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价值与价值观2(1)
- 格式:pdf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10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是十二课的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怎样才能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第一,要明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本框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了三个单元的哲学知识,初步掌握了运用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了初步的理解,初步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知识基础。
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怎样树立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是这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对于这些问题,高二的学生渴望被当作一个成年人来看待,对这个世界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希望教师和家长能够尊重他们的意见。
一般的说理性的、传授性的教导往往不易让学生接授,反而会让其对这个“不许”、那个“不准”产生逆反心理。
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在选择中让进行自我认知和对生命的积极思考,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来辩明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提高认识。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教学以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依据,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都贯穿着情感教育,教师通过提供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灵的碰撞。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正确理解价值与价值观。
XX高二政治期中考试知识点:价值与价值观一、价值与价值观——即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及价值观的作用(一)、人的价值◇堂探究: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探究提示:不是一回事。
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
但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的重要标志在于,人以自己的创造来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身也有需要。
可见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两点: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所以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价值。
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
可见,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
而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为几个领域,即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
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比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
这些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点。
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如衣服、粮食、房子、车辆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
音乐、电影、图书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具有各自的属性。
它们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哲学上的价值。
◇堂练习: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