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师案例分析-从涉诉审计业务谈如何避免诉讼风险-国际内审师.doc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8
审计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案例分享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管控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且客观的职能部门,审计师在其职责范围内积极参与风险管理,保障企业的健康运营。
本文将分享一些审计师在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并探讨在面对这些风险时应如何有效应对。
案例一:虚假销售活动在一家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有一位销售经理虚构了一些销售交易,用以提高其销售绩效,同时也为了获取更多的提成。
经过审计师的调查和审计程序的执行,问题最终浮出水面,并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
针对这种风险,审计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销售交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独立核实销售记录:审计师可以随机选取销售记录进行核实,确保销售交易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3. 增加管理层的监督和审查:管理层应定期审查销售数据,确保其准确性,并对销售人员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估。
案例二:资金挪用在一家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有一位财务经理存在挪用资金的行为。
审计师通过信息技术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评估,最终揭露了这一行为,并帮助企业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针对资金挪用风险,审计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设立有效的审计程序:审计师应针对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建立有效的审计程序,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引入信息技术审计:通过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和审计软件等,审计师可以快速识别潜在的资金挪用行为,提高审计效率。
3. 加强内部控制和审查:企业应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如审批制度、双重核算制度等,以防止资金挪用行为的发生。
案例三:供应商合规性问题在一家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发现有一些供应商存在合规性问题,如环境污染、违反劳动法规等。
审计师通过调查和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供应链的合规性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供应商合规性问题,审计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制定供应商评估机制: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评估和筛选机制,确保只选择合规的供应商合作,并定期进行供应商的监督和评估。
论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导致组织遭受的潜在损失和风险。
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自我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减少内部审计风险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组织而言,了解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是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方法:第一,规定明确的内部审计流程和程序。
组织应该建立内部审计的流程和程序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需要审计的信息以及如何收集这些信息。
在流程和程序中,应该明确审计人员负责什么,审计流程的具体步骤,审计的深度和范围以及审计结果的呈现方式等关键信息。
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时应该按照明确的流程和程序进行操作,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避免出现审计疏漏或误差。
第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维护良好的内部审计体系需要具备专业的审计人员。
组织应该在招聘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专业背景和技能,例如财务、会计或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
在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时也要着重考虑其专业水平,以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我水平。
为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和效率,可以采用外部培训、内部培训、参加专业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
第三,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应该是内部审计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组织评估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质量,以及接受审计结果的证据。
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应该将审计报告和程序提交给审核委员会或执行官,以确保审计的过程和程序得到有效地掌控。
此外,监督机制还应该督促审计人员在将审计报告提交给高层领导之前,对审计质量和程序进行再次审查,防止出现错误或不实之处。
总之,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需要组织从内部审计流程、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并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只有这样,组织才能遏制内部审计风险,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保障组织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规模较大,员工人数超过千人,年销售额数十亿元。
为了确保公司财务稳健、业务合规,A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各部门的财务状况、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二、案例概述2018年,A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公司下属的B子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B子公司自2015年起,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手段,累计虚报利润超过1亿元。
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风险点1. 虚报利润B子公司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的方式,虚报利润。
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公司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会计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2. 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B子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表明A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条的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 证券市场违法行为B子公司的虚报利润行为,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证券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二)案例分析1. 虚报利润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的规定,B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1)责令改正:责令B子公司立即停止虚报利润行为,并恢复真实财务状况。
