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正义与秩序_反思聂树斌案
- 格式:pdf
- 大小:445.95 KB
- 文档页数:2
聂树斌案绝不能不再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聂树斌案绝不能不再审?2015年05月04日 17:29 来源于财新网认定聂树斌犯强奸罪并判处有期徒刑15年是一个绝对的错误,既是认定事实方面的错误,即凭孤证认定犯罪,也是适用法律方面的错误洪道德|文【编者按】近日,随着聂树斌树斌故意杀人强奸案听证会在山东高院举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者洪道德教授在接受央视焦点访谈采访时的发言引起业内人士广泛关注和讨论。
经洪道德教授授权,财新网刊发其撰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如何看待聂树斌口供的合法性因聂树斌的供述与物证(女式花上衣)、笔录(现场勘查)、报告(尸体检验)、证言(包括聂树斌母、死者亲属和工友同事)等证据吻合,又因上诉状落款日期与相关诉讼活动时间严重不符,再加上聂树斌是9月23日被抓,9月28日才有第一份供述,而现有证据能够表明28日之前侦查人员讯问过聂树斌,因此,申诉方便怀疑甚至认为聂树斌的供述是侦方刑讯逼供非法取得,应当予以排除。
这种要求从刑事诉讼法律角度看,可能满足不了。
要排除口供,应当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来操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96条要求非法证据排除申请者应当从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五个方面提供线索或者材料。
我们假设侦方在23日至28日每天都审问二次,每次都形成讯问笔录,总共八份,全部都是否认犯罪的辩解,那又能怎样呢恐怕连非法证据排除的调查程序都启动不了;就算勉强启动调查程序,请问申请者能指出侦方什么人用了什么样的刑讯手段吗用前八份笔录都是辩解来证明甚至肯定后八份认罪供述是刑讯逼供非法取得的,这种认识不仅没有法律依据,而且十分有害,因为,所有犯罪嫌疑人都可以有样学样,在前面的几次讯问时只辩不供,之后大供特供,到法庭上再统统排除。
尸体检验报告的依据由于尸检报告的落款日期是10月10日,申诉方因此怀疑报告是依据聂树斌的囗供制作,而原办案机关则坚持是依据8月11日的尸检情况制作,并作了说明和解释。
■热点关注■聂树斌案的警示2005年春节前,郑州市下属的荥阳市一个派出所在例行的春节前治安大检查时,发现当地砖瓦窑一个操外地口音的人王书金行迹可疑:他只要听到附近有警车响就吓得钻到窑里躲起来,走路看见前面过来一个警察就躲到庄稼地里去了。
这种现象引起当地警察的注意,随即被传到派出所盘查。
没想到他当天晚上就交代了四起强奸杀人案。
他是河北邯郸市广平县的农民,在广平县强奸杀人三起,在河北石家市郊强奸杀人一起。
荥阳警方将王书金引渡给河北警方,同时给荥阳警察立了功。
因为破了一个大案,照例把记者们找来发布了新闻。
记者在吃饭时听公安局长无意中说了一句“这个事儿还有麻烦呢,听说这小子交代的四起杀人案有一起可是另有人死了,已经枪毙了”。
职业的敏感让《河南商报》总编辑马云龙觉得公安局长的话比捉拿王书金杀人案还要大,随立即到河北对此案发掘调查。
前三起在广成的案子基本落实,唯有石家庄杀人案,重重困难。
石家庄警方告诉负责案件的广平公安局副局长郑成月说,这个案子早就破了,罪犯聂树斌已经枪毙十年了。
广平警方要求查看聂树斌当年的案卷,遭到石家庄警方拒绝。
10年前,一个参加破案的民警在当地报纸上写过一个破案记《青纱帐疑案》,报道里提供了很多很重要的内容,马云龙把报道内容和王书金的口供做了比较,一对照发现惊人的一致。
当年2月《河南商报》发出了《一案两凶,谁是真凶》的报道,舆论哗然,轰动全国。
聂家人得知聂案另有真凶后,遂开始了艰辛的申诉。
与聂案十分类似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平反后,恰逢曾极力阻挠聂案复查的原河北省政法委书记张越落马,聂案出现转机。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长达21年的聂树斌强奸杀人案得以平反。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一、纠正冤假错案是约束用法者的最合理公器在聂案平反过程中,即使疑似真凶现身,社会反响巨大,平反程序也迟迟未能有效启动。
期间或明或暗的阻力与障碍,可想而知。
法律的正义与秩序作者:林惠雅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摘要:正义和秩序是法律的两大基本价值之一。
法学家富勒说过法律是服从于规则治理的事业。
法律对于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其他规范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法律的作用不限于此,法律还具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保障正义与自由的根本价值。
正义可以说是每个人得到了他需要的东西。
所以,正义与秩序并不是两个矛盾而不可调和的对立事物。
相反,正义与秩序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并且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方面,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但另一方面正义具有完善法律制度的作用。
对于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如何协调正义与秩序的关系,事关于一个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变革。
在聂树斌案中,反映出来当今公民越来越注重对人权的保障,舆论的力量对于司法审判影响越来越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关于正义与秩序的理论出发,寻找合适的平衡途径。
关键词:正义;秩序;法治1995年3月3日,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以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此案,判决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
