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必吃小吃:出了北京就没有卤煮了,这是北京人专属的美食
- 格式:docx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4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特色的,既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光怪陆离的环岛,而是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地方小吃。
老北京的小吃种类繁多,有民间的清真小吃,也有宫廷的御用糕点。
今天给大家盘点一下老北京的13家小吃。
1.驴打滚驴打滚,又称豆面饼,是北京的古老小吃之一。
制作时要求馅卷均匀,层次分明,外观发黄。
其特点是香、甜、粘,有浓浓的豆粉味。
2.艾窝窝艾窝窝,北京的传统小吃,每年农历新年前后在北京的小吃店都有供应,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是春秋品种,一年四季都有。
3.糖卷果蜜饯是京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客特别是女性食客的青睐。
蜜饯的主料是山药、大枣,辅料是李子、桃仁、瓜子仁。
4.豌豆黄北京春夏的时令美食。
原本是民间小吃,传入宫廷。
清宫的豌豆黄是用细白豌豆制作而成,成品呈淡黄色,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口感香甜,清凉爽口。
5.糖耳朵蜂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的名品,又名糖耳,因形似人耳而得名。
糖耳棕黄油色泽鲜艳,质地绵软绵软,香甜可口。
6.糖火烧汤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餐小吃之一。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大顺斋的汤火烧最为著名。
糖火又香又甜,软而不粘,适合老年人。
7.面茶在北京小吃中,面茶通常在下午出售。
喝面很讲究怎么吃。
吃饭的时候,不需要筷子、勺子等餐具,只需要用一只手沿着碗转圈就可以把碗喝完。
这种吃法,非老北京人恐怕吃不到。
8.焦圈北京的小吃Inby,男女老少都喜欢。
其香脆油润的口感真的让人吃不够。
北京人吃烧饼,经常喜欢吃inby,喝豆汁一定要吃inby。
9.馓子麻花痱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制作比较麻烦。
痱子麻花色泽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10.奶油炸糕奶油炸糕是北京小吃中营养丰富的小吃品种。
奶油炸糕圆形,外嫩,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11.蛤蟆吐蜜又叫豆沙烧饼,因馅为豆沙而得名。
在烤制过程中,由于烧饼的侧面有一个天然的开口,豆沙被吐出来挂在烧饼的侧面,所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烧饼叫做蛤蟆吐蜜。
北京的特色美食介绍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那么下面店铺就为大家介绍北京的特色美食,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特色美食介绍卤煮火烧卤煮火烧是北京汉族特色小吃,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
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
卤煮火烧是老北京纯粹的东西,土生土长,比京剧还要纯粹。
最初的卤煮出自于宫廷的“苏造肉。
”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
历史文化最初的卤煮出自于宫廷的“苏造肉。
”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河北三河县有位姓赵的人和如今“小肠陈”的鼻祖陈玉田的祖父陈兆恩一起卖苏造肉。
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普通人吃不起,所以他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
豌豆黄儿豌豆黄儿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
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
清代宫廷的豌豆黄儿,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
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北京的豌豆黄儿有两种,一种是北海公园仿膳制作的所谓宫廷小吃。
另一种则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出售的制作较粗糙的豌豆黄儿,这两种小吃都叫豌豆黄儿,但用料、工艺、价格有天壤之别。
