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检查及碎部测量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
任务:碎步测量测绘地形图一、准备工作1、工具:经纬仪、图板、塔尺、小钢尺、量角器、三棱尺、计算器、铅笔、橡皮等。
2、人员:观测员、记录计算员、绘图员各1人、立尺员1-2人。
二、步骤1、安仪器:在控制点A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
2、定向:后视(盘左瞄准)控制点B,度盘置零。
3、检查方向:瞄准另一个控制点C,读取水平度盘读数与已知数据∠BAC比较。
4、立尺5、观测:瞄准点1的塔尺,分别读取上、下丝之差l、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L、水平角β。
6、记录、计算:记录上述观测值,按视距测量公式计算出点1的水平距离D和高程H。
7、展碎部点:在图纸上,按β、D,定出点1的位置。
8 、绘制地形图(地物和等高线)三、计算竖直角: a =90o-L+x = 90o-L (顺时针注记)水平距离: D=K*l*cos2a高差: h=D*tan a +i-v ;碎部点高程 : H碎 = HA+ h四、等高线的绘制方法:(1)首先描绘出地性线(山脊线、山谷线)。
(2)再在相邻碎部点之间内插出等高线。
五、注意事项1.在测站安置仪器(对中整平量仪器高)2.定向(盘左后视另一控制点B,水平盘读数置零、图板定向,定量角器)4.观测(瞄准、读尺间隔 l(上、下丝读数之差),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L,水平盘读数b)5.记录计算(表格记录计算)计算公式: D=K*l*cos2a ; h=D*tan a +i-v ; H碎= H站+h6.刺点,注记高程(在图纸上,按β、D,定出点1的位置,注记1点高程)7.描绘(对照实地按图式描绘地物、地貌——等高线)碎步测量记录表测站仪器高班组日期观测者记录者。
工程定位测量记录一、工程基本信息项目名称:XXX工程工程位置:XX市XX区XX路工程开始时间:XXXX年XX月XX日测量时间:XXXX年XX月XX日二、测量项目1.地理定位测量1.1测量基准点的设定及测量:使用GPS技术测定工程位置相对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经纬度坐标,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表格略)。
1.2测量标志物的设置:在工程位置周围采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标志物,包括里程碑、地形特征标志物等,以供后期测量使用。
2.高程定位测量2.1高程基准点的设定及测量:使用水平仪等测量工具对工程位置的高程进行测量,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
2.2测量建筑物高度:对工程位置附近的建筑物高度进行测量,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
3.其他定位测量3.1水平定位测量:使用光电测距仪等测量工具对工程位置内各个关键点的水平距离进行测量,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
3.2竖直定位测量:使用水平仪等测量工具对工程位置内各个关键点的竖直距离进行测量,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
三、测量结果1.地理定位测量结果:-经度:XXX度XX分XX秒-纬度:XXX度XX分XX秒2.高程定位测量结果:-高程:XXX米3.其他定位测量结果:-水平距离:-A点到B点:XXX米-A点到C点:XXX米-竖直距离:-A点到D点:XXX米-A点到E点:XXX米四、测量设备1.GPS测量设备2.水平仪3.光电测距仪五、测量记录人员及签名测量人员: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六、备注任何与测量过程相关的额外信息可以在此部分记录。
以上是关于工程定位测量的记录,该记录详细记录了工程位置的地理定位、高程定位以及其他定位测量结果。
这些测量结果将为工程的施工和后期维护提供重要依据,确保工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GPS实习观测手簿
点名图幅编号
观测员时段号观测日期
接收机名称及
编号天线类型及编号
近似纬度N 近似经度 E 近似高程m 采样间隔s 开始记录时间h min 结束记录时间h min 天线高测定天线高测定方法及略图点位略图
测前:测后:
天线高
平均值m
时间(UTC)气压(pa)干温(℃)湿温(℃)天气状况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GPS实习观测手簿
点名图幅编号
观测员时段号观测日期
接收机名称及
编号天线类型及编号
近似纬度N 近似经度 E 近似高程m 采样间隔s 开始记录时间h min 结束记录时间h min 天线高测定天线高测定方法及略图点位略图
测前:测后:
天线高
平均值m
时间(UTC)气压(pa)干温(℃)湿温(℃)天气状况。
表3-2 水平角观测记录(方向观测法)仪器型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天气__________观测者__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__测站目标水平度盘读数2c=左-(右+180°)盘左、盘右平均值2180)(右左归零方向值各测回归零方向平均值水平角值盘左盘右1 2 3 4 5 6 7 8 9°′″°′″″(0°00′26)″°′″°′″°′″0(1)A 0 00 00 179 59 25 -35 0 00 17 0 00 00 0 00 00105 06 18 B 105 01 00 285 01 03 -3 105 01 02 105 01 28 105 06 18180 54 21C 180 59 10 359 59 00 10 180 59 05 180 59 31 180 54 2173 59 21A 359 59 45 179 59 05 40 0 00 35 0 00 00 0 00 00(0 00 26)(90 01 10)0(2)A 90 01 02 270 01 00 2 90 01 01 0 00 00B 195 12 00 15 12 00 0 195 12 00 105 10 50C 270 50 00 90 50 00 0 270 50 00 180 48 50 A 90 01 40 270 01 00 40 90 01 20 0 00 00(90 01 10)表3-3 水平角观测记录(测回法)仪器型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天气________观测者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测站目标竖盘位置水平读盘读数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备注°′″°′″°′″°′″O(1) A左0 00 0060 28 2560 28 3060 28 32B 60 28 25A右180 00 2560 28 35B 240 29 00O(2) A左90 00 5060 28 3060 28 35B 150 29 20A右170 01 2060 28 40B 330 30 00表3-3 竖直角观测记录仪器型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天气________观测者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测站目标竖盘位置竖直读数半测回竖直角一测回竖直角备注°′″°′″°′″A B 盘左96 32 00 -6 32 00-6 32 11瞄准目标测杆底部盘右263 27 38 -6 32 22A C 盘左58 31 30 +31 28 30+31 28 37瞄准目标电线杆顶端盘右301 28 45 +31 28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