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干预脑缺血炎症因子实验研究进展_张秀婷
- 格式:pdf
- 大小:648.97 KB
- 文档页数:2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疗效何显峰;吕淼;王丽婷;马晓南【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使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对75例脑卒中痉挛患者进行了分析,将患者分成了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两组的痉挛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和痉挛情况均得到了改善.治疗组的各个阶段改善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痉挛使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临床中应该进行推广使用.【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9(010)011【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肌筋膜触发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针刺;神经功能缺损;偏瘫【作者】何显峰;吕淼;王丽婷;马晓南【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残疾率越来越高,对老年群体的威胁比较大,有70%~85%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疾病的防治非常重要[1-2]。
欧美国家对肌筋膜触发点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开展了分析,出现了能量代谢危机和肌梭异常电位学说,肌纤维收缩是不正常兴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的,研究显示[3],骨骼肌功能失调导致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中医对该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有效率高,多样化,持续无害,针刺触发点,需要将针留置半小时,根据部位使用不同的针法,留针时间需要调整。
此次就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方式进行探讨分析,效果理想,有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对75例脑卒中痉挛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
第 45卷第1期2024 年1月Vol.45 No.1January 202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MiRNA调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自噬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刘筱蔼1,罗友根2(1.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2.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盐城市偏瘫康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盐城 224005)摘要:脑卒中时缺血缺氧致脑组织功能损伤,且缺血后脑组织再恢复血液供应时,大量自由基、钙超载等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
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自噬引起脑组织损伤。
MiRNA为小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通过与其靶基因mRNA的3’ -UTR中的互补序列结合,导致翻译抑制或mRNA降解,从基因水平上调控多种生理活动。
MiRNA不仅直接作用于自噬相关蛋白,还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自噬调控。
但关于miRNA调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自噬信号通路尚缺乏系统性归纳与分析。
本文综述了miRNA-124、miRNA-298、miRNA-202-5p、miRNA-142以及miRNA-26b等miRNA通过不同信号通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细胞自噬,为脑卒中的自噬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小RNA;自噬;信号通路;自噬相关蛋白;调控中图分类号:R3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54(2024)01-0021-07DOI:10.13471/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3MiRNA Regulating Autophagy Signaling Pathway Induced by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LIU Xiaoai1, LUO Yougen2(1. Institute of Nursing,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China;2. Yancheng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Medicine, Yancheng 224005, China)Correspondence to: LUO Yougen; E-mail:***************Abstract:Ischemia and hypoxia cause functional damage to brain tissues during stroke, and when blood supply is re⁃stored to brain tissues after ischemia, a large number of free radicals and calcium overload cause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which further aggravates the condition. Autophagy is a self-protection mechanism that maintains the homeo⁃stasis of the intracellular environment, but excessive autophagy causes brain tissue damage. MiRNA is a small endogenous non-coding RNA molecule that regulate various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at the gene level by binding to comple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3 '- UTR of its target gene mRNA, leading to translation inhibition or mRNA degradation. MiRNA not only directly acts on 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s, but also participates in autophagy regulation induced by ischemia/reperfusion through various signaling pathway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induction and analysis of miRNA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signaling pathways induced by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gulation of cellular au⁃·综述·收稿日期:2023-10-16 录用日期:2023-12-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60271),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BY20221030),江苏省双创计划(JSSCBS20211166);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20164);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6YZ009),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200010)作者简介:刘筱蔼,第一作者,副教授,研究方向:神经损伤与修复,E-mail:***************.cn;罗友根,通信作者,教授,E-mail:***************第45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tophagy during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by miRNA-124, miRNA-298, miRNA-202-5p, miRNA-142, miRNA-26b and so on through different signaling pathways, providing a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the study of autoph⁃agy in stroke.Key words: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croRNA;autophagy;signal pathway;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s; regulation[J SUN Yat⁃sen Univ(Med Sci),2024,45(1):21-27]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早期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杨青;武继彪;张岫美【摘要】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测定缺血侧脑组织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丹皮酚组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较模型组下降,尤以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结论丹皮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生成有关.