历史文化豌豆黄儿,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据说,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传来敲打铜锣声和吆喝声,心里纳闷,忙问是干什么的,当值太监回禀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
慈禧一时高兴,传令将此人叫进园来。
来人见了老佛爷急忙跪下,并双手捧着芸豆卷、豌豆黄,敬请老佛爷赏光。
北京人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芝麻酱在北京有这样一则趣闻,有一年北京的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就亲笔提案要求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他说“北京人的夏天,离不开芝麻酱”,后来北京的粮油副食店真的恢复了芝麻酱供应。
事实证明,北京人何止是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一年四季都不行。
夏天的时候,一手啃黄瓜,一手拌麻酱凉面,呼哧呼哧地很过瘾;天气冷了,爆肚搭配芝麻酱,涮肉搭配芝麻酱,连烧饼、花卷、威化饼都能裹着芝麻酱。
如果你来北京,记得一定要尝尝芝麻酱。
掀开盖子就能闻到芝麻的香气,舔一口味道浓郁,口感细腻。
连美食爱好者们都说,“芝麻酱是可以蘸宇宙的”。
推荐店铺:赵府街副食店如果要感受最地道的麻酱味道,建议来赵府街副食店打包,这是全北京最后一家国营副食店,藏在鼓楼大街后面的张旺胡同里。
老北京都爱来这打麻酱,因为只有这里的麻酱还是他们小时候的味道,老板李瑞生说自家的酱胜就胜在“甜口,出数儿”。
店里放着9个大桶,每个桶能装50千克麻酱,通常不到一周就卖光。
从原料到制作,店主都亲自把关,醇香浓厚,是地道京味儿。
北京四大必吃美食烤鸭对于美食爱好者来说,没有人不曾听过北京烤鸭让人赞不绝口的京味儿文|takumi 有人说北京是“美食荒漠,根本没有美食”。
这样的说法也被广泛流传,甚至有点人云亦云。
虽然远不及一些知名美食城市,不过北京也确实有独属于北京人的京味儿。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这里的美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讲究。
单拿焦脆甜口的烤鸭、麻酱搭配炭火铜锅的涮肉来说,出了北京就很难找到那味儿了。
还有外人难以体会的豆汁儿、炒肝儿、卤煮,味道浓郁的酱肘子、炸灌肠,甚至是卖到全国各地的稻香村点心。
关于美食,北京还是有自己那一套的。
爆肚配麻酱麻酱麻酱凉面的名号。
北京烤鸭都是用果木炭火烤制,皮很薄很脆,色泽红润,是鸭子最好吃的部分。
肉质细嫩,肥而不腻,这是出了京城再也吃不到的味道。
推荐店铺:四季民福北京朋友都说“四季民福是全城最好吃的烤鸭店”,是不是最好吃因人而异,但它好吃这点无人能反驳。
北京十大美食必吃作为游客,在北京旅游时,以下10大美食是必吃的:1.北京炸酱面:一道经典的面食,以其浓郁的酱汁和嫩滑的面条而闻名。
2.北京豆汁:北京非常有特色的小吃,以绿豆为主料制作而成,营养价值高且具有养胃解毒的功效。
3.北京烤鸭: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道菜,选用上等肥美的鸭肉,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鲜美,肥而不腻。
4.老北京爆肚:北京众多美食当中的佼佼者,爆肚分类非常细,有牛羊肚、百叶等几个部位,营养价值很高,有补虚健胃等功效。
5.北京涮羊肉:也就是常说的羊肉火锅,在北京地区非常受欢迎。
6.北京炒肝:主要是用猪大肠还有猪肝制作的,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早点。
7.驴打滚:老北京驴打滚主要是用黄豆面、糯米粉制作而成的,口感偏甜,黄、红、白三色分明,是北京一种老少皆宜的面点。
8.卤煮火烧:起源于北京的城南街,是北京的传统小吃,主要的食材有火烧、豆腐、猪下水、老汤等。
9.北京炸面筋:一种独特的小吃,由面粉制成,然后炸至膨化,外皮酥脆,内部松软,有着特殊的口感。
10.焦圈: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做法简单,需要的食材也不多,主要就是面粉、食盐、明矾、碱等。
色泽深黄,口感酥脆。
除了上述提到的北京美食,还有许多其他值得尝试的美食,以下是一些推荐:•锅儿挑面馆:位于雍和宫附近,主打老北京的吃法,面条出锅不过水,炸酱面自然是不能错过的。
•大碗居:北京的一家炸酱面馆,菜码品类繁多,面条非常筋道,酱料十足,口味地道的不得了,深受众多食客的喜爱。
•老北京炸酱面大王(崇文门总店):炸酱面相当的量大便宜,菜码是已经提前摆在面上了,手擀面默认是锅挑的。
•北京炸酱面馆(前门总店):以最实惠的价格享用最地道的北京美食的地方。
•方砖厂69号炸酱面:号称是“京城最有家的味道”,不仅菜码讲究,肉丁肥瘦恰到好处,而且“炸酱”是小碗干炸,酱和油是上下分离的,味道颇具特色。
•海碗居(增光路总店):主打的大海碗炸酱面超级好吃,面条筋道,菜码丰富,酱香浓郁,还配有面汤。
北京小吃卤煮的制作方法
北京小吃卤煮是一道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小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卤煮的制作虽不复杂,但是处理得当,味道确
