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讲义)标准(ST)工时与生产线平衡管理实战技能训练 2013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81
标准工时ST管理与生产效率改善课程背景:据调查,日本的制造业几乎100%拥有ST评估系统,而且20%的知名企业还建立了个性化和高精度的ST管理系统.就中国企业来讲,港台企业要略好于国内企业.基本的情况是30%的企业根本没有,60%的企业有而不精,10%的企业根本还不了解。
因此对成本管理/资源配制/效率管理/加工费测评等缺少根本性的有效工具和科学性。
ST的精度与企业的生产成本息息相关,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构筑高精度的ST管理系统已经迫不急待!培训目的:本课程让您全面了解ST的内容,起源,发展,用途,应用,测评;课堂上老师将和您一起分享日本知名企业的个性化典型案例;让您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优秀与卓越的差距;更能够帮助您建立一套完整的ST管理系统以引导;还可使您在管理的过程中扩大对ST的应用范围和自我测评。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标准工时(ST)新概念1.1.标准工时的定义与时间的两大特点;1.2.标准工时确立的六个原则;1.3.使用标准工时的六个目的;1.4.在生产运行中不属于标准工时范围的五个方面;1.5.标准工时组成的两个部份;1.6.标准工时宽裕率的三个组成部份;1.7.标准工时的三种计算方法;1.8.标准工时导入过程中的技巧第二部分:WF标准工时系统的导入应用及检测2.1.WF的起源与定度2.2.WF的基本内容(十三项)介绍2.3.标准工时系统的导入程序2.4.高精度标准工时系统导入的四种工具2.5.标准工时系统导入主推者的必备条件2.6.标准工时系统的导入程序2.7.标准工时运算体系的三种表格2.8.深刻理解标准化作业的三种含义2.9.标准工时检测的三大指针与计算方法2.10.标准工时检测系统的三种表格2.11.标准工时系统的其它用途2.12.ST的修正理由与频率第三部份: 从标准工时改革到生产效率改善3.1.你正在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ST和管理ST3.2.你觉得精度怎么样和要不要改善3.3.让老师来对你的效率作出真实评价3.4.提出你的ST问题现场为你解决3.5.什么是真效率和假效率3.6.提高效率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和七个步骤3.7.哪些企业更要构筑高精度标准工时系统专家简介陈老师工商管理硕士,国内制造管理专家历任日资世界五百强企业生产主管、品质主管,生产经理、制造总经理等,陈老师精通制造业领先的COB&SMT&AI等高技术制造管理;曾师从小川一也(日本能率协会管理中心专家,日本WF&IE 研究第一人,日本制造业研究的国宝级人物)专门研习标准工时与动作研究曾先后多次被派往日本和新加坡进修及培训(丰田JIT生产方式,对NPS有系统及深入研究和实践),陈老师尤其擅长现场一体化管理(计划,成本,纳期,质量,技术,人员)。
标准工时一、定义:st(standard time):标准时间,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所以,st要求如下:1.作业方法必须是标准的。
2.作业速度也必须是标准的。
3.作业者必须是熟练工。
由此又得出:1.作业方法决定st,应该用更好的作业方法制定st;2.无标准的作业方法时,无法制定st;3.st只与人有关,与设备无关;4.st与作业者的具体熟练程度无关,只默认标准作业速度为st要求作业者的作业速度。
二、作用st是各种经营活动计划的基础,测量成果和评价的尺度,可用于改善活动的基础资料。
其主要用途如下:——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计算作业人数;——制定标准成本;——估算产品成本;——编制日程计划;——比较方法和测量改善效果;——计算外发加工费;——制定长期人员计划;——作为生产线平衡数据;——评价作业者成果;——设备空间的计划基础;——编制加班计划;——评价监督者成果;——规定等待机器台数;——用于作业训练。
——其它三、构成标准时间= 正常时间+ 宽放时间= 正常时间* (1+宽放率)(外乘法)或正常时间/ (1-宽放率)(内乘法)1.正常时间:⑴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
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⑵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
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2.宽放时间:⑴私事宽放时间:作业过程中,满足生理要求的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擦汗。
⑵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
⑶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
如用海绵清洁电烙铁;处理不良品等。
⑷集体宽放时间:集体作业时,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如熟练度的差异,工位编排产生的损失等。
四、特性1.公正性(一贯性):在任何部门或现场都有一致的公平尺度。
2.适当性(信赖性):用科学方法制定的,管理者和劳动者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