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案例分析
- 格式:xlsx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5
内审不合格项报告的典型案例剖析文章剖析了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发现的几个不合格报告的典型案例.提出笔者的看法,以期对获证企业及内审员有所裨益在质量体系建设中.内审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努力的方向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工作的运作状况.能折射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领导对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能直接体现企业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能力的强弱一般来说.从内审不合格项的多少,不合格条款分布,事实描述侧重点,整改思路,纠正措施的实施与验证等方面.可以了解企业体系建设的真实信息从内审实施的情况来看.可以体现公司对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及内审管理水平的高低从内审不合格项的个数来看.如果每次只开具1~2项不合格项且都是一些”皮毛”问题.说明企业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弱.或者其体系建设根本没有实质运行.从内审不合格项事实描述的侧重点来看.届{春2009年第10期(总第267期)也可以间接反映公司的管理思路.如果避重就轻开具不合格项,就说明企业内审工作阻力很大.或者内审权威性不高.或者内审运作不畅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或者内审员不能客观公正地实施审核.从内审不合格项判定的情况来看.能体现内审员对标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特别是人员培训工作的实效.从内审不合格项整改思路来看.能从主,客观两方面正确分析原因.并且能举一反三解决问题,说明这样的企业体系建设目的正确.通过内审查找内部薄弱环节,寻求改进机会,提高自我改进能力从内审不合格项的整改验证情况来看.能对不合格项整改的有效性进行深入验证的企业.必然是质量体系运行步不符.这不符合GB/T19001—2008标准7.5.1的有关要求以上不合格项事实描述不准确.铅膏有正膏,负膏之分.视比重不一样.案例中内审员没有区分.说明内审员对铅酸蓄电池的工艺,性能不了解.不具有蓄电池专业审核能力.这样的不合格项很难被受审核部门所认可铅膏的视比重记录显示”铅膏的视比重为4.37g/cm”,的确不在(4.0~4.2)g/cm”范围内.从表面上看.以上事实应该已构成不合格项.但认真分析案例.就能发现以上描述是有漏洞的.首先文字描述存在歧义.内审员是将”铅膏的视比重”与”正膏的视比重”相比较.已是概念上的错误:其次从铅酸蓄电池专业来分析.铅膏有正膏和负膏两种,”铅膏的视比重为4.37g/cm,”,并没有说明是正膏还是负膏.现场追查发现.工艺文件规定很清楚,”正膏视比重为(4.0~4.2)g/cm,负膏视比重为(4.3~4.6)g/cm,”.如果内审员抽查的记录是正膏的配制记录.以上不合格项成立: 如果内审员抽查的记录是负膏的配制记录.以上不合格项不成立.由此说明.审核组专业人员的配备很重要.GB/T1901l一2003标准6.2.4条款对”选择审核组”是有具体的规定:”若审核组中的审核员没有完全具备审核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通过技术专家予以满足”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也要按照GB/ T19011—2003标准的要求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内审员或技术专家.确保审核结论的正确性. 二,应针对现场设施的具体要求实施审核.判定依据要充分案例二《穿壁焊作业指导书》规定:孔径15mm时.焊接时间为8~l7周波.查××年×月×日穿壁焊生产记录:××蓄电池(××一05批),孔径15mm时.A处焊接时间为20周波.焊接时间与文件规定不符合这不符合标准GJB9001A一2001中7.5.1条款”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要求以上的不合格项没有充分考虑生产线的特点.不同的生产线有不同的工艺参数.内审员实施内审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受审核区域的设施现状.针对性实施有效性审核.事实上,该车间在同一区域有两条生产线,综观设备生产线和意大利设备生产线.两生产线对同孔径穿壁焊的焊接时间有不同要求:孔径为15mm时.中观生产线的焊接时间为8~17周波. 