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下)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五章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第一节概述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日益高涨,发生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批判,勾划出一幅“理性王国”的未来图画,为法国大革命和各国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一、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1.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狄德罗说: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绳索。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2.启蒙主义是以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批判上帝创造一切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以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以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专制和贵族特权;狄德罗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
”孟德斯鸠说:“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把理性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相信未来是具有“永恒真理”和“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
二、启蒙文学18世纪启蒙文学特征:①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教育性和战斗性启蒙文学家往往同时是启蒙思想家和活动家,他们把文学创作视为反封建和宣传启蒙思想的武器,在理论上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
②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文学,具有平民性以第三等级为主人公,把他们作为表现和歌颂的对象。
如费加罗、鲁滨逊、维特等,反映了启蒙文学的民主性和进步性③在理论上主张要真实、要自然,具有现实性和哲理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渐成主流,且批判成分日益增强,直接影响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启蒙文学注重表达哲理,不重文学性,有较强的功利色彩④创造了多种新的文学形式,形式通俗为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文学中出现了多种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游记体讽刺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
第五章18世纪文学作为上个世纪文学主流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在本世纪仍占一定的地位,但在本世纪独领“风骚”的是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和拥护者本身大多是文学家。
一、18世纪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1、产业革命。
2、启蒙运动: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4、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启蒙文学的特征:1、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宣传启蒙思想。
2、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3、平等地采用了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小说形式多种多样,有书写体、游记体、自白体等,以英国的长篇小说和法国的启蒙小说成就最为杰出,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
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4、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在哲理小说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同时影响了各种文体,使整个启蒙文学闪耀着富于理性精神的所谓“阿波罗风范”。
三、欧洲各国文学发展概况:(一)英国文学: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文学。
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代表作是《鲁宾逊漂流记》,这部作品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鲁宾逊的奋斗史乃是人类文明史的寓言和缩影。
正是鲁宾逊的这种精神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他是欧洲小说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
笛福由于在英国文学发展中开辟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道路,对长篇小说这一文体有创造性发展而荣获“小说之父”的称号。
斯威夫特:他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小说通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特别对代表贵族利益的托利党和代表大资产阶级的辉格党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的丑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理查生:是一位长于书信体叙述故事的作家,善于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动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并把这种分析与社会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节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一、启蒙运动:“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就其字面意义上讲,是指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以消除基督教会和贵族统治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
它不仅是一个新文化运动,而且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
启蒙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高涨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宗教迷信和专制政治是封建制度罪恶的集中表现,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绳索”(狄德罗)对准了这两个方面。
他们把宗教迷信看作科学与进步的死敌,以唯物论批判宗教和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唯心主义,以自然神论或无神论来否定基督教的神权和宗教偶象,他们还以“自然法则”和“天赋人权”的理论,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
他们说“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孟封建国家的政体、立法等都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面大旗。
普遍幸福的王国。
“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这也就是他们所说的“理性王国”。
但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和资产阶级的平等。
总之,他们不过是把资产阶级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加以理想化,让它们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是把本阶级的理想说成是全人类的理想。
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活动,一方面意味着启迪群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育统治者。
因此,尽管他们都激烈地批判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却往往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所谓“开明君子”、“天才”人物的身上,甚至亲身到封建朝廷中去做官。
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宗教的力量,为了约束劳动人民的思想,有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
至于自然神论者更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上编(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考点】一:基本概念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