【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年(卷),期】2010(031)002【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丹皮酚;缺血再灌注;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作者】杨青;武继彪;张岫美【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2;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莱阳,260062;山东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5随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与脑缺血有关的炎症反应及其损伤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以往研究表明丹皮酚(paeonol)能抑制由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ICAM-1及VCAM-1表达的上调,通过降低黏附分子表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而发挥脑保护作用[1]。
本研究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拟通过观察丹皮酚对脑缺血后脑组织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为临床药物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药品与试剂丹皮酚注射液(宁波天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33020043);TNF-α、IL-1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试剂盒,TNF-α、IL-1β免疫组化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综 述 针刺调控炎症反应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侯 婕1,2,3,李 盼1,2,3,段飒飒1,2,3,文 妍4,韩 林1,2(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4.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52)[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针刺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24.026[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24-3488-07[通信作者] 韩林,E -mail :tjhanli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03688);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JCYBJC92300);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2019134) 数据显示,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1-2]。
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卒中,主要治疗方式仍是有限时间窗内的溶栓和(或)取栓[3],以期实现缺血组织的再灌注。
但随着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反而会加重组织损伤。
其具体的损伤机制尚未明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级联反应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原因。
脑缺血再灌注(CIR)过程中,受损细胞会释放大量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Ps)[4],DAMPs 与广泛表达的Toll 样受体、大麻素(CB)受体相结合,激活相关炎症细胞。
与此同时相关炎症介质被释放,激活多条炎症信号通路,促进外周白细胞的进一步募集,不断放大炎症级联反应,加剧组织坏死,增大梗死灶的面积。
针刺已被证明能够通过多靶点干预CIR 后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现对CIR 后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及相关针刺效应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针刺治疗与相关炎症细胞炎症细胞包括神经胶质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等,它们共同参与CIR 后炎性反应,在不同时期产生各种复杂效应,导致这一复杂且渐进发展的病理进程。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8.094近5年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张海湃,苏思骢,周垚,田思楠,舒适(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200433)摘要: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55% 8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具有整体良性调节作用的针灸疗法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文章就近5年来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8-1780-02收稿日期:2014-02-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81202759)作者简介:张海湃(1991-),男,北京人,学士,研究方向: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通讯作者:舒适(1984-),男,安徽合肥人,主治医师、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E -mail :shushitcm@163.com 。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55% 80%,且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目前尚缺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效药物和方法,而具有整体良性调节作用的针灸疗法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其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并趋于多元化[2]。
本文就近5年来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1.1细胞凋亡B 淋巴细胞瘤-2基因(B -cell lymphoma -2,Bcl -2)家族是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分为抑制凋亡的Bcl -2亚族和促进凋亡的Bax 亚族。
Bcl -2家族对细胞凋亡的作用是影响促凋亡因子向胞浆释放。
周红艳等[3]研究发现电针通过降低神经细胞内氧自由基和Ca 2+含量,使Bcl -2基因家族中促凋亡成员表达减弱,而抗凋亡成员表达相对增强,证明了电针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途径实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3-28T09:20:01.8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1期作者:曲典张忠娟邢焱玲陈英华* (通讯作者)[导读]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现针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如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缺血性中风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患者的脑部供血障碍所造成的脑组织相应区域出现缺血、低氧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使患者的脑组织出现很大程度的损伤,使其出现一系列生化代谢失常、病理形态软化改变等,由此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种疾病是一种脑组织上受到多层次、多方面损害的疾病。
针对该病进行相应的治疗,针刺治疗有着比较大的优势,疗效显著。
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现针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如下。
