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围绕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分析思路:
一、火星概况
1、火星的探测
利用视频展示人类认识火星的过程,从最早的肉眼观察,到利用望远镜观察,到现在人们已经利用航天器到达火星进行观测。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对火星进行探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2、火星概况
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
数据: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1%,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2/5。
第二章问题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一、教学目标以河流地貌——崇明岛为案例,从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角度出发,理解分析、推测某地区地表形态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综合思维)。
二、研究方法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也是推测未来的一把钥匙。
我们可以用崇明岛的过去、今天的发展变化,推测崇明岛的未来。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文献研究法。
四、教学过程【问题提出】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问题探究】一.崇明岛视频:航拍中国—崇明岛观看视频,观察:1.崇明岛在哪里?2.视频中展现了崇明岛地表形态怎样?→ 结合地图,崇明岛的区域认知→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崇明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二.崇明岛的成因【问题探究】1.河口地区受河流流水作用和海洋潮汐作用,为什么会产生泥沙堆积,从而形成河口冲积岛?观察河口地区盐水、淡水交汇形成盐水楔的示意图,分析:(1)盐水和淡水交汇时,为何会形成楔子状的分布特点?(2)泥沙沉积的地带水文上有何特点(3)沉积的泥沙可能来自哪里?→结论:河口地区,盐水、淡水在此交汇时,由于盐水密度大而位于水体底部,淡水密度小而位于水体上部,二者的接触带上发生化学絮凝作用,下部盐水呈楔状(盐水楔)。
当河流和潮汐(海浪)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净流速为 0 时,河口区的堆积加强。
视频:河海交界沉积原因探究2.根据河流地貌的发育特点和河口的独特位置,推测崇明岛的形成原理是怎样→结论:长江携带泥沙到达河口附近,一方面因为地势平坦,另一方面受海浪和潮汐的顶托,河水流速减慢,水流携带泥沙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沉积;成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渐形成高出水面的河口冲积岛。
3.根据河口地貌的沉积规律,推测图中崇明岛等岛屿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形成的先后顺序:崇明岛、长兴岛或横沙岛、九段沙长江到达河口地带,流速逐渐减弱,泥沙逐渐沉积,长江三角洲逐渐由海洋变成陆地,海岸线往东推进,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不断向海洋推进。
→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以东的地带为什么没有河口沉积岛屿形成?三.崇明岛的变迁【问题探究】由今推古文献研究崇明岛的变迁据《上海地志》618~626 年,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 余里,时名东沙、西沙,这就是崇明岛的前身。
何时“蓝天”常在说课【说教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章末的“问题研究”,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在现实生活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以探究的方式呈现,并给予我们三份资料,意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讨论,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的危害,并总结归纳出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最终能够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为最终实现“蓝天常在”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说学情】大气污染这方面的知识,一直以来都在我们各阶段的学校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宣传和教育,因此我们的学生对于大气污染这方面,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同时,某些大气污染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也有助于我们在这一块的教学。
另外,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学生知识获取的手段也日益丰富,也有利于我们探究活动的开展。
【说培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大气污染现象及有关概念。
综合思维:通过对大气污染成因的探讨,掌握分析大气污染成因的基本方法。
地理实践力:通过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能为蓝天常在献言献策。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大气污染的影响,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说重难点】重点: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难点: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说教法】讲授法: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有着其自身的优点,所以在教学中仍然会使用。
案例分析法:教材提供了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带领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引导自己得出答案。
【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训练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以2人或4人为小组,研究讨论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并作总结汇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先展开两张图片,用以对比;再利用一张“雾霾”图片覆盖其上,凸显当前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中资料1“大气污染及其危害”,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了解空气质量等级划分,并结合课前准备,自行总结其危害。
第一章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同步练习知识点梳理:1.火星是距太阳由近及远的第颗行星。
2.火星因表层土壤富含,具有红色的外表,被称为“”。
3.火星大气,含量达95%以上。
4.火星表面温差,赤道地区夏季白天温度为21℃,到了夜晚能降至-73℃。
5.火星表面遍布尘埃,常年有大风,往往能持续数周。
6.火星表面有干涸的河床,这表明火星上曾经存在过。
火星的两极覆盖着由组成的冰盖。
7.我国科学家研发了“绿航星际”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实验平台。
该实验平台由、、和组成。
