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614-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30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五章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启蒙的时代。
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宗旨是以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反对宗教迷信,启发人们的心灵,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
启蒙文学就是启蒙思想家用来宣传其政治主张,教诲人民的武器。
主要有三个特点: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宣传性。
启蒙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目的明确,用文学艺术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启发教育人民,因此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教诲特色。
2、自觉的民主性。
主张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正面歌颂的主人公,改变了欧洲文学以上层贵族和帝王为主人公的传统。
3、文体的多样性。
创造了多种新的文体类型,如哲理小说,市民悲剧,及书信体、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
第一节流派、作家和作品一、法国启蒙作家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共有两代启蒙作家——他们同时也是启蒙思想家。
第一代启蒙作家孟德斯鸠(1689— 1755)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于贵族,曾担任波尔多省法院院长。
著有《论法的精神》(1748),和《人权宣言》(1789)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对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法律进行了大胆、全面的抨击。
是欧洲最早的哲理小说。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
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服务,开创新型的“哲理小说”形式,宣扬启蒙思想。
曾改编中国古代戏剧《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后引起巨大反响。
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创立的一种小说形式,继承了拉伯雷的讽刺幽默传统,吸收了英国18世纪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手法,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嬉笑怒骂结合在一起,具有犀利的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上编(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考点】一:基本概念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
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
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和人性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
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3.“狂飙突进”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是1770年至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
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狂飚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4.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德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启蒙主义的体系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缺点: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主要成就: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文学状况:一英国文学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鲁滨孙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鲁滨逊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第五章 18世纪欧洲文学第一节概述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资产阶级经过三四百年的惨淡经营,到了18世纪,一些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各国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也空前高涨、激烈,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受当时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欧洲各国发生了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主要思潮。
它起始于英国,后来发展到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
启蒙运动在法国表现最为突出,影响最为深远,它直接导致了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所谓“启蒙”,指的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偏见,用近代文化去“照亮”被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迷信和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状态,恢复“理性”的权威。
但实质上,启蒙运动是一场极为深刻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并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提出了更鲜明、更完整的纲领。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高举文艺复兴的反封建、反教会的两面大旗,竭力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和社会理想,为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大喊大叫。
他们用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反对神权统治,用“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反对扼杀个性的封建专制制度。
他们用以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就是“理性”,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在那里,“迷信、偏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意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这些理论和主张,无疑都是“非常革命的”,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生气勃勃的战斗姿态和乐观精神。
但他们并“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他们的自然观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他们轻视群众,过分强调意识的力量,夸大教育的作用,对君主制存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