实好吃。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小吃卤煮的制作方法。
一、准备原料
1.猪肚、猪心等内脏类食材;
2.新鲜肉、鸡蛋、豆腐、臊子面等食材;
3.辣酱、甜酱、葱姜蒜等调料;
4.清水等。
二、食材处理
1.将猪肚、猪心等内脏类食材洗净,放入加入料酒和姜片的开水中焯水,去除腥味;
2.切小块后与肉、豆腐等一同放入加入清水、酱油、料酒、冰糖、桂皮等调料的锅中煮至熟烂。
三、制作卤汁
1.锅中放入清水,加入香叶、茴香、陈皮、肉桂、大料等辅料,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左右;
2.在另一锅中炒香花椒、干辣椒、麻辣酱等调料,倒入第一锅中备用。
四、卤煮交叉
1.将煮熟的肉、豆腐等切片备用;
2.炸鸡蛋切成条状;
3.臊子面煮熟备用。
五、卤煮组合
1.将肉、豆腐、猪心、鸡蛋等组合在一起,盛入碗中;
2.淋上制作好的卤汁;
3.撒上葱姜蒜末,浇上辣椒油、甜酱等调料。
六、热量分析
卤煮作为传统滋补小吃,其中所含的热量较高。
每100克卤煮约含400千卡热量,所含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较丰富。
以上就是北京小吃卤煮的制作方法,你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口味适量增减调料的用量,制作出符合自己口味的卤煮。
虽然卤煮的制作方法不难,但是要做好,需要细心耐心。
老北京的特色美食介绍《老北京的特色美食介绍篇一》嘿,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老北京的特色美食。
那可真是一个赛一个的绝,能把你的味蕾伺候得服服帖帖的。
先说这炸酱面吧。
这炸酱面就像是老北京的一张名片,大街小巷都能瞅见它的影子。
我就记得小时候,每次路过炸酱面馆,那股子炸酱的香味就像小钩子似的,勾着我的魂儿。
走进面馆,那场面可热闹了。
师傅在厨房熟练地炸着酱,锅里的肉酱“咕噜咕噜”地翻腾着,就像一群欢快的小精灵在跳舞。
那酱得是六必居的黄酱,肉得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丁儿。
炸酱的时候,小火慢慢熬着,把肉的油都炸出来,肉丁变得金黄金黄的,酱也变得油亮油亮的。
面呢,得是手擀的,筋道得很。
端上来一大碗,面条白白净净地躺在碗底,就像刚睡醒的蚕宝宝。
上面浇上一大勺炸酱,再配上五颜六色的菜码儿,什么黄瓜丝儿、豆芽儿、心里美萝卜丝儿,嘿,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我就喜欢把面和炸酱、菜码儿搅拌均匀,让每一根面条都裹满炸酱。
吃的时候,“哧溜哧溜”的,那口感,面条的筋道,炸酱的咸香,菜码儿的清爽,混合在一起,就像一场交响乐在嘴里奏响。
不过呢,我觉得现在有些地方的炸酱面变味了。
为了图省事,用机器面代替手擀面,炸酱也不是那种小火慢熬的味儿了。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优雅的贵族,突然穿上了地摊货,怎么看怎么别扭。
难道传统的美食就这么难保持原汁原味吗?再说说豆汁儿和焦圈儿这对老搭档。
豆汁儿啊,那味道可真是独特,有人爱得死去活来,有人闻一下就皱眉头。
我第一次喝豆汁儿的时候,那味道就像泔水一样,差点没把我给呛吐了。
可是呢,喝了几次之后,我居然慢慢爱上了这个味道。
豆汁儿是那种发酵过的酸臭味,但又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清香。
就像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
焦圈儿呢,就像一个金黄的小圈儿,酥脆得很。
咬一口“咔嚓”一声,掉一地的渣儿。
把焦圈儿泡在豆汁儿里,焦圈儿吸饱了豆汁儿的汁水,变得软乎乎的,又有另一种口感。
我就听说啊,老北京人早上起来就爱来一碗豆汁儿,配上焦圈儿,就着小咸菜,那才叫一个舒坦。
老北京卤煮的历史老北京卤煮是中国传统的小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下面是关于老北京卤煮的历史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北京的卤煮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明朝时期,北京的官府中有一个职位叫“煮府”,负责煮饭和食材加工。
其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小吃,即现在所称的“卤煮”。
《京华烟云》是一本记载了清朝时期北京饮食文化的著作。
书中记载了当时北京的小吃,并有详细描述了卤煮的制作方法。
这也证实了卤煮在清朝时期已经非常流行。
卤煮的原料通常包括豆腐、蜂蛹、腐竹、牛筋,另外会加入酱牛肉、羊杂等肉类食材,再加上各种蔬菜和调味品。
这些食材经过卤汁的炖煮便成为卤煮的独特口味。
据说,在北京城的旗人聚集的大街小巷中,常见到“卤煮”标志的摊子。
这些摊子采用的都是石槽炉,将卤菜煮熟后,挑出来晾干备用。
顾客购买时,摊主依据大小将其切成块状,加热后放在碟子里,最后浇上汤汁。
老北京卤煮的卤汁是关键所在,而这个卤汁最早是从南方传进来的。
南方人爱吃血豆腐、猪血、鸭血等内脏类食材,而为了消除腥味,他们就炖制出了口感特殊的卤汁。
这种卤汁后来被引入到北京并加以改良,成为了老北京卤煮的独特风味之一。
