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8世纪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18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五章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十八世纪的欧洲是启蒙的时代。
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宗旨是以天赋人权反对封建主义,用无神论和自然神论反对宗教迷信,启发人们的心灵,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
启蒙文学就是启蒙思想家用来宣传其政治主张,教诲人民的武器。
主要有三个特点: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宣传性。
启蒙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目的明确,用文学艺术为武器宣传启蒙思想,启发教育人民,因此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教诲特色。
2、自觉的民主性。
主张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正面歌颂的主人公,改变了欧洲文学以上层贵族和帝王为主人公的传统。
3、文体的多样性。
创造了多种新的文体类型,如哲理小说,市民悲剧,及书信体、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
第一节流派、作家和作品一、法国启蒙作家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共有两代启蒙作家——他们同时也是启蒙思想家。
第一代启蒙作家孟德斯鸠(1689— 1755)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出身于贵族,曾担任波尔多省法院院长。
著有《论法的精神》(1748),和《人权宣言》(1789)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对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法律进行了大胆、全面的抨击。
是欧洲最早的哲理小说。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
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服务,开创新型的“哲理小说”形式,宣扬启蒙思想。
曾改编中国古代戏剧《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后引起巨大反响。
哲理小说法国启蒙作家、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创立的一种小说形式,继承了拉伯雷的讽刺幽默传统,吸收了英国18世纪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手法,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嬉笑怒骂结合在一起,具有犀利的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第五章18世纪欧洲文学和启蒙主义(Rationalism)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
它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是个过渡世纪,自古以来的各种创作方法在这儿都有长足的发展。
其中的卢梭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等直接成为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前奏;而狄德罗传统,菲尔丁传统,又直接预示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为长篇小说的成熟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
莱辛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席勒和歌穗以其独特的古典主义把德国民族文学推上高峰,迎来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代。
第一节18世纪欧洲文学特征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启蒙文学成就最高。
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8世纪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学。
2.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市民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
3.自觉地把第三等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来表现启蒙思想,如哲理小说、正剧等等。
第二节18世纪英国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
此外,还有感伤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文学等。
古典派启蒙作家有斯梯尔、艾狄生和蒲泊。
斯梯尔(1672—729)和艾狄生(1679—1719)通过他们主办的《闲谈者》和《旁观者》,用优美的随笔写世态人情,进行道德说教,为新兴市民提供了新的道德标准。
他们的散文的叙述和描绘传统,也对现代英国文学有一定影响。
蒲柏(1688一1744)自幼残疾,他发愤写作,20岁出头便用英雄双韵体写了诗歌批评《论批评》。
其语言机智幽默,充满哲理,为后代英国人所继承下来。
他还把荷马史诗译成英文。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
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
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
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
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
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
西方文学自测题及参考答案第五章 18世纪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者是(C)。
A.斯威夫特 B.理查生C.笛福 D.菲尔丁2.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B)。
A.《格利佛游记》 B.《鲁滨逊漂流记》C.《汤姆·琼斯》 D.《克拉丽莎》3.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C)。
A.现实主义传统 B.浪漫主义传统C.讽刺传统 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4.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D)。
A.《鲁滨逊漂流记》 B.《格利佛游记》C.《克拉丽莎》 D.《汤姆·琼斯》5.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A)。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6.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C)。
A.拜伦 B.雪莱C.彭斯 D.济慈7. 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A)。
A.《波斯人信札》 B.《老实人》C.《天真汉》 D.《拉摩的侄儿》8.“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
这部小说是(B)。
A.《天真汉》 B.《老实人》C.《波斯人信札》 D.《爱弥儿》9.《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B)。
