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思想;翻译策略1.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以及成因管窥林语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和标准呢?首先与林语堂深受东西两方文化之影响有关。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1919年至1923年)曾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立定脚跟,放眼中外,形成了独特的“性灵,幽默,闲适”的审美思想。
同时,西方文华中康德的“美的艺术”提倡“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著、宗白华译,1964:48 ),审美是情感活动,是快感。
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黄药眠、童庆炳,1991)也都是林语堂“美译”的翻译观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2.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体现1.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字字传神,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林语堂,1999:14)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i couldn’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and so got up myself,too,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林语堂,1999:15)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as soon as she did... (Black,1960:14)兩个译本在“余虽恋其卧”一句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林语堂译作“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而布莱克则更加直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译作“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看出林语堂译本对于忠实这一原则的实践。
林语堂的简介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翻译家、文化评论家和教育家,被誉为“文化大师”,他的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林语堂的生平、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生平林语堂,原名林义雄,1900年11月24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他的祖父是清朝的进士,其父亲是一位医生,家庭背景较为优越。
林语堂年轻时便表现出了出众的才华和文学天赋,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
后来,他先后赴英国、法国和美国留学,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学,成为中国最早的西方文学翻译家之一。
1949年后,他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和文学系主任。
1983年,他在美国去世,享年83岁。
二、作品林语堂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翻译和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
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深入浅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散文大师”。
他的代表作包括《古文观止》、《香港夜话》、《中国的礼仪》、《文化苦旅》、《中国人的性格》等。
三、思想林语堂的思想涉及文化、教育、人性等多个方面,他主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容纳性,反对文化的排斥和偏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
他的人性观念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反对权威主义和极端主义。
四、影响林语堂的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散文风格被后来的作家和读者所喜爱和模仿,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文化评论和教育思想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借鉴。
总之,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作品、思想和影响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他的作品和思想,继承和发扬他的文化精神,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语堂作品全集txt 林语堂散文集林语堂作品全集电子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
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1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
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
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中国人(吾土吾民)简介:《中国人》旧译《吾土吾民》,是林语堂(1895年1976年)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诸方面,写得非常幽默,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所以自1935年由美国纽约约翰戴公司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被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等名士推崇备至,曾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T xt,,小,说,天,堂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简介:《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之一,大师以主人翁意识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及其勤劳而朴实的子民,他用特有的手法和笔调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国人2的生存状态,并从文化、历史、社会和环境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本书将从独特的角度完整呈现华夏大地的风物人文和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