(2)罚款:对B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3)吊销营业执照:情节严重的,吊销B子公司的营业执照。
2. 内部控制缺陷的法律后果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六条的规定,A公司可能面临以下法律后果:(1)责令改正:责令A公司立即整改内部控制缺陷。
浅析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无法预料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活动。
以下是一些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方法:1.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可能会导致审计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不能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应优先聘请具备专业性和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人员,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2.审计程序不严谨审计程序不严谨可能会导致审计过程中的工作遗漏或者不完善,不能发现潜在风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审计工作,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调整相应程序。
3.审计报告不准确审计报告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应该对审计报告进行详细的复核,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并与审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避免遗漏和误解。
4.内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当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时,涉及到的信息较为敏感。
如不加以保护,容易被泄露,成为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信息的保护和控制。
5.内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诈骗风险如果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遭遇内部员工的诈骗行为,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应建立诈骗信息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总之,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无法避免的一种风险,但是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风险。
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审计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案例分享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角色之一,审计师承担着识别、评估和控制企业风险的重要职责。
本文将从审计师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些内部审计案例,以展示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一、背景介绍在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控制机制,以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的审查,旨在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整体运营效率。
二、案例分享1. 公司A的财务欺诈风险管理公司A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拥有庞大的财务和资金流动。
在一次内部审计中,审计师发现了一系列财务欺诈行为,包括资金挪用、虚假销售和账目造假等。
针对这些问题,审计师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完善财务审批流程,限制特定人员的操作权限,提高对资金流动的监控程度。
- 强化审计程序:提高审计程序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确保对重大风险的及时发现和识别。
- 增加内部审计频率:加大对关键业务环节和高风险领域的审计力度,及时发现并遏制潜在的欺诈行为。
2. 公司B的合规风险管理公司B是一家跨国企业,业务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不同地区的法规和合规要求存在差异,公司B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
审计师在一次内部审计中,发现公司B在某个地区的税务申报存在错误和不符合本地法规的情况。
为应对合规风险,审计师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风险意识培养:提高公司员工对各国法规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合规意识。
- 建立全面的合规管理制度:制定适应不同地区法规的合规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符合当地的法规要求。
- 增加合规审计频率:加大对各个地区合规情况的审计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合规问题,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
三、结语通过以上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审计师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如何规避审计风险,这是值得思考与商榷的问题。
本文就防范内部审计风险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形成的原因和背景,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企业改革尚有不尽人意之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传统观念和陋习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个别国有控股公司权力高度集中,董事会形同虚设,有些企业领导兼任该企业控股公司的董事长,却疏于管理,这就很难避免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大成本费用,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股东权益受损,企业风险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势必面临审计风险。
如我们对某控股公司进行董事会决议执行情况审计,董事会决议明确规定公司只有在赢利的情况下,才可考虑员工收入增加的问题。
但就在这一年,公司亏损严重,工资总额增幅却达到30%;董事会明文规定大额资金支出必须由董事会集体研究、由董事长签字方可。
但公司相关人员却不履行上述决议,以个人借款的方式长期占用大额资金,董事会决议成了一纸空文。
2.会计诚信与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或因账务处理不规范、或因责任心不强、或因核算有误、或因会计移交不正规、或因渎职行为等,致使会计资料失真或资料不全,使审计人员不能全面掌握真实情况,进而误导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分析,得出错误结论,产生审计风险。
如我们对某生产厂家的审计中发现,大量发出产品未入账而作为产成品移库,单独以单代账,造成当年“产成品”、“生产成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利润”账表数据不实,严重影响了当期损益。
3.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与审计手段滞后。