Abstract: from a medical point of view, ischemic stroke is fundamentally due to ischemic, hypoxic and other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brain area caused by the patient's brain blood supply disorder. These problems have also caused a large degree of damage to the patient's brain tissue, causing a series of biochemical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morphology. It can also be clearly seen that this disease is a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brain tissue. Damage to the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has a relatively large advantag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关键词: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Key words: acupuncture treatment; Ischemic stroke; Role mechanisms; Research progress1 针刺对血流变状态的影响造成患者出现脑卒中的病因之一就是血液流变性异常。
·实验研究 ·福建中医药2023 年7 月第54 卷第7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July 2023,54(7)针刺长强穴调控炎症反应改善脑性瘫痪大鼠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研究张学君1,杨晓丹1,赵锦燕2,3,林晨捷1,郑紫宁1,洪慕尧1,吴强1*(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122;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 350122)摘要:目的从针刺长强穴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区NF-κB、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角度探讨其改善脑瘫大鼠运动和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改良Rice-Vannucci法制备大鼠脑瘫模型,造模成功后将18只7日龄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和长强组各6只,另挑选12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各6只。
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单纯分离其左侧颈总动脉,不进行结扎和剪断血管。
造模后第1天开始,长强组针刺长强穴,非穴组取针刺“非穴”固定点(髂嵴上约15 mm和后正中线旁开约20 mm的交叉点),均不留针,连续干预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不予干预。
干预后比较5组悬吊时间、斜坡时间、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与穿越平台次数;采用ELISA法检测5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核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和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悬吊时间、斜坡时间、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与穿越平台次数,血清IL-6、IL-10和TNF-α含量,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NF-κB、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非穴组斜坡时间、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均明显增加,悬吊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减少,血清IL-6和TNF-α含量均升高,IL-10含量均降低,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NF-κB、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或0.01);干预后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长强组斜坡时间、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时间均明显减少,悬吊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血清IL-6、TNF-α含量均降低,IL-10含量均升高,大脑皮层和海马CA1区NF-κB、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
中医药对脑缺血后炎症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概况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410007)郭乐指导蔡光先①,刘柏炎关键词脑缺血;三七皂苷;川芎嗪;葛根素;丹参酮;实验研究;综述,学术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其复发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
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炎症免疫反应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炎症反应已经成为脑缺血病理变化的一部分,因此减轻炎症损伤成为治疗脑缺血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医药治疗脑缺血损伤有较丰富的研究,利用中医药治疗的多靶点效应,深入研究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这对于中医药对脑缺血疾病临床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对炎症损伤中炎症因子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笔者将目前中医药对缺血后炎症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概述如下。
1中药有效成份1.1三七皂苷邹蔚萌等[1]研究发现三七皂苷能有效抑制级联反应中炎性细胞因子IL-6的产生,减轻或消除大鼠脑缺血级联反应中的炎症反应,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黄梅等[2]从抑制局灶脑缺血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 -1β)mRNA表达水平炎性反应方面,发现三七皂苷PDS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对将要发生的严重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PDS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重要机制。
1.2川芎嗪陆将等[3]研究发现川芎嗪可增加抗炎症细胞因子IL-6的含量,从而降低脑组织MPO活性,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之一。
马艳春等[4]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梗死面积,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IL-1β、TNF-α的免疫阳性表达有关。
1.3葛根素封菲等[5]研究发现葛根素能通过增加脑组织中海马锥体细胞存活数,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下调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蛋白RNA表达,抑制核因子(NF-kB)p65蛋白亚基核转位等,减轻人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
2012Vol.13No.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急性缺血后恢复血液灌流,既可挽救濒临梗死的脑组织,又可加重细胞损伤的现象。
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液中的白细胞在细胞黏附因子的介导下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外渗,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可导致神经细胞进一步损害。
针刺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中针刺留针与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杨晶1,张世渊2,张天生3,韩润霞1(1.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太原030012;3.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摘要目的:研究针刺留针与否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浸润及神经组织缺血程度的影响。
方法:4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留针组及针刺不留针组。
针刺留针组在造模后2h 、24h 针刺三阴交、内关、人中,留针30min ;针刺不留针组针刺时间、穴位与针刺留针组相同,针刺后即起针。
造模48h 后,取脑固定后行HE 染色,比较各组大鼠浸润白细胞计数和神经组织缺血程度。
结果:针刺留针组与针刺不留针组浸润白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组织缺血程度较模型组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针刺留针组与针刺不留针组脑组织中浸润白细胞数及神经组织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针刺能明显减少脑缺血坏死周边区的白细胞浸润,减轻神经细胞缺血程度。