聂树斌不服,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维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聂树斌死刑。
自2007年4月一审被判死刑的“真凶”王书金上诉之后,两年时间,聂树斌案再次从峰回路转走向绝对沉寂。
种种迹象暗示,聂树斌案或将永无再审与翻案的机会。
2005年4月聂树斌案被曝“一案两凶”后,河北省政法委成立了工作组,负责对聂案重新调查。
当时,面对全国媒体的紧密关注,河北方面宣称,将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本案的被冤枉人已经被枪决,而真凶一次次的要求自己被判决。
然而二审已经“审理”四年了,至今仍然没有结果,已经严重超过了法律规定审理期限。
这起严重冤案已经给国家法律的威信和公信力受到了重创,而现在纠错有无休止的拖延更让全社会担忧。
一案两凶的聂树斌案过去多年却仍没有定论,承认自己强奸杀人的真凶王书金至今也没有拿到他的终身判决书,案件已经严重超过了法律规定审理期限。
工作心得:聂树斌案改判无罪的法治意义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案从200X年被媒体首次报道,该案始终没有淡出公众的视野。
自1994年案发、1995年判决执行死刑后历经已有二十余年,该案案情重大、疑难、复杂,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巨大。
经过201X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XX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201X年6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依法提审该案,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
到今天经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判,以证据不足判决聂树斌无罪,终于尘埃落定。
一、聂树斌案改判无罪具有重大意义,堪称我国刑事司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案件首先,聂树斌案改判无罪是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中实现的。
案件从200X年王书金出现、聂树斌母亲张焕枝不断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指定异地复查、听证、决定再审到最终宣判,虽然步履艰难,但始终在向正确的方向推进。
冤错案件严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严重损害司法公正,严重影响法律尊严。
中央政法委于201X年7月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201X年10月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要求完善再审制度,解决再审启动难、改判难问题。
没有这些重要精神和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聂树斌案改判是不可能的。
此案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的刑事司法制度走向文明的代表性案例。
其次,聂树斌案再审改判无罪,彰显了我国最高司法机关重塑司法公信力、纠正冤假错案的坚定决心,以及敢于直面错案疑案的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及负责复查的XX省高级人民法院案件承办人多次表示,聂树斌案件的复查、再审要经得起真相与历史的检验。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改判体现了一种审慎的司法观念。
虽然聂树斌已无法复生,但今天的改判是对其家人多年不懈努力付出的慰藉。
再次,聂树斌案再一次为“疑罪从无”的刑事诉讼原则作了有力的背书。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近三十余件重大冤假错案得到纠正,许多案件是按“疑案从无”的原则改判的。
聂树斌观点观点:针对聂树斌被执行死刑的疑问关键:1995年3月10日,石家庄中院对该案进行了审理,15日,以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分别判处聂树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聂树斌不服,提起上诉,河北高院于1995年4月25日做出二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聂树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强奸妇女罪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95年4月27,对其执行了死刑。
我们来看,我国死刑核准权的设定演变。
(一般分3个阶段,此处仅列举2个。
)第一阶段:建国初到刑诉法颁布前。
死刑核准权最早出现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
第11条第5款规定,死刑案件的判决和裁定,一般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但在当事人对高级人民法院死刑案件终审裁定不服,申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的,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复核。
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规定:“今后一切死刑案件,都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从而实现了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第一次回收。