8.它基于生态学原理,通过、、等多个功能单元的协作,以实现封闭环境内的、和的循环再生,建立适合人类长期驻留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体系,减少地面物质补给需求。
课堂练习: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CO2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 ℃。
几十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7日火星探测器“洞察号”在火星着陆,它携带的主要仪器有地震测量仪、热流和物理性质探测仪等。
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火星在图中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A.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B.位于小行星带中C.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D.与金星、木星相邻2.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
该现象发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北京时间2018年2月7日4时45分,美国“重型猎鹰”火箭首飞成功,火箭上搭载了一辆特斯拉跑车。
这辆跑车最终目的地将是火星轨道。
下图为特斯拉汽车进入太空轨道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火星与地球同属于( )A.巨行星B.远日行星 C.小行星D.类地行星4.火星质量为地球的0.11倍,体积为地球的0.15倍,火星上大气十分稀薄,其北极发现水呈冰冻状态,原因最可能是( )A.火星北极引力大B.火星北极温度低C.火星大气气压高D.火星大气水汽含量大读下表,回答5-6题。
《阿联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造山引雨的概念及其可行性;2. 分析阿联酋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关系;3. 培养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相关文献:学生需要阅读关于“造山引雨”的文献资料,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需要关注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分析。
2. 收集阿联酋地理信息:学生需要收集阿联酋的地理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水资源分布等。
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可以了解阿联酋的地理环境特点,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3. 分析与阿联酋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需要分析阿联酋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关系,特别是地形地貌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造山引雨技术的原理和可行性。
4. 提出问题和讨论: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和收集信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也可以对造山引雨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要独立完成阅读、收集、分析和讨论等任务;2. 提交书面或电子版的作业报告,报告中需要包括所收集的信息、分析的结果以及提出的问题和讨论;3. 作业报告的字数不少于XX字。
四、作业评价:1. 评价内容:作业报告的质量、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问题分析和讨论的深度等;2. 评价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创新性等;3.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成绩或反馈意见。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应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给出相应的反馈意见;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 对于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辅导的方式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造山引雨”这一概念及其在阿联酋的可行性,培养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的冰山长335千米,宽97千米,水面以上高度为130米,宛如一座冰岛。
(二)南极的水资源状况南极洲面积为1400万平方千米,95%以上的地方常年被冰雪覆盖,形成了巨大而厚实的冰盖。
它的平均厚度达2450米,冰雪总量约270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占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
有人估算,这里的淡水资源可供全球使用7500年。
因此,南极洲是人类最大的淡水资源,而且很少受到污染,水质极好。
(三)南极水资源丰富的原因请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及南极东方站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分析思考: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55毫米,为什么会储藏着如此丰富的淡水资源?(二)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及其局限性1.海水淡化局限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供应量有限。
2.人工增雨局限性:空气干燥,云量少,不符合人工降雨的要求。
3.开发地下水局限性:长期开采会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和地表下陷等问题。
4.跨流域调水局限性:整个西亚地区的水资源都相当紧张,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利益纷争。
5.植树造林局限性:气候干旱,与原有生态环境不相协调,树木的成活率极低。
6.节约用水的损耗和前期投入的资金成本,按照方案三:以整个冰山的形式运输,其可操作性更强更合理,过程中还可以考虑给冰山附膜以减缓其融化速度,减少损耗。
四、根据洋流和风向设计最佳线路已知冰山位置在65°04′S,75°45′E,请同学们回顾表层世界洋流分布图,思考在运输冰山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哪些洋流?读图可知,从南极运冰山去沙特阿拉伯主要经过海区为南印度洋和北印度洋,其中北印度洋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表层洋流会发生季节性变化。
我们在设计线路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季节的风向和洋流流向。
线路一:北半球冬季航线路程较短,冰川消融较大。
线路二:北半球夏季航线路程较长,冰川消融较少。
五、反思大规模利用南极冰山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凡事具有两面性,人类活动也一样。
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沙漠地区,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当地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地球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从水热平衡、自然景观、全球气候等方面反思一下,这样做将会对全球的环境产生哪些影响?1.破坏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南极的地表水减少,赤道地区地表水增加。
选择性必修一问题研究