关键词针刺;留针;脑缺血再灌注;白细胞中图分类号:R2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58(2012)02-0020-03[基金项目]山西省青年基金(20100210383)[作者简介]杨晶,女,在读硕士,从事针刺效应的基础研究[通讯作者]张世渊,男,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和针灸与推拿工作[收稿日期]2012-01-19蛋白质和糖原等的合成,同时也可能是通过刺激局部心肌组织产生各种各样的神经体液因子来间接刺激心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最后导致心肌细胞的肥大[7-8]。
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鼠神经元凋亡、腺苷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大鼠神经元凋亡、腺苷水平的影响。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組(8只)、针刺组(8只)。
全脑缺血TIA大鼠模型利用4血管阻断法建立。
针刺组造模后给予电针治疗,其余三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术后1周后取材。
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大脑皮质、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分光光度计测定大脑皮质、海马区腺苷含量。
结果神经元凋亡:模型组CA1区、大脑皮质为(36.44±8.96)、(36.94±8.77)个/mm3,高于针刺组的(18.52±6.32)、(20.11±6.70)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对照组(11.54±2.68)、(10.23±3.19)个/mm2、假手术组(13.98±5.47)、(11.63±4.55)个/mm2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腺苷含量:模型组CA1区、大脑皮质为(0.139±0.016)、(0.140±0.017)μmol/L mg,低于针刺组(0.176±0.004)、(0.178±0.006)μmol/L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对照组[(0.038±0.006)、(0.039±0.009)μmol/L mg]、假手术组[(0.037±0.006)、(0.038±0.005)μmol/L mg]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可以抑制TIA发作模型大鼠神经元凋亡,增加内源性腺苷含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apoptosis and adenosine level of neurons in ra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Methods 32 male Wistar rats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normal control group (8 rats),sham-operation group (8 rats),model group (8 rats),acupuncture group (8 rats).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TIA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four-vessel occlusio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adminstered with electro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other 3 groups without any other treatment,to sample 1 week after surgery. By the TUNEL dyeing test (In situ terminal labeling)to detect the Neuron apoptosis in cerebr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CA1 area,and determine Adenosine content in cerebr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area by spectrophotometer. Results The neuronal apoptosis in the CA1 area and cerebral cortex of the model group were (36.44±8.96),(36.94±8.77)single/mm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18.52±6.32),(20.11±6.70)single/mm2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 As for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the values were (13.98±5.47),(11.63±4.55)single/mm2 both lower than that of mode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Adenosine content:the CA1 area and cerebral cortex of the model group were (0.139±0.016)and (0.140±0.017)μmol/L mg,lower than that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0.176±0.004)(0.178±0.006)μmol/L mg,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As for normal control group (0.038±0.006),(0.039±0.009)μmol/L mg and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0.037±0.006),(0.038±0.005)μmol/L mg were lower than the model gr 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an inhibit the apoptosis of neurons in TIA rats and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endogenous adenosine in them.[Key words]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cupuncture therapy;Apoptosis;Adenosine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又称小中风,为急性脑梗死先兆[1]。
·331··论著·针灸辅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陈安,曹霄,张慧林,练剑锋*【摘要】 背景 针灸治疗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但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尚未明确。
目的 探究针灸辅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海安市中医院进行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针灸组。
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药物(尿激酶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辅助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治疗中(治疗第2周)及治疗后(治疗结束)外周血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IL-8水平。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评价。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DL、NIHSS 评分及治疗后临床疗效。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24例,其中对照组162例,针灸组16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合并高血压发生率、合并糖尿病发生率、合并高脂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CRP、TNF-α、IL-1β、IL-6、IL-8水平及ADL、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治疗中、治疗后CRP、TNF-α、IL-1β、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针灸组患者治疗后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针灸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1.36%(148/162)〕高于对照组〔79.01%(128/162)〕(χ2=9.783,P =0.002)。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与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摘要: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能防止神经元受损后死亡、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的蛋白质。
本文就BDNF表达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及针灸治疗对BDNF的调节进行阐述。
认为脑缺血后BDNF表达上调,能从多方面保护受损神经元,针灸治疗可增加BDNF表达,但目前的研究尚不完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BDNF;缺血性中风;针灸近几年研究显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中风后神经元恢复起着重要作用[1]。