决议将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
1958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将死缓案件的核准权交由高级人民法院行使。
第二阶段:79年刑诉法和刑法中均对死刑案件的核准权进行了严格控制,规定由最高院统一行使。
1981-1983年之间对杀人、抢劫、强奸、放火、投毒、决水和破坏交通、电力设备等罪行,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或者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人不上诉的,不必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授权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对部分严重暴力犯罪需判处死刑的案件行使核准权。
1991年-97年为打击日益猖狂的毒品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又先后授权云南,广东等五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部分毒品死刑案件行使核准权。
综上,我们来看这个案子。
聂树斌案发生在1995年,在一审结束后关于被判死刑,聂树斌提起了上诉,按理,该死刑判决应报请最高院核准,但实际上有无核准我们不得而知。
其次,在高院25日做出判决后,居然在27日就已经执行了死刑,这效率简直令人咂舌。
聂树斌案件分析事件经过聂树斌,男,1974年11月6日出生,汉族,河北省鹿泉市下聂庄村人,原鹿泉市综合职业技校校办工厂(鹿泉市冶金机械厂)工人。
1994年8月10日,石家庄市液压件厂女工康某某的父亲到公安机关报案,其女儿康某某于8月5日下午5点下班后失踪。
当日下午康某父亲、同事在下班路线西侧附近玉米地发现康某某失踪前穿的连衣裙、内裤,8月11日上午在衣服附近玉米地内又发现了康某某腐败的尸体。
9月23日根据群众提供线索将聂树斌抓获。
9月28日聂树斌供述在孔寨村玉米地内强奸被害人并用花衬衣将被害人勒死的犯罪经过,还主动供述了公安机关并不掌握的偷窃的作案用花衬衣细节,并绘制了窃取地点路线图。
并指认了作案现场、埋藏衣服地点,在混合辨认当中,辨认出康某某照片、自行车及作案用花衬衣。
1995年3月15日,以聂树斌犯有故意杀人、强奸妇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决定执行死刑。
1995年4月25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审判决,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5年,王书金承认自己为“聂树斌案”的真凶。
2013年9月27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王书金非聂树斌案真凶,驳回王书金上诉、维持原判。
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聂树斌案进行复查,开启了中国异地复审的先河。
2014年12月22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聂树斌母亲送达立案复查决定书。
2015年3月17日,聂被执行死刑后律师首次获准查阅该案完整卷宗。
2015年4月28日,山东高院将召开聂树斌案听证会。
2015年9月16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外宣布,聂树斌案因案情复杂,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再次延长聂树斌案复查期限三个月。
在经历了四次复查延期之后,2016年3月26日,山东高院再次约谈他和李树亭律师,交流案件复查情况。
合议庭再次要求代理律师要积极提供有效的证据线索,供合议庭查证。
而聂树斌案的第四次延期将在2016年6月15日结束,是否会再次延期还不得而知。
聂树斌案再审由来、问题与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聂树斌案的再审由来、所涉问题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聂树斌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历经多次波折,最终于近年迎来了再审的机会。
这一案件不仅关乎个体正义,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司法制度的进步与完善。
本文将详细梳理聂树斌案的再审背景,分析再审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如证据的真实性、程序的公正性等,并探讨这一案件再审对于法治建设、人权保障以及社会公正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聂树斌案再审的窗口,并促进社会各界对于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的思考与讨论。
二、聂树斌案再审的由来聂树斌案的再审,源于对该案长期存在的疑点和争议的不断累积。
自聂树斌于1995年被执行死刑以来,其家人及社会各界对其案情的公正性一直持有疑虑。
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多年来坚持申诉,坚信儿子是被冤枉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司法公正意识的提高,一些新的证据逐渐浮出水面,如聂树斌案中的关键证物“血衣”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以及有其他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出现等。
这些新证据的出现,使得聂树斌案的再审成为可能。
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也是聂树斌案再审的重要考量因素。
聂树斌案的长期未决,不仅给聂树斌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审聂树斌案,既是对聂树斌及其家人公正诉求的回应,也是对社会公正和司法公信力的维护。
因此,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和权衡,有关部门决定对聂树斌案进行再审,以期查明真相,实现司法公正。
