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疾病合并奴卡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7
杂志精选|15例奴卡菌病的临床分析15例奴卡菌病的临床分析杨佩红,周柯,康蓓佩,贺文芳,白露,徐修礼△西检验科奴卡菌是一种需氧革兰阳性分枝状杆菌,具有弱抗酸性,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为腐生菌。
可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引起局部感染,并可经血循环播散至其他器官。
奴卡菌可引起人类肺部、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角膜、脊椎、手术切口等各系统、各部位的感染[1]。
但奴卡菌感染的微生物学、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征性,造成临床对奴卡菌病的诊断率偏低,容易漏诊和误诊。
近年来随着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增加,该病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5-2019年本院确诊的15例奴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确诊的奴卡菌病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临床标本培养奴卡菌阳性。
1.2 方法收集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基础疾病、发病前是否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原学特点、治疗与预后等。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2010统计和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
结果2.1 一般资料15例患者中,男7例,女8例,年龄29~86岁,平均(55.6±13.3)岁。
既往体健者4例,其中2 例肺部感染患者为农民,分别从事加工无纺布、电焊工作,另 2 例患者无任何诱因及危险因素。
11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或有移植手术史,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例(分别伴有支气管扩张咯血、溶血性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病综合征患者2例(分别合并类固醇性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肺结核),心脏移植术后患者2 例(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例,糖尿病患者1例。
这11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04—01【摘要】目的对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卡泊芬净伏立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恶性血液病近年来,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人数有逐渐增高的发展趋势,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的患者由于需要接受大剂量的化疗,尤其是在出现骨髓移植症状后,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会进一步导致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症状1。
本次研究中选取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对应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联合对合并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抽样患者为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就诊的88例合并患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6至73岁,平均49.3岁;患病时间6至25个月,平均13.2个月;治疗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37至74岁,平均49.7岁;患病时间5至27个月,平均13.7个月。
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每次剂量为4mg/kg,每天两次;治疗组:静脉滴注伏立康唑,每次剂量为4mg/kg,每天两次,静脉滴注卡泊芬净,每次50mg,每天一次。
老年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G/GM试验联合诊断及经验性治疗分析目的:分析G/GM试验联合诊断在老年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老年血液病IFI中经验性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将211例疑似老年血液病IF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接受组织病理学检查及G/GM试验联合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G/GM试验联合检查对老年血液病IFI的诊断价值;同时对所有老年血液病IFI患者接受经验性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共有88例临床诊断为老年血液病IFI,而G/GM试验联合检查中的灵敏性为92.05%,特异性为73.98%,且G/GM试验联合检查对于老年血液病IFI有着明确的诊断价值(P<0.05)。
同时经经验性治疗后,其治疗痊愈率为56.82%,显效率为32.95%。
结论:G/GM试验联合检查对于老年血液病IFI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同時经验性治疗对于老年血液病IFI 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标签: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G/GM试验;诊断;经验性治疗随着近年来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疾病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的延长,但随着各类治疗手段的应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严重的损伤,造成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