针灸作为促进脑恢复的一种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确切,大量研究证明针灸能影响一些中风后大脑内蛋白因子表达,对BDNF因子表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将近几年来BDNF及其在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影响研究,综述如下:1 BDNF在脑缺血后的作用及其机制脑缺血后BDNF表达增加,防止神经元死亡,减少梗死体积[2]。
BDNF可以上调TrkB的表达,促进神经元新生、细胞复活[3]。
BDNF同时可以增加具有活化和吞噬功能的小胶质细胞的数目,从而保护大脑对缺血性和兴奋性损伤[2]。
BDNF通过上调IL-10的表达,增加局部抗炎作用[2]。
BDNF可诱导激活NF-κB保护脑组织免受如谷氨酸盐的毒性和缺血等损伤[4]。
实验发现BDNF的高表达可显著降低对缺血性大脑有损伤的TNF-α表达水平[2]。
另外,BDNF可稳定细胞Ca2+浓度,减少由兴奋氨基酸及钙超载引起的损伤[5],同时也可调节自由基代谢,增加SOD等的含量,减少自由基积聚,保护神经元,使其免受自由基的攻击[6]。
2缺血性中风后的针灸治疗BDNF作为一种有效的神经营养因子,在治疗缺血性脑损伤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BDNF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且临床给药存在不确定安全因素。
针灸治疗中风是一种行之有效、安全方便的治疗手段。
针灸治疗中风病,同时对BNDF的表达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2.1针刺普通针刺是针灸治疗中风病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疗效确切。
[15]冯高华,朱虹,孙峰,等.平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IgE、TGFβ_1及TNF-α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3):273-276.[16]李海宁,刘涛.止哮汤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9):11-12.[17]陈志兴,胡国华.加味射干麻黄汤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208-210.收稿日期:2014-03-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1202765,81102652,81303053)作者简介:张秀婷(1990-),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制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通讯作者:韩冰冰(1978-),女,山东平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微循环及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E-mail:sumusu@163.com。
[18]李厚忠,林峰,金秀东,李孟全.咳尔康口服液对哮喘大鼠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11(1):46-48.[19]张树萍.黄芪精口服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TNF-α、IL-6、IL-8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0(21):82-83.[20]王艳杰.穴位贴敷TDD药贴对哮喘豚鼠TNF-α和ET-1含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21]司小兵,陈淑彦,关东升,等.“咳喘宁”贴膏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L-8及TNF-α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6):6-8,13.[22]袁雪晶,孙轶秋,王素梅,等.固本防哮饮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100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2):2306-2309.[23]袁雪晶,夏晨,汪受传.固本防哮饮对哮喘缓解期小鼠的治疗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3):257-260.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9.093针刺干预脑缺血炎症因子实验研究进展张秀婷1,韩冰冰2,梁情情1(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029;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摘要:近年来,关于脑缺血的炎症反应成为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的病理机制是多因素、众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脑缺血时炎症反应促进了继发性脑损害,是脑缺血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刺干预脑缺血炎症有较好疗效,文章对针刺对脑缺血炎症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针刺;脑缺血;炎症因子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9-2012-02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卒中发病总数的50% 70%[1]。
近年来,脑缺血的炎症反应中的炎症因子成为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的病理机制是多因素、众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缺血→炎症→血栓→再缺血”是一条重要的恶性损害链锁反应[2]。
脑缺血时炎症反应促进了继发性脑损害[3],是脑缺血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针刺抗炎治疗对临床更有效地防治脑缺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现将针刺对各炎症因子的作用影响综述如下。
1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致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过程中重要介质,其在外周血中的水平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张亚敏等[4]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早期,针刺组大鼠外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的表达低于未经干预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中后期,随着炎症损伤反应的抑制,针刺组大鼠外周血清中IL-1β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而IL-6表达上升,提示针刺百会、足三里穴在脑缺血损伤早期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清IL-1β、IL-6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脑缺血损伤中后期可能通过上调IL-6的表达促进脑组织的损伤修复,发挥脑保护作用。
郭永明等[5-6]发现通过对IL-6的调节,发挥其抗炎、神经保护作用,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可能是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之一;针刺可能通过抑制缺血区脑组织IL -8的合成和分泌,调节血清IL-8的含量,抑制炎性细胞的黏附及浸润,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倪光夏等[7]也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降低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异常升高的IL-1RI、TNFR-Ⅰ的mRNA 的表达,且该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明显。
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干预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症反应,进而对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是具有多效性作用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它能通过促进凝血、增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诱导黏附分子或其他炎性介质表达,从而加重缺血性脑损伤。
王占奎[8]等发现针刺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TNF-α受体mRNA 和蛋白的表达,抑制致炎因子受体过表达而阻断凋亡信号的传导,延长脑缺血时间治疗窗,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在缺血超早期3h介入针刺治疗为最佳时间。
TNF-α在缺血早期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对脑组织有损害作用,但晚期则通过多种机制对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
霍则军等[9]发现随着全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TNF-α呈动态增高的过程,针刺可降低再灌注后升高的WBC数量和TNF-α水平。
罗文舒等[10]发现大鼠MCAO后TNF-αmRNA表达开始增加,针刺督脉组脑缺血再灌注12、24、72h TNF-αmRNA表达减少。
提示针刺督脉经穴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mRNA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改善脑缺血损伤。