意大利生产线的焊接时间为18~30周波内审员现场审核时.检查的是意大利生产线穿壁焊的作业现场.对照的受控文件是中观生产线穿壁焊的控制指标,抽查的记录与文件规定不符合,并不能表明不符合标准要求.经查证.企业受控文件《穿壁焊作业指导书》采用表格的形式将两条生产线的穿壁焊参数都予以明确规定孔径15mm时.A处焊接时间为20周波,在l8~30周波范围内.符合意大利生产线工艺参数的要求.以上事实根本不存在不合格,完全满足标准要求.三,国军标与国标的要求应分清.要针对产品实施审核.不可随意拔高要求案例三××年×月×日在总厂检验部门审核时发现,检验员×××(检验印章号”检E”)在履行产品放行职责.无授权记录.以上事实不符合GJB9001A一2001标准8.2.4的要求.经现场了解.检验部门负责三个分厂的产品检验.既有军品也有民品,检验部门的检验员都有明确分工.其中检验印章号”检E”的检验员是专职从事民确表明三点:一是对民品检验印章管理是认同的:二是所有检验员都必须经书面授权后才能开展产品检验工作.三是同时承担军品和民品检验工作的部门必须按GJB9001A一2001标准的要求实施控制.没有军品民品的差异.“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是对军品,民品提出的共同要求.标准并没有硬性规定,”在履行产品放行职责”时一定要有”授权记录”.笔者认为只要在检验记录中有”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签字或盖章即可.叶旨明”并不一定要书面,只要能明示有成品放行权即可如果检验员没有书面授权记录.就判定不符合标准要求,违背了标准的本意.另外,检验员参与成品检验工作,并不表示在放行产品.现场审核时,没有追查该检验员是否在产品检验中履行了最终产品放行权的证据.就推定其”在履行产品放行职责”.显然是不正确的“组织应对检验印章实施控制”.是对军品检验提出的要求.不是对民品提出的要求,但民品体系可以参照执行.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以上不合格项的事实描述可以看出.该民品检验员有唯一的检验印章.应说明企业按国军标的要求对检验印章实施了控制.按照标准的要求.即使民品分厂没有实施检验印章管理.也不能判定不符合GJB9001A一2001标准的要求.四,不合格项的判定应准确全面.要针对突出问题开具不合格项报告案例四××年xN×日在人力资源部门审核时发现.人员培训工作采用二级管理方式进行.岗位培训由各分厂实施.人力资源部门组织检查.但提供不出对下设的分厂培训情况实施检查的证实材料.也未对培训有效性进行评价,培训届量春鼽2009年第10期(总第267期)的针对性也不强.以上事实不符合GJB9001A一2001标准6.2.2的有关要求.以上案例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履行部门的职责.没有对各分厂培训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二是没有及时评价所采取培训措施的有效性:三是培训计划制订不合理,没有针对企业的特点制订.第一个问题.依据标准判定不应是6.2.2的内容.而应是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内容.整改的方式应是加强对各分厂监督检查的力度.按照经批准的总厂年度计划及各分厂上报的年度培训计划.逐一进行检查.及时动态了解分厂人员培训实施情况监督检查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的职责之一,如果督导工作不到位,说明没能认真履行人力资源部门监督检查职能.应开具不合格项.第二个问题.说明对培训效果的评价理解有偏差培训效果的有效性不一定由人力资源部门完成.而往往由培训执行部门从应知,应会两方面进行评价.一般应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案例中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要进一步追查相应的证据如果不是主管部门承担的工作.不应在管理部门开具不合格项,而应在实施部门开具不合格项第三个问题.反映了公司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真抓实干的企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非常严谨.他们对为什么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培训的意义理解较透彻.制订培训计划应来源于岗(职)位描述和人员的现状,现有的人员能力不能满足岗(职)位任职要求或公司发展需要.所以才提供培训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培训计划针对性不强”说明培训计划与岗位要求脱节.或培训计划制订没有来源于基层.没有很好地识别培训的需求.这方面情况在很多企业均存在.有的企业培训工作形同虚设.多年的计划基本一样.没有企业自己的特点,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请问这样的培训又有罱蜷兽管z《∞-!10z0一《uHHuz0一《z苫厂I窆H何用?