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
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和人性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
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3.“狂飙突进”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是1770年至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
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狂飚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4.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德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第5章18世纪文学5.1 复习笔记一、历史背景1.启蒙运动(1)启蒙运动的兴起①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空前激烈,其中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这个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高涨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发生了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运动。
②启蒙运动,指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以消除教会和贵族统治所散布的迷信与偏见。
它不仅是一次新文化运动,而且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比人文主义运动带有更加强烈、更加明显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③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两面大旗。
“理性”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制度的理论武器,他们把人的理性看做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最高裁判。
(2)启蒙运动的缺陷由于时代的局限,启蒙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首先,其唯物论是不彻底的,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的。
其次,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作用,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所谓“开明君主”“天才”人物的身上。
再次,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宗教的力量。
最后,一些社会政治理论,虽有其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并不能揭露封建制度的反动实质。
2.启蒙文学启蒙运动作为一个广泛的思想革命运动,也影响到文学的发展。
许多启蒙思想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
(1)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启蒙文学的批判锋芒非常明确,战斗性较强,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与提高人们道德素养方面的意义。
(2)启蒙文学具有民主性。
当时的资产阶级文学家为争取第三等级文学地位而斗争,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
(3)启蒙文学作家更强调真实性。
他们不仅反映生活,具体地描绘生活,而且对之进行分析和议论,因而作品带有哲理性和分析性,但是,启蒙文学作家往往不注意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五章18世纪文学第五章18世纪文学18世纪的欧洲文学可从两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去考察,一场是启蒙运动,另一场是狂飚突进。
前者是影响整个欧洲的文学运动,是欧洲文学的主流;后者只局限于德国,是支流。
启蒙运动是一场比文艺复兴运动更深刻、更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直接导致了18世纪末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只是乳臭未干的儿童,古典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是个能力有限的少年,那么,启蒙时期的资产阶级已经长成孔武有力的小伙子,跃跃欲试想从根本上战胜封建主义,成为历史的主宰者了。
为什么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叫做“启蒙”(enlightenment)呢?因为封建的传统观念和宗教的说教堵塞了人的理性,封建的思想文化已经严重地妨碍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想变革社会,就得用“理性”和符合理性的科学知识去“照亮”(enlighten)人的头脑,启迪人的蒙昧无知。
“启蒙运动”因此而得名。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英国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提出的理论密不可分。
牛顿(1642-1727)提出万有引力理论,极大地削弱了上帝的权威;霍布斯(1588-1679)反对“君权神授”,主张用力学和数学来说明一切;洛克(1632-1704)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是认识的泉源。
这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已经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理性”(reason),这是启蒙运动的关键词。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个“理性”与17世纪古典主义所崇尚的“理性”虽然是同一词,但所指完全不同:古典主义的“理性”强调神本位,集体主义,社会的责任,国家利益,崇尚规范与秩序,是一种封闭、教条的“理性”;启蒙运动的“理性”强调人本位,个人情感的“天然合理性”和自然所赋予人的不可剥夺的人权,崇尚的是科学,宣扬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启蒙文学是呼应启蒙运动的一种文学。
古典主义所规定的清规戒律,如“三一律”的创作标准,早已失去约束力。
幻灯片1第五章(下)幻灯片2幻灯片3德国?她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她的整体?德国人是博学多才的,但是这个国家却是另一回事。
——歌德幻灯片4严重的封建割据状态,阻碍了德国社会的政治统一,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也阻碍了德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正是这种分裂状况,决定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和任务。
这就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来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进而促进民族的统一。
幻灯片5文学:莱辛、歌德、席勒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德国古典音乐: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幻灯片618世纪德国文学三阶段30年代-60年代启蒙运动时期代表:高特舍特、莱辛70年代-80年代中期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代表:赫尔德、歌德、席勒90年代中期-19世纪初古典文学时期代表:歌德、席勒幻灯片7一、德国启蒙运动与莱辛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第一位伟大的文艺批评家”德国文坛上的民族英雄幻灯片8喜剧:《明娜·冯·巴尔赫姆》(1767)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文学批评:《拉奥孔》(1766)《汉堡剧评》(1767-1769)幻灯片9莱辛是文坛上的阿米尼乌斯,他把我们的戏剧从异族统治下解放出来。
他向我们指出,法国戏剧本身是希腊戏剧的摹仿,而那些摹仿法国戏剧的剧本就更其空洞无物,索然寡味,荒唐可笑。
莱辛不仅通过批评文章,还通过自己的文艺创作成为现代德国独创文学的奠基人。
——海涅幻灯片10拉奥孔 Laokoon《拉奥孔》[德]莱辛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幻灯片11两条蛇就直奔拉奥孔而去;先是两条蛇每条缠住拉奥孔的一个儿子,咬他们可怜的肢体,把他们吞吃掉;……这时,拉奥孔挣扎着想用手解开蛇打的结,他头上的彩带沾满了血污和黑色的蛇毒,同时他那可怕的呼叫声直冲云霄,就像一头神坛前的牛没有被斧子砍中,它把斧子从头上甩掉,逃跑时发出的吼声。
幻灯片12温克尔曼J.J.Winckelmann1717-1768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幻灯片13“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首先,“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
”哀号会导致面部的扭曲与美的原则相抵触,因此雕刻家才把哀号淡化为轻微的叹息;而诗不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因而诗人就完全不必顾及人物形体的美丑。