据传,清朝时期,有一个来自江苏的商人在北京城开设了一家出售卤菜的酱菜铺子,生意兴隆。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将南方的卤汁和北方的卤味结合起来,最终发展出了老北京卤煮的独特配方。
近年来,老北京卤煮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例如添加了更多的配菜和调料,以满足现代人对口感和口味的需求。
但无论如何变化,老北京卤煮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北京地区一道受欢迎的小吃。
总之,老北京卤煮作为北京传统小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流行,并且被不断改良和创新。
卤汁的独特口味和丰富多样的配料使得老北京卤煮成为了一道受欢迎的传统美食。
(资料来自互联网)(33种)1.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
制作时将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驴打滚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2.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3.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
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
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
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
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4.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5、奶油炸糕是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小吃品种。
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将面粉倒人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自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
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6.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
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7.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
老北京卤煮
卤煮在北京是一道著名的的地方传统小吃,它是将火烧、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买一碗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
卤煮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
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
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知道卤煮火烧的。
食材准备
主材料:猪肠、猪肺
配料:盐、黄酒、醋、八角、肉桂皮、花椒、姜、香叶、老抽、面粉、冰糖、
制作步骤
1、猪肠用盐、黄酒、醋反复抓洗,内壁、外壁都要洗干净,用温水冲洗效果会好一些哟
2、锅中放清水,将猪肠放进去焯水(凉水下锅哟~)
3、另起锅,加开水、八角、肉桂皮、花椒、姜、葱、香叶、黄酒、陈皮、生抽、老抽、干辣椒大火烧开,小火卤肠
4、面粉加水揉成团,醒一会儿
5、将醒好的面揉光,分割成小面剂,揉圆
6、将圆面剂擀成圆片
7、平底锅抹少许油,将饼烙熟(我们第一锅抹油了,
以后就没再抹)
8、卤好的猪肠切小段
9、锅中放少许油,煸炒郫县豆瓣,将卤汤回锅,烧开,加清水,加盐、酱油、醋、冰糖、黄酒、南乳汁等煮开,
10、放入猪肺及豆腐泡炖
11、最后加入猪肠煮开即可。
12、将烧饼切小块,汤料及汤汁浇在烧饼上,加辣椒油、蒜汁、小葱末、醋调味。
新烙的饼直接浇汁就可以吃,不用把烧饼放入汤锅中煮,否则烧饼没嚼头了。
但烧饼是隔夜的,就要煮煮再吃。
北京特产八大件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许多特色的北京特产。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北京的八大特产。
第一大件: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中国烹饪的一大瑰宝,也是北京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它的制作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烤鸭的皮薄脆,肉质鲜嫩,色泽金黄,口感丰富。