王麟鹏等[11]发现针刺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炎症反应,提示“贺氏三通法”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外周血TNF-α,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起到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时炎症浸润对脑组织的损害,保护脑组织。
3转化生长因子(TGF-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 -β)是一多功能蛋白质,可以影响多种细胞的生长,分化、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等功能。
机体内几乎所有正常组织或细胞都能合成、释放某种TGF-β。
TGF-β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
王琼等[12]观察到头针有利于大鼠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可减轻由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害,并在一定范围内增强TGF-β1的表达,从而减缓免疫炎症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郝晋东等[13]发现由于缺血缺氧使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处于应激状态,诱导TGF-β表达,其表达量可能间接反应缺血性脑损害的严重程度。
针刺治疗后TGF-β表达较模型组进一步增强,分析针刺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调动机体的调节功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使缺血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TGF-β表达显著增加,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4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亚单位NR2A和NR2B大脑皮质及海马不同区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亚单位NR1、NR2A、NR2B表达存在时空差异,并认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神经元NR2A、NR2B蛋白的异常高表达可能是导致神经元迟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大脑皮质及海马不同区域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NR2A和NR2B蛋白表达的时空规律最为明显,即脑缺血再灌注早期(6 12h前后)出现异常表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24h后急剧降低并持续至72h以后。
陈泽斌等[14]发现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皮质神经元NR2A和NR2B蛋白表达调控作用明显,抑制再灌注早期缺血神经元NR2A和NR2B蛋白的过度表达,再灌注中、后期则维持在一定水平。
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皮质神经元NR2A和NR2B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重要基础。
5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蛋白是机体在应激反应中产生的一组特殊蛋白质,通过维持细胞蛋白自稳和提高细胞应急原的耐受性,保护细胞不受或少受伤害。
其中热休克蛋白70mRNA诱导和表达与细胞对缺血性损伤的耐受性关系密切。
唐伟等[15]验证缺血预处理、针刺预处理均可诱导海马CA1区热休克蛋白70mRNA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针刺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3min具有相同的效应,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机制可能与针刺预处理诱导海马CA1区热休克蛋白70mRNA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有关。
6讨论脑缺血后炎症损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缺血后的不同时期,局部脑组织中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与炎症细胞的浸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对于炎症因子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目前,关于针刺对脑缺血后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多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炎症因子,由于大多数炎症因子具有多种功能并且对不同的细胞发挥特有的作用,单个炎症因子在脑缺血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很难定义,并且单个炎症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对其余炎症因子产生级联影响,所以应尽可能对有密切关联的炎症因子进行全面研究。
(2)针刺对各炎症因子作用的时空规律对于脑缺血后期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目前研究甚少,需要深入研究。
(3)目前多数研究的实验设计不能科学严谨地证明针刺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与针刺发挥脑保护效应之间的相关性。
针刺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对于炎症反应以及脑功能恢复有没有必然联系需要结合分子、组织、整体各层次进行系统研究。
综上,炎症因子是影响脑缺血后组织炎症反应重要因素,有必要针对针刺对脑缺血后炎症因子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阐释针刺干预脑缺血的机制。
参考文献[1]祝美珍,肖艳芬,胡跃强.“复流”与“脑保护”结合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829-1831.[2]张予阳,刘岩,付守廷.脑缺血与炎症反应[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1):5-9.[3]陈素辉,孙华,徐虹,等.针刺、中药对脑缺血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69-72.[4]张亚敏,陈素辉,孙华,等.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外周血清IL-1β、IL-6表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60-63.[5]郭永明,梁宪如.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脑组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0,27(1):25-27.[6]郭永明,梁宪如.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脑组织及血清IL -6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0,27(6):469-471.[7]倪光夏,韩景献,王占奎,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IL-1RI和TNFR-I的mRNA表达的影响[C]//第七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72-75.[8]王占奎,倪光夏,刘坤,等.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白细胞介素-1受体与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变化及针刺干预的时效性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11):1012-1018.[9]霍则军,张莉,钱瑞琴,等.针刺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WBC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41-43.[10]罗文舒,吴永刚,杨卓欣,等.针刺督脉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TNF-α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572-573.[11]王麟鹏,程金莲,张露芬,等.“贺氏三通法”针刺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IL-1及TNF-α含量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14-815.[12]王琼,张红星,周利,等.头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GF -β_1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5):13-16.[13]郝晋东,孟宏,金智秀,等.“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TGF-β1的时效性影响[J].针刺研究,2003,28(2):89-93.[14]陈泽斌,邹峰,袁芳,等.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皮质NR2A和NR2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2):79-83.[15]唐伟,孙忠人,张力,等.针刺预处理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和热休克蛋白70mRNA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7):90-92.。