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法治与政治文明关系浅议
- 格式:pdf
- 大小:137.93 KB
- 文档页数:4
宪政与法治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宪政和法治的话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宪政和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和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互动,成为了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宪政与法治的定义、宪政对于法治的意义以及法治对于宪政的约束等方面,深入探讨宪政与法治的关系。
首先,宪政与法治的定义是研究的起点。
宪政是指国家政治权力的运行和管理以宪法为依据的一种政治体制,其中包括各种政府机构之间的权力分立、权力制衡等。
而法治则是指依法行政,法律是治理的基础和纽带,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
宪政与法治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二者的核心概念都基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循,不同点在于宪政更注重体制和制度的建立,而法治更注重法律的制约和运行。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宪政对于法治的意义。
宪政旨在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此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法治机制。
宪政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建设,为法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比如,宪政通过设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来保证法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了法治的有效实施。
同时,宪政还通过权力分立和制衡机制来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进一步巩固了法治的基础。
因此,宪政对于法治的意义在于为法治提供了保障和运行的制度保障,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
然而,宪政与法治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法治也对于宪政的约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法治的框架下,即使是宪政权力也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
法治通过对宪政行为的监督和制衡,保证了宪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法治可以通过司法审查、合宪性审查等手段,对宪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进一步提升了宪政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法治还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限制了宪政权力的滥用和过度扩张,保护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因此,法治对于宪政的约束在于为宪政提供了方向和边界,使其行使权力更加有序和合理。
综上所述,宪政与法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宪政通过建立体制和制度,为法治提供保障和环境;法治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对宪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成为法治社会,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成为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政治文明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倡导的道德、法治、民主、开放等价值观念,宪政则是指通过宪法规定的权利与限制来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违宪审查则是通过法律手段来审查侵犯宪法权利的行为。
本文将讨论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的关系,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论证这一关系。
一、政治文明与宪政的关系政治文明与宪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政治文明是宪政的基石,政治文明的推动和宪政的实施互为促进,互为依存。
政治文明不仅规范了宪政的实施,而且宪政的实施也有力地推动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二战后的德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国在受到侵略之后,发誓要变得更加民主自由,这种精神通过宪法的制定得到了体现,成为了德国民主稳定的基石。
二、违宪审查的意义违宪审查是宪政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防止滥用公权、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违宪审查是依法治国的必要手段。
违宪审查可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防止政府和官员的滥用公权、扩大权力。
违宪审查对于建立完善法制环境,实现公平公正、民主法治的现代化权利保障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五个违宪审查例子1.美国《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1954年),这个案件推翻了美国《皮克斯》判决,宣布在教育领域实行种族隔离是违宪的。
2.英国《拉克农村店案》(1960年),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认定,刑事法律不得有模糊性,否则违反宪法所保障的法律确定性原则。
3.德国《梅日司案件》(1973年),宪法法院裁定,勒戈泰在总统大选中遭到排挤是“无效”的,违反了宪法规定。
4.法国《卡帕苏案件》(1985年),由于法国两个国会众议院在立法程序上的争论导致该法案被否决,它违反了议会程序法和宪法。
5.中国《北大教育关于追究“四人帮”责任案》(1978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此案件,认定“四人帮”是形成“文革”祸害的关键,再次证明了法律的基础不是革命执政,而是法律正义。
浅析法律与政治的关系行政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关海军学号20100301010088摘要: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致力于建立和维护民主宪政制度的社会而言,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始终都是一个不可能绕开或忽视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自法治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和社会理想以来,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出现了对于法律自主与自治的过度偏爱,以及对于政治的不适当的贬抑。
在人类的生活中,无论是纯粹的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公共生活领域,其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乃是具有最起码的秩序状态,而这在逻辑上和事实上也是由政治和法律来共同完成的。