还有的企业对GJB9001A一2001标准6.2.2f条款执行不到位.没有对各级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有关质量管理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考核.一是领导不愿参加这样的培训,二是职能部门不能按文件规定履行职能.常常只对领导者以外的员工实施培训.所以培训范围肯定不全面.领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是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培训的”针对性”没有定期对各级管理者组织质量管理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考核.是可以开具不合格项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培训计划的针对性问题.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配合和支持.以上案例不合格项没有突出重点.而且判定不全面.错误地理解”凡是人员培训的问题就是6.2.2的内容”假如案例事实成立的前提下,除不符合标准6.2.2b,c条款要求外.还不符合标准8.2.3条款要求五,整改的思路应清晰,要注重有效性验证案例五《××产品工艺规程》规定”生产过程中上,下午各送一个XX主药柱检测其密度”,但××部门提供不出X年X月×日××军品E号为1—2005一XX)XX主药柱的密度检测记录.以上事实不符合GJB9001A一2001标准中4.2.4的要求.案例六2005年6月21日在XX分厂技术检验科审核时发现:2005年l~3月的氮酮分析原始记录(气相色普图)中未注明产品批次,气相色普图上也没有注明时间.不能使产品的批次标志与原始记录保持一致这不符合GB/I’19001—2008标准4.2.4的有关要求姑且不谈以上两案例不符合项判定条款的错误.以上不合格事实.绝对不仅仅是记录不规范的问题.而是产品检验控制,工艺文件执行,产品标志和可追溯性等工作管理不到位所致.查阅以上不合格项的原因分析及纠正措施.都是围绕记录规范及管理着眼.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没有针对问题的实质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现场追查这些单位不合格项整改验证后.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发现以上情况都存在重复发生这说明采取的措施无效.没有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问题的根源是内审员不合格项判定不正确.内审管理部门及内审组也没有及时识别判标的错误审核组判定上述事实违背4.2.4条款.错误引导了受审核责任部门整改的思路.必然影响了整改的效果内审不合格项进行有效性验证至关重要如何使内审不合格项整改有效.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其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不合格事实要正确.纠正要及时.原因分析要准确,要针对原因拟定相应的纠正措施[标签:快照]。
内审员案例分析题【篇一:内审员案例分析题】练习五案例分析题请根据所述案例情景判断:如能判断有不符合项,请写出不符合事实、不符合gb/t19001 审核员在销售科查阅到 2004 年一季度与顾客签订了 13 份合同,审核员要求查看对这些合同进行评审的记录,销售科长说:“所有的合同都评审了,但我们没有书面的评审记录,我们单位的计算机都是联网的,所有的合同评审都在网上进行,评审之后认为可以满足要求时才签订合同,但评审记录都从计算机中删除了,没有保存。
”在销售科查阅 2004 年一季度与顾客签订了 13 份合同,要求查看对这些合同进行评审的记录,销售科无法提供对这些合同进行的评审记录。
不符合 gb/t19001 : 2008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 7.2.2 条款,评审结果及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审核员在某食品包装车间里,看见工人用一台电子秤称量待包装的食品。
审核员看见食品包装袋上注明每袋食品的重量为50+0.50 克,审核员抽查现场已称完重量的两袋,发现秤量值分别是48.30 克和48.35 克。
工人解释说:“每袋的重量都是够的,只是这台秤不准。
”审核员看见秤上贴的校准标签上表明该秤是在校准周期内的,但该秤在不称量食品时确实不能回“0”了。
答: 1、在某食品包装车间里,看见工人用一台电子秤称量待包装的食品。
看见食品包装袋上注明每袋食品的重量为50+0.50 克,抽查现场已称完重量的两袋,发现秤量值分别是48.30 克和 48.35 克。
看见秤上贴的校准标签上表明该秤是在校准周期内的,但该秤在不称量食品时确实不能回“0”了。