A.狄德罗 B.卢梭C.孟德斯鸠 D.伏尔泰10.《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C)。
A.尤丽 B.苏珊娜C.绿蒂 D.玛加蕾特11.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前后延续的时间是(D)。
A.20年 B.40年C.50年 D.60年12.“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生活的享受“出自一部诗剧,这部诗剧是(B)。
A.《力士参孙》 B.《浮士德》C.《普罗米修斯》 D.《阴谋与爱情》二、多项选择题1.法国哲理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
18世纪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至18世纪仍然影响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古希腊文学B.中世纪文学C.文艺复兴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2.法国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学的时间是()。
A.16世纪B.17世纪C.18世纪D.19世纪3.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这是()。
A.斯威夫特B.理查生C.笛福D.菲尔丁4.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
A.《格利佛游记》B.《鲁滨逊漂流记》C.《汤姆•琼斯》D.《克拉丽莎》5.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
A.现实主义传统B.浪漫主义传统C.讽刺传统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6.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
A.《鲁滨逊漂流记》B.《格利佛游记》C.《克拉丽莎》D.《汤姆?琼斯》7.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8.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
A.拜伦B.雪莱C.彭斯D.济慈9.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
A.《波斯人信札》B.《老实人》C.《天真汉》D.《拉摩的侄儿》10.“种我们的园地要紧”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
这部小说是()。
A.《天真汉》B.《老实人》C.《波斯人信札》D.《爱弥儿》11.被恩格斯称之为“辨证法的杰作”的作品是()。
A.《修女》B.《拉摩的侄儿》C.《宿命论者雅克》D.《天真汉》12.《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
A.狄德罗B.卢梭C.孟德斯鸠D.伏尔泰1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
A.尤丽B.苏珊娜C.绿蒂D.玛加蕾特14.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前后延续的时间是()。
A.20年B.40年C.50年D.60年15.“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生活的享受“出自一部诗剧,这部诗剧是()。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论一、启蒙运动1. 时代状况18 世纪的欧洲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新旧力量撞击十分剧烈。
就当时的整个欧洲来说,封建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仍处于统治地位,只是更加反动腐朽了。
因此,封建势力同包括一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推翻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先后提到了欧洲各国的历史日程上。
顺应这一历史要求,在文化领域,全欧范围便产生了被称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2. 思想准备第一,自然科学的成就使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当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自然科学已经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牛顿(1642―1727) 的万有引力理论为其他许多学科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瓦特(1736―1819) 于60 年代发明高热效率的蒸汽机,并使之成为工业可用的发动机,于是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法国稍后也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科学运用于生产实践,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提高了工农业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人的价值进一步被发现,人们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反封建的情绪空前高涨。
第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和代议制,英国自17 世纪以来的哲学、社会科学等进步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欧洲启蒙运动的诞生产生了直接影响。
霍布斯(1588―1679) 反对“君权神授”、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理论,洛克(1632―1704) 关于知识来源于人的后天经验的经验主义哲学,托兰德(1670―1722) 反对传统宗教的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等等,实际上就是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序幕。
3.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十八世纪欧洲的一次具有全欧性质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主义者崇尚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要求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他们宣传唯物论或自然神论,从理论上深刻批判封建蒙昧和宗教神秘主义,号召人们用自己的真实感觉和“自然理性”去认识世界。
西方文学——第五章18世纪文学第01讲18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启蒙运动概念1)是18世纪以法国为运动中心的在欧洲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
2)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英国文学(1)笛福: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开始了英国启蒙文学的这一取向。
(2)理查逊:书信体小说《帕美勒》或《美德有报》,被誉为“第一部英国现代小说”。
(3)菲尔丁:18世纪欧洲成就最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4)斯威夫特: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5)斯特恩:《感伤的旅行》成为“感伤主义”的代表。
(二)法国(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老实人》是其最出色的哲理小说。