关键词:政治;法律;法治社会引言政治是个多义词,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政治的含义相差很大。
在古希腊人眼里政治与民主、与协商不可分。
在现代西方学者眼里政治与法治不可分,“具有统治权威的公共法律体制对自己的权力进行限定,惟有这样的条件下,政治才能存在”[1]。
在我国则政治与专政(专制)、与压迫不可分。
我国文革时期把相互整治甚至武斗叫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等等。
自法治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和社会理想以来,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出现了对于法律自主与自治的过度偏爱,以及对于政治的不适当的贬抑。
但人类自身的人性需求,特别是基于在生存的基础上对于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寻求,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政治生活和法律生活之中。
因为人们过社会生活的动机,恰恰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能的自我保存所催发的人类作为整体的共同保存,这种个人私利中所蕴涵的人类共同的整体利益,成为人类生活的共同诉求,也成为法律与政治在逻辑与事实上联结的基点。
在人类的生活中,无论是纯粹的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公共生活领域,其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乃是具有最起码的秩序状态,而这在逻辑上和事实上也是由政治和法律来共同完成的。
不仅如此,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现代社会中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适宜性,事实上也都是由法律和政治共同构筑的,这表明人类自身的生活与发展始终是离不开政治与法律的。
如何界定政治文明与民主宪政的关系如何界定政治文明与民主宪政的关系文章标题:如何界定政治文明与民主宪政的关系政治文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以来,一直是政界和学界讨论的热门话语。
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政治文明的含义,阐释了政治文明的意义。
那么,从政治学的角度如何理解政治文明的概念,如何界定政治文明与民主宪政的关系,这是政治学家应当予以回答的问题。
政治文明的界定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文明既可以用来说明一种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也可以用来概括实现良好秩序的政治发展过程。
简言之,政治文明就是指政治生活脱离“自然状态”(或野蛮状态)走向“文明状态”的过程和成果,它意味着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建立,合理的制度与规则的形成,普遍认同的公共权威的确立,政治社会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团体的,抑或政府的)的合理规制,个人和团体权利的切实保障。
在现代政治理论中,社会契约理论提供了文明政治的理论解释。
按照这一理论,自利自爱是人的本性,自利的人们相处的状态属于“自然状态”,那是一种互相疑惧、相互为战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追功逐利不择手段;由于每个自利的人受到同样自利的人的反制,为了避免彼此无休止的猜疑和残杀,人们形成约定,确立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并组建公共权威(政府)来惩治那些违反规则的人。
人类由此摆脱自然的野蛮状态,过上了有组织的文明生活。
因此,政治文明就意味着人们过一种契约式的、彼此信赖的、有秩序的公共生活。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与博弈论(Gametheory)也为文明政治提供了理论论证。
根据这种理论,在彼此缺乏信任与合作的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所谓“理性行为”最终导致个人利益的最大受损;保障个人利益的最大受益在于行为者相互达成默契和信赖,形成合作关系,确立和遵守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
因此,政治文明就意味着社会成员能够本着合作态度,确立并遵守和维护共同的行为准则,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保障社会准则的有效性。
第23卷 第1期2007年2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 I N ZHOU TE ACHERS UN I V ERSI TY Vol.23 No.1 Feb.2007 论宪政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契合性陈金明(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摘 要:从历史理性的角度审视,宪政与现代政治文明有着密切的发生学关联,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坚实基础和核心灵魂。
离开宪政,现代政治文明就丧失其基本的依托平台,并失去其生命与价值。
同时,宪政又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理性选择,两者之间具有历史与逻辑的内在契合性。
在现代社会,宪政是通向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宪政;政治文明;合法性;理性选择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7)01-0057-04 作为人类重要文明形态之一的政治文明,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它特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
从静态的层面来考量,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的总和;从动态的层面来审视,它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具体进程。
[1]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透过历史的理性视角,人们会发现,现代政治文明不同于古典政治文明的关键在于,它是在宪政背景下展开的,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宪政与现代政治文明都有着内在的发生学关联,它贯穿在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过程之中,直接体现着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发展水平。
它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与标志,又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与灵魂。
[2]在现代社会,宪政是通向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1 宪政为现代政治文明创造前提性条件宪政(constituti onalis m)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形态,其涵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总的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指民主政治。
对此,毛泽东早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一文中就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