其次,造型艺术家只能选择某一瞬间加以表现,诗完全不受此限制。
“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the most pregnant moment)幻灯片14格列柯(El Greco,1514-1614),《拉奥孔》幻灯片15二、狂飙突进运动发生于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是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
“狂飙突进”(Stormand Stress)的名称来源于当时德国青年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
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但与启蒙运动有所不同。
Friedrich Maximilianvon Klinger (1752-1831)幻灯片16基本精神崇尚自然。
崇尚社会的自然状态,崇尚人性的自然状态。
如乡村、农民、儿童等。
崇尚天才。
天才就是自然之子。
他摆脱了种种束缚,自由不羁,是对现存秩序和文艺规则的反叛。
所谓“天才为文艺立法”。
幻灯片17崇尚感情。
较之理性,感情才是发自天性,自然流露的。
崇尚民间文学,崇尚民族风格。
形成了一种西方学者称为“原始主义”的倾向。
赫尔德、歌德收集民歌。
幻灯片18赫尔德J. G. Herder,1744-1803“一个民族越不开化,也就是越有生气,越无拘束,如果它有诗歌,那么它的诗歌就必然会越粗野、越生动、越自由、越有质感、越充满抒情意味!”幻灯片19原始主义Primitivism, 在文学上意味着崇尚创作的自发性,崇尚感情的自然流露,崇尚粗犷、质朴的抒情风格。
幻灯片20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在艺术上,原始主义是现代艺术中影响广泛的一场艺术运动。
现代艺术家们探索了各大博物馆的民族艺术、非西方艺术的藏品,旨在发现能够使他们从西方艺术的思维模式中重新焕发灵感的“原始的”艺术作品。
幻灯片21亚威农少女,1907毕加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幻灯片22代表作家作品赫尔德:文学理论歌德: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长诗-《普罗米修斯》(1774)论文-《莎士比亚命名日》(1771)席勒:戏剧-《强盗》(1780)《阴谋与爱情》(1883)幻灯片23三、德国古典主义18世纪80年代中期,狂飙突进运动转入低潮,从此德国文学逐渐进入“古典文学”时期。
文学史家认为,德国“古典文学”时期是以1794年至1805年歌德与席勒合作的10年为标志的,但从歌德到意大利旅行起,德国文学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从狂飙突进运动向“古典文学”时期的过渡。
幻灯片24基本精神德国“古典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人道主义,以培养个性高度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内容。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狂飙突进运动强调感情,“古典文学”则强调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只有造就个性高度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进而创建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
幻灯片25这样一种理想体现在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浮士德》,也体现在席勒的《欢乐颂》、《审美教育书简》和《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
幻灯片26德国“古典文学”之所以推崇古希腊艺术,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着眼的。
歌德和席勒认为,古希腊的民主城邦制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古希腊人是完整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也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古希腊社会是理想的社会,古希腊艺术是不可企及的伟大艺术的典范。
幻灯片27在艺术创作上,歌德和席勒存在一个很大的分歧,即古典诗与浪漫诗之争。
幻灯片28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
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
为了针对我来为他自己辩护,席勒写了一篇论文,题为《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他想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实在是浪漫的,说我的《伊菲革涅亚》由于情感占优势,并不是古典的或符合古代精神的,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
史雷格尔兄弟抓住这个看法加以发挥,因此它就在世界传遍了。
目前人人都在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是五十年前没有人想得到的区别。
——歌德幻灯片29三、席勒与《阴谋与爱情》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Schiller1759-1805与歌德齐名的德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
幻灯片30代表作(狂飙突进时期)剧本:《强盗》(1780)《阴谋与爱情》(1783)《堂卡洛斯》(1787)颂歌:《欢乐颂》(1786)幻灯片31代表作(古典文学时期)专著:《审美教育书简》(1795)《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6)剧本:《华伦斯坦》(1799)《奥尔良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幻灯片32阴谋与爱情“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恩格斯斐迪南露易丝瓦尔特米勒幻灯片33“当差别的界限打破了的时候,当一切可恶的身份的外壳从我们身上剥掉的时候,当人就是人的时候,我一身所有的就只是我的纯洁!……上帝降临的时候,什么装饰和体面的头衔都会一钱不值,只有心却比什么都高贵。
这样一来,我就变得富裕了。
那时候,眼泪就会算作胜利,美妙的思想就会算作祖先!这样一来,我就变得高贵了……”幻灯片34主题与艺术对封建专制暴虐和腐败的血泪控诉,也表达了德国年轻一代对自由平等的热烈渴望。
具有莎士比亚的气派,充满激情的力量,戏剧冲突激烈,悲剧效果强烈。
幻灯片35四、歌德与《浮士德》歌德Johann WolfgongVon Goethe1749-1832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幻灯片36代表作(狂飙突进时期)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幻灯片37代表作(古典文学时期)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8)幻灯片38代表作(晚年)自传体作品:《诗与真》(1811-1831,中译本为《歌德自传》)《意大利游记》(1816-1817)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1-1829)诗剧:《浮士德》第二部(1831)幻灯片39《少年维特的烦恼》,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冯至、姚可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浮士德》(上下卷),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歌德诗集》(上下卷),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歌德戏剧集》,钱春绮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幻灯片40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由维特写给朋友威廉、绿蒂和其他一些人的书信组成。
小说表现的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精神苦闷,也是当时一代德国青年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痛苦。
幻灯片41每一位诗人都是从自己的感情出发的,然而他又必须进行一番斗争和努力,以便把个人的和私自的痛苦变成丰富的、奇异的东西,变成普遍的和非个人的东西。
正由于此,伟大的诗人在写自己的过程中,也就写出了他的时代。
——艾略特《莎士比亚和塞内加的斯多葛主义》(Shakespeare and Stoicism of Seneca ,1927)幻灯片42“正是在这个由一个世纪进入另一个世纪的时候,我们第一次看到这种奇怪的矛盾现象:有这么一个人,在精神世界里他简直是一个上帝,一个统治者……”——勃兰兑斯幻灯片43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教育小说the educational novel也称“发展小说”、“修养小说”、“成长小说”。
德国17到19世纪有很大一部分长篇小说被称为教育小说。
它们不像英法小说那样,描绘出一副广阔的社会图景、或单纯叙述故事,而是表达一个人在内心的发展与外界的遭遇中间所演化出来的历史。
幻灯片44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
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
幻灯片45凯勒(Gottfried Keller, 1819-1890)《绿衣亨利》(1855)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歌德《浮士德》幻灯片46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有关浮士德博士的民间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