目前在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主体,又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决策的客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要按照经营者的旨意来维护企业利益,二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审计人员往往选择后者,这自然增大了审计风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不仅与国际内部审计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滞后于国内会计核算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相继爆出了企业舞弊丑闻,使得人们对大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了疑虑,企业舞弊及针对舞弊行为的舞弊审计也就成为关注的热点。
2003年6月,在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报告中曝光了国内一批违规大案,一场严查乱管理、乱投资、违规挪用资金的“审计风暴”随即席卷全国,进而促使各大企业在发现舞弊、预防舞弊方面都加大了工作力度。
一、企业舞弊及危害舞弊又称为欺诈,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
主要就是为谋取局部或个人利益而故意实施的一系列不正当行为和非法的欺诈行为。
企业存在的舞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为一个组织谋取利益而进行的舞弊。
一般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利益,并用以欺骗企业其他利害关系人。
这种舞弊的施行者通常会间接得利,因为这种行为使组织受益而个人随之受益。
这种舞弊通常表现为:以损害企业利益,出售或转让组织不应处理的资产;不正当付款,如向权力机构人员或其代理人、客户或供应方支付非法捐赠、贿赂、回扣和报酬等;对交易、资产、债务或收入故意做出不正当陈述或估价;故意做出不正当的转让价格,通过有意地组织不恰当的定价技术,用以提高一个企业组织的经营成果而损害另一个企业组织的利益;故意做出不正当的有关当事人之间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一方接受了在正常交易关系中不能得到的利益;故意做出不真实的记录或泄露重要的信息给外部当事人,用来改善本企业的财务状况;从事被禁止的商业活动,如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的商业活动等等方式进行。
2.为损害一个组织谋取利益而进行的舞弊。
通常是为了一个雇员、外部的个人或另一家企业组织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而进行的。
为损害一个组织利益而施行的舞弊通常包括:接受贿赂或回扣;把一项可能赢利的交易转移给一个雇员或个人,这项交易在正常情况下会使这个企业组织获得利润;贪污企业财产,如通过贪污侵吞钱财,并篡改财务会计记录掩盖这种行为;有意隐瞒或虚报事项或数据;获得赔偿没有如实上交给组织等等。
摘要内部审计风险一直是内部审计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阅读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所学知识的理解重点对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发表了个人观点,首先,文章对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深层意义上的理解,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分类,让我们能对内部审计风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后重点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偏低、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信息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是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的原因进行说明,并重点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表明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对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字:内部审计风险,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审计职业化AbstractThe risk of internal audit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at I have read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knowledge learned, the paper expresses my opinions focused on the causes of internal audit risk and its prevention. Firstly, the paper mak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l audit and internal audit risk,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audit risk in detail,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reducing internal audit risk, and classify internal audit risk. All of these provide us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audit risk. After that, the main causes of internal audit risk for imperfec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 low comprehensive quality level of internal auditors, the imperfect internal audit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al audit are highlighted explained. And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internal audi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highlighted made. And this paper shows that reducing the risk of internal aud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of internal audit.Key Words:Internal audit risk,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Professional system of internal audit目录前言 (1)1相关理论基础 (2)1.1 风险的定义 (2)1.2 内部审计的定义 (2)1.3 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 (3)1.4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3)1.5 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 (4)2 内部审计风险的类型 (6)2.1 内部审计工作风险 (6)2.2 内部审计环境风险 (6)3 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7)3.1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7)3.2 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偏低 (7)3.3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8)3.4 信息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9)4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0)4.1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0)4.2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10)4.3 