(2)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两部“正剧”(严肃剧)《私生子》、《一家之主》;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
(3)卢梭:法国启蒙运动中成就最高,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教育小说《爱弥儿》;自传小说《忏悔录》。
(三)德国1狂飙突进运动:(1)德国启蒙文学的高潮,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2)在“狂飙突进”中诞生了两位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和席勒。
(3)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海盗》、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
2.席勒:代表作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3.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土德》,第二节歌德一、生平与创作选择1歌德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4.《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是德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
女主人公:绿蒂5.《浮士德》:是德国人的“世俗的圣经”,人们甚至还把德国的古典时期直接称作“歌德时代”。
二、《浮土德》选择浮士德一一靡非斯托(魔鬼)打赌:能否获得心灵满足赌注:浮士德的灵魂1.浮土德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
2.浮土德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即知识悲剧、生活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的追求。
第五章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影响文学的因素•1.启蒙运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到18世纪,推翻封建制度的政治革命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由此产生了启蒙运动。
它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是资产阶级自觉的政治要求,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成熟,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启蒙主义者将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憧憬在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一个“理性王国”。
“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2.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促使启蒙运动诞生的社会内驱力。
•牛顿(1642-1727)的万有引力理论奠定了其他许多学科发展的基础、瓦特(1736-1819)发明蒸汽发动机导致工业革命。
•霍布斯(1588-1679)、洛克(1632-1704)、托兰德(1670-1722)等的唯物主义哲学传至法国和欧洲大陆,促进了启蒙运动的诞生。
•“百科全书派”用30年时间(1751-1780)编著37卷《百科全书》(全名《各种科学、艺术和技艺的根据理性而制定的词典》,集近代知识之大成,使唯物主义“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
•3.东西方文化交流•18世纪欧洲与东方民族特别是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孔孟儒家的“理性”、“性善论”、“仁爱论”等成为启蒙思想的重要基础。
•罗珂珂艺术:法国路易十五统治时期产生并于18世纪上半叶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
其特征是,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公民感,具有华丽外表以及精巧的装饰图案(弯弯曲曲的线条、有意的不匀称和繁杂)。
在建筑艺术中表现尤甚。
在绘画艺术中,神话、田园题材、沙龙色情形象和情节占优势,具有戏剧装饰性和矫揉造作的特点。
作品结构松散,大部分不对称。
色调柔和、典雅、清淡。
•“中国风”和罗珂珂艺术节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讲究色调淡雅、追求飘逸闲适的情趣,又戴上一种对远方事物的幻想、神往的缥缈意境。
第5章18世纪文学思考题1.启蒙文学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答: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文学是体现了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是构成启蒙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1)启蒙文学的产生原因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许多启蒙思想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有力武器。
他们抛弃古典主义文学的宫廷倾向,以及它的僵化原则,纷纷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了新主张,进行了新实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
这就是启蒙文学产生的原因。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点①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启蒙文学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但是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作家们以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为武器,对传统教会的批判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从理论深度上根本动摇了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
②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它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正面描写对象,甚至将之塑造成英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如鲁滨逊、汤姆·琼斯、费加罗、维特等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许多任务既闪耀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也呈现出人的灵魂内部理与情、灵与肉、生与死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多维矛盾,揭示出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
而王公贵族、教士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③理性色彩浓厚,人物形象性格单一启蒙文学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全面批判封建制度,描绘“理性王国”的乌托邦美好图景。
有些作家正面、直率地宣传政治主张和学说,致使作品主人公成为启蒙思想的代言人,性格单一,削弱了作品的文学性。
④创造了新的文学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启蒙作家为了宣传启蒙思想,打破了古典主义文学严格的体裁限制,平等地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