2.不符合 gb/t19001 :2008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7.6 条款,“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3.不符合性质,属一般不符合。
某生产小型家用电器的企业,程序规定:“在订货会上如有客户要订货,经厂长授权的销售人员可先与客户草签合同,然后将合同带回,由销售科长在合同背面加盖合同评审印章并组织评审,如合同可以接受就签字,再在合同上加盖工厂的公章。
内部审计案例分析题【篇一:内部审计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一内部审计——案例分析一、发现的问题公司财务核算没有真实反映其经营成果,存在虚假核算情况。
具体如下:(1)明显已经收不回的应收账款 200 万元,仍在挂账中,没有核销。
(2)已经收回的被核销的应收账款,没有入帐内核算。
(3)虚列收入4000 万元。
(4)存货毁损100 万元,没有在账内如实反映。
2、私设小金库。
a 公司对收回的被核销的应收账款不入账,利用应收账款放贷取得利息收入不入账等形式套取公司现金68 万元,用来私设小金库。
公司因经营不善被骗200万元,没有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也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管理没有到位。
(2)擅自开展期货业务,造成巨额亏损。
(3)不重视产品质量管理,造成产品销售困难。
(4)没有按期开展存货清查业务,致使存货质量不佳,存在损毁现象。
(5)存货的出入库管理不严,容易被人冒领,存货损失的风险较高。
(6)采购物资管理不严,只是采购物资质量不佳,同时对付款审核不严,没有留足质保金,只是索赔困难。
公司负责人拒绝提供许多和其有关的一些经营业务,包括许多费用报销的情况,造成审计核实困难。
公司营销部门独自成立p服务公司,截留公司收入,为少部分人谋福利,p 服务公司的收入应该是a 公司的收入,但被营销部门人为进行了分离,只是收入被截留。
同时,p 服务公司根据成立时资金的来源,实质上应属于a 公司的子公司,a 公司应按财务制度规定与p 服务公司予以合并报表。
二、审计建议公司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立即将公司出纳和会计业务相分离,以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降低舞弊的风险。
公司负责人拒绝提供有些情况,只是审计组无法全部摸清事实。
建议公司由公司纪委对a 公司的开办费、上市发行费展开专项调查,审查清楚事实真相。
同时,对审计已查明的一些事实,如超标准报销手机话费万元,虚开的发票22000 元及白条报销650 元等予以退回。
3、建议a 公司对购入的没有列入帐内管理的10 台笔记本电脑指派专人寻找其下落,如丢失,追究a 公司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由于管理不严的责任。
练习一:标准条款对照练习针对下列情景,分别说明它们所对应的是GB/T19001:2008标准中哪个具体条款。
1.机床厂在客户上门提货时,在未接到产品完整检测报告的情况下,仅凭质检科的电话合格通知,就将一批24台KP6025机床交付给了用户。
2.百货商场文具柜台营业员小王,把一本作为样品陈放十个月本应削价处理的大型集邮册,连同其他19本一起原价卖给了市集邮协会,因为当时商场只有这20本了,所以小王就未向顾客加以说明。
3.长城电脑公司的内审策划中,没有对总经理进行审核的安排。
内审员,总经理认为内审只是他的管理手段,不需要审核他自己。
4.黄河大酒店窗明几净,玻璃大门如同透明。
一个前来就餐的孩子撞得头破血流;服务员手忙脚乱地把他送去医务室包扎;大堂经理叫来服务员在玻璃大门上贴上装饰画;又在大门处设立了专门的门童。
5.公司人力资源部正在对新公司的大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培训。
6.服装厂采购部主管介绍说,本厂所有服装的面料都是来料加工的。
7.汽车制造厂设计制造成功的一种新型家用小轿车,其废料排放未达到国家环保标准规定的要求。
8.审核员在长城宾馆客房部,发现了正在现场使用的有第一版和第二版两种不同版本的《客房服务控制程序》文件。
9.昆仑厂采购部编制的合格分供方清单中没有将日常收购的废报纸原料供应纳入其中。
采购部长介绍说,这些废报纸实际上是向社会上的废品收购人员收购的,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评价。
10.电视机总装调试后需进行老化试验,电视机厂装配车间到老化试验之间200米的过道,地面坑洼不平。
11.某轴承厂的轴承圈是按批编号,用流程卡标明并随产品流转,但在车间加工过程中,轴承外圈和流程卡常常被分离放置。
12.某类食品的保温灭菌工艺规定是140℃、持续一小时,审核员看到现场的自动温度仪显示为120℃。
操作工人解释说,140℃高温耗电量太大,120℃高温足以杀菌了。
13.公司正在召开新开发的CPR30冲剪设备的新产品鉴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