IFI为老年血液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及时抗真菌治疗对于有效改善老年血液病IFI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目前临床对于老年血液病IFI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因此种检查往往时间较长,往往易使患者错过有效的治疗时间。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诊治老年血液病IFI的临床经验,分析G/GM试验联合诊断在老年血液病I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经验性治疗的治疗效果,以期可更好的诊治老年血液病IFI。
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211例疑似老年血液病IFI 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年龄均需>60岁,确诊存在血液疾病[3],同时存在有IFI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需除外存在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及细菌感染者。
一例奴卡菌感染患者用药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奴卡菌为需氧、可形成气生孢子的放线菌,主要种类有星形奴卡菌、巴西奴卡菌等,其中星形奴卡菌致病力最强,在我国最为常见。
该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或创口侵入机体,尤其易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肺奴卡菌感染常常以肺炎表现为主,亚急性多见。
近年来,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CD4<250/μl)、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或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中,奴卡菌病的发病有所增加。
临床药师通过对一例奴卡菌感染患者治疗经过的跟踪与分析,熟悉奴卡菌感染的特点及诊断标准,掌握其治疗的主要原则,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奠定基础。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女性,42岁,1996年患肾结核,行左肾切除术后抗结核治疗2年,期间一般情况可。
2010年11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口服“甲泼尼龙32~40mg、环孢素A100~150mg”治疗;2010年12月22日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治疗;2011年3月12日因胃部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因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行胸片检查示左肺阴影,转入呼吸科继续治疗,具体治疗不详;2011年3月21日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外院多次真菌G试验弱阳性,考虑患者肺部曲菌感染可能性大,予停用环孢素A,激素逐渐减量,给予“利奈唑胺、伏立康唑、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厄他培南、醋酸卡泊芬净、吗替麦考酚酸酯、甲泼尼龙”等治疗后,患者一般症状未见好转,肺部CT仍有明显实变影,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多在上午发热,发热前无明显寒战,应用退热药物后,发热可改善;伴咳嗽、咳黄白色黏痰。
为求进一步诊治,2011年6月15日本院门诊以“肺部感染”收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9.2℃,脉搏:10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0mmHg,身高:162cm,体重:43kg,体表面积:1.42m2。
急性面容、表情忧虑,左肺呼吸音低,右肺呼吸音清;双侧踝部及足背趾凹性水肿。
奴卡菌肺炎——张嵩病例来⾃肺部影像群简单病史:男,70岁。
咳嗽、咳痰、喘憋10年,加重1周。
患者10年前出现咳嗽、咳⽩痰,伴有活动后⽓促,多好发于秋冬季节,每次发作持续1-2⽉,经抗炎、解痉、平喘等治疗或天⽓转暖后症状可缓解。
近5年来上述症状频繁发作,症状逐年加重。
1周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增多,黄痰,胸闷、⽓促明显⽽⼊院。
有烟酒史40年。
辅助检查:⾎常规:⾎WBC 12.39×109/L ,N 89.8%,L 5.0%。
⾎沉:120mm/h。
⾎⽓分析:PH 7.52 PCO2 25mmHg PO2 55mmHg。
⽣化⽰:⽩蛋⽩22.02mmol/L。
真菌涂⽚未见菌丝和孢⼦。
痰液未见肿瘤细胞。
胸部CT:双肺多发结节、斑⽚、实变密度影,可见⽀⽓管充⽓征,纵隔内可见肿⼤淋巴结,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诊断:肺奴卡菌病低蛋⽩诊断依据:⽼年男性,有COPD病史,双肺多发病变,以结节和实变为主,患者有明显低蛋⽩⾎症,⾸先考虑肺奴卡菌病可能。
⾎症患者⼊院后与抗炎、平喘、祛痰等对症治疗。
2次痰培养⽰:星形奴卡菌,药敏试验提⽰对利奈唑胺、四环素和亚胺培南敏感,对万古霉素耐药。
1次痰培养抗酸染⾊弱阳性。
予利奈唑胺和复⽅新诺明对症治疗2周后患者病表情明显好转,单⽤复⽅新诺明治疗1⽉后复查胸部CT,病变较前明显吸收。
见⾯看他治疗后复查的——张嵩⽼师——1⽉后有吸收但是没有完全吸收,说明此病凶险。
关于奴卡菌肺炎,南边⽼师有⾃⼰的观点,我们⼀起学习⼀下:潘军平——我个⼈的理解,奴卡菌进⼊肺内通过两种途径:1、吸⼊之后定植,等免疫⼒下降再出来。
2、进⼊其他部位,通过⾎道过来。
考虑直接吸⼊马上引起病变的不多,所以其影像表现就会出现两类情况:1、有结节状的随机分布⾎道来源的,属于这⼀类,然后朝周围侵犯。
2、⽆序状,散发,不是沿⽀⽓管分布,好像肺内随随便便⼀个点就冒出来了,我觉得这可能符合吸⼊定植在肺内的,也就是在免疫⼒下降之后,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