品尝烤鸭时,可以将鸭肉卷在薄饼里,搭配葱丝、黄瓜丝和甜面酱,入口香脆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大件:豆汁糕豆汁糕是北京传统的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是糯米和豆汁。
豆汁是北京人非常喜爱的饮品,而将豆汁与糯米结合制作成糕点,口感独特。
豆汁糕外皮软糯,内馅酥脆,味道鲜美。
它是老北京的代表性小吃之一,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第三大件:琉璃糖琉璃糖是北京特色糖果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致的外观而闻名。
琉璃糖色泽晶莹剔透,外表光滑如玻璃,糖心酥脆可口。
它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手工制作的琉璃糖更为珍贵。
每一颗琉璃糖都是糖师傅精心打造的艺术品,具有观赏和食用的双重价值。
第四大件:老北京纸扎灯笼老北京纸扎灯笼是北京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纸扎灯笼造型各异,颜色斑斓,是北京过年期间街头巷尾的常见景象。
它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第五大件: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京剧脸谱的色彩丰富多样,每个脸谱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
京剧演员通过脸谱的变换,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第六大件:雕漆雕漆是一种传统的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木器为基材,经过多道工序和精细的雕刻加工,再涂上多层漆,最后经过打磨和抛光,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雕漆作品色彩鲜艳,纹理精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七大件:景泰蓝景泰蓝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华丽的外观而闻名。
景泰蓝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填色和烧制。
景泰蓝作品色彩鲜亮,纹饰精美,形象逼真。
南北味系列之——北京卤煮2
北京卤煮是一道非常孤独的北京小吃,因为外地人有很多都不喜欢,北京当地人却爱它爱的
不得了。
不管是老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是非常爱卤煮的。
卤煮火烧是老北京纯粹的东西
这种北京小吃,在老北京土生土长,比京剧还要纯粹。
这道被认为是只有穷人才会吃的美味,最初时起于宫廷的,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但是卤煮基本上就只有北京人喜欢吃,卤煮不像
老北京涮羊肉和北京烤鸭一样开遍全国。
卤煮的历史也很长久
最初的卤煮火烧出于宫廷的“苏造肉”。
早在光绪年间,就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
地道的北京人基本上都很爱吃卤煮火烧的。
吃卤煮不要再饭点去
这是因为卤煮火烧的味道在于火候的长短。
如果在饭点去的话,客人就会比较多,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店更是如此。
这个时候,往往大肠小肠肺头等都是刚刚煮熟就要捞出来了,而火烧
也是如此,还没有完全烤熟,甚至还发白呢就捞出来了。
如此一来食材就没有那么入味了,所以味道也没有炖的久的好吃。
卤煮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很多外地人不懂为什么要吃卤煮,因为他们觉得猪下水不干净不好吃。
可是做的好的卤煮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黏其中的大肠小肠口感酥软,味道厚而不腻,没有卤煮火烧的任何异味。
卤煮是冬天里最好的食物
冬天的北京天气寒冷,吃一碗刚做好的卤煮是北京人冬天最幸福的享受。
热腾腾的卤煮冒着热气,手里端着卤煮手热了,卤煮吃到胃里胃也热了,整个身体都是暖洋洋的。
吃卤煮是什么样的享受
卤煮的食材多少有一些特殊,都是一些内脏。
有些人听到卤煮就害怕不敢吃。
而喜欢吃的人爱它入骨,夸张了说就是视之如命。
北京人冬天吃卤煮的享受就好比夏天在空调房吃西瓜的那种享受。
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食物。
吃卤煮一个人更自在
卤煮这种食物,一个人吃比一群人更自在,特别是在凌晨的街道,北京有着难得的安静,身心都一起温暖了起来。
喜欢吃卤煮的,吃过卤煮的朋友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快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