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建设 (11)4.4 加强信息化下的内部审计管理 (12)结论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前言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关问题及如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组织内部结构复杂,管理状况不佳,因此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十分必要的,不过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内部审计尚未得到各企业单位等的普遍认可,其中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审计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以推动内部审计发展,本文针对内部审计发展现状,通过对进行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结合个人观点对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提出针对性建议,充分结合现代信息化背景,充分了解目前所面临的内部审计风险情况,并提出应对信息化背景之下内部审计风险的新的防范措施,实际工作中仍有较多企业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及时开发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因而在信息化下的风险防范措施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修正和改进已有的风险防范机制,以使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更加完善,国外有关内部审计风险的研究比国内更加成熟,国外有关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的理论和实践都比较充分,反观国内则缺乏充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相继爆出了企业舞弊丑闻,使得人们对大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了疑虑,企业舞弊及针对舞弊行为的舞弊审计也就成为关注的热点。
2003年6月,在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报告中曝光了国内一批违规大案,一场严查乱管理、乱投资、违规挪用资金的“审计风暴”随即席卷全国,进而促使各大企业在发现舞弊、预防舞弊方面都加大了工作力度。
一、企业舞弊及危害舞弊又称为欺诈,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
主要就是为谋取局部或个人利益而故意实施的一系列不正当行为和非法的欺诈行为。
企业存在的舞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为一个组织谋取利益而进行的舞弊。
一般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利益,并用以欺骗企业其他利害关系人。
这种舞弊的施行者通常会间接得利,因为这种行为使组织受益而个人随之受益。
这种舞弊通常表现为:以损害企业利益,出售或转让组织不应处理的资产;不正当付款,如向权力机构人员或其代理人、客户或供应方支付非法捐赠、贿赂、回扣和报酬等;对交易、资产、债务或收入故意做出不正当陈述或估价;故意做出不正当的转让价格,通过有意地组织不恰当的定价技术,用以提高一个企业组织的经营成果而损害另一个企业组织的利益;故意做出不正当的有关当事人之间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一方接受了在正常交易关系中不能得到的利益;故意做出不真实的记录或泄露重要的信息给外部当事人,用来改善本企业的财务状况;从事被禁止的商业活动,如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的商业活动等等方式进行。
2.为损害一个组织谋取利益而进行的舞弊。
通常是为了一个雇员、外部的个人或另一家企业组织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而进行的。
为损害一个组织利益而施行的舞弊通常包括:接受贿赂或回扣;把一项可能赢利的交易转移给一个雇员或个人,这项交易在正常情况下会使这个企业组织获得利润;贪污企业财产,如通过贪污侵吞钱财,并篡改财务会计记录掩盖这种行为;有意隐瞒或虚报事项或数据;获得赔偿没有如实上交给组织等等。
中小学生过年的对联大全集锦怎么样中小学生过年的对联大全集锦(一)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吉祥如意上联:福旺财旺运气旺下联: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喜气盈门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下联: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横批:吉星高照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上联:天地和顺家添财下联: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好事临门上联:冬去山川齐秀丽下联:喜来桃里共芬芳横批:新年大吉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五福四海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五福临门上联:欢声笑语贺新春下联: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合家欢乐上联:事事如意大吉祥下联: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四季兴隆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五福临门中小学生过年的对联大全集锦(二)上联:财源滚滚随春到下联: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进上联:百世岁月当代好下联: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下联: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上联:大地歌唤彩云下联:满园春关不住横批:春色满园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上联:事事如意大吉祥下联: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四季兴隆上联:共享锦绣年华下联:相伴健康天使横批:福如东海上联:多劳多得人人乐下联: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上联:多劳多得人人乐下联: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中小学生过年的对联大全集锦(三)上联:九州春色莺歌燕舞下联:四海征程虎跃龙腾上联:大地回春山河壮丽下联:阳光普照玉宇澄清上联:笑看文苑群芳斗妍下联:喜听艺坛百鸟争鸣上联:推剪刮剃使您满意下联:烫吹洗理令尔称心上联: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下联:春暖花开千山呈荣上联:一派生机阳春有脚下联:漫天异彩浩气腾胸上联:大地欢欣春回有意下联:前程广远日进无疆上联:旭日祥云千门竞盛下联:春风化雨万物争荣上联:芙蓉国里春风送暖下联:长征路上战鼓催征上联:不耻相师请教四海下联:真诚待人结交五洲上联:百万雄师铜墙铁壁下联:十亿人民协力同心上联:祖国建设蒸蒸日上下联:工农生产欣欣向荣上联:日暖神州光辉万里下联:春回大地气象一新上联:芙蓉国里千枝竞秀下联:凯歌声中万马奔腾上联:四季力争工农两旺下联:红旗高举上下齐心上联:莫道今朝仓盈廪满下联:更望来年家富人足上联:雷锋之花常开不败下联:共产新风永昌不休上联:千里马行望尘莫及下联:一声虎啸逐电如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负债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或有负债引起的诉讼案件也不断增加。
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起涉诉业务,值得引以为鉴。
案情介绍
A公司是B公司的母公司,B公司为其关联公司C公司向D 公司借款提供经济担保。
2002年,C公司逾期未偿还D公司的借款,D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和C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偿还借款。
法院一审(2003年)、二审(2003年)均认定C公司应偿还借款,B公司作为有过错的担保人应在C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在该案一审期间,A公司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对B公司进行改制,并委托W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资产进行审计,出具了《清产核资报告》。