而且还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创造了多种新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和教育小说等。
第五章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第一节概述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日益高涨,发生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批判,勾划出一幅“理性王国”的未来图画,为法国大革命和各国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一、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1.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狄德罗说: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绳索。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2.启蒙主义是以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批判上帝创造一切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以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反对教会的神权统治;以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封建专制和贵族特权;狄德罗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
”孟德斯鸠说:“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把理性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相信未来是具有“永恒真理”和“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
二、启蒙文学18世纪启蒙文学特征:①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教育性和战斗性启蒙文学家往往同时是启蒙思想家和活动家,他们把文学创作视为反封建和宣传启蒙思想的武器,在理论上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
②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文学,具有平民性以第三等级为主人公,把他们作为表现和歌颂的对象。
如费加罗、鲁滨逊、维特等,反映了启蒙文学的民主性和进步性③在理论上主张要真实、要自然,具有现实性和哲理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渐成主流,且批判成分日益增强,直接影响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启蒙文学注重表达哲理,不重文学性,有较强的功利色彩④创造了多种新的文学形式,形式通俗为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文学中出现了多种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游记体讽刺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
第一,鲜明的倾向性;第二,强烈的现实性;第三,深刻的批判性;第四,人物形象的平民化;第五,形式的通俗化;第六,明确的教诲性;第七,明显的功利性。
哲理小说的创作:法国启蒙作家、思想家伏尔泰创立的一种小说形式,继承了拉伯雷的讽刺幽默传统,吸收了英国18世纪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手法,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嬉笑怒骂结合在一起,具有犀利的批判性和战斗精神。
三、英国文学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王权复辟,建立起君主立宪政权。
英国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
(1)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是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英国作家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笛福、斯威夫特、理查生、菲尔丁等人以航海小说、流浪幻想小说、家庭生活小说和社会生活小说等多种题材与样式,广泛描写了英国的社会生活和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与命运,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笛福和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丹尼尔·笛福Defoe, Daniel(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他的《鲁滨逊飘流记》(1719)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因此被称为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
还著有《摩尔·弗兰德斯》、《罗克莎那(查娜)》、《杰克上校》等长篇。
《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查娜》、《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鲁滨逊漂流记》以当时流行的个人游记传说的方式写成,它之取得第一部英国小说的地位,靠的是它的主题,而不是它的技巧。
《鲁滨逊漂流记》是用第一人称手法和主人公回忆录的形式写的长篇小说,根据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青年时期、荒岛生活、回国以后。
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小说以当时苏格兰水手赛尔克的真实经历为原型。
写鲁滨逊被困荒岛28年,不畏困难,自己动手,狩猎开荒,最终生存并获救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资产阶级冒险家、开拓者的形象。
此形象带有一定程度的殖民主义色彩。
鲁滨孙这一形象真实地概括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本质的特征:向往、开辟新的生活天地,坚信自己的力量,又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坚韧不拔开拓精神:行动的哲学:永不放弃在鲁滨逊身上还体现了资产阶级推行的海外扩张的殖民政策以及强烈的占有欲望和私有观念。
殖民者:殖民武器:圣经+火药殖民者言行:领地、回访鲁滨逊形象的意义:小说通过对鲁滨逊形象的塑造,也是对人的智慧和力量的歌颂、是对人的创造性劳动的歌颂,体现了欧洲文学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同时,在人物的身上又反映出浓厚的基督教意识,体现着欧洲文学中的希伯来传统。
因此,鲁滨逊形象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中产生的艺术形象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斯威夫特(1667—1745)爱尔兰人。
是英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杰出的讽刺作家,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