第一章
资料一
1、因为月球是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行的,相对于地球来说,上半月月球是离大阳越走越远(见下面图甲)。
此时太阳在月球西方,月球西部被太阳照亮,所以这时月球的亮面朝西,即凸面朝西。
而下半月,月球是向着大阳越走越近(见下面图乙)大阳在月球东方,月球东部被太阳照亮,因此这时月球亮面朝东。
资料二
1.因为真实的月亮,其表面不平整,坑坑洼洼的,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均匀反照率只有9%,其他91%均被月球吸收。
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7%。
所以其反射出的太阳光强度较低。
而人造月亮是一面反射镜,镜面光滑平整,反射率高,所以其反射出的太阳光强度高。
2.扩大人造月亮照亮地表范围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一方面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个国家、多个地区发射多个人造月亮的方式来扩大其照亮范围。
3.因为纬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冬半年,其昼长太短,甚至出现极夜,日照时间短,严重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照明。
有了人造月亮,可以改善较高纬度地区的照明问题,从而节约能源。
:资料3
人造月亮可能会造成光污染,夜间光线过强,会提高人类患上肥胖、抑郁、睡眠紊乱等疾病的概率。
第三章
资料1
1.根据资料1图文信息,我们可以判断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纬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广布,地表水下渗快,地表水缺沙漠厂降水稀少,全年气温相对较高
,特别是夏季气候炎热,蒸发较大;人均用水量较大,因此,阿联酋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从时间上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从空间上看,降水南部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60毫米,东北部山区相对较多,阿联酋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规律,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2.阿联酋夏季盛行西南风,温度高,受地形抬升冷却,容易形成降水。
冬是季,盛行风从东北方向吹过来,经过;海洋,水汽增多,受东北部山区抬升作用影响,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降水相对较多。
资料2
1.(1)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例如,①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会形成地下水漏斗;②长期开采地下水,特别是过度开采,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塌陷;③河流、湖泊水量减少甚至干涸;④影响植被生长,破坏生态环境;⑤沿海地区会导致海水入侵和咸水入侵,地下水的水质变差。
(2)海水淡化是高耗能产业,消耗能源较多,加剧能源不足状况;同时海水淡化以后产生的浓盐水排入海洋,会造成局部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考虑。
开源就是寻找新的水资源,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节流的措施主要有增强节水意识;农业上要发展节水型农业,或者选择耐旱的农作物,推广新型灌溉技术;工业上要加强污水和废水的治理,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资料3
阿联酋东北部距来自海洋上的冬季盛行风更近,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效果更好,并且东北部地区海拔相对较高,造山成本相对低于其他地区。
导学提示:问题探讨
阿联酋纬度较低,气温高,临近海洋,蒸发量大,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山地能让潮湿的空气
随风爬升,形成地形雨,提高降水概率,理论上可行。
但山地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地形雨,成本较高。
第四章
导学提示:资料1
1.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国内没有一条常年流清的河流,水资源总量少。
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使用水量不断上升,超过了当地有限水资源的负荷。
2.除海水淡化、倡导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外,还可以跨流城调水,如从刚果河下游取河水海运、运输南极冰山等。
后两种措施成本较高,所得水资源总量有限,尤其是搬运冰山还要解决技术和安全问题。
导学提示:资料2
南极地区年降水量虽小,但蒸发量更小,在地质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巨厚的冰川沉积,储藏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执行任务
在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运送冰山的动力选择,冰山的固定和覆盖、约束以防止崩解,到达后的切割运输及储存等,还要考虑运输过程中水资源损耗问题(冰山的融化问题)。
最好选择北半球夏季,参考航线:利用西风漂流向东,顺西澳大利亚寒流向北,随后在赤道附近利用南赤道暖流转向西,接着在索马里半岛附近利用北印度洋夏季的季风洋流靠近阿拉伯半岛。
分析反思
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沙漠气候区,将会加快南极冰山融化速度,使全球变暖问题“雪上加霜”(进而造成海平面上升)。
另外,还可能使热带地区因融冰消耗大量热量,气温下降,进而影响到大气三圈环流的动力和全球大气运动。
同时,还可能使热带海区的水温下降,水汽蒸发量减少,影响全球的降水分配。
第五章
资料1
冷季型草坪在改善欧洲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的作用
(1)美化环境。
草坪是园林的底色,对于乔灌木和其他花卉能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
它能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受,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愉快、干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净化空气。
绿菌芳草能像吸尘器一样净化空气、过滤灰尘,减少了尘埃,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含量
3)调节城市气温。
据测定,夏季的草坪能降低气温3-3.5℃,冬季的草坪却能增高气温6-6.5℃。
同时,草坪还能增加空气湿度,它能把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变为水蒸气蒸发到大气中(4)减少噪声污染。
草坪还能减弱噪声,一块20米宽的草坪,能减弱噪声2分贝左右。
导学提示:资料2
1.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浪费有限的财力及水资源,可能造成城市大气、水体、土壤等的污染,可能破坏本地生态环境。
2.没有考虑到两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景观建设方案缺乏必要的论证。
导学提示:评价建议
1.这种做法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欧洲西部和我国西北地区海陆位置不同,气侯类型不同,自然环境差异大,光其是降水和干湿状况差异显著,各自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植被类型。
不顾环境的差异盲目引进是不合理的。
2.因地制宜,根据各自城市的气侯、地形、水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和草坪,特别注意应选用那些耗水少、耐干早、抗风沙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