由于B公司无力偿还借款,D公司遂于2004年向法院提起诉讼,以A公司在对下属B公司进行改制过程中遗漏债务为由,请求判令A公司偿还应由原B公司负担的债务及利息。
法院一审(2004年)、二审(2004年)均裁定A公司在对B公司的改制过程中遗漏D公司的债务,判决A公司偿付D公司债务。
法院认定A公司对D公司负有赔偿责任的理由之一是,W 会计师事务所在《清产核资报告》中已提到B公司支付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费的情况,但A公司在未能及时发现及清理该笔债务的情况下,就对B公司进行改制,从而导致在改制中遗漏了该笔债务,A公司存在一定过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公司则认为导致其遗漏债务的主要原因是:首先,B公司为C公司提供的债务担保属于或有债务,账面上不反映为企业的负债,故A 公司不能发现B公司的潜在负债,而W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专业的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未尽应有的职业谨慎,工作存在严重失职,以致未能发现B公司的涉诉债务;其次,B公司在改制过程中,明知有未决的诉讼案件,但没有如实告知A公司,从而导致A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A公司于2005年向法
院提起民事诉讼,将W会计师事务所和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列为被告,共同赔偿其经济损失。
案情分析
上述诉讼案件中,从独立审计角度分析,如果B公司和W 会计师事务所严格遵循有关会计、审计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诉讼风险。
由于或有负债对企业潜在的财务影响巨大,风险难以估量,企业管理当局应当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对重大不确定事项予以适当披露,以便会计报表使用人了解该等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可能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可能产生的负债,如果符合有关确认条件,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在会计报表反映。
本案例中,2002年,由于C公司到期无力还款,B公司此时即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
同年,D公司诉B、C公司,使B、C公司很可能因为违约而面临赔偿。
也就是说,B公司承担的现时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根据有关借款合同规定,该义务的赔偿金额能够可
靠估计,这时,该义务完全符合有关确认条件,B公司应对因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负债。
年末,在法院一审尚未判决的情况下,B公司应向法律顾问咨询,分析胜诉与败诉的可能性。
而从本案来看,败诉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胜诉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下,B公司就应当合理估计损失金额,在2002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将预计担保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计入当年的营业外支出,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的原因。
2003年,法院二审裁定B公司负连带赔偿责任,B公司应当将当期实际发生的担保诉讼损失金额与上年预计负债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如果B公司熟知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认识到将或有负债列作会计反映的必要性,就不会导致A 公司在对B公司改制过程中遗漏债务,也就完全可以避免被A 公司告上法庭。
然而,B公司未对或有负债作适当的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隐瞒了公司的债务,误导了报表的使用人A公司,导致法院认定A公司在对B公司进行改制过程中遗漏对D公司的债务,因此B公司理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由于或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潜在义务,它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或有损失,但这种损失需由未来发生的事项来确定。
因此,承担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对可能影响会计报表的或有负债应更加关注,以便使会计报表使用人能够获得真实、充分、详细的信息。
对或有负
债的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判断能力,运用不同于一般会计报表审计的方法,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风险。
本案例中,W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B公司进行清产核资审计,正是法院受理D公司诉B、C公司一案期间。
审计人员在实施对一般会计报表项目审计程序的情况下,发现B公司在管理费用中列支了支付给律师事务所的费用。
虽然账上没有写明该笔费用是作何用途的,但这时审计人员应该有高度的职业敏感,追加额外的审计程序,以确定该笔律师费是否为诉讼案件而支付的费用,从而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或有损失。
审计人员追加的审计程序可以包括:向B公司直接询问该笔律师费用的用途,虽然这种询问不能发现B公司有意不反映或有负债的行为,但如果B公司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潜在的损失有作为会计反映的必要性,那么,这种询问就显得非常有用;向律师事务所进行函证,函证的内容除包括费用的金额外,还应当包括费用的内容,以分析和确定B公司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向B公司的关联公司寄发询证函,以求证B公司与关联公司存在的交易事项,尤其是担保和抵押等或有事项;此外,还可向B公司索取管理当局声明书、董事会等管理层会议纪要,并作必要的审核、分析和评价。
W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实施了以上审计程序,即使在B公司有意隐瞒或有负债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发现B公司的潜在负债,从而减轻自己的审计责任,避免诉讼风险。
几点启示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1.由于或有事项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当对或有负债等账外事项予以高度重视。
要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增强独立性,尽量减少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过失行为,对避免法律诉讼或在诉讼中保护自己有很大的作用。
2.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的具体审计业务中应保持认真谨慎的职业态度。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异常问题,应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而不应以任何借口缩小审计范围和简化审计程序,否则会导致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漏报不被发现,为自己带来本可以避免的审
计风险。
3.注册会计师一定要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弄清委托的真正目的。
尤其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被审计单位应更加注意,避免因他们的问题而成为第三责任人。
4.会计是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不应仅局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而应该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实务,善于运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善于获取企业外部证据,及时避免不必要的诉讼风险。
(来源:山东内审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