斯威夫特的思想倾向与笛福有所不同,他没有象笛福那样维护“光荣革命”的成果,当资本主义制度还处在早期上升时期,就看出了它的弊病,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揭露和讽刺,其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1726)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航海为线索,以幻想旅行记的方式讽喻英国现实。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黑暗和腐败,抨击了英国政府的内外政策,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但在后半部分悲观主义思想比较严重。
小说最大的艺术特点是高度的讽刺。
把艺术虚构与现实讽刺巧妙地结合起来,虽然情节和形象是虚构的,但又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他的夸张、变形的讽刺和现代“黑色幽默”小说有共同之处。
《格列佛游记》常常把讽刺的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黑色幽默”小说有相通之处。
理查逊(理查生)理查逊(1689—1761)著有长篇书信体小说《帕美拉》(1740—1741)和《克拉丽莎》(1747—1748)。
小说以少女和家庭生活为题材,写家庭生活中爱情、婚姻问题,注意分析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结构上突破了流浪汉小说的线型方式,集中描写一个事件,为英国小说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帕米拉》,英国感伤主义小说。
菲尔丁(1707—1754)Henry Fielding菲尔丁,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早期曾写过戏剧,共著有4部长篇小说。
菲尔丁溶合了笛福流浪汉结构和理查生以家庭生活事件结构小说的特点,既写社会生活,亦写家庭冲突,使欧洲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结构更成熟,视角更开阔。
《汤姆琼斯》(1749)是菲尔丁的代表作。
描写私生子汤姆因爱上乡绅威斯特恩的女儿苏菲遭到女方家长反对,愤而出走伦敦的经历见闻。
通过汤姆在乡下、路上、伦敦三地的经历,广泛描写了当时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画面。
小说结构匀称,内容丰富。
菲尔丁对欧洲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文艺复兴后,欧洲出现了现实主义小说。
最早是薄伽丘的《十日谈》,其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结合并发展了流浪汉小说和骑士传奇的结构形式,将小说的容量大大拓展到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
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1719)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初模式,写航海冒险故事,但基本上属于流浪汉小说结构形式。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同样属于流浪汉小说结构的作品。
理查生的创作将欧洲现实主义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的小说以家庭生活为内容,注重分析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结构上突破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手法,集中描写一个完整的事件。
菲尔丁则在继承理查生特点的基础上又将小说艺术推进了一步。
他的小说综合了流浪汉小说结构灵活的长处,又吸收了理查生家庭小说集中描写事件的方法,将二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并敢于对社会道德、宗教、法律等进行尖锐的批评。
为长篇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准备。
感伤主义文学--前浪漫主义18世纪中叶,英国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城市贫富反差加大,在此背景下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
基调是感伤,忧郁。
因劳伦斯·斯泰恩的《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劳伦斯·斯泰恩是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墓园诗派”是英国感伤主义在诗歌领域的代表,得名于格雷的《墓园挽歌》(《墓园哀歌》),墓园诗派更为消沉,代表作家还有汤姆、扬格等。
感伤主义既是启蒙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矛盾的反映。
作家们把现实矛盾看成是理性社会的罪恶,对其采取否定的态度。
在艺术上重视感情的力量,注重描写平民形象,创造了一些新的小说形式。
四、法国文学18世纪的法国是革命的时代,封建王权急剧衰落,封建势力同第三等级的矛盾特别尖锐。
古典主义文学成为歌功颂德的工具,启蒙文学却最富战斗精神。
法国启蒙文学的特点1、法国启蒙文学作为整个启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表现出强烈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在欧洲启蒙文学中最富有革命性和战斗性。
2、法国启蒙作家都是多才多艺、有多方面成就的人物。
3、法国启蒙文学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温和,以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为代表,后期激进,以狄德罗和卢梭为代表。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孟德斯鸠(Montesquieu 1689—1755)是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
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品。
假托两个波斯贵族青年到法国游历及对法国社会的观察,揭露和鞭挞了法国封建朝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种种弊端,嘲讽了教会的禁欲主义和频繁的宗教战争,是法国启蒙文学的第一部哲理小说,不但思想内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它的清新明快的散文风格对法国文学也有深远影响。
哲理小说奠基人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伏尔泰(V oltaire ,1694—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一个有着多方面成就的人物,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悲剧和哲理小说伏尔泰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服务,开创新型的“哲理小说”形式,宣扬启蒙思想。
曾改编中国古代戏剧《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后引起巨大反响。
《老实人》《老实人》是其哲理小说的代表作,全名为《老实人又名乐观主义》。
作品通过老实人的种种意外遭遇,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和漫画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法国社会中流行的盲目乐观思想的批判。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唯物主义哲学家、现实主义美学家和作家,《百科全书》的主编。
代表作:哲理小说《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拉摩的侄儿》百科全书派狄德罗和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用三十年的时间主编了《百科全书》,意在“改变人们普遍的思想方式”,传播唯物主义哲学精神,影响深远。
由于这部书的编纂,唯物主义成为法国一代青年的信条。
百科全书派也称为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