三、聂树斌案再审的问题聂树斌案的再审,无疑暴露出我国司法制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证据的审查与采纳,再审过程中显示出了其复杂性。
原始证据可能存在瑕疵或遗漏,而新出现的证据又可能引发对案件真相的重新评估。
这要求司法机关在审查证据时,不仅要注重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还要关注其关联性,确保每一个证据都能为案件真相的揭示提供支持。
聂树斌案的再审也引发了对于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的深思。
法律的伦理困境-——---聂树斌案分析张婷婷16122132 【案情简介】1994年8月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液压件厂女工康某在该市西郊孔寨村附近一块玉米地里被强奸杀害。
约一个月后,原鹿泉市综合职业技校校办工厂工人聂树斌以犯罪嫌疑人的名义被警方逮捕。
1995年3月15日,石家庄中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及强奸妇女罪判处聂树斌死刑。
聂树斌提出上诉。
1995年4月25日,河北高院作出二审判决,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犯强奸妇女罪,改判15年,合并执行死刑.两天后,聂树斌被枪决。
2005年1月18日,河南省荥阳市公安局索河路派出所干警抓获河北省公安厅网上通缉逃犯王书金。
王书金供述称多次强奸、杀人,并称石家庄西郊玉米地的奸杀案也是他所为。
2006年,邯郸市中院开庭审理了王书金一案,但该案并没有提及与聂树斌案相关的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
2007年3月,邯郸市中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王书金死刑.王书金提出上诉,坚称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是其所为.2013年9月27日,河北省高级法院对王书金案二审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14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的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2015年6月11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延长聂树斌案复查期限3个月;2015年9月16日,再次延期3个月;2015年12月14日,第三次延期3个月,直到2016年3月15日。
2016年12月2日,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庄严落槌,改判聂树斌无罪。
一纸判决,还了聂树斌及家人公道。
【裁判结果】1995年4月25日,河北高院作出二审判决,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犯强奸妇女罪,改判15年,合并执行死刑.两天后,聂树斌被枪决.2016年12月2日,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改判聂树斌无罪.【案情分析】聂树斌案的改判引发了公众对办案机关的质疑,河北高院再次处于舆论的风尖浪口.对之,河北高院承认聂案存在程序等方面的瑕疵,但是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看待二十年前的案件,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法律政策规定、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证据条件和证据标准。
012当代思潮关于聂树斌案的证据学思考1994年8月10日上午,河北省石家庄 女工康某某父亲报案称女儿失踪,同日下午康孟东和康某某同事余秀琴等人在石家庄郊区孔寨村西玉米地发现了康某某的贴身衣物,8月11日,康某某尸体在西玉米地里被发现,经公安机关侦查,认定聂树斌为强奸并杀害康某某的凶手。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聂树斌死刑,以强奸妇女罪判处聂树斌死刑,决定执行死刑。
聂树斌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正确,决定执行死刑,1995年4月27日,聂树斌被执行死刑。
当大家都以为真凶得到了严惩时,2005年王金书落网,并供称自己是石家庄西郊玉米地案件的凶手。
因此,聂树斌案件又重新进行了审查,也发现了案件调查过程中证据的重重疑点,法院最后改判聂树斌无罪。
从证据学角度分析:被害人死亡原因的具有不确定性。
尸体检验仅是对头皮剥离,就认定“全身未发现明显创口及骨折”缺乏依据。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时组织法医专家对被害人死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尸体检验报告仅凭尸体颈部缠绕衬衣,即作出被害人系窒息死亡的结论,是没有足够的事实来支撑的。
虽然依照当时的法医学技术严谨地推测可能确实存在困难,但是仅凭案发现场就草率地做出死因推定,其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都不可信。
作案工具存在疑问。
公安机关认为死者是被死者脖子上的花衬衣勒住颈部死亡,但是让聂树斌辨认的花衬衣经过了清洗,现场的花衬衣和让聂树斌辨认的花衬衣是否是同一件,并无法证明。
且现场的花衬衣是女式的,所以聂树斌说衬衣是偷来自己穿的动机不合理。
根据《刑诉法解释》第73条第二款第四项:对物证、书证的来源、收集程序有疑问,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聂树斌的口供是定案的重要依据,但口供的真实性、合法性存在质疑 。
聂树斌案件侦查人员从头到尾都没有找到任何有力的证据指向聂树斌是强奸杀人的凶手,只有口供的支撑。
最开始是群众反映一个骑着蓝色车的男子很可疑,才让当时的侦查人员开始了对聂树斌的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