浅议民主与宪政的关系作者:武鹏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8期摘要近些年来,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关系再一次成为学者与专家探讨的对象,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说流派,本文作者在从根源上探讨民主与宪政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解。
关键词民主宪政宪政主义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65-01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政治界和宪法学界多热衷谈论的话题。
在如此相关的话题中,存在有从民主和宪政之间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区别的理论、也有从两者之间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上加以区别,还有从两者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上加以分析的理论。
通览中外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此问题的普遍共识和目标取向在于之间的张力关系以及主张两者的结合。
一、民主民主与宪政中的“民主”起源于古希腊语,是指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一种通知方式。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主的理论的涵义也越发的深刻。
就目前的理论界而言,对于民主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1)从民主的主体上分类,包括卢梭所提出来的人民民主论、达尔文所提出的多元民主论和熊彼得多提出的精英民主论(2)从民主的运行方式上分类,包括卢梭和杰弗逊提出的直接民主论、麦迪逊提出的间接民主论,同时还相应的存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民主论。
(3)从民主的表现形式上来分类,包括自由民主论和极权民主论。
(4)以民主规范的内容上分类,包括实体民主理论和程序理论之分。
从以上的种种理论上加以总结,其实民主就是一种由人民来参与政治,来自己当家作主的一种国家形式。
所谓的宪政主义,其实就是宪政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宪政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学者而言,其含义也不全相同,如果加以归纳,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从控制国家权力的角度界定宪政。
宪政的概念,在表意上,是指政治秩序的法律化表现形式,即对政治权力加以限制的公共规制则度,并且宪政的出现和约束是靠该国家及其官员相联系的。
这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丹·莱夫认为的宪政。
现代政治中的民主、法治与宪政作者:付建明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现代政治是民主、法治、宪政三位一体的政治。
民主和宪政并非内在冲突而是相互契合的。
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趋势,成为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契合点。
尽管宪政和民主在价值取向上各有侧重,但在现当代政治发展中,二者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宪政以民主为基础,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得以有效运行。
宪政必然实行法治,而法治的实施依赖于宪法权威和宪政体制的确立。
在宪政体制条件下,宪法以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使法治得以真正实现,进而为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现代政治;民主;法治;宪政[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3-0059-05民主、法治和宪政作为现代政治中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当今被普遍承认。
然而,三者之间尤其是民主与宪政的关系如何,人们的认识则存在较大分歧。
当下中国的政治发展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取向,在这一背景下,厘清民主、法治与宪政的关系,明确宪政对民主和法治有何意义,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关照性的理论课题。
本文主要就“三要素”在现代政治中的内在关联性作一初步分析。
一、制度化——民主与宪政的契合民主与宪政的关系历来存在争议。
分歧的焦点在于:宪政是促进民主还是限制民主?肯定者认为,民主与宪政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宪政并非排斥民主,相反却能巩固和加强民主体制。
反对者则声称,民主与宪政互不相容,宪政是死者统治活人的工具,在本质上是非民主的。
孰是孰非?关键在于民主与宪政之间是否存在契合点。
以笔者的分析,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就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化趋势。
民主是什么?最简单也最没有争议的回答是:民主是指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
正如萨托利所说:“民主的词源学定义很简单,民主即人民的统治或权力。
”然而,人民何指?人民的权力表现为什么?多数人的统治又是何种状态?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衍生出不同的有关民主的思想和理论。
以宪政推动政治文明-16大政治报告中,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并将“政治文明”的概念从传统理念的“精神文明”中剥离出来,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
在12月4日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宪法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保障”的讲话。
这是胡锦涛就任党的总书记之后第一次在重要场合中发表重要讲话。
其中多处重申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并认为“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这一已成老生常谈的定义广为人知。
但有两个致命难处却令宪法在民众的观感和日常经验中仿佛成为一尊泥菩萨。
第一个问题是宪法如何实施,如何保障?如何从纸面落下,和光同尘?以及如何对违宪的行为予以界定和纠正。
第二个问题是宪法本身包括宪法学学者的规范主义研究,都无法反过来对宪法进行价值评估,换言之就是无法去衡量宪法的“含金量”。
无法确认衡量其含金量的标尺。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要靠违宪审查制度或宪法法院。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次以宪法作为司法判决的依据,由此引发“宪法司法化”的讨论。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要抓紧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能及时得到纠正”。
以司法激活宪法实施,确保宪法得到全社会“一体遵行”,确保宪法成为审视一切其他法律尤其是政府立法的“合法性”的武器,已成为至高无上的宪法在现实社会中“道成肉身”的现实途径。
如果说,通过立法途径和代议制度的宪法实施是宪法实施的“第一战场”,那么在现实条件下,通过司法途径推动宪法实施就将是一个新开辟的“第二战场”。
这一“战场”更加技术化,更加具有操作性,将“社会主义民主”从一个政治概念悄然演化为一个法律概念,使民主的发展得到法治的保障。
但是,宪法的“道成肉身”是以立宪价值基础的无上尊贵和不被怀疑为前提的,司法化的宪法保障制度也是以对宪法的价值确认为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